计算机——伴我近四十载的工具

老许

<p><br></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二十世纪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在世界范围,1982年起微型计算机开始大量进入学校、企业和家庭。在中国,八十年代起,国家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微型计算机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新宠。1983年,邓小平“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响彻中华大地,国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热潮。</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在这个热潮中的1983年暑期,四川省土壤学会委托四川农学院举办计算机培训班。当时我正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暑假回到宜宾,跟领导争取参加培训得到批准后,八月初到雅安的四川农学院参加学习。</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川农当时和全国很多高校一样,在1983年初刚配置了20台从美国进口的苹果(Apple II)计算机。那可是川农当时的宝贝,计算机房专门装修配置了防静电地板和空调,人员进出都要换鞋并严格登记。培训班十天时间,白天由数学教研室的老师讲BASIC语言,晚上轮流安排上机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好奇感,学习也说得上认真努力。几天下来初步掌握了BASIC语言的各种语句,能根据算法进行简单编程,顺利通过结业测验。</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从川农回来后,宜宾农校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听电视上说中国科协为每个地市州科协配置一台教学用机,就动员校长给科协联系,通过科协系统买了农校的第一台计算机Laser-310。 这是香港伟易达电子公司于80年代初生产的一种家庭教育电脑,后来国内很多中学都购买配置了这种“娃娃机”。Laser-310的主机约有现在的2/3个键盘这么大,但要厚一些, CPU、主板、16K内存、显卡等全在里面了,往黑白电视机上一插,通电就可以使用。Laser-310无中文操作系统,用的是固化的BASIC语言,一开机就是BASIC,键盘按键上方都有命令,如、LIST、IF、RUN等,都可以直接输入。麻烦的是外存是用录音机磁带记录程序和数据。在程序输入调试过程中最怕停电。停电后程序没法自动保存,所有工作又得重来。</span></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有了这台娃娃机,我整天像打了鸡血般的兴奋,忙着编程序、输入、运行调试。在我们从事的农业科技研究上,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生物统计)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在以前只能用算盘或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方差分析和单因素的的回归分析。有了Laser-310后,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用BASIC语言编写了农业上常用的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范分析等二三十个程序。这些程序用于自己的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写成的总结文章和论文先后在相关专业杂志和省、地专业会议上发表、印发。当时计算机在农业科技中应用得很少,数据经过计算机统计分析的论文,很容易刊登发表。在那几年里我还帮助一些区县农业局、省农科院棉花所、西农土化系等单位完成了试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下图是现在仅存的,当时编制的多元回归分析程序</span></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84年冬天,学校派我到长沙参加订货会,一次就定了十台Laser-310的主机,还买了一套当时急需的绘图打印机、磁带机、软盘储存器、18K的储存扩展卡。回来后就把农校的计算机室建立起来,先在老师中办了一期计算机培训班,教他们BASIC语言和上机操作,随后又给十多个班的学生第二课堂上计算机课,普及相关知识。就这样,我成了宜宾地区第一批了解和运用计算机的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我1990年调到宜宾地区农业局。当时全局只有财务科有一台286的机器,专用在财务上,其他人都不准摸也没人敢摸。直到1993年底Intel公司推出了奔腾(Pentium)芯片,个人计算机才开始逐步进入家庭。1994年五一前后,我动用了家里多年来的积蓄,花了一万四千元到成都磨子桥组装了我的第一台电脑。硬件贵得吓人,光一块Pentium 100的CPU芯片就用了1600元,一块昆腾10G的5吋大脚硬盘就要1200元。</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业余时间都用到了上面。当时的电脑操作系统是北京希望公司研制的UCDOS中文操作系统,办公系统是金山公司开发的WPS用于文本输入,造表则用CCED。中文打字我先是学“五笔”,经常出差字根记不住,后改为周志农搭载到UCDOS上免费的“自然码”。自然码采用双拼的方法,一般字是“声码+韵码+形码”,只要记住韵码就行,打字速度比不上五笔但也可以接受,我到现在仍在用自然双拼输入汉字。</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二十多年来,个人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硬件厂商更是频繁推出新的CPU芯片、主板、内存、硬盘和显卡、声卡。我作为电脑爱好者,从自己的第一套系统开始,就随着这个潮流不断升级折腾,现在已经记不清究竟换了多少次系统硬件。最近一次的升级是上个月,本想把堆在家里多年没用的台式机当废品卖了,找收废品的到家一看,报价主机加显示器一套20元钱,一气之下不卖了。到淘宝上一看现在拆机二手配件非常便宜,就加了一个120G的固态硬盘作为启动盘,两根DDR3 1333的4G内存条,一块512显存的显卡,一个USB 3.0的扩展卡,花了不到200元钱,就把电脑升级了。</span></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计算机进入日常工作和家庭后,很多人只是把它作为打字、办公或上网、打游戏、聊天的平台,我始终把计算机作为工具看待,脑子里经常盘算着如何把这个工具用的更好。我退休前所在的农业局土壤肥料站,除我之外都是年轻小伙子,他们基础比我好,接收新事物比我快。我和他们一起,结合本职工作和个人爱好,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作了下面一些工作:</span></p><p><br></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专业规划图件制作 。2000年前后除地图出版社外,一般人都不具备专业地图和规划图件的制作能力。我们偶然发现软件Mapinfo可分图层操作,最后生成矢量图,放大缩小都不变形,非常适合规划图件的制作。当时找不到相关书籍资料,就自己摸索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全市率先掌握了全市行政区划图和各种规划图的计算机制作方法。除了农业局之外,还先后为市府办、发改委、水务局、农机局、财政局、林业局等单位制作各种规划图。2004年我们还承担了全省土壤肥料系统制图培训班的培训任务,将这一技术推向全省,也扩大了我们在全省的影响力。</span></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2)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主要是应用地理信息软件MAPINFO和ARCINFO。把计算机图形处理与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调查数据和化验分析数据,建立了全市农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了全市十个区县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得到省农业厅和农业部的高度好评,有3篇论文成果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出版的《耕地地力专题研究》上刊登。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地市州一级的只有江苏扬州市土肥站和我们宜宾市土肥站能够自己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其它都是委托大专院校完成的。</span></p><p><br></p><p><br></p><p><br></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工程设计规划。土肥站承担了全市中低产田土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管理任务。2000年以前,工程设计规划要么是凭经验画草图,要么是请其他人做。2001年起,我和全站同志一道,在认真学习夯实基础具备资质的前提下,承担了部分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任务。这些工作的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报告、工程规划布局图件、工程设计CAD图件和工程造价预算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4)电路图绘制。电子技术是我的兴趣爱好,对绝大多数爱好者来说,线路图的电脑绘制都是难点。我利用微软的Visio软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绘制的电路图在群里发布,很受发烧友们的欢迎。</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回顾自己近四十年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过程,感到很欣慰。我们这代人在早年遭遇很多坎坷,荒废了整个中学学习阶段。但后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幸运地亲身经历了计算机应用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出于自己的兴趣,也出于对自己从事的农业科技的热爱,我一直抱着学以致用的信条,尽量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觉得从这些过程中得到的乐趣和精神寄托,远远比具体的成就更为重要。</span></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