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素描(戴敦邦绘本)【下】

强国梦圆

<p><b>人物顺序以戴敦邦《红楼人物百图》为依据,共105篇,未完待续。其中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我们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联系,核实后立即删除。(打#号的为本节文章,打0号的为本节尚未编纂)</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51)尤二姐 # (52)尤三姐#</b></p><p><b style="font-size: 20px;">(53)柳湘莲# (54)平儿#</b></p><p><b style="font-size: 20px;">(55)刘姥姥# (56)惜春#</b></p><p><b style="font-size: 20px;">(57)贾代儒 # (58)李贵#</b></p><p><b style="font-size: 20px;">(59)茗烟 # (60)宝钗#</b></p><p><b style="font-size: 20px;">(61)金钏 # (62)贾环#</b></p><p><b style="font-size: 20px;">(63)贾政 # (64)詹光#</b></p><p><b style="font-size: 20px;">(65)玉釧 # (66)莺儿#</b></p><p><b style="font-size: 20px;">(67)赵姨娘 # (68)马道婆#</b></p><p><b style="font-size: 20px;">(69)鸳鸯嫂 # (70)贾赦#</b></p><p><b style="font-size: 20px;">(71)邢夫人# (72)湘云#</b></p><p><b style="font-size: 20px;">(73)翠缕 (74)宝琴</b></p><p><b style="font-size: 20px;">(75)李绮、李纹 (76)乌进孝</b></p><p><b style="font-size: 20px;">(77)岫烟 # (78)薛蝌</b></p><p><b style="font-size: 20px;">(79)宝蟾 (80)夏金桂</b></p><p><b style="font-size: 20px;">(81)香菱 # (82)傻大姐</b></p><p><b style="font-size: 20px;">(83)王夫人 (84)探春#</b></p><p><b style="font-size: 20px;">(85)王善保家的 (86)晴雯</b></p><p><b style="font-size: 20px;">(87)入画 (88)司棋</b></p><p><b style="font-size: 20px;">(89)侍书 (90)妙玉</b></p><p><b style="font-size: 20px;">(91)雪雁 (92)紫娟</b></p><p><b style="font-size: 20px;">(93)黛玉 (94)迎春</b></p><p><b style="font-size: 20px;">(95)孙绍祖 (96)鸳鸯</b></p><p><b style="font-size: 20px;">(97)夏太监 (98)冯紫英</b></p><p><b style="font-size: 20px;">(99)包勇 (100)宝玉</b></p><p><b style="font-size: 20px;">(101)王仁 (102)邢大舅</b></p><p><b style="font-size: 20px;">(103)蒋玉菡 (104)巧姐</b></p><p><b style="font-size: 20px;">(105)甄士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51)尤二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尤二姐:一个失足女子的自我救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少读红楼 -夕四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尤二姐是红楼梦里的一个别样人物,出现在宁国府贾敬死亡之后,她是宁国府女主人尤氏异父异母的妹妹,下面还有个妹妹尤三姐,她跟着母亲尤老娘一起改嫁给了尤氏的父亲,因而跟着改了姓。</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尤二姐生得十分标致,娇俏可人,且言语温柔,举止大方,与妹妹尤三姐被称为一对尤物,连贾宝玉都赞不绝口,可知姊妹两人美貌。但尤二姐尤三姐一出场,我们通过贾珍、贾蓉父子的相视一笑,通过贾蓉各种无礼放肆的举动,也看得出,二尤与贾珍父子是有首尾的。原文说尤二姐是个水性之人,她自己也说,一生品行已亏,妹妹尤三姐托梦时,更是明说,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可知尤二姐尤三姐皆是失足女子,但这个罪名不能全由她们承担,贾府族长贾珍才是罪魁祸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家境不好,尤二姐尤三姐自小应该常跟母亲来宁府小住,因此被好色无耻的不肖子孙贾珍看上,先后成了他的猎物,后来贾蓉也加入进来,因此原文说父子二人素有聚麀之诮。</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但尤二姐早先又与皇粮庄头张华有婚约在先,且是指腹为婚,后来张家败落,嫌贫爱富的尤老娘便要退婚。退婚之后的尤二姐,一直未曾许人,直接被情场老手贾珍哄骗上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对尤二姐来说,在遇到贾琏之前,她的人生已经充满了悲哀,无路可走,先和张华有婚约,后退婚,这在古代,依然有污女子清名了。后来又和姐夫贾珍不妥,致使终身失所,没有依靠。无论是嫁给姐夫做妾,还是嫁给张华为妻,对尤二姐来说,都不是最佳选择。贾珍荒淫无耻,且上有姐姐尤氏,日后相处自然尴尬。张华又是个破落户,尤二姐在宁府过惯了富足生活,想来也无法忍受贫贱夫妻百事哀。</b></p><p><b style="font-size: 20px;">也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贾琏外出办事期间,闻得风声的王熙凤,纡尊降贵地演了一场戏,就把尤二姐骗进了自己的局中。与其说尤二姐是被王熙凤骗进荣国府,不如说她也早有此心,想要过明路,不用再躲躲藏藏过日子,可以光明正大地生活在贾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可惜的是,她错打了算盘,也被王熙凤的表象所迷惑。等善良的她回过味来,为时已晚。加上秋桐的出现,最终她不仅失去了贾琏的宠爱,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尤二姐之死,王熙凤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但我们都知道,王熙凤无论如何是脱不了干系的。但我想,最让二姐伤心失望乃至下了必死决心的,并非王熙凤的计谋,或秋桐的谩骂,而是贾琏对她的始乱终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想当初在小花枝巷,新婚夫妻,蜜里调油般过起了日子,贾琏对二姐也是百依百顺,不仅把自己的私产搬来给她,还盼着已生病的凤姐早死,却没想秋桐一出现,贾琏立马暴露了风流公子喜新厌旧的本性,把尤二姐抛在脑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贾府的尤二姐,没了丈夫的宠爱,在王熙凤的计谋下,早已生不如死,加上腹中胎儿的死亡,让这个花为肠肚雪作肌肤的女子,对人生再也没有任何奢望,最终选择吞金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尤二姐曾失足,一生品行有亏,虽然算不得好人家的女子,但她嫁给贾琏后,便认定了他,一心一意要跟他过日子,可知她早已有回头的想法,她期盼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甚至幻想过成为当家主母,成为真正的二奶奶,但这一切,最终都随着她的吞金而灰飞烟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她的死,换来了贾琏的几滴眼泪,发誓要为她报仇,但一切为时已晚,她也算是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52)尤三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少时以为尤三姐荒淫,成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后才懂她》 ——今日生活视角</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中,曹公描写了许多的女子,有端庄贤淑的宝钗,有才华洋溢的黛玉,有精明能干的凤姐,有风情万种的秦可卿等等,但最令我难忘的则是直率锋利的尤三姐。她是贾珍的妻子尤氏的妻妹,在国丧期间,被尤老娘带到宁国府帮忙。但宁国府却是出了名的荒淫,就如同柳湘莲说的那般:宁国府除了门口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其他的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出意料,贪图美色的贾珍贾蓉俩父子听说两个妻妹来了府上,便立马告假回府,如豺狼一般馋涎欲滴的盯着尤氏姐妹,恨不得一口吃干抹净。在国丧期间,贾珍父子便贪念尤氏姐妹的美色,把礼教信条抛之脑后,企图与她们厮混。令我震惊的不是贾珍父子的荒淫无耻,宁国府内部的腐败糜烂,而是尤三姐面对好色之徒的“反抗”。这一非比寻常的反抗,一时间颠覆了我对古代女子的认知,打心里佩服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珍和贾琏借与尤氏姐妹吃饭,不停的向她们灌酒,以达到淫乱的目的。可尤三姐相对起尤二姐的隐让退缩,她更泼辣锋利。尤三姐面对这样的好色之徒,根本不顾他们权贵的身份,不留情面的对贾琏说道:“我和你哥哥已经喝过了,我们先来亲香亲香,顺便也把姐姐一同请来,咱们四人同热闹。更何况,便宜不过当家,你们是兄弟,我们是姐妹,又不是外人,怕什么。”说完,这可把贾琏的酒吓醒了,尤三姐霸气的回应,直接磨灭了二人荒淫的想法,不敢再造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曹雪芹下了许多笔墨去描写尤三姐的性情,总结起来就是艳而不俗,媚而不妖。她热情放纵,不拘小节,虽与贾珍父子举止轻佻,但却不染风尘烟味。她喜欢柳湘莲,却因在宁国府而被误会,分开。她用他们之间定亲信物自刎,证明她的忠贞,可见她对于爱情的坚守和至死不渝。</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长久以来,礼教信条一直都是旧社会女性的枷锁,束缚着她们的自由,限制着她们的行为。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被要求三从四德,以至于在长期不平等压迫下,旧社会的女子丧失了反抗的动力,思维被三从四德禁锢,从而丧失自我,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尤三姐不同,她风情万种却坚守自我,信封礼教却不墨守成规。在面对贾珍等无耻之徒的调戏,她没有妥协,对他们冷嘲热讽。对于心爱的柳湘莲,不在乎父母、媒妁,为了和他在一起,可以忽视所有。这样坚韧,极致的哎,从古至今都少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尤三姐身上也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子。此时的女性意识,不同于改变女性附属地位,反抗男权等现代意味的女权主义。她更多的是着眼于女性自身的诉求,遵从内心的欲望,并为之奋斗。而不是一味的听从家长制安排,陷入封建礼教的泥沼。尤三姐以死证实清白的行为,虽是极端,但也是封建女性自我选择的一个突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尤三姐和柳湘莲爱情的悲剧,一方面是封建大背景下的社会环境造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交流匮乏。尤三姐是爱柳湘莲的,尽管如此,她也不愿接受柳湘莲的诬陷,她爱却没迷失。这正是女子该有的品质,我爱你,但依然坚守自我,如同蒲草坚韧执着。用死证实清白,如此壮烈,但也让柳湘莲深深的懂得了尤三姐的爱,最终选择出家,常伴青灯古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53)柳湘莲</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柳湘莲:“冷面二郎”,实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是面冷心热》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清芷</b></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如果说史湘云是大观园中最具侠士风范的女子,那么,柳湘莲当属《红楼梦》中最具侠士风范的男子了吧。</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柳湘莲在《红楼梦》中的笔墨并不多,但却给读者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贾琏在评价柳湘莲时说道“你不知道这柳二郎,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他都无情无义。”但是,当我们读过《红楼梦》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冷面二郎”并非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他的“冷”是因为不想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交,不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表现出来的冷面,事实上,他的内心是火热的,他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四十七回中,柳湘莲因与赖大之子赖尚荣素日交好,于是被请来作陪。在赖家,宝玉特地拉着柳湘莲到小书房叙话。宝玉先是问柳湘莲这几日可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我想今年夏天的雨水勤,恐怕他的坟站不住。我背着众人,走去瞧了一瞧,果然又动了一点子。回家来就便弄了几百钱,第三日一早出去,雇了两个人收拾好了。”宝玉道:“怪道呢,上月我们大观园的池子里头结了莲蓬,我摘了十个,叫茗烟出去到坟上供他去,回来我也问他,可被雨冲坏了没有。他说不但不冲,且比上回又新了些。我想着,不过是这几个朋友新筑了。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湘莲道:“这个事也用不着你操心,外头有我,你只心里有了就是。眼前十月初一,我已经打点下上坟的花消。你知道我一贫如洗,家里是没的积聚,纵有几个钱来,随手就光的,不如趁空儿留下这一分,省得到了跟前扎煞手。”常言道“人走茶凉”,秦钟一无权无势之人,且已去世,若非重情义之人,恐怕早就将他忘之脑后了。然而,柳湘莲并没有淡忘这份友谊。柳湘莲是个没落家族子弟,平日里又好仗义疏财,生活其实并不富裕,但是为秦钟修坟一事,柳湘莲丝毫不吝惜,不犹豫。可见,柳湘莲待秦钟的情义之真,心肠之热。</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在书中,介绍柳湘莲时说他“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却误认作优伶一类。”正是因为此原故,薛蟠对他起了邪念,这让柳湘莲很是生气,于是柳湘莲略施小计,将薛蟠诱骗至荒山野岭处打了一顿。不过,柳湘莲虽对薛蟠又气又恨,但依旧是心慈手软,留有余地,“知道他是个笨家,不惯挨打,只使了三分力气”,由此看来,柳湘莲不过是想小小的惩戒一番,教训一下薛蟠而已。然而,这两个人的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薛蟠贩运货物在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这时,忽然遇见了柳湘莲,柳湘莲不计前嫌,拔刀相助,将贼人赶散,夺回货物,救了薛蟠一行人的性命。薛蟠谢他又不受,于是二人结拜了生死兄弟。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柳湘莲是一个不念旧恶,善恶分明,光明磊落之人,同时,也能看出他是一个行侠仗义,古道热肠之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提到柳湘莲就不得不提及他与尤三姐的那段故事。因为尤三姐喜欢上了柳湘莲,故贾琏亲自出面为尤三姐保媒。柳湘莲说自己娶妻一定要娶一个绝色的女子,所以当贾琏说尤三姐品貌是古今有一无二时,柳湘莲很是开心。本来柳湘莲想等探过尤三姐后再定,但在贾琏的一番催促下,柳湘莲只好拿出一把家传的鸳鸯剑作为定礼送给了尤三姐。后来,柳湘莲在与宝玉的交谈中,得知尤三姐曾在宁国府混过一个月。宁国府的淫乱不堪已是臭名昭著,柳湘莲如何不知?于是柳湘莲顿时起了悔婚之意。对于柳湘莲来说,“绝色”固然重要,但人品德行也必须过关才行,宁国府的不堪让柳湘莲对尤三姐也起了疑心。当尤三姐得知柳湘莲要退婚的消息时,聪敏的尤三姐立刻想到对方是嫌弃自己是淫奔无耻之流,不屑娶之为妻,故以死报此痴情,拿着鸳鸯剑自刎了。有人说,尤三姐的死是因为柳湘莲退婚造成的,但我认为,与其说尤三姐是因为柳湘莲的退婚而放弃了生命,不如说是柳湘莲的退婚打碎了尤三姐对爱情,对婚姻,对未来的幻想。曾经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的尤三姐如今想浪子回头,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不允许她重新开始,所以性情刚烈的尤三姐只能以死来明志。故事发展到这里,如果柳湘莲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冷血之人,大可转身离去,或是假意悲伤一回,过后依旧如从前一样继续仗剑天涯,逍遥自在。但,柳湘莲不是,他不是一个冷血之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柳湘莲看到尤三姐自刎后,抚棺大哭,自悔不及,后来又在昏昏欲睡间看见一道士,痴情眷恋的柳湘莲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随之而去。柳湘莲正是因为对于这份感情的珍视,对于刚烈品格的敬重,所以才会在尤三姐去世后,悲伤不已,甚至斩断情丝,截发出家。他那看似冰冷的外表下,实际上藏着一颗火热的心。柳湘莲的“冷”是由于家道中落,父母早丧,早早地就阅尽了世间冷暖,世态炎凉而形成的冷面看世事,但他的内心始终都是火热的。无论是对待友情,亦或是爱情,柳湘莲都付之以“真”,正所谓侠骨也有柔情,面冷实则心热。</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54)平儿</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平儿:第一丫鬟的悲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摘自【红楼梦赏析 2018-10-24】</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的小说,在书中提到的有名字的丫鬟就有七八十人。如果从这些人中选出一位“第一丫鬟”来,我觉得这个人非平儿莫属。因为论地位,论德才,在丫鬟里面鲜有人能与她匹敌。说起来也很有趣,雪芹先生虽把山川日月之精秀统统赐予了这些女孩们,但真正完美的人却鲜见。无论是“十二钗”还是大大小小的丫鬟们,都多多少少有一些缺点。