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斋(303)五五年军队授銜的台前幕后

七老八十

<p>  一、嫌军衔低闹情绪</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 许世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5年的授衔,有人辞帅甚至让衔,有人觉得自己的军衔授低了,第一个就是许世友,他获悉自己名列上将,找到周恩来,直言要求授大将衔,周恩来只说了一句:“粟裕也只是大将呀!”许世友当即不再出声了,为了让许世友更服气,周恩来又说了一句:“萧克也是上将嘛。”这下许世友真的服气了。</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 王近山</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王近山出生于湖北红安,曾经担过红4军第10师副师长。在抗日战争中,王近山最高达到了军长的职务,参加了数不清的革命战役。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暴脾气的王近山十分恼火,他认为自己的个人荣誉远不止如此,职位如此低对自己的侮辱。于是找有关领导反映,结果也被批评了一顿。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王近山的履历和战功来说,完全可以授上将的,但是当时王近山还比较年轻,也就是才40岁,所以党中央觉得他的资历上需要磨练。所以综合考虑,才定下的决议。</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 钟伟</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5年在授衔仪式上,闹得最厉害的开国将领—钟伟。</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钟伟生于1915年,1929年参加红军。他英勇无敌,敢打硬仗,在他的军旅生涯里最经典的是靠山屯一战。1947年3月钟伟奉命赶赴中长路,配合1纵部队歼灭国军新1军。途中他改变作战路线,消灭位于姜家屯国军两个营的敌人,而后在行军途中,遇到敌人战机,他采取灵活应变的作战方针,连续三次违抗军令,打乱敌人的部署,成功打败敌人,取得靠山屯战斗的全面胜利。最后中央领导认同钟伟的灵活作战,于是改变作战策略,让一纵配合钟伟部队作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战斗结束后,钟伟的三次抗命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处分,反而受到中央领导大加赞扬和表彰。</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5年在授勋军衔时,闹得最凶的是被评为少将的钟伟,主席知道此事,依照钟伟抗战时期的种种功绩表现看,对于钟伟的军衔评定的确过低,于是在主席的安排下,钟伟的待遇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是上将的标准来定的,主席还钦点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4. 王必成</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王必成出生于湖北麻城,曾经担任过红30军的副师长一职。在抗日战争期间。又担任了新四军第六师的司令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参加的战役也是不计其数,由于长期身居高位,所以在授予军衔的时候,并不满足中将军衔。而且还找了有关领导来反映,结果被批评教育了一顿。虽然王必成的个人履历就是上将军衔也不为过。但是从综合方面来考虑,王必成最后只被授予了中将军衔。</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5. 杨宗胜</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1955年授衔时,有一个人比以上几个更冤,他们至少还是个将军,这个人却直接被降成了校级军官。</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个人,名叫杨宗胜,湖南湘阴县 (今属汨罗市)人。杨宗胜1927年参加革命后,主要从事后勤工作,红军时期担任过18师供给部部长,抗战时期最高做到湘北军分区司令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也是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兼政委。建国后,杨宗胜担任总后勤部西南志愿军运输部部长、财政部部长、总后马政局局长等职。</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1952年,我军曾评过一次军队的干部级别,杨宗胜是副兵团级。正兵团级基本上后来都被评为上将,有的还被授于大将。</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副兵团级基本上都是中将,还有一部分上将,少将只有一个,就是贺晋年。而杨宗胜,原本评定的就是副兵团级,如果没有意外,基本上就是中将军衔,但意外就在这时候发生了。</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经查他曾经包庇过一个建国前的乡绅,被认为有政治错误,从副兵团级降到了准军级。到1955年授衔时,评衔小组一开始认为,以杨宗胜的资历,应该被授予中将,但后来考虑后又降为少将,但等报上去之后,却被上级批示说再降一级。于是,原本应该评中将的杨宗胜,却成了大校。</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授衔的时候杨宗胜借故没有出席,军衔和勋章最后被人送到了他家里。杨宗胜让家人把军衔和勋章锁到了箱子里,连看也不看。 </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后来,杨宗胜还找到当年的老上司王震,王震也觉得不公平,但授衔已经结束了,再说也没用,就把他调到了自己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任副参谋长、副司令,可以不用穿大校军服。</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1年1月24日,杨宗胜病逝,终年75岁。</span></p><p><br></p> <p>  二、五人上降中</p><p> 很多不知道,有5位开国中将与上将军衔擦肩而过。他们分别是: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李天焕、程世才。</p> <p> 1. 莫父骅</p><p> 在1955进行的军队授衔时,一个本来应该是上将军衔的人、却被授予中将,这个人就是莫文骅。</p><p>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七军参谋,第十九师辎重队队长、连长,红七军直属政治处主任,上犹、崇义游击队指挥部临时总指挥,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央苏区军委会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宣传部部长,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p><p> 长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困政治部主任,南下支队副政治委员,沈阳警备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野四纵政治委员,四野四十一军政治委员,第十四、十三兵团政治委员。