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上的事儿:分别用散文、小说、评论谈地摊、地摊经济

小才狼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最具市井烟火气、</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最是热火朝天的武村集</b></h1><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太热闹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去年底,我第一次见到武村集,差不多就要喊出来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武村集位于联城街道武村村,摆在已被征迁“丁”字型道路上,每逢农历“五”“十”开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集,我们这里方言叫“旺”。我很喜欢这样称呼,一声“旺”,叫出集市的热闹。由此,赶集市的那天,我们叫“旺日”;赶集叫“过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至于“武村旺”源于何时已不考,也无人关心。但在小商店和大型购物中心满地、微商和直播带货等新零售大火的时代,“武村旺”依然没有被挤占,还存着旺盛的活力——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火朝天,实在令人称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武村旺”最吸引人的还是琳琅满目的货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黑皮大西瓜、白皮香甜瓜、青绿玉米、黄瓜茄子豆角白菜萝卜等等,这些货物一眼就能看出是本地产的,他们往往整整齐齐的码放在三轮车上,装在篮子里放在地上,边上站着一位老农。这个时节有什么,集市上就卖什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但最多的货物是用货的开来的。他们都是一车车装得满满的。最多的是吃的,有苹果、香蕉、荔枝等各式外地水果,有白菜、土地等各类蔬菜,有牛肉、猪肉、鸡鸭等各式肉类,有鱼、虾、蟹等各类水产海鲜。其次是日用品和生产用品,有各式厨房用品、各类农具、种子、苗木,还有服装、小孩玩具等等。这些车主是专业“赶集人”,他们今天在武村摆摊、明天在其它地方,后天、再后天又换一个地方,这样5天一轮回,日日在流动摆摊。这样他们卖什么、卖多少都相对稳定、货源可靠,价格也相对低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武村旺”最聚集人气的还属现场制作食物的摊。雪白的豆腐放入油锅,过一会儿浮了上来,变成金黄,出锅,马上卖给顾客。蛋糕在烤箱里,香气飘遍整个集市,一出烤箱,留着口水的孩子们就等着买了。还有泡皮、煮馄饨、炸油条等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记得10来岁的时候,最喜欢爸妈带着我去乡里赶集了。走上七、八里路,陪着大人们东逛西逛,东瞧西望。完全是凑热闹,至于大人买什么我是不关心。最开心的是临近中午时,吃上一碗馄饨,再来两根油条,真是满嘴留香。油条还没吃完,有期待下一个“旺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再看“武村旺”上,小孩已是很少,但人却依然挤得不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过旺”的主力是来自武村村附近七邻八村的,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从小开始,只要是家里有需要(甚至是没需要),就到武村集逛逛,购卖东西。年复一年,形成习惯,就像现在人们每天看微信、逛淘宝一样。他们往往前几天就盘算好家庭的需要。集市当天,精心梳扮一下,或走路、或骑车、或搭车来。然后熟练的挑选物件,与摊主砍价,成交。然后就是继续逛逛看看摊上的东西,了解行情,为下次赶集准备,当然看看就买下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另外就是坐着公交车从城里来的老头老太太了。他们是移居城里的农民,他们习惯了“过旺”。他们希望这“旺”上的东西新鲜、便宜,更喜欢“旺”上的热闹。他们“过旺”,仿佛回到了以前农村的生活。这些老头老太,吃了早饭后,坐上公交,慢悠悠的来到集市。逛好后,吃点馄饨、油条,慢悠悠的回城去。对他们来说,既回味了农村生活,由锻炼了身体,过去了半天有趣的时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集市的周边,还停着少量的小车。他们从城里带来,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体验集市的。他们就由着小孩的兴致来,看上什么买什么,时而拿出手机拍拍摊上的货物,集市的热闹。他们最喜欢本地产的东西,图的是新鲜,特别是本地水果,糖高汁多口感好。