但如果要在平儿的身上找出缺点来还真不容易,所以她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起码来说是近乎完美的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说平儿是第一丫鬟,首先是因为她的地位高。她的主人王熙凤是荣国府里实际的当家人。里里外外,大事小情都是凤姐儿一手张罗,因此平儿的地位就是凤姐儿的高级秘书,协助凤姐儿管人理事。平儿之所以深得凤姐儿的信任,是因为她是凤姐儿的陪房丫头。当初随凤姐儿到贾府来的一共有四个丫头,其他三个死的死,走的走,只剩下平儿一人。而且平儿始终对凤姐儿忠心耿耿,本身又有才干,因此才被凤姐儿当做心腹,以至于还把她许给贾琏为妾。因此在荣府里别说是丫鬟婆子,就是太太小姐们也没人敢小瞧平儿。贾母和王夫人地位虽在凤姐儿之上,但毕竟不管事,她们的丫鬟自然也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只会陪主人吃喝玩乐罢了。而平儿不仅有权,而且德才兼备,这一点在丫鬟堆里没一个能赶得上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宝玉评价平儿:“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不过这样的好女孩,却没落到好人家。在这众多的丫鬟里,顶数平儿所处的环境最险恶。有句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凤姐这只母老虎发起威来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好几条人命都在她手里消失了。而她的另一位主人,也是她老公的贾琏心肠虽不比凤姐歹毒,但却也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只知道纵欲玩乐,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平儿夹在这两人中间,处境可想而知。可以说稍有不慎,就得把自己搭进去。但平儿却在这个夹缝里照应周全,用贾宝玉的话来说:“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能做到这一点,本身就说明了平儿的能力和心计。大概只有她能把这两口子侍奉得如此服服帖帖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雪芹先生为《红楼梦》里的人物取名都有讲究,平儿这个名字也颇有意味。她仿佛就是一架天平,总是尽量平衡着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并且这种协调工作做得相当出色。比如她平衡凤姐与贾琏之间的关系。在拾到与贾琏私通的多姑娘的一绺头发时,只是“软语戏贾琏”。自然不会到凤姐儿那告发,选择了息事宁人。不过却因此抓住了贾琏的把柄,让贾琏不敢太放肆,可谓一箭双雕了。她在凤姐儿小产,李纨、贾探春、薛宝钗“三驾马车”主政时期,是作为凤姐的代表协助“三驾马车”参与荣府事物的管理。但她深知自己只是个丫鬟,地位无法和这些奶奶小姐相比,所以给自己做了合适的定位:一方面作为凤姐儿的联络员在凤姐儿与“三驾马车”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全力支持贾探春的改革措施,树立探春的权威,压服对探春不满的丫鬟婆子们。平儿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她也深得探春的尊重。贾探春是最心高气傲的一个人,一般人她是看不上眼的,但她却视平儿为知己。在得知平儿和宝玉一天生日后,便张罗起为平儿凑份子过生日,一个丫鬟能得到如此礼遇也是绝无仅有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平儿在大观园里的丫鬟们中是最有头脑,考虑问题最全面的一个。她总是处处从大局考虑,而从不意气用事。颇得儒家“中庸之道”的旨趣。这一点在“情掩虾须镯”事件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平儿在一次洗手时丢失了自己佩戴的虾须镯,后来得知是宝玉的丫鬟坠儿偷去了,平儿深知投鼠忌器的道理,如果把真相公布出来,恐怕这园子就不得安生了,而且于宝玉和其他丫鬟的面子上也不好看。因此还是选择了一种更稳妥和务实的做法。把坠儿偷镯的事只告诉了麝月,让宝玉小心提防。这样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坠儿和众丫鬟,也保护了平日和丫鬟们亲如一家的宝玉,也难怪宝玉要对此感动不已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更为难得的是,平儿在王熙凤身边多年,并没有应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话,自始至终保持着她的善良本性。第六十五回,通过通过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之口说:“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做些个好事。”雪芹先生写王熙凤和平儿之间的性格迥异,很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桑丘,用的都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将性格特征完全相反的两人组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反差效果。王熙凤泼辣狠毒,平儿则是善良宽厚。如她周济刘姥姥,为邢岫烟送寒衣。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也从不随大流,站错队。比如在贾赦要强行纳鸳鸯为妾时,她坚定地站在鸳鸯一边。在贾赦指使贾雨村夺了石呆子的藏扇,致使石呆子下落不明后她又大骂贾雨村是“饿不死的野杂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对尤二姐的问题上,尽管她为尽奴仆的职责,告诉了凤姐儿贾琏在外偷腥的事。但在凤姐接尤二姐进荣府,紧接着又对尤二姐疯狂迫害后,平儿便深悔自己当初的做法。所有的人都对尤二姐避之不及,只有平儿对她悉心照料,让尤二姐感受到了这个地狱一般的地方也有一丝温暖存在。但这也引起了凤姐儿的极大不满,把她叫去大骂了一顿:“别人家的猫会拿耗子,我的猫倒咬鸡。”凤姐自然是不能容忍自己最近的人背叛她的,这也让平儿左右为难。在尤二姐吞进自尽,贾琏又无钱安葬之时,又是平儿偷出了二百两银子才使尤二姐入土为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平儿尽管对凤姐忠心耿耿,但也并不唯凤姐之命是从,她总是尽可能地做一些好事。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可以说是平儿在书中最闪光的一笔,平儿的德与才在这一回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贾府内的厨娘柳氏与迎春的丫鬟司棋和莲花结怨,偏巧王夫人的房里失了一瓶茯苓霜,而柳氏的女儿五儿却不知道这些事,让宝玉的丫鬟春燕替她捎一瓶茯苓霜给芳官。结果被林之孝家的发现,而莲花又指证五儿偷了玫瑰露,结果在五儿的房中搜出了这两样东西。五儿引火上身,被当做了窃贼关了起来。凤姐得知后的处理意见是:“将他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平儿便向林之孝家的作了传达,这时五儿跪着哭诉了一番,平儿便觉得五儿确有冤情,便立即着手调查这起窃案。《红楼梦》的这个情节让人想到了一部著名的昆曲《十五贯》。凤姐儿的做法简单粗暴,很像那个知县过于执;而平儿心细如发,明察秋毫,又像清官况钟一样刚正无私。在五儿出事后,很多与柳家不合的人纷纷给平儿送礼,想让平儿打发她们母女出去,而平儿却不为所动。最终她在一番私访后终于查出是丫鬟彩云偷了茯苓霜给贾环。最后平儿解救了被冤枉的五儿,又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做法,告诫了彩云,给了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凤姐儿得知后还打算严惩茯苓霜的偷盗者,这时还是平儿站出来说好话,劝凤姐:“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才让凤姐打消了念头,无形中又保护了一批人,稳定了大局。如果这件事真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下去,恐怕王夫人就要提前抄检大观园了,又不知要搭进去多少无辜了。纵观平儿的所作所为,用清人的一句评语来说就是:“平儿不矜才,不侠气,不诗宠,不布恩,不辞劳怨,有古名臣事君之风。”青山山农《红楼梦广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过平儿的身份地位毕竟是低下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里,纵使平儿再聪明,再清俊,却总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女奴身份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悲情命运。我一直为平儿给贾琏这样的下等角色当小老婆而惋惜。但这却是作为丫鬟的最好结果了。在《红楼梦》一书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侍奉男主人的执事大丫鬟都要给男主人做妾。除了贾琏和平儿外,还有贾宝玉和袭人,薛蟠和香菱。贾环和彩云是被凤姐儿和来旺媳妇棒打鸳鸯了,要不然也是一对。一方面是因为能做到执事大丫鬟的女孩自然是百里挑一,深得主人喜欢,行事稳重,做法得体,这样的人最容易拴住男主人的心。但另一方面从古到今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丫鬟们出身低微,所以只能做妾,永远也做不到正房。而且一入侯门深似海,自己的命运就全都交给了这座深宅大院。于自己的命运与婚姻完全不能做主,完全听命于主人的安排。如果运气好的,摊上贾宝玉那样的,还算是幸运;如果运气不好,摊上薛蟠那样的,就有的罪遭了。平儿算是命运不太好的,摊上了贾琏这样的下等角色。在第四十四回,作者借宝玉之口提了一句她的身世:“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可见平儿出身微苦,是个孤儿。以平儿之高洁,自然看不上贾琏。但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服从领导安排,又能说什么呢?不过她对给贾琏作妾自然是极不情愿的,在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对尤二姐说王熙凤是个醋缸,并说了这样一件事:“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呢,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说:‘又不是我自己寻来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可见平儿是被逼无奈,才委身于贾琏。因此说凤姐把平儿许给贾琏原本就是和贾琏的一种利益交换,用平儿拴住贾琏的心,却毫不顾及平儿的感受。因为在她的眼里,主人就是主人,奴才就是奴才。让平儿做小,规规矩矩的服侍贾琏就是她的一个底线,而一旦发觉奴才可能僭越了主人的地位,就超出了她忍耐的限度。因此她在听到鲍二家的对贾琏说要把平儿扶正这样的话时便立时现出了她母老虎的本性,发起飙来把平儿打了一顿,逼得平儿要自杀。虽然过后这两口子向平儿赔礼道歉,但恐怕喝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她心灵的创伤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地位不过如此而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所以平儿在荣府里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她有一肚子苦水。这一点还是宁府的尤氏看得准。在第七十一回,尤氏到荣府来,知道妹妹在荣府多承平儿的照料,因此不免感慨,对平儿说:“好丫头,你这么个好心人,难为在这里熬。”这时“平儿把眼圈一红,忙拿话岔过去了。”雪芹先生的寥寥几个字,却蕴意颇深。平儿这么多年来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又有苦无处诉的心情都凝结在这“眼圈一红”中,然而她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只得“忙拿话岔过去”。因为自己还得继续在这里熬下去,由此可见这位第一丫鬟的豪门之履在风光的背后是充满着悲情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高鹗先生的后四十回续书中,平儿依然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但性格和事迹的描写却没有进一步的突破,这个在前八十回光彩照人的第一丫鬟在后四十回里变得暗淡了许多。不过高鹗先生也特别钟情于这个人物,给了她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在荣府的危难时刻,平儿千方百计保护了巧姐,让父女终得团聚。这让贾琏感动不已,打算把平儿扶正。这样的安排引起了很多红学家的不满,因为在第四十四回里,宝玉有一段内心独白:“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可见平儿最后的结局可能比林黛玉更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87版的《红楼梦》里,编剧周岭先生为平儿设计的结局是荣府被抄之后,平儿和荣府的众多丫鬟们被拉到市场上,被当做商品来买卖。最后被卖到了哪里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是个很凄惨的结局。但这样的安排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反倒不如高鹗的续书了,我觉得高鹗先生的这个结局起码要更合理一些。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妇女们总是逃不出这样的宿命:她们一生的荣辱都系于一个男人的身上。自己只有被男人休的份,没有几个像朱买臣的媳妇那样逼丈夫休了自己,换取自由之身。平儿进了荣府就是一如侯门深似海,再也跳不出贾琏的手心了。在那个门第森严的年代,一个丫鬟被扶正就算是烧了几辈子的高香了。但扶正了又如何呢?贾琏真的能改过自新吗?狗改得了吃屎吗?平儿真的找到幸福了吗?恐怕只有天知道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55)刘姥姥</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少读不懂刘姥姥,读懂时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眼泪花花》——作者“趣史录”</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红楼梦》的大观园里雕廊画栋,锦衣玉食,尽是些精贵人物,往来宾客也是非富即贵,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大字不识的乡下老妪——刘姥姥。少年时受惑于太太、老爷们眼花缭乱的锦衣玉食,公子、小姐们纷纷扰扰的情感翻覆,只觉这油滑世故的老人像一桌子珍馐中的煮土豆,泛着与所有人格格不入的土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阿谀谄媚的样子让人厌烦。</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当多年后自己看尽世间繁华,或陷入无止境的纷争,或站在虚荣之外时,忽而羡慕起她。宁国府那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门联,那一大家子精贵每一个人真正顿悟,最终只归于刘姥姥。</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姥姥寡居多年,靠着两亩地过活。女儿、女婿为了照顾孩子将她接到了身边,但日子贫寒,她未能享上清福,不得不为一家人的将来操心。女婿年轻却没有见识,舍不下面子,她年迈却活泛精明,豁得出一张脸皮。为了应付年关,刘姥姥带着孙子去求告嫁在荣国府的亲戚王夫人,于是与荣国府有了数次陵迁谷变的交集,也见证了一个辉煌门户从荣到衰的过程。</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荣国府是朱门大户,刘姥姥自知是乡下穷亲戚,出门前特地早早起床、精心打扮,带着板儿上路。孩子天真无邪,只当做出门游玩,刘姥姥却不禁紧张情怯,战战兢兢。荣国府大门四敞,趾高气昂,刘姥姥战战兢兢,深谙“小鬼难缠”的道理,见了谁都恭顺地喊上一声“太爷”,经人提点后领着板儿绕了一圈才从后门进了府。进府后先见周瑞家的,攀上旧交情,点头哈腰,逢迎地唤上“嫂子”;再见平儿,将秀丽贵气的丫鬟当做太太,磕头跪拜;一番周折后,终于在众人整肃中见到了威严赫赫的王熙凤。王熙凤自然是瞧不上穷酸的老太太的,一顿饭过后,将太太平时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和自己的一吊零钱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是碍着一点亲戚关系随便从手指缝里漏下的赏赐,一吊零钱是刁蛮刻薄的太太找乐子给的讽刺。刘姥姥被当做街边的乞丐一般被人耍着玩儿,她通达事理,自然觉得屈辱。但二十两银子足够一家人过个不错的年,屈辱她也得忍下去,接了钱笑脸相迎,感恩戴德。</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年过七旬的老太太连跪再拜、忍着折辱求一点接济,是世故练达,也是逼不得已。想一想生活和工作里的自己,谁不是如此呢?客户的刁难、领导的刁难、长辈的刁难……像女婿王狗儿一样倔强顽固、不肯折腰是少年人的意气。成年人为了在夹缝中求一点便利、求一点出路,不得不学会忍受屈辱、学会卑躬屈膝,学会心里苦唧唧、脸上笑嘻嘻。</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刘姥姥虽世故,但不吝啬、不忘恩。时令瓜果丰收时,她带着土产再次来到了荣国府。这一次她不是上门救助的人了,而是个串门回礼的亲戚。身份变了,她也不那么窘迫了。府上留她小住,太太、小姐们的精致生活阔出了老人的认知,但刘姥姥并不拘谨,灵活应变、巧妙迎合。大家以贾母为尊,太太小姐们好奇新鲜事,刘姥姥就变着法的编奇闻异事哄大家高兴,成了大家的开心果。但太太、小姐们瞧得起她了吗?并没有!照旧戏谑、捉弄她。妙玉觉得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该摔碎丢了,黛玉觉得刘姥姥酒后醉舞如牛舞,凤姐四处帮腔作乐,又老又丑的老太太被插了满头花。刘姥姥看似没尊严、丢骨气,实则她是见了大户人家背后的蝇营狗苟,可怜这深宅大院如同精致的金丝笼,讲究体面的夫人、小姐如笼中鸟,活得勾心斗角、郁结琐碎。</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刘姥姥懂生活和交际的艺术,不介意在朱门大户圆融地扮了几天小丑,就着尴尬的情境演绎出一番鲜活的风趣来,给那个无病呻吟的深宅大院来去诸多欢乐,改一改大家对她的印象。既赢得一片欢心,又换来些许尊严,还带走不少珍宝,一举三得之举,何乐不为?刘姥姥活得通透。反观自己,不谙世事艰难时,我们总以为骨气、面子、尊严都是顶重要的词汇。在社会里滚了又了才发现,想爬到更好的圈子里,面子是顶没有用的,尊严要自己挣来,不经过摒弃自己、脱胎换骨,学会刘姥姥的游刃有余,生活是没法变好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贾府被抄没,光耀门户一落千丈,贾母也随之去世。刘姥姥听了消息悲痛大哭,天不亮便出门赶往贾府探望,直奔灵堂。凤姐落魄,形容槁枯,再没了往西风貌,刘姥姥没有一丝幸灾乐祸,真心真意替她们伤心悲痛,还念佛为凤姐求护佑。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凤姐被她感动,在无人可依的情况下将女儿巧姐托付给她,刘姥姥没有因为局势回绝,而依着感情应允下来。