</p><p> 这么优秀的干部,莫文骅就是没有被授予上将的军衔呢,甚至不如他的都被授予了上将,但是唯独莫文骅没有被授予,但是外界有传闻说是因为莫文骅当时得罪了一位中央的领导人,中央的一个领导人十分不满意他,也就是一位这个领导的一句话,所以莫文骅的上将军衔就被抹掉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 郭化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黄埔四期毕业,参加红军后任一直担任参谋职务,红军最高职务任师参谋长。抗战时期,他出任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校长,炮兵学校校长,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解放战争被调往一线任纵队副司令、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区副司令,被评为副兵团级。55年授予中将,他这样级别一般被授上将。或因为担任军政主官时间短,受到了影响。</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 廖汉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早年与贺龙参加革命,在红军中任师政委、军团组织部部长。抗战时期任358旅副团长、副旅政委;解放战争任晋绥野战军纵队司令、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西北军区副政委,被评为副兵团级。55年被授予中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 程世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身红四方面军,历任连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军长等职。抗战时期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支队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东北民主联军纵队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解放军公安部队副司令,1952年评衔时是副兵团级。</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 李天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身红四方面军,在红军中一直做政工工作,担任团、师、军政治部主任。抗战爆发后,担任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解放时期,他任华北军区兵团副政委、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公安部队副政委,被评为副兵团级。以上这五位在最初评衔时,都在上将名单之列,但由于元帅、大将级别人数调整,把要被列为多大将人选的压缩为上将,这五位又靠后,被改为了中将,与上将军衔擦肩而过。</p> <p> 三、皮有功,少晋中</p><p> 55年授衔时皮定钧的少将军衔报送毛主席审阅时,却被毛主席亲自点名晋升中将,并留下了那脍炙人口的六字批语:皮有功,少晋中!他就是开国中将,原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p><p>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国共和谈协议,调集30余万大军向我中原军区发动进攻,解放战争正式爆发。当时中原军区司令员为李先念,副司令员王树声,所辖正规部队6万余人,敌众我寡,经过中央研究决定,中原军区全体突围。</p><p> 中原军区研究决定留一个旅佯装主力,拖住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及军区直属机关突围,这个留守的旅就是皮定均的一旅。</p><p> 皮定钧率领七千人队伍经过几天几夜的殊死奋战,胜利地完成阻去任务。受到中央的赞扬。</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四、谦虚让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6位谦虚让衔。初评后感觉高了,主动要求“走低”。徐向前、罗荣桓要求不授元帅;徐海东、许光达要求不授大将;徐立清要求不授上将;孙毅要求不授中将。最后,中央军委只降了徐立清一人,由上将降至中将。徐立清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1949年任解放军第一兵团政委,无论按红军时期职级还是现任正兵团级,他都够评上将的资格。但他时任中央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负责这次军衔评定工作。周恩来做他的工作,要他接受“组织决定”,接受上将军衔。徐立清反过来做周恩来的工作:有些人“闹衔”,两眼只盯着干部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这些人的工作。周恩来同意了徐立清的降衔请求。</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董其武要求降銜被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1955年,董其武晋升为上将军衔,可他自己却认为自己受之有愧,于是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起义前我仅仅是中将军衔,起义后只要能保持原职原衔就行了,我也没做什么大事,晋升军衔实在是受之有愧。”</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毛主席看完信后,让杨成武转告董其武:“他方方面面都受得起上将军衔。而且必须授予他上将军衔。”意思就是:坚决不同意!</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朝鲜战争爆发后,董其武向中央报告,希望能率领原绥远起义部队奔赴朝鲜参战,得到批准,希望在有生之年,仍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报效祖国。国家便任命董其武为司令员,率领原部下的将士们马不停蹄奔赴朝鲜参战。董其武的指挥下,其部下的军队,不畏战火的咆哮,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将机场先后提前修建完成。</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六、宣布授衔时听错名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授衔仪式是非常庄重和严格的,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出现疏漏,但是在当时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周总理在授衔结束之后,却发现台下还有一位将军孤零零的站着。周总理对我军中的将领们都非常熟悉,他一眼就知道这是我军江苏省军区第二政委黄火星,连忙过去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只见黄火星满脸委屈的说没有念到他的名字,倒是有一个叫黄火青的。