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忐忐忑忑说教学

东方欲晓

<h3>  突然心血来潮,想谈谈教学这点事。 </h3> <p>  谈教学,首先得说孔子。后人给予他太多靓丽的光环,其中一个就是——大教育家。 </p><p> 关于他的教育成就,古人早有定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那天我和几个同行调侃:"生在春秋时期,孔子真够幸运!如果搁到现在,无论归齐鲁的哪个教育局管辖,他都成不了教育家!因为他的优秀率太低了,还不到3%,纯属误人子弟。他的培训机构必然会停业整顿——即使整顿也很难保障生源的!而且孔子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超过他的……这样看来,孔子不但算不上是什么教育家,连好老师都不够格……"</p> <p>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明确了为人师者的责任所在,多年来,一直为后世所认同。</p> <p>  明朝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在文中,这段话主要是讲述他的求学之难,同时也客观反映了当时为人师者的社会地位。</p> <p>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写到私塾教育和师生关系,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我不再赘述。</p> <p>  从孔子到现在,教与学的关系,或者说师生关系在不断变化,师生地位也在不断变化。 </p><p> 古时师生关系比较简单,教师(古时称"先生")主要负责"教",教什么,教多少因人而异,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这一点,从孔子,到清末没有多少变化。大家都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对"怪哉"的疑问可以不解答,也没人说他失职。而且,两千多年,教师一直有权威,受尊重(从《送东阳马生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都可以看出来的)。 </p><p> 毕竟,古代教育没有经历过,只能根据一些资料简单了解,而最近几十年的教育则是亲历过的,下面具体说说。</p> <p>  我觉得最近几十年,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发生了两次转变。第一个阶段和传统教育都可以概括为"教你学",第二个阶段变成了"帮你学",第三个阶段则是如今的"逼你学"。 </p><p> 第一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比较轻松,教什么学什么,教师按部就班备课——讲课——解惑——批改作业。学生课业负担几乎没有。 </p><p> 第二个阶段,出于升学率、优秀率等各项指标考核,中学阶段的教师开始加班加点加作业,工作量很大,成绩好的学生热火朝天竞赛,废寝忘食,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能"陪太子读书",不堪重负,叫苦连天。 </p><p> 第三个阶段,不仅考核中考高考优秀率升学率,各年级都考试都排名,小学考试也动辄全市大排名!于是,地无分南北,生无分大小,一律进入考核之列。各级各类学校仿佛都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考高考,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调研考联合考轮番上演。 </p><p>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焦头烂额,不得不由培养部分优生转为关注全班,"一个都不能少"!无论智力条件,不再因材施教,作业面前,一律平等。背不会也得背,不会做也得抄。近些年,又"推陈出新",把家长也拉进来,家校联手,逼学生高强度超负荷学习训练。 </p><p> 于是,校内加课时,减副科(音体美),办托管,校外办培训机构,一对一辅导,专家讲座,网上招生授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p><p>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这位大教育家的话显然已经跟不上当今的教育形势了! </p><p> 覆巢无完卵,"身在此山中"的我也无法独善其身,也不知不觉、不情不愿进入了逼人者的行列。 </p><p> 某日,半夜从噩梦中醒来,不禁忆起鲁迅先生那句话——"救救孩子"!</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