树倒猢狲散,衰落的贾家最终被近亲拆散,贾环、邢大舅等一干人竟然要将巧姐卖掉。刘姥姥担心凤姐家人,从家中赶来,想办法将巧姐救了,并且将她接回了家,娶做孙媳,给了巧姐一个安稳归宿。相比大柑园里的少爷、小姐、金枝玉叶们,巧姐无疑得了个最好的结局。</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姥姥虽是个世故老妪,但心计灵活、承恩必报,既能游刃有余地在富贵圈里打转,也能在田间地头耕作生活。她看着贾府兴旺、也看着贾府衰落,面对自己的困境不丧气,面对别人的奚落不记仇,面对别人的悲剧不嘲讽,面对别人的苦难不旁观,许过的承诺都兑现,过得好自己,帮得了别人。贾府的虚荣浮华被一阵时势之风吹得七零八落,刘姥姥的平实生活却绵长安稳。细看来,她根本不是什么丑陋衰老的老妪,她是东观阁那幅批联——“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与刘姥姥相比,为生活挣扎的我们如此单薄无力,要么守着自己的执拗,学不会变通,既渴望好生活又过不上好生活;要么在变通里丢了自己,变得油滑冷漠,既埋怨世界薄情又做了最薄情的人;要么畏畏缩缩、畏首畏尾,想得到的不敢开口去要,想答应的怕连累自己。我们要么活得太俗,要么活得太清,但这世上活得好的,只有既懂人间烟火,又懂理想国的人。年少读不懂刘姥姥,读懂时满眼泪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56)惜春</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惜春 | 一个从未被疼爱过少女,</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人到中年才能读懂她的悲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柴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中的一众女子,锦口绣心,诗才放旷,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真个是,说不尽的繁华锦绣事,道不完的儿女痴情人。在这一抹风流之中,却唯有惜春与迎春二人,总是隐身在众女身后,可称得上是十二钗中的透明二人组。&nbsp;元、迎、探、惜。惜流水落花春去也。其时,春已尽,东风摧折百花残,满地憔悴,纵有惜花人,奈何已零落。惜春,这个名字,已透出几分繁华落尽的悲凉。小姑娘的名字和排位虽都跟着荣国府,但她其实却不是荣国府的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她的父亲是那个一心只顾寻仙炼道的贾敬,她的哥哥是那个行事荒唐落人话柄的贾珍,她的家是那个乱七八糟乌烟瘴气的宁国府。&nbsp;书中没有提及过惜春的母亲,想必也早已亡故。要不然贾母也不会把东府大小姐接过来一起教养。&nbsp;惜春在小说中的出场毫不惊艳。她与迎春探春一起来见黛玉,曹公笔下的迎春是:“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nbsp;探春是:“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nbsp;惜春却只得了八个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见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其实不过八岁左右,那四姊妹中最小的惜春,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了,正是一团孩气的时候,也难怪曹公要如此写了。&nbsp;正当一个团子般玉雪可爱的年纪,该在父母怀里打滚撒娇的时候,小小的惜春却已经在不属于自己的荣国府度过了不知道几个春秋。说起惜春与宝玉等人的亲缘关系,其实并不像很多读者想的那样近。说起惜春与宝玉等人的亲缘关系,其实并不像很多读者想的那样近。宁荣二公是兄弟,传到着同一个爷爷宝玉他们这一辈,已经过了四代。惜春与宝玉是同一个高祖,也就是说,他们的爷爷有着同一个爷爷。放到家族观念已经日渐淡薄的现代社会,这可能是走在大街上都不认识的陌生人,即便是在古代,若非惜春宝玉他们同属两府嫡系,恐怕也已经疏远了。她就这样从小在亲戚家里住着,虽由丫鬟婆子奶娘众星捧月般地侍候成了一个正宗的侯府千金,身边却没有一个可嘘寒问暖的人。不远处的宁国府,有她陌路人一般的哥哥嫂子。</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惜春似乎是个极沉默的姑娘,《红楼梦》中,她的身影总是隐藏在一堆衣香鬓影之中。听曲文、开诗社、城外打醮、群芳寿宴,处处有她的影子,她却又总是默然无声,只化作书上冰冷冷的“惜春”二字。&nbsp;她于诗词一道并不精通。众姊妹结海棠社的时候,人人都要起一个别号,黛玉宝钗极尽风雅。到了她与迎春,迎春推说不会作诗,起号也无什么用处。宝钗便顺嘴替她们取了一个,迎春住紫菱洲,便叫菱洲,她住藕香榭,便叫藕榭。她没说喜欢也没说不喜欢,竟是一句话也无。&nbsp;我们不知道的她的性情,她的爱好,她的容貌,只有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对她说了这样一句。“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我们才知道,原来曾经小小的惜春也长大了,她会画画,也是个漂亮的姑娘。单独提及她的情节实在太少。</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是抄检大观园之时。</b></p><p><b style="font-size: 20px;">惜春的大丫鬟入画替自己哥哥收着的金银锞子和男人衣物被查了出来,她丝毫无回护之意,只让尤氏把入画带出去。“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跪下哭求,尤氏和奶娘也是苦劝,她却只是一意不理会。等尤氏再劝她,她竟连嫂子也攀扯上了。“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见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nbsp;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气得尤氏直说她糊涂,她当然不糊涂。惜春年纪虽小,心神却老成。这由不得她,都是环境逼出来的。一个父亲只知道烧丹炼汞,一个哥哥只晓得花天酒地,一个嫂子形同陌路。整部书中,除了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尤氏来找过一回惜春,兄妹、父女、姑侄之间交流居然一点也无。那边的宁国府不像是家,反倒像是一个客店。</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那荣国府这边就是家吗?她不过是贾母的侄孙女,看在同宗的情分上接过来照顾。原来也许也是喜欢的,不过本就有千恩万宠的宝玉,后又来了疼不够的黛玉和懂事会做人的宝钗,连亲孙女迎春都没了存在感,更何况是惜春。&nbsp;她就是一株渴水的幼苗,在最需要关爱的成长过程中,却只找到了一片沙漠。&nbsp;贾敬、贾珍、尤氏、贾蓉不在乎她,她又何必去在乎他们呢!</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于是我们看了一个很悲凉的事实,秦可卿身死,贾敬去世,身为至亲的惜春毫无表达。也许,在她的心里,与父亲兄长早已是形同陌路了吧!即便不是陌路,她的内心也是要斩断这丝牵连的。惜春不喜欢宁国府,这不是她的错。</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宁国府是什么地方?柳湘莲已与尤三姐定了亲,一听说宝玉说三姐是贾珍的小姨子,便跌足大叫。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见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羞得宝玉满脸通红。可见宁府在外头是什么样的狼藉声名。所以惜春不得不想法子和那边划清干系,正如她所说,若是连她也编排上了怎么办。她一个干干净净的女儿家,若是沾染上一丝半点这样的污秽,都足以像毁了尤二姐尤三姐那样,轻易地毁了她。&nbsp;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见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惜春所想的,也不过就是独善其身。&nbsp;自此她与宁国府算是彻底断了牵扯,但没了宁府,荣府就能给她想要的清白吗?</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年幼的惜春一天天长大,看着绮罗丛中富贵照人的大姊姊元春莫名身死,看着懦弱的二姊姊迎春被亲父卖嫁,被亲夫虐杀,看着精明能干的三姊姊无奈远嫁,看着大观园中风流云散,她怎能不知道这一切都快到了尽头。谁也靠不住,她只能自己想办法保全自己。&nbsp;她出了家。&nbsp;“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b></p><p><b style="font-size: 20px;">——见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nbsp;》佛是她寻到的大光明,她借此逃脱了“被打,被杀,被卖”的厄运。但从此晨钟暮鼓,佛前挑灯,消磨此生。&nbsp;她没有了,也没有悟,只不过是灰了心。&nbsp;尤氏说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人,可是,在她藕香榭的卧房“暖香坞”中,却曾是温香拂面。又有谁的心,生来便冰寒彻骨呢!大观园的那副画,她到底没有画完!</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多少年后,缁衣乞食之时,她是否还会记得,当年那村姥姥来到园子里的时候,她也曾是一个笑眼弯弯的少女,也曾笑得滚到奶娘的怀里,让她揉一揉自己笑疼了的肠子。那园子里,想必已经是蛛丝结满雕梁,那画台,也当是细尘铺得狼藉。画上的旧彩,也应淡了吧!园中的春天,也应散了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57)贾代儒</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代儒:一个封建腐儒的可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与可恨之处》——沙木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代儒是《红楼梦》中小人物,作为贾府中“代”字辈的长辈,书中没有明确交代他出自贾家哪个旁支,但显然他这一支脉无法享有宁荣二府的尊荣,只好沦落为贾家义学里的司塾,类似于校长兼教书先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代儒在第八回出现,书中交待他“乃当今之老儒”,所谓“老儒”,应该是读了一辈子书却连举人都没捞着的老秀才之类的吧!也正因为此,除了认得几个字而无任何一技之长的贾代儒,其人生境遇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代儒一生落魄,命运相当的不好,仕途不顺,中年丧子,老两口只守着一个孙子贾瑞度日,偏偏这贾瑞又不成器,色胆包天去勾引荣国府二奶奶王熙凤,结果被凤姐毒设相思局一命归西,落得个老来膝下凄凉。真是个可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贾代儒作为一个封建腐儒,其可恨之处首先表现在身为儒生却贪腐可鄙。</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第8回中,秦钟入贾家私学,其父秦业“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去代儒家拜见。那秦钟何许人也?乃是宁国府贾蓉的小舅子,秦可卿之弟,也算得上有些头脸的人物了,入的也是宁荣二府出银子养着的私塾,却也得事先送代儒银两。</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二十四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第39回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听平儿说吃了七八十斤的螃蟹,立刻就按当时螃蟹的市场价格,心算出了这一顿饭竟然有二十多两银子。并感慨说这足够了庄稼人过一年的用度了。大观园中小姐们的月钱也不过区区2两。单单秦钟一人入学,贾代儒就收了人家24两。</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9回薛蟠“偶动了龙阳之兴”,“也假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口礼物与贾代儒”,可见贾校长明里领着贾府的工资,一副正人君子形象,那暗地里不知笑纳了多少银子!真真一个“假带儒”也,简直白读圣贤书,有辱斯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孙子贾瑞也深谙此道,成了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利用爷爷授予他管理学堂的特权,“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贾府学堂交给这爷孙二人管理,可以想象,这学校的风气能好到哪里去?也怪不得后来金荣茗烟等一干人能闹得沸反盈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代儒的第二大可恨之处体现在他对贾瑞的教育上。守着贾瑞这颗独苗,自然是爱若珍宝,却根本不懂如何去引导他成才立德,只一味严厉,其严厉的方法一是打,二是惩罚式学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去赴凤姐约会被冻了一夜,回来被“发狠按倒打了三四十板,还不许他吃饭,叫他跪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功课来方罢”,身为家长的贾代儒,管教后代虽是正理,但他不问青红皂白,只凭自己想象来判定问题的性质。 “料定他在外非饮即赌,嫖娼宿妓”,明知贾瑞在撒谎,却没有想办法了解真相,而是采取了极端的家庭暴力,这种教育方式除了让贾瑞多吃了些苦,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最终把这颗独苗送上了不归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瑞的结局,与其说是源于王熙凤的毒辣,还不如说是贾代儒教育方式带来的恶果,可以说是贾代儒亲手扼杀了贾瑞的生命,也使家门蒙羞,成了实实在在“家带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代儒的第三个可恨之处,是他对工作的极不负责。书中第81回,贾政亲自将宝玉送去读书,嘱托代儒从严管教,“学个成人的举业”。但贾老师是怎么教书的呢?第89回讲到,宝玉“呆呆的坐着,代儒只当他看书,不甚理会”,宝玉“托病告假一天。代儒本来上年纪的人,也不过伴着几个孩子解闷儿,时常也八病九痛的,乐得去一个少操一日心。况且明知贾政事忙,贾母溺爱,便点点头儿。”所谓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贾代儒食人之禄,却不干忠人之事,这书教得漫不经心,完全一副混日子的态度,真真可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固然,贾代儒本身是封建制度下礼教的牺牲品,其命运有着让人同情的一面,但他个人品行的缺失,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这个人物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最大的嘲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58)李贵</b></p><h2><br></h2><h2><b style="font-size: 20px;">《漫话〈红楼梦〉小人物悲喜之六:李贵之劝》——了一</b></h2><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贾府是当时社会形态的一个缩影。最为显著的表现,在贾府里等级森严,以出身论人的地位高低、分人的尊卑贵贱,主子、奴才泾渭分明。即使是奴才,也分三六九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茗烟的母亲老叶妈,是大观园里侍弄花草的婆子,是个下三等的奴才。贾宝玉的奶母李嬷嬷,却有“半主”之势,连袭人等人都放在眼里。那时,母以子荣,或者子以母贵,儿子当了大官母亲是要封为诰命夫人的。李嬷嬷的儿子叫李贵,在奴才里地位较高的,是贾宝玉男仆当中领头的一个。</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九回中,贾政在贾宝玉上学前问话,跪下来回话的就是李贵。此处,李贵把《诗经》念成“呦呦鹿鸣,荷叶浮萍”,让一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撑不住笑了。书中,描写李贵的情节不算多,只是他忠心耿耿地执行贾政等家长的指示,以其得体的语言、委婉的方式规劝贾宝玉要听话,好好读书,改邪归正。他恪守封建家规,深谙人情世故,是一个很好的奴才。蒙府本《红楼梦》第九回有批语,说李贵“可以谓能达主人之意,不辱君命”,此语恰当。</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贵最为出彩的一场戏,是制止学堂的闹剧。这其中,体现出一个“劝”字,即“劝和”,他在矛盾冲突极其尖锐的情况下,规劝各方偃旗息鼓,达到和平的目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贵之劝,真的不简单,从以下两处可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一,学堂闹剧的起因复杂。</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闹剧的起因是金荣不满秦钟与香怜亲密,发生口角。秦钟告到贾瑞那儿,贾瑞偏向金荣。金荣得意忘形,说出些不堪的话来,惹恼贾蔷。贾蔷不愿出头,唆使贾宝玉的书童茗烟与金荣厮打,金荣挥动毛竹大板迎战。其间,贾菌及贾宝玉的三个小厮锄药、扫红、墨雨等各自手持家伙加入混战,“肆行大闹”。贾瑞制止不住,“登时鼎沸起来”。这样一场小小的学堂闹剧,被作者写得风生水起,摇曳生姿。那些顽童们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呼着、嚷着、骂着、厮打着,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本来,贾代儒不在,贾瑞是此刻的权威,应当及时制止这一闹剧。可惜,贾瑞无能为力,除他自身品行不端以外,重要的是顽童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金荣本是贾府不起眼的一个穷亲戚,应当低眉顺眼才是。他之所以猖狂,背后是薛蟠撑腰。贾瑞向着金荣,是得了薛蟠的好处。秦钟背后表面是贾蔷,实际是贾蓉乃至贾珍。茗烟以及小厮们之所以敢和金荣打闹,背后是贾宝玉。这样一来,就不是顽童打闹这么简单,而是复杂的家族势力之间的冲突,处理不好会惹出大的麻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其二,李贵采取的策略高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混乱的时刻,李贵出场了。他审时度势,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的原则,成功地平息了学堂闹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贵进来,先是“喝住”顽童们,然后纵横捭阖,逐一灭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安抚贾宝玉,避免事态扩大。贾宝玉不依不饶,坚持告太爷贾代儒。李贵晓之以理:“哥儿不要性急。太爷既有事回家去了,这会子为这点子事去聒噪他老人家,倒显得咱们没理。