</p><p> 周总理马上意识到在授衔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如果不是名字念错了,就是黄火星听错了,他马上找到授衔名单,发现黄火星的名字赫然在列,应被授予中将军衔。于是周总理马上让黄火星上台,为他颁发了任命状,至此授衔仪式才全部结束</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七、三大元帅齐说情,大校升少将</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和刘志丹一起建设起了一大片革命根据地。</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的司令员,为辽沈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以后,担任军委装甲兵的副司令。</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但贺晋年将军在最初的军衔评定时,却只授予大校,这一消息传到贺老总的耳朵里后,他感到不可思议,只觉得贺将军被评为大校十分不合理,因此他便找到了彭老总,想让彭老总帮忙想想办法。而彭老总在听说贺晋年的事后也表示不能理解,便找到朱老总说起了这个事,朱老总听后更是表示不可思议,但他却表示自己并没有参与军衔的评授,所以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最终三人又一起找到了毛主席,主席了解后也是直言低了,这才亲自将贺晋年提升为了少将军衔。</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2003年,贺晋年将军去世,终年93岁。</span></p><p><br></p> <p>  八、将军夫妻</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96, 9, 11); color: rgb(255, 255, 255);">&nbsp;&nbsp;&nbsp; 在1955年授銜时唯一的一对将军夫妇,甘泗淇上将和李贞少将。李贞是55年授衔时唯一的女将军。</span></p><p><br></p><p> 甘泗淇(1903年—1964年)</p><p> 湖南宁乡县。历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零师、晋绥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副主任。朝鲜战争中,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p> 志愿军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并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1964年2月,甘泗淇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p><p><br></p><p> 李贞(1908年—1990年3月11日)</p><p> 湖南省浏阳县人,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span>。1926年走出婆家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游击队。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晋绥政治部秘书长、两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务。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p><p>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1990年3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p> <p>  九、目前仍存世的四位开国将军:</p><p> 1. 黎光(1914年~)</p><p> 四川省南充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一军特务营排长。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冀中军区营、团长,晋察冀区军副旅长,华北军区旅长,第二十兵团师长。参加了清风店战役、平津战役。</p><p> 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回国后,历任炮兵副军长,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军区司令部顾问。</p><p>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2. 邹衍(1915年11月~)</p><p>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崇贤乡霞光村人。</p><p>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p><p> 先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政治处主兼延安南区分区卫戌司令、晋察军区晋西支队副政治委员兼第二团政治委员,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八师政治委员。</p><p> 北平和平解放后,邹衍所部奉命留守北京,参与组建中央公安部队,任政治委员。</p><p>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任东北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五十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p><p>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3. 杨永松(1919年7月~)</p><p> 广东大埔县人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1930年入团,1931年参加红军、 参加了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第三至五次反“围剿”、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等。</p><p> 先后任四野战车师政治委员、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p><p>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4. 詹大南(1915年4月~)</p><p> 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槐树湾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5军团保卫局科员,第28军直属队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到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解放后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