他们认为,吃了本地的这些食材,就是吃了绿水青山;各个季节到集市采买本地食材,就最直接的体验了丽水的春夏秋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可以说,几波赶集的人,也是来追历史、寻记忆、找情怀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货物、这人流,叫卖声、讨价声,构成了人声鼎沸、热火朝天的武村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下个旺日,带儿子女儿来,而且每个季度都来。”在这最具市井烟火气的武村集,我边吃着香脆的油条边想。</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城管“小菜”</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h5><p><br></p><p> 2018年7月25日中午,山城最热闹的城前街上,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耷拉着树叶。知了发着立体环绕的聒噪声。</p><p> 在一颗法国梧桐树下,皮肤黝黑、高高壮壮的“小菜”,擦擦额头的汗,推了推如啤酒瓶底厚的眼镜。这眼镜戴在“小菜”脸上,有些滑稽,甚至突兀。就看“小菜”这身板、这肤色,去农田耕种,去河里打渔,去市场摆摊更加合适。可是他却戴着眼镜,明天开始就要在这全城最热闹的片区开启自己的城管职业生涯。</p><p> 其实,这条街几棵树,有几个店,各个店的生意怎么样;有多少临时摊,摊主是谁,家里的情况怎样等等,“小菜”是再熟悉不过了。本来今天他是不打算到这条街的,他想总不会这么巧负责这条街吧。但是,在逛了周边几条街后,他不知不觉的还是来这条街。小菜想,万一分到这条街,我总要看看外出读书的这几年,有什么变化。</p><p> 第二天上午,“小菜”来到城前执法中队报到。办公室主任带他见了师傅。推开师傅的办公室,小菜见到坐在电脑前抽烟,50岁上下,头发花白。办公室主任说,老张师傅是队里经验最丰富的,他管辖这里最难城前街,要好好跟他学习,就走了。老张师傅客套了一番,交代了一些情况。“小菜”只记得师傅说,小摊小贩就像牛皮糖,我们一定不能心软。</p><p> 下午两点半,“小菜”和师傅一起上街巡查。走着走着,老张师傅就朝城前街走去了。“小菜”跟在后面,心里吊着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的,心里也和脸上一样直冒汗,默默的念着,别碰到熟人,别碰到熟人。走着走着,街上一个摊贩都没有。“小菜”觉得很奇怪,昨天这个时候,这里还摆着许多买西瓜买梨买玉米的,他们都去哪儿了呢?</p><p> 就在“小菜”以为要顺利结束首次上街巡查的时候,他看到街角有一个电瓶车在卖西瓜。卖西瓜的头发全白,皮肤如桐油色,满是皱纹,手上有许多老茧,“小菜”知道那是拿锄头多了的缘故。电瓶车边上,站着一个十一、二岁的黑瘦男孩。</p><p> 显然,小男孩看到了我们,他赶快拉拉老人的衣角紧张的说,“爷爷,快,城管来了,别卖了,走吧。”爷爷舍不得眼前的顾客,想把这单生意做了就,就走。老张师傅走了过去,大声呵斥,“快走快走,这里不能卖东西。”嘴上这么说着,人确直直站在那里,没有行动。一个顾客卖了,老人家准备开走。又来了一个,又来了一个。老人说,我这个卖了就走。</p><p> 不知什么原因,老人的生意特别好。老张师傅明显的更加严肃了,脸色铁青,“再不走,我把你称拿走了。”老人只好拉着车走了,顾客也走开了。小菜跟着师傅往队里走了。走了一会儿,“小菜”偷偷往回看,只见刚才的老人在另一个更深的弄堂里,也围着几个客户,刚才走了的那个也在其中。</p><p> 回到队里,老张师傅说,这个卖瓜的一看就是乡下自己种的拿来卖的,我们把他称、西瓜没收了吧,怪可怜的。不严肃点吧,他就一直在这里买,影响这条街的市容。小菜说,那他这一车西瓜摘来,去哪里卖呀。老张师傅抽着烟,只是笑笑。</p><p> 晚上,“小菜”躺在床上,满脑都是买西瓜小孩那双纯真而充满恐惧的眼。看着这双眼,他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p><p> “小菜”其实不姓蔡,而是姓蒋。他一家就生活在这座山城的城郊。父母是菜农。每天父母在田里种菜,第二天,母亲拿到城前街卖掉,这是全家的经济支柱。“小菜”从小就特别懂事,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到田里帮忙。这样“小菜”晒得黑黑的,邻居们都夸他聪明,村里的小孩都叫他黑泥鳅。</p><p> 2010年,父亲不幸遭遇车祸,不能下地干活,家里的菜也种不好了,妈妈只好做起了菜贩的活儿。前一天傍晚或第二天早上,从别人手中批发一些菜,然后拉这三轮车到街上叫卖。城前街特别人多,好卖,于是妈妈就经常在这里买。但是这里的城管也多,妈妈就和城管们打起了游击战。在不上学的周末,“小菜”就沿街帮着妈妈,所以他对城前街特别熟悉,熟悉到城管大概什么时候回出来。因为经常卖菜,又是身子瘦弱,个性不强,孩子们都叫他“小菜”。</p><p> “小菜”记得也是夏天,妈妈的菜和称都被城管没收了,他的眼睛也和卖习惯的那个小男孩一样。那时,他真是恨透城管了,我们又不偷,又不抢,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养活自己,有什么错?他一直没想通。</p><p> 后来妈妈很少带他上街卖菜。“小菜"也更加勤奋的读书,考上了重点中学,又上了大学,回来后阴差阳错的考上了城管。