依我的注意,那里的事那里了结好,何必去惊动他老人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告诫贾瑞,让其承担责任。李贵表面对贾瑞客气,一口一个“大爷”“你老人家”地叫着,实际上软中坚硬,批评贾瑞:“这都是瑞大爷的不是,太爷不在这里,你老人家就是学里的头脑了,众人看着你行事。众人有了不是,该打的打,该罚的罚,如何闹到这步田地还不管?”贾瑞百般辩解:“我吆喝着都不听。”且看李贵一面笑着,一面不留情面指出贾瑞素日的劣迹:“不怕你老人家恼我,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经,所以这些兄弟不听。”接着,他要求贾瑞承担责任:“就闹到太爷跟前去,你老人见也是脱不过的。还不快作主意撕罗开了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喝住茗烟多嘴,防止矛盾升级。当贾宝玉问起金荣的底细,茗烟挑唆贾宝玉借贾母的势力羞辱金荣,李贵喝道:“你要死!仔细回去我好不好先捶了你,然后再回老爷太太,就说宝玉全是你挑唆的。”一句话,吓得茗烟不敢作声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是压服金荣,为贾宝玉找面子。闹剧由金荣引起,金荣在其中地位最低,所以是做出让步的一方。面对贾宝玉提出“赔不是”“磕头”的《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贾府是当时社会形态的一个缩影。最为显著的表现,在贾府里等级森严,以出身论人的地位高低、分人的尊卑贵贱,主子、奴才泾渭分明。即使是奴才,也分三六九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茗烟的母亲老叶妈,是大观园里侍弄花草的婆子,是个下三等的奴才。贾宝玉的奶母李嬷嬷,却有“半主”之势,连袭人等人都放在眼里。那时,母以子荣,或者子以母贵,儿子当了大官母亲是要封为诰命夫人的。李嬷嬷的儿子叫李贵,在奴才里地位较高的,是贾宝玉男仆当中领头的一个。</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第九回中,贾政在贾宝玉上学前问话,跪下来回话的就是李贵。此处,李贵把《诗经》念成“呦呦鹿鸣,荷叶浮萍”,让一向道貌岸然的贾政也撑不住笑了。书中,描写李贵的情节不算多,只是他忠心耿耿地执行贾政等家长的指示,以其得体的语言、委婉的方式规劝贾宝玉要听话,好好读书,改邪归正。他恪守封建家规,深谙人情世故,是一个很好的奴才。蒙府本《红楼梦》第九回有批语,说李贵“可以谓能达主人之意,不辱君命”,此语恰当。</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贵最为出彩的一场戏,是制止学堂的闹剧。这其中,体现出一个“劝”字,即“劝和”,他在矛盾冲突极其尖锐的情况下,规劝各方偃旗息鼓,达到和平的目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李贵之劝,真的不简单,从以下两处可知。</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其一,学堂闹剧的起因复杂。</b></p><p><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闹剧的起因是金荣不满秦钟与香怜亲密,发生口角。秦钟告到贾瑞那儿,贾瑞偏向金荣。金荣得意忘形,说出些不堪的话来,惹恼贾蔷。贾蔷不愿出头,唆使贾宝玉的书童茗烟与金荣厮打,金荣挥动毛竹大板迎战。其间,贾菌及贾宝玉的三个小厮锄药、扫红、墨雨等各自手持家伙加入混战,“肆行大闹”。贾瑞制止不住,“登时鼎沸起来”。这样一场小小的学堂闹剧,被作者写得风生水起,摇曳生姿。那些顽童们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呼着、嚷着、骂着、厮打着,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本来,贾代儒不在,贾瑞是此刻的权威,应当及时制止这一闹剧。可惜,贾瑞无能为力,除他自身品行不端以外,重要的是顽童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金荣本是贾府不起眼的一个穷亲戚,应当低眉顺眼才是。他之所以猖狂,背后是薛蟠撑腰。贾瑞向着金荣,是得了薛蟠的好处。秦钟背后表面是贾蔷,实际是贾蓉乃至贾珍。茗烟以及小厮们之所以敢和金荣打闹,背后是贾宝玉。这样一来,就不是顽童打闹这么简单,而是复杂的家族势力之间的冲突,处理不好会惹出大的麻烦。</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其二,李贵采取的策略高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在混乱的时刻,李贵出场了。他审时度势,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的原则,成功地平息了学堂闹剧。</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李贵进来,先是“喝住”顽童们,然后纵横捭阖,逐一灭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是安抚贾宝玉,避免事态扩大。贾宝玉不依不饶,坚持告太爷贾代儒。李贵晓之以理:“哥儿不要性急。太爷既有事回家去了,这会子为这点子事去聒噪他老人家,倒显得咱们没理。依我的注意,那里的事那里了结好,何必去惊动他老人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是告诫贾瑞,让其承担责任。李贵表面对贾瑞客气,一口一个“大爷”“你老人家”地叫着,实际上软中坚硬,批评贾瑞:“这都是瑞大爷的不是,太爷不在这里,你老人家就是学里的头脑了,众人看着你行事。众人有了不是,该打的打,该罚的罚,如何闹到这步田地还不管?”贾瑞百般辩解:“我吆喝着都不听。”且看李贵一面笑着,一面不留情面指出贾瑞素日的劣迹:“不怕你老人家恼我,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经,所以这些兄弟不听。”接着,他要求贾瑞承担责任:“就闹到太爷跟前去,你老人见也是脱不过的。还不快作主意撕罗开了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喝住茗烟多嘴,防止矛盾升级。当贾宝玉问起金荣的底细,茗烟挑唆贾宝玉借贾母的势力羞辱金荣,李贵喝道:“你要死!仔细回去我好不好先捶了你,然后再回老爷太太,就说宝玉全是你挑唆的。”一句话,吓得茗烟不敢作声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四是压服金荣,为贾宝玉找面子。闹剧由金荣引起,金荣在其中地位最低,所以是做出让步的一方。面对贾宝玉提出“赔不是”“磕头”的要求,金荣先是不肯,李贵好言相劝:“原是你起的端,你不这样,怎得了局?”贾瑞也帮李贵的腔:“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你既惹出事来,少不得下点气儿,磕个头就完事了。”结果,金荣只得委曲求全,给秦钟磕了头,闹剧得以平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纵观李贵之劝,可谓远近分明,软硬兼施,张弛有度,左右逢源,最后达到平息事态的目的。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奴仆,表现出如此高明的策略,实在难能可贵。如果没有李贵,这场闹剧会进一步扩大,也许会撕破贾宝玉、薛蟠、贾珍等人的脸皮,甚至于引起贾母的恼怒,那么会激化家族内外的矛盾,后果不堪收拾。</b></p><p><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 《红楼梦说梦》一书中说道:“茗烟逞凶家塾,贾瑞不能制止,李贵以一言止之,贵诚不愧青衣之长哉!”此言恰当。</b></p><p><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在实际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矛盾与纠纷,那就要学学李贵之劝,采取恰当的策略,达到和平的目的。</b></p><p><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这正是:</b></p><p><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李贵之劝实高明,</b></p><p><b style="font-size: 20px;">左右逢源为和平。</b></p><p><b style="font-size: 20px;">冲冠一怒惹灾祸,</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人生苦短求安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59)茗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红楼梦里宝玉的知己朋友,茗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周思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a(0, 0, 0, 0.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对照着写的,我们以前讲过晴雯和袭人,平儿和王熙凤这些都是对照地写,一组一组写的。那么茗烟跟谁对照呢?跟李贵对照,李贵是谁呢?李贵就是宝玉的奶妈李妈妈的儿子。宝玉十几个男仆当中,李贵是首席男仆,何以见得?在宝玉上学之前,贾政不是先要对他进行一下思想动员,就说跟宝玉的是谁呀,叫进来。结果外边进来了三四个大汉,这三四个大汉就是他的男仆了,跪下回答贾政说话的就是李贵。很明显,封建社会都是母以子贵,或者子以母贵。他母亲是贾宝玉的奶妈,所以他就成了首席男仆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那么贾政呢,当时不就训斥李贵吗,问他,宝玉书读哪儿了,然后说别的都甭念了,就把四书好好背会了等等。教育了一顿,不仅是训了宝玉,而且也关照了这些仆人。我们注意一下,李贵出来以后就跟宝玉说了,二爷,你看别人,仆人跟着爷儿们都有点体面,你看我们,他里边讲了一句关键性的话,他说只求小祖宗听一句半句话就有了。这个“听一句半句话”,听话,听谁的话,一方面直接地说,是听我们这些奴才的话,听我们的劝,但是归根结蒂是要听老爷的话。</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因此李贵他们是要这些仆人是要忠心耿耿地执行贾政的指示,而茗烟跟李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茗烟不仅是不执行指示,不听话,而且他有时候还主动挑唆宝玉不听话,起一点煽风点火的作用,好些事情都是茗烟主动的。按理说,茗烟作为宝玉的书童,他应当最坚决地执行贾政的关于熟读四书的命令,你想《诗经》他都说可以不读,应该坚决执行这个指示。可是实际上恰恰是茗烟不执行,为什么?因为他最了解宝玉的心,所以他就成为宝玉离经叛道的得力助手,时不时把宝玉引到另外一条路上去。</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宝玉不是搬入大观园以后,有一天不自在了吗,觉得老没劲。那么园子里的女孩子也不了解他的心思,茗烟左思右想琢磨出一个法来。他就出去到外边书房,就是书店,街上那些书店找了很多书,赵飞燕、合德这姐妹俩,还有什么武则天、杨贵妃的那些传奇故事,都是小说,言情小说。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是现在的流行小说,买了好多,一大堆,买来给宝玉。宝玉看得津津有味,另外什么《西厢记》、《牡丹亭》都是他给弄来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所以我说这茗烟是宝玉的死党,正因为茗烟他最了解宝玉的心,所以宝玉的很多机密的事情,也不瞒他,把他作为自己的贴身亲随。按理说茗烟地位低于李贵等那些仆人,他也就是个二等的男仆。在宝玉身边是二等男仆,在整个贾府数不上,但是宝玉对他最信任。</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你看宝玉去祭祀金钏,就带了他去了,到了荒郊野外,去祭祀金钏,本来宝玉掏出香来,焚香以后,含泪施了半礼,他觉得他已经尽了心意,就回身让茗烟把这些东西收了,就准备回去了。茗烟他虽然答应了,没有马上就收,而是忙趴下,磕了几个头,还说话,口内祝道。他说:“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要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还对偶句,挺有文化的,书童,他读的书不少,要不然你说他怎么能把那么书买来,他有鉴别能力,说得挺有文采。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心事不能出口”,他都猜出来了,宝玉有些话不便说,为什么呢?当着他的面,他说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你看看,他自己说二爷让我代祝。</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茗烟不是代宝玉说吗?所以那个话就更加有文采,咱们注意一下,曹雪芹写得非常细致,有的地方是茗烟的口语,这个地方他是代宝玉的。我们看这个话就要符合宝玉的身份和口气,“若芳魂有感,香魂多情,虽然阴阳间隔,即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侯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说得挺有文采,还有点理论水平,反映了这个书童的不凡的修养。所以脂砚斋批这里面有一段批语,非常有意思。他说你如果把宝玉看做是一个小姐,一个很漂亮又很有文化修养的一个小姐,那么茗烟就是一个非常俊俏聪明的丫头。</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个话说得好,我们从茗烟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用心良苦,比如说,其他的那些仆人,什么李贵,什么周瑞,那些名字要么很俗气,要么就是根本就没有写到这个人物形象。因为真正写到就是一个李贵,另外有几个小厮呢,那个名字虽然比较文雅,但是他们没有变成形象,只是艺术符号。而茗烟不一样,我们知道,茗就是指的茶,茶叶,那么沏了茶以后也可以叫茗,就是茶水,我们想这个“茗”冒烟,这不是一杯热茶吗?</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茗烟者,解渴生津,温暖身心,实在是宝玉身边一良朋益友。</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0)宝钗</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宝钗的无情跟动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玉玲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a(0, 0, 0, 0.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nbsp;&nbsp;&nbsp;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钗抽到的花签是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后面跟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便是曹公对宝钗其人的盖棺论定,也就是最终的评定,不是终生误里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也不是判词中的可叹停机德,而是她的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这首诗出自罗隐的牡丹花,牡丹雍容大度,仪态万方,以牡丹来喻宝钗最是恰切不过。这句诗的重点是无情跟动人这两组词,乍一看无情跟动人是对立的,无情又怎会动人,动人岂能无情,看似一对矛盾的结合体,就连宝玉也拿着这只签子反复玩味,不解其中意。动人的不应该是像晴雯这样有着强烈的爱憎或是象湘云那样的名士风流,抑或是如黛玉那样任意挥洒自己的爱与哀愁。宝钗唯一的一次放飞自我扑蝶,还因为之后偷听小红的心事借黛玉脱困而被世人诟病至深。宝钗的扑蝶与上述行为相比少了些任意纵横的意气,情致是有生命力的,无情的事物是苍白的,一个内心空如雪洞的人,一个内心枯索之人又怎会动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然而,宝钗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她不像黛玉活的那么纯粹,黛玉这一辈子就是要跟宝玉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把上辈子的甘露之水今生用眼泪还掉,她活的一点不纠结。宝钗不同,她肩负着家族使命,在大局面前,她的那点小我简直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她未必没有自己的小情趣,小确幸,但她要克制。不错,纠结的反而是宝钗,宝钗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就要煞费苦心,就像她自己说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她是以一种完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她一出场就比大观园的姊妹们高了不止一个等次,许多人还怀有那些个小儿女的心态,她一出场就是个成年人,行事之成熟老道就连那些比她年纪长的人也比不了她,我们时常会惊叹于宝钗是如何修成的,似乎她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世人的眼里她展现了很多无情的一面,她没有多少个人的小儿女的情感,即使有也会克制,她对姑娘家的那点小情调也并不放在心上,她对探春钟爱的那些小玩意儿,可能不屑一顾,作诗也多为应景,对这些物质的东西似乎也并不热衷,她致力于修德,致力于维护传统伦理的那一套,这就是判词中的那句可叹停机德。</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她居住在雪洞般的蘅芜苑内,一应玩器皆无,俨然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修道徒,还不如妙玉,妙玉是真正的修行之人用的却是那些珍稀古玩。由此她得到了山中高士这样的赞誉。</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总体来说她追逐的是名,利或许她倒并不看重。自始至终她看重的都是她自己,对别人的那些个俗事她是漠不关心的,比如她对金钏之死的冷漠以及对尤三姐柳湘莲之事的无动于衷,都被世人诟病为无情。</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然而她的的确确又是动人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首先是容貌上的动人,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在旁边看着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若长在林姑娘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没福。”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这是宝玉首次将自己的姻缘与宝钗联系在一起,恐怕在宝玉心中也只有钗黛这二人能跟自己的姻缘扯上关系,宝琴也不行,湘云也不行。本来只有一黛玉,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一时之间似乎宝玉还难以取舍的样子,难以想象设若宝钗真的与宝玉志趣相投,相信宝玉很难选择,毕竟她有黛玉没有的谦和与大度,黛玉难免小性儿刻薄了些。</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宝玉对宝钗的感情很复杂,很微妙,他不象对黛玉那般纯粹,他对宝钗有欣赏,有好奇,有失望,恐怕也有遗憾,这么完美的一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与自己是相悖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到黛钗二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他心中又有几分失落,诧异是何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但是他又乐于见到这二人亲厚,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音,看到宝钗替黛玉笼头发“过来,我替你把头发笼笼罢。”黛玉果然转过身来,宝钗用手笼上去。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不觉后悔:“不该令他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他替他抿上去。”因为在他心中能与黛玉匹敌的也只有一宝钗,虽然她们是两种极致,宝钗与黛玉恰巧形成两种生命的极致,一个是情情,一个是无情,黛玉是用情过深,宝钗是从不将情字略萦于心上。</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其次是才学上的动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博学多才大观园内恐怕唯有颦卿能与之针锋相对。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为他讲解《寄生草》,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她深谙医理,指导黛玉调养身子,又精通丹青,为惜春作画出谋划策,简直就是个全才,关键是这些就如同她作诗一样只是应景,她志不在此,她致力于修德,她一直是别人眼里教科书班严谨的生命,不肯多说一句,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活成了一个典范,仅凭这点也让人动容,不得不令人叹服。</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道虽不同也不意味着不可以为友,宝玉对宝钗有认同的一面,也有批判的一面,这就是花签上的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她或许不符合曹公的情趣,但曹公对她有欣赏,有尊重。他选择包容选择悲悯,曹公是悲悯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比如可卿的淫,晴雯的犀利,凤姐的毒辣,黛玉的刻薄,又比如宝钗的无情。</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1)金钏</b></p><h2><br></h2><h2><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金钏之死:那一场</b></h2><h2><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不期而至的骤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刀</b></h2><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nbsp;&nbsp;&nbsp;&nbsp;&nbsp;金钏死的时候是孤独而绝望的。孤独,是因为非但身边无一个人在左右,而且并无一个人放他在心上。绝望,是因为他原本是充满希望的,生活中始终是有光的,却突然陷入毫无希望的地步,由光明坠入黑暗,并且那黑暗中微弱的最后一点微芒始终未曾出现。</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楼梦》中金钏被王夫人撵出去后,忽然下了一场不期而至的骤雨。龄官在雨中对贾宝玉说了一句话令人不寒而栗,又莫名心痛。她说:“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避雨的?”这场雨之后,金钏投井自尽了,宝玉受到父亲贾政杖责,几乎不曾打死。按书中描述,当日原本是“赤日当空,树荫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的。贾宝玉对金钏儿用情之深之真,是透彻心肺的。如果说黛玉是宝玉的知音,晴雯是宝玉的知己,则金钏就是知情了。金钏的死,令贾宝玉悲痛欲绝。第三十三回,说宝玉“恨不得此时也身亡殒命,跟了金钏儿去”。金钏生前是荣府中比黛玉和晴雯对宝玉更宽容的,也是更理解他的儿女情长心结的人。她从未嘲笑过他的胭脂癖好,宝玉在她面前也会不好意思地吐舌头,显得轻松而自在,两人是情投意合的。在那些大丫鬟里,金钏也是唯一难得没有嘲讽过宝玉的人。金钏死后,宝玉念念不望。后来在金钏祭日,宝玉郑重其事,白衣素服到郊外撮土为香,亲自祭典,这样的礼遇,在晴雯死后也有过一场,只是多了一篇诔文。之后在为平儿过生日时,又想念记挂。</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欲知生前为人,需看活人态度。对金钏的死,文中首先写到了袭人和薛宝钗。袭人得知,先是点头赞叹,想来她是叹赏这样死法的。后又不觉流下泪来,想来是触景生情,难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了。薛宝钗闻知,先是说“这也奇了”,大概是确未料到会是这样。随后在王夫人处又对金钏投井说出“这也奇了”的话,应该是她的确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虽不理解,但是人死为大,并且还把自己的两套新衣服给金钏下葬之用。王夫人则的确是愧疚忏悔地尽力给予补偿,又给钱,又给衣裳,又给其妹玉钏把月银增加到二两,又哭天抹泪的。女主人的内疚,姐妹的赞叹,亦可知金钏生前为人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正如薛宝钗的疑惑,无论她是对金钏儿之死疑惑,还是对金钏投井而死疑惑,所有人都会有此一问:“金钏死前究竟是怎么渡过的?”从她被撵到尸体被发现只有两天,这两天惹事的宝玉在干什么呢?从王夫人房里逃回大观园,贾宝玉先是痴看了龄官在蔷薇架下的地上用金簪在土里写画了无数遍的“蔷”字,心理着实对这个小戏子关怀体贴入微。之后是误踢袭人致使其受伤咳血,对袭人是当即赔情道歉,半夜起来又看视病情,清晨起来又亲自延医看治,行动上着实对袭人关怀体贴入微。那一夜,金钏是怎样难熬呢?文中明写的只有老婆子的一句话“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是啊!当宝玉在龄官和袭人身上用心用情时,金钏却在孤独的哭泣,不但身边并无一人关心,即是惹祸的宝玉也无一刻将心思放在他身上,他当真是毫无依靠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金钏死前真是有钱难诉。每读第三十回“龄官画蔷痴及局外”部分,真可以说是一种不可说的悲愤。可以说是明写龄官暗写金钏的。宝玉心里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才这么个样儿。外面他既是这个样儿,心里还不知怎么熬煎呢?看他的模样儿这么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呢?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这不正是写的金钏当时的熬煎吗?有谁能替他分些过来呢?龄官之问“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避雨的”?不正是替金钏向宝玉发问?你为什么不去救他,替他挡遮一些风雨?龄官尚且有个惦记之人,金钏惦记以托情愫的那个人在干什么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金钏死前真是有冤难诉的。王夫人十年未打人,因宝玉主动挑情金钏,而使金钏当众被打受辱,并随即将其撵出,实在冤枉。王夫人在此事上是是非不分的,不去惩戒宝玉,而是迁怒丫头,真正是“慈母多败儿”了。原本是宝玉说等王夫人醒了,他求王夫人讨金钏在一处,偏偏王夫人醒了,宝玉不但没有去求王夫人,反而一溜烟去了,何其快也。向谁去喊冤呢?难怪作者在第三十回中,两次把宝玉以女性对待,一是在宝玉提醒龄官避雨时,龄官谢道:“多谢姐姐提醒”,一是听到宝玉敲门,麝月说“是宝姑娘的声音”。暗讽宝玉枉为男儿了。甚至借袭人之口说出了令人恨意满满的话来。袭人说:“让我隔着门缝瞧瞧,可开就开,要不可开,让他淋着去。”可见作者在这件事上是门缝里瞧人,把宝玉看扁了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金钏死前真是有家难回的。王夫人撵金钏时,金钏曾说:“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但到底无用,金钏原本是荣耀的,却晴天霹雳,含羞忍辱被撵,不但自己不能接受这样现实,即便其母也无法忍受如此耻辱。作者说金钏之母是白老媳妇,一个“老”字道尽其昏聩无能。在诟谇谣诼的荣府大院里,最终金钏到底被议论成了“强奸不遂”了。难怪在怡红院门前,宝玉进不得门,里面诸人却只顾笑。宝玉对袭人的那一记窝心脚,实在是踢在了金钏的心上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金钏是在端阳节投井死的。对他的死薛宝钗两次说了同一句话:“这也奇了。”一字不错。他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死,又为什么要投井。其实,金钏死之前,本可以不必去死的,却因惹祸的当事人贾宝玉始终躲在大观园里干着不相干的事情。他先是在端阳节与王夫人,薛家母子,林黛玉,王熙凤,迎春姊妹过了节,又与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又与史湘云,贾母等玩笑一会,论了金麒麟的阴阳,最后和林黛玉诉肺腑掏了心窝子,唯独没有想起金钏来。两天来,他没有出园子,这真使金钏绝望。</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金钏徘徊在荣府东南角,象一只孤雁一样,仰望着大观园的高墙,龄官用金簪在地上画的那个蔷字,龄官与宝玉之间挡住视线的那堵蔷薇花架,如今却幻化成为他与宝玉之间的那面大观园的高墙。他从未如现在那样想进去,却已无法进去;他多么希望宝玉能从中出来,给他带来希望,可是这希望却一点一点破灭了。他如屈原一般投身入水,在夏日炎炎投入冰冷的井中,悄无声无息。从光明投入黑暗。贾宝玉对金钏被撵之事是不知情的,两天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提起。在一个漏的象个筛子地方,在一个诟谇谣诼风烟四起的地方,金钏从撵到死,竟然没有消息传到宝玉耳中,真正令人不寒而栗。</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金钏是《红楼梦》中唯一的与宝玉有情有欲的女孩儿,也是唯一的直接因他而死的女孩儿。这一点黛玉比不了,晴雯也比不了。他从未想过金钏会因他而死,因此他纪念她。她从大观园离开了,却永远住到了宝玉心里,再未离开。王夫人又怎么能够阻止得了呢?金钏这个女子果然刚烈!正是:</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端午祭屈子,却有奇女子。</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逢冤含耻辱,情烈赴难死。</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老妇应羞愧,男儿应惊死。</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 &nbsp;阖门花草木,夏夜正深思。</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2)贾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贾环:红楼梦里最缺爱的悲情公子》 ————清极</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品孔尚任所作的《桃花扇》时,为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中“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句所触动,兴亡之感跃然于心间,不禁联想起红楼梦,“抬头才见富贵乡中众人乐,回首只剩颓败景处群芳散。”大观园,又何尝不是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高楼塌,而后世的看客们,在看这楼起楼塌时,感叹的大多数是贾府落败后,大观园中的群芳流散,同情的是那些个香消玉殒,结局凄苦的悲女儿。却疏忽了在贾府这名利场富贵乡之中亦有悲男儿,此人虽也红楼公子,但在那繁花似锦中却不曾享受过一丝关怀与温暖,若要言悲公子,红楼中非贾环莫属。</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人皆道贾环顽劣,行事多有不堪,跟燎了毛的小冻猫子似的,给他贴上坏的标签,但实则他只是一个渴望被爱却求不得的孩子而已,他是贾政的庶子,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虽份属主子,但却没人看得起他,人人轻贱他,且爹不疼,娘不爱。</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父母的嫌弃和错误引导,让他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贾政为贾环之父,可贾政无论是对于宝玉而言,还是对贾环而言都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对儿子向来只有严酷和冷漠,没有一丝父爱的关怀,而他是怎么看待贾环的呢?“人物委琐,举止荒疏。”每每读至此处我都不大敢相信这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的评价。而在中秋节贾环作一首诗,此诗贾赦赞扬说:“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过后赏给贾环许多玩物,此间不管贾赦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他此举想必给了贾环不少安慰,而贾政这个父亲看过后的评价却是“还不甚大错,终不恳切。”瞧!不但没有一点鼓励,连一丝关怀也没有,贾政作为父亲连一句轻飘飘好话都吝啬给儿子贾环,一叶可知秋,从中我们便可得之贾政在贾环的成长道路上定是没给过什么父爱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贾环的母亲赵姨娘,是贾政宠妾,她生下贾环后,便以为自己有了可以与王夫人一争的资本,常唆使着儿子去做些为众人所不齿之事,赵姨娘为人自私又浅薄,丝毫不管儿子的感受。贾环向宝玉要蔷薇硝,芳官不知分寸李代桃僵,给了茉莉粉,贾环并不生气,赵姨娘知道自己儿子被糊弄,第一时间不是安慰儿子而是破口大骂他“下流没刚性”看,此语何其难听,根本就不是一个母亲该对儿子说的话。接着赵姨娘便唆使贾环去闹,面对这样的母亲贾环是怎么说的“你这么会说,你又不敢去,指使了我去闹,倘或往学里告去捱了打,你敢自不疼呢?遭遭儿调唆了我闹去,闹出了事来我捱了打骂,你一般也低了头,这会子又调唆我和毛丫头们去 闹,你不怕三姐姐,你敢去,我就伏你。”从贾环的话中,可以得知赵姨娘似这般给儿子添麻烦,惹事端,让贾环子代母过,已经不是第一回,如此看来平日里贾环在赵姨娘身上感受到的母爱只怕是少之又少。</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二、他人的忽视和差别待遇,在他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亲生父母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巧姐生病了贾环去看巧姐,不小心碰洒了药,本是无心之过,凤姐便大怒,大骂贾环,她对贾环的态度是“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早撵出去了。”宝玉的通灵玉丢了,探春作为贾环一母同胞的亲姐,第一时间便怀疑到亲弟弟身上,断定只有贾环促狭,要叫他来查问,还出主意说“你们叫个人去悄悄地叫了他来,背地里哄着他,叫他拿出来,然后吓着他,叫他不要声张。这就完了。”贾环平日虽有顽劣之处,但他比宝玉还小,不过是个孩子,我实在不明白是什么让她们对一个孩子这般苛刻。至于旁的人,虽没有对贾环做些什么,却也是将贾环当作透明人,贾环与宝玉同去贾赦处请安,宝玉被被邢夫人拉去到炕上坐,百般怜爱,宝玉要走时,被邢夫人留下来吃饭,还说有好玩的东西要给他,而贾环呢?邢夫人直接选择无视,同父的兄弟,却是不同的境遇,兄弟二人,一个是天上的金凤凰,另一个地下的土泥鳅,这天壤之别委实令人唏嘘不已。</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无独有偶,平日一贯慈爱的贾母对贾环也是选择忽略,贾母吃饭时,命人把自己的粥给凤姐送去,把一碗笋和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黛玉和宝玉两个人送去,把一碗肉给贾兰送去,同是孙子一辈贾母的确偏心,丝毫没有想到贾环,也不曾送什么东西给他吃,仿佛都想不起有他这个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在众人眼中,宝玉便犹如那九天明月般皎洁璀璨,而贾环却连皓月旁陪衬的点点星子都算不上,若说宝玉是琉璃盏,贾环便是连普通瓷瓶都不是,他充其量就是一个缺口的土瓷碗。如此看来,贾环忌恨宝玉,陷害宝玉,在王夫人处抄写经书时故意拨翻烛台烫伤宝玉,借金钏与宝玉玩笑,被王夫人撵走后跳井自杀之事;贾政面前在诬陷宝玉,害得宝玉遭到父亲贾政的一番毒打,也是事出有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贾环日日看着兄长宝玉犹如众星捧月,而自己却无人问津,心中怎么能不生嫉妒之意。</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但这一切又岂是他一人之过,贾环的坏与他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有一定关系,他原本只是渴望被爱,想求得一份温暖,可屡屡求而不得,幼小的心灵被淡漠的亲情伤的支离破碎,最后心中的微茫憧憬破灭,心也渐渐扭曲,只剩下嫉妒、不甘和怨恨。有时候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人世间的感情都是相对的,一个没有被善待过的孩子,他便不懂得如何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贾环的境遇是可悲的,是可叹的,也是不幸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鲁迅先生亦言贾环只是个得不到救赎的孩子,世界以痛吻他,他没有办法报之以歌。这样一个缺爱的悲公子,半生陷在那厚此薄彼的泥潭中,实在不由得让人动恻隐之心。</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3)贾政</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h2><b style="font-size: 20px;"> 《贾政的悲剧人生:孤独寂寞</b></h2><h2><b style="font-size: 20px;"> 悲伤的荣府二老爷》——老刀</b></h2><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自云:“当此,则自欲将已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贾宝玉则确是背父亲教育之恩的,他的父亲是贾政,他是对不起他父亲的。</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红楼梦》中,贾政的形象似乎颇为负面,尤其是因他经常与其子贾宝玉冲突,轻则呵斥,重则杖责,也就令读者深以为厌了。