</p><p> 接下去,一周的时间,“小菜”都是跟着老张师傅,上街巡查。</p><p> 8月5日,老张师傅说,队里安排他到省城里培训10天,接下去叫小菜带着编外人员负责城前片区了。</p><p> ……(此处内容敏感,就不写出来了)</p><p> 十天后,老张师傅回来了,听了“小菜”汇报后,连连说可以出山了。接下去的日子,“小菜”和老张师傅就轮流上街巡查。不管谁去巡查,街上总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p><p> 9月的一个下午,小菜在立体环绕的知了声中袖叫回队里开会。队长很不高兴的说,山城要创国家级荣誉,我们辖区被上面检查到问题很多,要求整改。布置了一系列的“雷霆行动”。</p><p> 会后,队长把老张师傅和小菜留了下来。队长说城前片区的问题特别突出,要求一定要整改到位。</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三)地摊终将老去,摊贩精神不老</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地摊厉史悠久,清明上河图上已很繁华,是留传至今的一种交易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随着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科技的进步,地摊终将被滚滚的历史车轮碾压,必会老去,消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span><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首先,地摊有原罪。</b><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本质上讲,所有地摊都是挤占(侵占)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谋取私利,并且往往乱扔垃圾、乱排废气污水,对环境的破坏对于这种行为,以前人们是默许,但随着文明需求的提高,从民间到政府的容忍度越来越底,民间举报越来越多,行政执法越来越严,生存空间已被严重挤压。</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其次,地摊登不了大雅之堂。</b><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地摊所售物品,大多是大众廉价的,品质相对较次。又由于流动性,相关部门监管难度大,存在次品、劣质品等风险。因此,生活质量要求高的人士是看不上眼,也不会逛地摊,买地摊货。随着人们钱袋子越来越丰盈,地摊货将越来越没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再次,地摊已是过去式。</b><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地摊已经过多次迭代更新。店摊是2.0版,大超、大买场是3.0版,电商是4.0版,直播带货是5.0版。如此多的升级版,过去式的原版必老。</span></p><p class="ql-block"> 地摊终将老去。但它何以在当今社会还依然存在?主要是地摊的灵魂一一摊贩,以及摊贩精神。</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摊贩精神就是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劲。</b><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摊贩们每天起早摸黑,不管工作时间多长、量多大,不怕风吹日晒雨淋,日复一日重复着繁重的工作。凭着这份拼劲,用自己的劳动赚钱养家糊口。</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摊贩精神就是要有当市场弄潮儿的精气神。</b><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完美适应强者生存的灵活。摊贩没有拖底,完全市场经济,全靠市场头脑,进行灵活及时调整。摊摆哪儿、买什么、怎么买等等,都是大有学问的,摊贩要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失败了话进行总结、调整。许多摊贩被淘汰。</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摊贩精神就是要有处理各类问题的灵活性。</b><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摊贩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客人,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要心平气和、灵活地处理与客人间的争端。尤其是在与城管监管、市民投诉、同行竞争中有套路和办法,展现灵活性。</span></p><p class="ql-block"> 地摊终将老去,上述摊贩精神却在各行各业适用,自当不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