然而细读前八十回,则贾政的形象逐渐清晰而坚实起来,此子非但不灰暗,反而如同在暗夜中若隐若现的微芒,倔强地闪烁着,好似绝望中的希望。若不经意,我们就会忽略贾政是宁荣二府唯一的一个做官的人。当然,宁府的贾珍也是个官,袭的是三品威烈将军,荣府的贾赦也是个官,袭的是一等将军。但是这两个人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做。只有贾政的官也还可以圈点的。</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回中,父死之时,贾政初由皇帝面圣赐主事之衔,令其入部学习,如今现已升到员外郎,然后外放去做了学政主考,回京途中又接命令去沿海振济灾民。亦可见其稳健作风是深得上官和帝王之心的。偌大的贾氏门阀,竟然只有一个人在苦苦支撑,其余的人真如冷子兴所说的“只知道安富尊荣,享受富贵”,又是怎样的孤独呢?这孤独突出地表现在贾元春和贾宝玉二人的不理解上。并没有人可以理解他内心的恐惧与慌乱。</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第十七回中,贾政生辰之日,正是元春晋封贤德妃之日。初听得帝王特旨到,文中用一个“唬”字写出了贾政众人在封建王权之下的惊慌失措和合家人的惶惶不定。闻到喜报之后,众人皆喜气洋洋,欣然得意,言笑鼎沸,则贾政始终心怀恐慌。</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贾政问安时,含泪对元春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话,足显其理智与冷静,并没有以自己的女儿封妃而得意自喜。大意是说,这次“得征凤鸾之瑞”是个意外,是“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是今上的“大德”和“旷恩”,并不是我贾政夫妇和你有什么,所以我惟有“朝乾夕惕”,你也要“自加珍爱”,惟有“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待上”,不要“懑愤金怀”。《易经》乾卦九三爻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亦可见贾政戒慎恐惧之心是与众不同的。</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三十三回,贾宝玉调戏金钏儿,致其投井自尽之后,加之狎妓交结戏子惹火烧身,因缘凑巧,贾政怒责宝玉,亲自杖挞时说出“弑君弑父”之语,且要亲手勒死他。从贾母、王夫人到那些清谈相公,以致婆子下人都无法理解贾政的怒火何以如此之盛?其实是他一直以来的内心不安所致。《易经》坤卦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在所有的人都对贾宝玉抱以希望时,他已经从贾宝玉的所作所为看到了绝望。也正如第三回《西江月》词中描述的那样:“于国于家无望”。坤卦初六爻说:“履霜,坚冰至。”不但两个子女不理解他,甚尔贾母、王夫人和兄长贾赦都不站在他的一边,没有人意识到所谓的“鲜花着锦”和“烈火烹油”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人把福祸相依的道理放在心上,仍然是作着皇亲国戚的梦,享着荣华富贵的富,以为美好的生活还有万万年的长久呢。贾政的内心是寂寞的。据贾政自己说,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喜欢风花雪月的性子,只是后来身负国恩和家族重任,也就改弦更张,另起面目了。贾政年轻的时候,正是贾家阖族鼎盛之时,他有比贾宝玉更多的享受的条件。他其实是十分羡慕自己的儿子的生活状态的。即便是在为官日久之后,他仍然难舍他想往的生活。这种心理在贾政亲自检视大观园时格外凸显。</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第十七回,当贾政来到潇湘馆时,笑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可知贾政对朝堂官场的深深倦意,深悔半生年华虚度,并未曾洽怀惬意。也可知贾政并不想独自负担荣府重任,而且已有不堪重负之感。这是在妹夫林如海死后不久。当游至稻香村时,他又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进入草堂,看见纸窗木榻,富贵气像一洗皆尽,心中欢喜。细品这三言两语,亦想见贾政归隐之意并非一朝一夕了,应是踌躇已久,不过今日死灰而又复生了。晋的陶渊明“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贾政所向往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怀是贾政倾心的,所以他说有些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违心而活,避无可避,逃无处逃,为之奈何?明知不可而为之,个人的喜好与荣辱得失在阖族安危面前,又能如何呢?当游至蘅芜院外的轩廊时,又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这一叹从心底而来,已不仅仅是归隐之义,而是已有了魏晋玄谈的意思了。更是慨叹世无知己,只好焚琴煮鹤了。之后笑说贾宝玉的诗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的对联,已示读者自己的价值取向是梅妻鹤子的洒脱和怀素狂草的不羁了。但这又能如何呢?游园一场惊梦,原本应该从贾政的一笑又一笑又一叹中畅快而醒,却不料在怡红院中迷了路。有其父则有其子,据说八十回后贾宝玉是出家了,其实贾政是也有此意的,不过贾宝玉是因情而悟意入空门,贾政则是不堪重负想逃入空门,但这样的想法也是由来已久了。</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三十三回,贾政痛打贾宝玉时说,“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这是何等心烦意乱啊,作父亲的被儿子、母亲和夫人逼到如此地步,进退不能,欲哭无泪,即便是想去做和尚,也还是先想到儒家的忠和孝,忏悔不已。看不见的内心与看得见的外在,哪一个更加真实呢?一场游园,我读出了贾政的寂寞,虽在红尘,却始终心游物外。可是《红楼梦》中之人,又有几人能懂?他们只知他是贤德妃的父亲,尊荣夸耀,安富尊荣,又有谁会在意他的心思?贾政又确是悲伤的。他是荣府的二老爷,住在荣府正宅,每日看着荣禧堂的匾额和“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却不能名正言顺地住进去,因为荣府的爵位是由其兄贾赦袭的。《论语·子路》中,孔子教育子路说为政的首要之务就是“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真是一个尴尬的事,所以他只好住在正堂东边的偏堂之内。</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偏偏他又不耐家务,长子贾珠又死了,贾宝玉年少,就只好让兄长之子贾琏来帮忙处理荣府的对外事务,他的夫人王氏又不愿意管家务,所以又委托了王熙凤管内务,这样就形成了名义上是贾政和王夫人主持荣府,却实质上是贾琏和王熙凤在具体办理事情,而贾琏的父亲是有爵位的贾赦。这是贾政的不得已。事实表明,这样的格局,最终埋下祸根,导致一系列的错误。贾政和贾母住在荣府,极尽心力要使母亲高兴以尽孝道,却偏性格方正,行事周正,并不与贾母喜乐喜奢的性格相合,甚尔不会讲笑话,亦不能承欢膝下,令贾母不喜。从严教育贾宝玉又受到贾母和王夫人的各种阻挠,并不能放手施为,最终因此还与二人隙隵日增。这让他如何不悲伤。《尚书•甘誓》中说:“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有子女却不能父慈子孝,有兄长却不能兄友弟恭,有贤妻却不能琴瑟和谐,有母亲却不能慈母贤儿,封建的三纲五常明明摆在眼前却偏偏不得施行,贾政的处境真是左不得左、右不得右,的确是不能用命,要被“戮于社”的了。</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其实,贾政是极具智慧的。第九回中,当贾宝玉说要和秦钟上学时,贾政冷笑一语道破宝玉的心思说“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又说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实际上贾宝玉上学确是贪恋秦钟风流,并不为学习,最终闹得沸沸扬扬,胡乱一场,真是知子莫如父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第十七回中,众人游赏潇湘馆时,贾政对贾宝玉狂为乱道评价说是“管窥蠡测”切中要害,指出宝玉一生都深陷自我不能自拔,不能以大胸怀大格局对人对事,甚尔是刚愎自用的。对元春省亲时的抱怨,贾政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非是深明事理者,是断不能如此滴水不漏的,对于君王是忠于职守、恭祝长命百岁,对于女儿是莫要愤懑满怀,恭敬慎肃以待上,对自己是无才无德皆赖祖上恩德,一席话说得元春也懂了,只说保重身体。这是个大智慧。</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十二回,元宵佳节贾政为承母欢猜灯谜,在一片详和之中,他竟然通过对众人的灯谜感受到了不祥之兆,难以成寐,悲伤感慨,后来也印证了众人的人生如谜一般悲惨,这岂不是更大的智慧?这样的智慧贾赦、贾珍和贾宝玉都没有,死了的秦可卿有,活着的冷子兴有,还有一个不远又不近的贾雨村也有,再到后来的贾元春也有了,不过那已经是后知后觉了。</b></p><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贾政也是有才情的。贾政是十分欣赏贾宝玉的,甚至有些以此子为荣的。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对贾宝玉的表现是赞赏有加的,每一次的评判其实是二人心灵上的契合,特别是贾宝玉对贾政公然以“天然”二字相怼时,贾政虽气得喝命“叉出去”,却又喝命“回来”,前一个喝命是作父亲的面子,后一个喝命是作父亲给儿子的最大的面子。直到贾宝玉对蘅芜院提对联说“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靡梦也香”时,贾政竟然指出了套用的出处是“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也香”,真正是父子才情相得益彰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七十五回中,中秋赏月,贾宝玉、贾兰和贾环都作了诗,贾政戏笑说贾宝玉和贾环一个以温飞卿自居一个以曹唐在世,是“二难”兄弟,孰不知这二人的才情有多高?若非对其有深的造诣,又怎能快速作出比较和准确的评判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中,贾政当众人之面亲自辅陈磨墨,动手写下贾宝玉所吟之词就不仅仅是赞赏了,而是对宝玉的莫名自信了,亦有些夸耀之意了。难怪作者不得不以“老学士”称呼贾政了。贾政实则是不屑于诗词歌赋的,他认为那些都是小道,治国方是大道,所以他才说“读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要正经读《四书》,所以才会戏称贾宝玉兄弟二人为“二难”。一个人喜欢某个东西是一回事,有没有用是另一回事,贾政分的清楚,贾宝玉们是分不清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细读《红楼梦》,实则除了三十三回的一顿痛打之外,贾政无时不关心关注贾宝玉的成长,望子成龙之心是那样炽热,希望他不要走弯路,文中的每次呵斥都是贾宝玉在干坏事或即将要干坏事,贾宝玉害怕贾政正是心气不足所至,并非贾政教子过严,而是贾母纵其太宽,甚至是责备贾政过严,护短到慈母多败孙的地步了。第三回中,贾雨村口中所说的在江南甄家遇到的那个甄老太太不正是贾府的这个贾老太太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政是悲剧的。他的人生是错位的,他在真假之间左右腾挪,逐渐地习惯扮演着众人需要的角色,演绎着别人需要的人生,而唯独失去了自我。他的悲剧表象上看是他性格上的软弱所致。他怕贾母伤心而努力尽孝,他怕老婆娘家而逃避到赵姨娘那里,他怕兄长贾赦的妒忌而一味纵容不去规劝,他怕儿子不求上进而严责重苛,他更怕君主的雷霆之怒而将家族毁于一旦,所以他不赞同秦可卿用那个棺材板,不赞同贾赦将贾迎春嫁与孙家,他无所不怕的背后是深深的忧患意识,这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让他敏感而痛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的软弱是因为他的恐惧,他越是软弱,其实是他感受到了更大的恐惧。而他的这种恐惧倒正是他悲剧的深层的根源。那就是封建制度下家族权力斗争与君权斗争的双重桎梏对人性的毁灭。所谓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祸起萧墙的道理他是深喑的,所以他不断地回避矛盾,躲避斗争,逃避麻烦,因为不去面对,没有勇敢斗争,而最终使家族分崩离析。对君权他是敬畏而恐惧的,但却无力应对,元春封妃他是被动的,为元春省亲造大观园也是不得已,作官更是不得已,他知道他所拥有的一切并不属于自己,只需要君王一句话,一切的兴隆荣耀、富贵繁华转瞬就荡然无存了,所以他的恐惧更甚于敬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反观其他的人,则如在梦中一般,从不曾醒来过,亦显得他悲剧性人格的悲凉了。宁荣二公专程托付警幻仙子警醒贾宝玉,希望他能振兴家业,贾政对贾宝玉也寄于厚望,但贾宝玉却执迷不悟。宁荣二公的灵魂是个死灵魂,他贾政却是个活物,他对贾宝玉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却也无可奈何。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沥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贾政并不能成为那猛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64)詹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詹光者,清客傍主沾沾光。</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中的清客》</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舒芜</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封建社会的豪门贵族,从来都豢养着一些乃至一大群清客、篾片、教师爷……这是不是从战国养士之风传下来的,不得而知,总之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到教师爷之类的帮凶角色的,比比皆是。《金瓶梅》中的应伯爵之流,则是帮凶而兼帮闲,其所帮的闲也只是吃喝嫖赌之类,可以说是帮闲中之低者。至于较高的帮闲,即以琴棋书画之类的技能,陪伴主人消闲解闷的,只有《红楼梦》中写出了生动的形象。&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书中写到贾赦也有清客。贾赦那样恶霸式的人物,所需要的清客,也许该是兼作帮凶的吧,书中没有明写。书中正面写出的,是贾政的清客。贾政是比较“端方”的类型,也有相当的文化修养。他的清客,就是以文化为帮闲的本领,属于清客中的较高级者。书中于这些清客,着墨不多,但是已经写出了他们赖以混饭吃的一些主要伎俩。</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般的阿谀奉承,是做清客的本分。例如,第八回宝玉要去看宝钗,怕遇到父亲,绕道而行。“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赶上来,笑着,一个抱着腰,一个拉着手,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做了好梦呢,好容易遇见你了!’说着,又唠叨了半日,才走开。”这当然是通过奉承少爷,间接达到讨好老爷的目的。至于老爷同少爷发生矛盾,老爷生少爷的气时,清客们当然要劝慰老爷,但也不能得罪少爷,所以劝慰之语就要两面顾到。第九回:“这日贾政正在书房中和清客相公们说闲话儿,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去,贾政冷笑道:‘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玩你的去是正经。看仔细站腌臜了我这个地,靠腌臜了我这个门!’众清客都起身笑道:‘老世翁何必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就可显身成名的,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天也将饭时了,世兄竟快请罢。’”既不说贾政骂得不对以得罪贾政,也不说贾政骂得对以得罪宝玉(这其实也还是得罪了贾政),只说宝玉“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似乎不肯念书也是事实,也不是事实,而今后二三年之必有长进,也就随着年岁的增长,毫无疑问地会成为事实。&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清客除了帮闲,有时也要兼作帮忙。例如第十六回,贾蔷下姑苏聘请教戏的教习,采买唱戏的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除了带着赖大的两个儿子和赵嬷嬷的两个儿子而外,就还带着詹光、卜固修两位清客相公。看来,真正对这一套比较内行的,还是这两个。&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红楼梦》写清客只是附带地写了上面这些,那还不算什么,还没有写出高级清客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书中有两处集中地写了高级清客,这才是其他古典小说中所没有的。&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处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带着清客们来审查,商议各处匾额,恰好碰着宝玉,便命他随行,要试一试他的才学。这一次,清客们充分显示出凑趣、奉承、正衬、反衬的无穷作用。最不易的是从反面来衬托。每到一处,贾政总是先问众清客该题什么,“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这就是从反面来衬托出宝玉的优越。这样做并不太容易,所谓“俗套”也不能太低,这就非有相当的文采不能办到。每一处众清客先拟的对额,其实也未尝都是绝对不可用。例如一个清客用“崇光泛彩”四字来题怡红院中的西府海棠,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宝玉也道:“妙。”有这样好的四个字,才衬托出宝玉所改的“红香绿玉”,兼顾海棠芭蕉两景,更上一层。宝玉每题一处,众清客当然都是极口赞美。这中间不容易的是,贾政往往要说些“其词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也”的话,这时清客们就要表面上对他持异议,实际上替他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例如,贾政说:“他未曾做,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是个轻薄的东西。”清客们就说:“议论的是,也无奈他何。”又如,宝玉题蘅芜苑的对联:“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清客们就说:“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尤觉幽雅活动。”这些都不是没有帮闲之才的人能说得出来的。&nbsp;</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另一处集中地写出了清客形象的,是第七十八回贾政面试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作《姽婳词》。众清客在旁边凑趣,恭维贾兰“小哥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恭维贾环“更佳!到底大几岁年纪,立意又自不同”,其实都是没话找话,而主要的当然还是恭维宝玉。这些恭维话,完全是很内行的话。宝玉说此题不称近体,须作古体。“众人听了,都站起身来,点头拍手道:‘我说他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这题目名曰《姽婳词》,且既有了序,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式。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李长吉《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这段议论虽然未尽脱试帖家气味,但毕竟是心得之言,眼界识见都不陋。宝玉每作一句或几句,清客们都有几句很内行的评语,这里不能一一引录。值得举出来的是,当宝玉作到“叱咤如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二句时,清客们拍手笑道:“越发画出来了!当日敢是宝公也在坐,见其娇而且闻其香!不然,何体贴至此?”这里称赞得也很内行,但用这样的方式来称赞,完全是清客凑趣的面孔;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尊称为“宝公”,尽管也许有些半真半假,总之是在拍马,拍到肉麻的程度。作者写清客写出这样的语言,也真是“越发画出来了”!</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5)玉釧</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玉钏儿:《</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02, 102, 102);">谈姐妹,只是谈姐妹</b><b style="font-size: 20px;">》————丹嫚</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金钏儿和玉钏是一对姐妹花。书中没有具体的描述两个人的姐妹之情,但从字里行间,也很可以看到两姐妹之间深厚的情谊。《红楼梦》一书中,除去二尤,这对姐妹之间的感情也是尤其让人称道的。</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金钏儿因为宝玉而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撵了出去。就这么屈辱愤恨中跳井自尽,想必作为妹妹的玉钏儿是相当震惊、相当悲痛的。而金钏儿从井里捞出来时的惨状,在这位年幼的妹妹心灵上又会造成怎么样的阴影?书里只说到家里人还只管乱着救活过来,无奈已经不中用了。玉钏儿心里一定也曾这么期望的,希望姐姐能有救,可惜已经是无力回天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关于金钏儿的死因,王夫人是刻意隐瞒的,就连自己的亲侄女薛宝钗也是隐瞒的。王夫人只对宝钗说,前儿因为金钏弄坏了东西,气不过打了她一巴掌,又给撵了出去,让金钏儿气得自杀的。而实情是,金钏儿是因为宝玉的调笑,可王夫人却只处理了金钏儿。那个罪魁祸首宝玉早就跑得没影了,王夫人也没有把宝玉怎么样了(贾政打宝玉又是后话)。抛开之前金钏儿开玩笑让宝玉吃嘴上的胭脂这事不提,单只说那日撵金钏儿的事情,金钏儿是很冤的。宝玉来撩拨她,一开始她也只是淡淡的,还挥手让宝玉出去。但宝玉以为王夫人睡着了,行为言语越发轻浮。没想到王夫人没有睡着,一巴掌打过来,金钏儿当时是多么震惊委屈,宝玉却一溜烟跑了。每每读到这里,心里就无比的愤怒。宝玉的懦弱在这里被充分展现,甚至没有留下来为可怜的金钏儿辩解两句。即使宝玉留下来替金钏儿说话会在王夫人这里越描越黑,但至少也有担当的行为。而宝玉却用了懦夫最常用的姿态——逃跑!金钏儿被撵回家去以后,会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家人吧。玉钏儿一定知道金钏儿的死不是王夫人对外宣称的那样弄坏东西,并且还目睹了金钏儿的痛不欲生……</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此,玉钏儿在心底一定是对宝玉这个公子有了些许恨意,这个害死姐姐的间接凶手。只是玉钏儿还要在贾府当差,为了生计,还要保住这个金饭碗,和这位公子哥时不时的抬头不见底头见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书中有两次描写玉钏儿与宝玉之间的言谈。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曹公着重描写了玉钏儿与宝玉的相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宝玉见了玉钏儿,便想到他姐姐金钏儿身上,又是伤心,又是惭愧,便把莺儿丢下,且和玉钏儿说话。”</b></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后面还问玉钏儿道:</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你母亲身子好?”</b></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半日方说了一个“好”字。可以看出,玉钏儿此时确实对宝玉有着一些怨恨。这种心理是复杂的,她怨恨着宝玉,可面对着这样一个俊秀飘逸的款款公子,也实难再继续怨恨下去。再后来,宝玉一系列的言行,彻底打消了玉钏儿对宝玉的怨恨。</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宝玉见他还是这样哭丧,便知他是为金钏儿的原故;待要虚心下气磨转他,又见人多,不好下气的,因而变尽方法,将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问长问短。那玉钏儿先虽不悦,只管见宝玉一些性子没有,凭他怎么丧谤,他还是温存和气,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了,脸上方有三分喜色。……”</b></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玉钏儿选择了原谅,体现了这位少女的宽容大度和单纯。虽然原谅,但玉钏儿并没有失了分寸。再后来,宝玉得寸进尺,笑着求他:</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好姐姐,你把那汤拿了来我尝尝。”</b></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而玉钏儿则道:</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从不会喂人东西,等他们来了再吃。”</b></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后面又有人来回话说:</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blockquote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来请安,来见二爷。”</b></blockquote><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那玉钏见生人来,也不和宝玉厮闹了,手里端着汤只顾听话。</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另一处轻写的在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宝玉祭奠金钏儿回来便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玉钏儿的泪是为金钏儿流的,她从此都会和宝玉保持距离,不再犯和姐姐金钏儿一样的错误。</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6)莺儿</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红楼梦〉中的莺儿,活成了宝钗的另一面》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禾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莺儿是宝钗的近身丫环,原名叫黄金莺,宝钗觉得念来拗口,遂改为莺儿,不得不说这看似随意的改动,是很成功的,莺儿这个名字宛如邻家小姐姐,亲切,轻盈,温婉随和,透着一股活泼欢快之气。都说有其主必有其仆,但到了宝钗这里却恰恰相反,在整个贾府,她稳重持成的口碑是出了名的,她的为人处事挑不出一丝错来,府中不少人认为宝钗比情绪化的黛玉强多了。按理说,跟着她的丫环也应耳濡目染,学得几分她的作风,循规蹈矩,图得个好名声,受人称赞。</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但是这个莺儿,人如其名,偏偏比别的丫环都要更闹腾些,最是天真烂漫,说话口无遮拦,行事也是无拘无束,这哪里像是宝钗的丫环,倒更像是怡红院里被惯坏了的副小姐们,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怕得罪人。无论宝钗如何守拙,锋芒不外露,如何以身作则,但从蘅芜院走出的莺儿,就是一道轻盈欢快的风景。也就难怪连宝玉都被她吸引了去,也颇为欣赏她。小小年纪的莺儿不光俏皮活泼,更兼心灵手巧,绣活做得一等一的好,打络子,编花篮更不在话下,而且极有审美眼光,这在府内也是出了名的。宝玉是一个特别挑剔的人,可不是谁的手工都能看得上的,必须得是活儿好,还得是女孩儿做的。袭人也知道莺儿手巧,便专央求宝玉让莺儿打通灵宝玉的络子。莺儿说了一大堆颜色搭配的话,听得宝玉如痴如醉,十分赞赏。大约没事时,莺儿也经常和宝钗一起做女红,打发着时间。在宝钗那里,做针线活是本份,是她优秀品质中的一项加分项。但莺儿却更像是满心欢喜地侍着自己的小小梦想,一双巧手,不知造出了多少动人的美丽。</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宝钗是一问摇头三不知,什么事只要和自己无关,都保持沉默,维持着老好人的形象。正值青春少年,明明宝钗内心深处也是有悸动的,却总和宝玉保持着客套和距离。长辈们的“金玉论”更令宝钗要避嫌,方显端庄沉稳。但是莺儿可没考虑那么多,能说不能说的她都说出来,也从来不担心后果似的,没大没小,没轻没重。</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宝玉来宝钗处坐,宝钗要看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莺儿本来该倒茶的,她却要凑这个热闹,厚着脸皮不走听着二人的对话,一点也没觉得不好意思。还直接说出来宝玉那块玉上的字,跟宝钗金锁上的倒好像是一对。一向矜持自重的宝钗哪挂得住脸,连忙吩咐她去倒茶。她还不肯走,差点说出宝钗的金要玉可配得。弄得宝钗连声催她。这哪里像是丫环,倒是八卦得很。</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从此处看,莺儿是个机灵鬼,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她知道薛家在此长留的打算,作为宝钗的贴身丫环,肯定也是乐意宝钗能做贾府未来的少奶奶。所以她逮着机会就推销宝钗,过于直接让宝钗都不好意思起来。此后一次和宝玉攀谈,宝玉称不知哪一个有福消受你们主仆时,莺儿还乐颠颠地说,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让宝玉好奇心大发,待要打听,宝钗又进来了,终结了两人的谈话。</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莺儿虽是一个丫环,却是受不得委屈,也装不得委屈,也有几分张扬,甚至有一点点任性,但她又讲理,不是无理取闹,所以也就不讨人厌。正月,贾环来宝钗这里玩,和莺儿赌钱。贾环明明是输了,却不肯承认,就在眼皮子下耍赖。宝钗要莺儿赔罪,莺儿可不给贾环面子,也不管他是什么主子,直接就怼上了,埋怨说他比不上宝玉,还赖我们这两个钱,连我都看不上。这可捅了马蜂窝了,贾环又哭又闹。一边的宝钗又是责备莺儿,又劝贾环。宝钗能够大度容忍的事情,但是在莺儿这里,她没想那么多,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绝不相让,就是主子也不看在眼里。这样的性情,也不失率真可爱了。虽然莺儿有些不知轻重,嘴又快,可是宝钗也只是说她两句,倒也无关痛痒,下次肯定莺儿还是照犯不误的。在宝钗身边,莺儿却保留着真性情,真如一只活泼又有些莽撞的小黄莺,宝钗知道她的淘气,却不忍过于束缚她。宝钗自己也是淘气过的,只是家道衰落,寄于亲戚家,她不得不迅速成长起来,撑起家庭的重担,但是她的内心,未必没有一个这样放开的自己,她没办法那样活,但是她可以包容莺儿的天真。所以说,遇到宝钗,其实是莺儿的幸运,她好像长不大的孩子,该玩玩,该乐乐,总会有人兜底的,况且她再顽皮也是有方寸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蘅芜院如雪洞一般,只有一些藤萝植物,这个叫莺儿的丫环,却给古板传统的宝钗带去了一些欢快,减少了压抑之感,这也是宝钗的幸运。</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宝钗让莺儿去黛玉处取蔷薇硝,又发生了一段故事。正值春天,草长莺飞,一出了蘅芜院的莺儿简直放飞了,在大观园里观景似的转悠,感受着美好的春光。这倒也是工作之便。当莺儿来到柳叶渚,看到嫩枝鲜花时,心动了,手也痒了。她折起了柳枝,采起了花儿,编着花篮玩,还送给了黛玉一个,引得黛玉大为赞赏。来了劲儿的莺儿,是要好好玩一下了,在回去途中,也顾不上速速回去向宝钗交差,仍坐在石头上编花篮,特别惬意。丫环春燕劝说这些花草是自己姑妈看着的,当心她来了要抱怨。莺儿可是不怕,还振振有词,自有一番道理,平时给各房的花草宝钗都没要过,如今折一些也不为过,是份例里的。果不其然很快那婆子来了,好一通抱怨不说,不好找莺儿算账,还打起了春燕,弄得莺儿尴尬得很。后来春燕的妈来了,又追着打春燕。而莺儿也是气呼呼地回去了。小姐们尚且不肯多走一步,怕被人笑话。可是莺儿的一时兴起,却引出了一场闹剧。但是她不怕,沾着宝钗的光,最后春燕母女还来给她道歉。她却是很欢喜,又是让座又是倒茶水,一点不痛快过了也就过了,她不记仇。也不知道宝钗背地里会如何说她,她应该也是有一番说辞,有自己的道理的。而宝钗也不会真的惩罚她,毕竟都是些小事。</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不按常理出牌的莺儿,活成了宝钗的另一面,看似奇怪,细想却是在情理之中。正如黛玉不会照顾自己,多病多灾,就来了一个大姐姐般的紫鹃,宝钗是太成熟了,就有了一个小妹妹般的莺儿,不时淘个气,犯点错,还得宝钗操她的心呢。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缘份?我倒觉得,虽然只是一个丫环,莺儿可活得比宝钗自在快乐多了。</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7)赵姨娘</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红楼梦里赵姨娘的美好生活,写尽一个女人一生当有的幸福》——陌游常乐</b></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一直想要找到红楼梦中的幸福。可是,数来数去,大多数的女孩子都有一段悲伤的过往,难言她们的人生如何幸福。突然之间,竟然觉得赵姨娘还是比较幸福的。除了日子比王夫人过得艰苦一点,她真的比王夫人她们要幸福得多。而且,侯门家的妾室,物质条件即使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只是相对而言;况且,贾政经常去她那里歇息,贾政看着太差了也不像样。贾政也是贾府里为数不多的好男人,从来不去外面沾花惹草。除了王夫人这一位正妻,就只有她和周姨娘两个妾室。要知道,贾赦屋子里,那可是妻妾成群啊。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情感上,贾政与王夫人始终只是相敬如宾,很多时候,这夫妻二人,都好似不是一家人;贾政对周姨娘更是淡淡的,唯有与赵姨娘在一起,那种亲密的关系,才算得上是相濡以沫。即使赵姨娘再怎么样的粗俗、无礼、还常常闯祸,贾政也不曾对她有半分的厌弃与责怪。贾宝玉被陷害,赵姨娘言语不当,贾母喝斥她的时候,贾政连忙站出来呵护她,让她快走,以免受到惩罚;平日里,赵姨娘惹是生非,王夫人也不会怎么惩罚她,贾环耍坏,差点烫瞎了宝玉的眼睛,王夫人也只是将她骂一顿了事,连贾母都不敢告诉。王夫人这自是碍于贾政的情面。因此,赵姨娘是真的很幸运的,能够遇到贾政这样真心爱她的人;这样的幸福,真的是所有女性的梦想。</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赵姨娘儿女双全,如果岁月静好,她将来的福报享受都享不完!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儿女双全的母亲。她的孩子里,探春出色,贾环也还听她的话,而且两个孩子对她都算孝顺。她是妾室,可是,她却可以亲自抚养贾环,这简直就是特权了。虽然探春没有在她身边长大,可是她却可以常常见到她,有时候大晚上的,还在探春房间里。这种幸福王夫人当也甚是羡慕,她的女儿元春身为贵妃,虽然为她很长脸,但是宫门森严,她们很少有相见的机会。&nbsp;探春也在明里暗里地照顾赵姨娘。只是她这个傻妈妈,非得在众人的面前给她难做人,逼着她说出了许多绝情的话,使得许多人因此小瞧于探春。探春从小接受着嫡庶有别的教育,只得认王夫人为母亲。况且,要是探春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她又怎么能够有多余的能力去照顾赵姨娘和贾环呢?贾环是贾府的三少爷,以后是可以独立门户的,这样赵姨娘也可以跟着他出去享福的,不用再受王夫人等约束。她先要争取说话的权利。暂时,还不可以明摆着照看赵姨娘,不然赵姨娘反倒还会受到王夫人的讨厌。也就得不偿失了。探春管家之后,谁都要考虑给赵姨娘三分薄面。平儿本要处罚为赵姨娘偷东西的彩云,为怕伤害探春的颜面,也只得作罢。探春当家,相信再也没人敢克扣赵姨娘母子的用度吧。探春说,宝玉有什么,贾环就有什么。</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赵姨娘衣食无忧、日子过得潇洒自在、娘家和睦。按理来说姨娘也只不过是奴才,日子过得相对清苦,像周姨娘一个月只有月例银子二两加一吊钱,可是赵姨娘却不一样。有这二人的话语为证。凤姐道:“那是定例,每人二两。赵姨娘有环兄弟的二两,共是四两,另外四串钱。”探春道:“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按照这种算法,赵姨娘的钱可是比周姨娘多多了,赵姨娘的吃住都是官中的钱,可以说自己的钱都不用花,那她还可以存下一些体己钱,相比较其他人,可以说,她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了。可见,赵姨娘在外人的面前日子过得凄苦,可是私下里她也是有钱的。只是她善于哭穷。</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赵姨娘最让人诟病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了自己死去的哥哥赵国基向探春讨要赏银一事。那次,赵姨娘真的是很可恶,但是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赵姨娘跟娘家人是和睦相处的。有姊妹情义,要是和哥哥的关系不好的话,赵姨娘又何必去为难女儿,去自讨没趣呢?而邢夫人跟邢大舅的关系,却只是丑闻。而且,赵国基生前也是在贾府当差,陪贾环读书,这也算是了不得的差事啊。一个小小的妾室,能为家里人安排好工作,更是了不起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姨娘就是这么一样幸福的女人,有丈夫的疼爱,更有优秀的女儿,还有亦可依靠的儿子,虽然嫁人了,在娘家更有着好名声,平常想闹腾一番,就闹腾一番,日子过得也算是自由自在,一个女人一生当有的幸福,赵姨娘都占尽了。蓦然回首,曹雪芹原来也是如此偏爱赵姨娘,甚至是极尽纵容。</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68)马道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马道婆面对两种不同的人,采用两种相反的骗钱方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陈能雄</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nbsp; &nbsp;&nbsp;&nbsp;&nbsp;马道婆是尼姑庵中的女执役者,她没有多少佛学修为,却学会了不少歪门邪道。她凭着一张巧嘴惑人心智,敛财有术。她在阳光下是一张慈善和气的面孔,满嘴都是种善因得善果的言论;她在暗室里藏着一点阴险毒辣的心思,满脑子都是骗取钱财的想法。马道婆经常到贾府等富贵人家串门,给各房女眷请安,目的是想趁便捞点香油钱。她面对两种不同的人,会说两种不同的话,采用两种相反的骗钱方法。</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nbsp;&nbsp;&nbsp;&nbsp; 一是马道婆面对心怀善念的贵妇,会劝她行善积德,多施舍一些香油钱。越是富裕显贵的人家,越相信神秘的力量,他们为了家中子孙能长久富贵荣华,都喜欢敬神礼佛,有的捐钱修造寺庙道观,有的经常烧香念经。贾府也是这样的人家,修建了铁槛寺、水月庵等家庙,按月供给香油钱。贾母、王夫人等人都是信佛向善之人,她们的善心被马道婆利用。马道婆能说会道,在贾母、王夫人等人面前扮演成善会趋吉避凶的能人,贾母让宝玉从小认她为寄名干娘,是希望得到神佛的护佑。马道婆有了这层关系,到贾府走动就更便利了。有一次,马道婆看到贾宝玉的脸被烫伤,就借用佛经的一些说法,神神叨叨地说贾宝玉身边有促狭鬼跟随着,经常会遇到一些小灾小病。贾母听了很焦急,就询问消灾去病的法子。马道婆劝贾母多替宝玉做些善事,积些阴德,最好的法子就是虔诚地供奉大光明普照菩萨。贾母遵照马道婆的法子,每月交给她一些香烛香油钱,由她代为添加香油,保持佛灯不熄。马道婆随口编造一些谎话,就抓住“客户”的心,增加了一笔稳定的经济来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nbsp;&nbsp;&nbsp;&nbsp;&nbsp;马道婆用这个伎俩不仅糊弄了贾母,还从其他贵妇那里捞到不少好处。比如南安太妃、锦田侯夫人都是马道婆的老主顾。客户的地位越尊贵,许的愿望越大,马道婆开出的香油钱金额也越多,其中南安太妃每日就要供给四十八斤的香油钱。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纳闷,南安太妃、贾母都是聪明睿智的人,怎会听信一个道婆的话呢?其实,贾母等人未必完全相信那一套谎话,只是为了家宅平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她们是花钱买平安。就比如王熙凤从来不信阴司报应,为了女儿大姐儿的病情,还专门在家里供奉痘疹娘娘。正是贾母等人都有这份心理,马道婆的骗术才会屡试不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是马道婆面对愚鲁狭隘的妒妇,会诱导她作恶,从中获取好处费。像马道婆这种贪财好利的人,只认钱不认人,谁给的钱多就给谁办事。贾母的那一笔香油钱虽然长期稳定,但马道婆嫌钱不够多,来得也不够快,她希望能狠赚一笔。赵姨娘也是马道婆的老主顾之一,她的经济条件比贾母、王夫人等人差许多,只能偶然派人送个几百钱到马道婆的庙里上供。若采用老法子忽悠赵姨娘,马道婆就得不到几个钱。马道婆和赵姨娘闲聊时,从她话中听出有怨恨王熙凤、贾宝玉的意思,就乘隙而入,煽动她嫉恨的火苗。马道婆说:“我还用你说?难道都看不出来的!也亏你们心里也不理论,只凭他去。”从这句话中,可知她对王熙凤早就有不满情绪。为什么呢?因为马道婆很难从王熙凤这种人身上捞到好处,兴许王熙凤一直以来就没给她好脸色看。马道婆以言语试探,暗示赵姨娘可以暗中算计王熙凤、贾宝玉。赵姨娘心有所动,把马道婆吹捧成“济困扶危的好人”,请求她帮忙除掉眼中钉。赵姨娘许诺事成之后会有重谢,她送给马道婆一些首饰和碎银子,并叫人写了一张五百两的欠契(有些版本是五十两银子)。欠契到手后,马道婆不怕赵姨娘以后会赖账,才同意用魇魔法陷害王熙凤和贾宝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nbsp;&nbsp;&nbsp;&nbsp;&nbsp;马道婆用劝人行善的法子忽悠过许多人,她引人作恶的法子也频频使用,得到不少昧心财。比如《红楼梦》续书部分的第八十一回中,潘三保与某当铺老板发生买卖纠纷,就买嘱马道婆陷害当铺老板的家人。马道婆原本与当铺老板的内眷是朋友,如今见利忘义,施魔法搞得她们家宅不安,还向她们索要十几两银子。马道婆一面对贾母说有促狭鬼纠缠宝玉,另一方面她又暗地里充当“促狭鬼”的角色,真是个两面三刀的人,为了钱财啥事都干得出来。最后,她事情败露,自食其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马道婆的骗财手段来看,她利用熟人的善心获利,有时候又会为了钱财对熟人下手。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道婆从贾宝玉这里得到许多好处费,又为了能从赵姨娘那里得到更多的钱财,反过来陷害宝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 12, 1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面对贾母、赵姨娘这两种不同的人,马道婆采用两种相反的骗钱方法。她若用劝人行善的那一套忽悠赵姨娘,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钱财;她若用引人作恶的话试探贾母,估计会被驱逐出去。她骗钱法子因人而异,其骗术并不高明,却往往奏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69)鸳鸯嫂</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鸳鸯的嫂子是以牺牲亲人幸福,来为自己增加权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70)贾赦</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贾赦:无家可归的一品将军,其实很多人都小看了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87, 107, 149);">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君笺雅侃红楼</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87, 107, 149);">&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贾赦在荣国府是什么地位?此事说起来真有点麻烦。因为荣国府的继承不符合古代遵从嫡长子继承制,以至于贾赦的地位模糊,很是尴尬。了解贾赦的地位,要分清荣国府和敕造荣国府的区别。荣国公一手创立荣国府,其后辈子孙一共分了四房。嫡长子贾代善(贾母丈夫)继承了荣国公的爵位、爵产,成为荣国府的当家人。但是,荣国府是个大的说法,包含了贾赦、贾政的长房,以及贾代儒,贾芸、贾菌等亲派子孙。这些人对外都是荣国府几房或者贾府几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荣国府的范畴内,贾赦是长房嫡长子,继承爵位,他是荣国府的代表,在荣国府最位尊,与宁国府贾珍一起,是贾家在官方的代言人。贾赦承袭荣国公的爵位,为世袭一等将军,武官正一品,妥妥的功勋贵胄。不用工作就有工资、有地位,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等着当一品大员。一旦朝廷有战事,贾赦的一品将军最容易由虚转实,披挂上阵带兵建功立业。有人小看贾赦,殊不知贾赦的爵位注定他在朝堂是站在武官最前面的那一波人。只是勋贵之臣王公以下除了大朝会不用每日上朝罢了。贾家在朝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贾赦在贾家,也绝不是边缘人不如贾政。之所以贾赦显得不如贾政重要,主要是《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敕造荣国府贾政家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敕造荣国府”也就是一般认为的荣国府。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宝玉等住在其中。是荣国公的重要爵产。不过,贾赦虽说继承了荣国公的爵位,是荣国府的大老爷,却不住敕造荣国府。而是住在一墙之隔的荣国公老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林黛玉初来贾家拜会舅舅,看到的贾赦大宅独门独户与荣国府分开。证明贾赦是分家令过。而大观园的修建是宁国府、荣国府和贾赦老宅花园各出一部分。在三座宅院的后方。“敕造荣国府”本是荣国公爵产,谁继承荣国公爵位,就由谁居住使用。贾赦袭爵,按说贾赦继承荣国府,没有贾政什么事。可贾赦却偏偏“无家可归”,有家不能回。而住到了旁边的老宅。</b></p><p><b style="font-size: 20px;">细读原文,会发现意外出现在贾代善死前的“上奏本”上,不知道什么原因,贾赦袭爵却失去继承敕造荣国府,以至于他反倒搬出了敕造荣国府另辟住宅居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政是荣国公贾代善嫡次子,按说并没有继承资格,等待他的将是成家立业后搬出敕造荣国府,成为贾代儒等亲派分支。结果却因为贾赦袭爵失去敕造荣国府,贾政被皇帝赐予了敕造荣国府的继承权。至此荣国公的爵位爵产一分为二,嫡长子贾赦袭爵,嫡次子贾政承袭爵产。《红楼梦》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贾政家里——敕造荣国府。</b></p><p><b style="font-size: 20px;">注:敕造荣国府是爵产一部分,如果贾政没有合法继承权,就没有资格居住和使用,贾家任何人也都无权分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荣国府在继承权上贾赦、贾政平等。贾赦平时不管俗语,由贾政当家管理荣国府一切产业。贾赦享有分红权,贾政拥有管理权。 但一应大事,贾政也不能独断,都是与贾赦一起商量。像贾元春省亲这种大事,则需要族长贾珍和贾赦、贾政协商处理。贾赦在贾家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是贾家贾母以外,政治地位最高的一位。里边在家族中,贾赦也只排在贾敬之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祭宗祠时,就体现出各人在家族中的地位。</b></p><p><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十三回)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贾家嫡长房宁国府贾敬、贾珍、贾蓉父子祖孙祭祀时位置最靠前。随后是贾家二房,荣国府嫡长房贾赦、贾琏、贾琮父子各有职司。而二房贾宝玉如果不是贾政出差三年,根本就没有在祭祀上出场上台的机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赦,字恩侯,名字暗示继承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才给了贾政继承资格。认为贾赦没有贾政重要,是典型的误判。主要原因就是故事发生在贾政家里,贾政是一家之主,父亲角色,当然就重要无比。而贾赦不过是伯父、亲戚,以至于他与邢夫人在情节上被边缘。其实,如果王熙凤和贾琏不在敕造荣国府帮忙,他们也显得不重要。以朝廷地位,家族地位论,嫡长房贾赦要比贾政更重要,地位也更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71)邢夫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邢夫人:绝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简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陈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提起红楼梦,似乎邢夫人从她的第一次深入人心的正面出场——讨取鸳鸯之事——便被定下了“三从四德”、“庸俗”的标签。但是,实际上的她绝没有这么简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一、靠丈夫以求自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邢夫人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一大例外。红楼梦四大家族贾、王、史、薛相互联姻,各个爷的媳妇都是有名有姓的大小姐出身,但作为地位极高的大老爷却娶了一个没有什么名望的姓邢的夫人。她既不属于四大家族,又出身寒素,娘家无权无势。况且只是个填房,而且又一直没有儿子,这是她出身的尴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身为金陵王家的女儿,凤姐自然是有些看不上她的这位婆婆,况且她和王夫人是姑侄关系,自然会更向着王夫人些。凤姐又掌握着管家大权,作为婆婆的邢夫人却没得着什么好处,自然会更加尴尬。更何况就连儿子(但也不是亲生的)贾琏也一直在贾政处帮忙,胳膊肘往外拐,这是她所处环境的尴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贾府的掌权派,上至贾母,下至王夫人、王熙凤,实在没有一人与她同心。劣势之下,邢夫人清醒地认识到,保住身份是第一要务。因此,虽然贾赦残暴凶狠、荒淫无耻,她却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竭力维护。因为邢夫人明白,贾赦是自己在贾府唯一的靠山,她清楚,只有贾赦的支持,才能坐稳大太太的宝座。恰如王熙风所言,唯知“奉承贾赦以自保”。但贾赦却每每给她出难题,讨鸳鸯就是“尴尬人”出于无奈而不得不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鸳鸯是贾母身边聪明伶俐的大丫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邢夫人也知此事难办,但慑于贾赦的淫威,不得不从。她料定贾母必不舍得这丫头。但她宁愿得罪贾母,也绝不得罪贾赦。“一年半载,生下个一男半女,你就和我并肩了。”邢夫人的劝说工作可谓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但鸳鸯只管低了头,仍是不语。邢夫人使出浑身解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她万万没有料到,遭到的却是鸳鸯无言的蔑视和沉默的反抗,并且一状告到了贾母跟前。邢夫人的这次出丑也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丑事,其实这件事的背后还远不止这些。&nbsp;&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邢夫人的不简单——从“话”中来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邢夫人讨鸳鸯真的只是“三从四德”,讨好贾赦吗?其实在我看来,邢夫人还有自己的一番打算。邢夫人劝鸳鸯时这样说过:</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a(102, 102, 102, 0.8);">“你知道你老爷跟前竟没有个可靠的人,心里再要买一个,又怕那些人牙子家出来的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家,三日两日,又要弄鬼掉猴的。因满府里要挑一个家生女儿收了,又没个好的:不是模样儿不好,就是性子不好,有了这个好处,没了那个好处。因此冷眼选了半年,这些女孩子里头,就只你是个尖儿,模样儿,行事做人,温柔可靠,一概是齐全的。意思要和老太太讨了你去,收在屋里。你不比外头新买新讨的,你这一进去了,进门就开了脸,就封你姨娘,又体面,又尊贵。你又是个要强的人,俗语说的,‘金子终得金子换’,谁知竟被老爷看中了你。如今这一来,你可遂了素日志大心高的愿了,也堵一堵那些嫌你的人的嘴。跟了我回老太太去!”“难道你不愿意不成?若果然不愿意,可真是个傻丫头了。放着主子奶奶不做,倒愿意做丫头!三年二年,不过配上个小子,还是奴才。你跟了我们去,你知道我的性子又好,又不是那不容人的人。老爷待你们又好。过一年半载,生下个一男半女,你就和我并肩了。家里人你要使唤谁,谁还不动?现成主子不做去,错去这个机会,后悔就迟了。”——第46回,</b><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席话的意思全在其中了。第一,老爷身边没有可靠的人。邢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身边也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儿媳妇倒是能干,当着家呢,却是一心向着二房,啥也指望不上。潜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势力太薄弱了呀。而邢夫人心里清楚地很,你鸳鸯是谁?是老太太身边的大红人,虽然在家中的名分算起来是个丫头,可是自古君臣君臣,都说君下面是臣,可哪一个朝代不是陪在君王旁边最亲近的人的权利才是最大的,有了你鸳鸯,就凭王熙凤也得让她三分。第二,邢夫人指望着鸳鸯生下一男半女。</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我们知道贾琏并非邢夫人亲生,贾母疼二房里的宝玉疼得死去活来的,可不遭邢夫人的眼红嫉妒?整个府都因为宝玉、凤姐,一心向着那边,一旦老太太归了西,谁还会把邢夫人放在眼里?如果鸳鸯帮着生下了一男半女,又是贾母身边得宠的丫头,自然,这边的利益是少不了的。短短几段话,看似是对鸳鸯好心的劝说,却也是多年不满的宣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我们再来看她的另一段非常有名的话。&nbsp;这是她“报复”王熙凤的时候说的一段话:</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02, 102, 102);">“我听见昨儿晚上二奶奶生气,打发周管家的娘子,捆了两个婆子,可以不知犯了什么罪。论理,我不该讨情,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地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咱们家先倒折磨起人家来了。不看我的脸,权看老太太,竟放了她们吧。”——第71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话狠啊,而且是一句比一句狠。首先,婆之于媳断无称“二奶奶”之理。一声“二奶奶”,就是有意让王熙凤无地自容,更是要责难王熙凤如今“欺负”到了自己头上,明明白白地告诉着众人:她王熙凤就是一个没有孝心又狠毒的媳妇,我邢夫人如今可是不得不在她王熙凤面前低三下四啊。其次,邢夫人不说是婆子有错因而被凤姐惩罚,而说是“二奶奶生气”才捆了婆子,语气明摆着是在指责凤姐擅作威福。接着她又说“可也不知犯了什么罪”,是要告诉凤姐,在她看来,两婆子并无什么罪过,为什么你王熙凤动辄就大动干戈捆人呢。然后,邢夫人的第二句话更为毒辣。看似善意提醒的背后,就是告诉王熙凤,我们贾府历来乐善好施,而今又在老太太生日之际,怎么偏偏就出了你这么个不顾全大局,肆意发威捆人的恶毒管家婆呢,你配管家吗?最后,邢夫人告诉凤姐,不看僧面看佛面,你不尊重我——你的婆婆——也就罢了,难道你也不给老太太面子?</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这句话很显然就将不孝婆婆的罪名,结结实实地扣在了凤姐的头上。打击完凤姐后,最后邢夫人对凤姐作了指示:放了两个被捆的婆子。并且她再一次抬出了贾母,不放就是不孝,就是折老太太的福,直接打了王熙凤一个措手不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可都是大罪名啊,在外人看来,她做足了好人,做足了孝顺媳妇。但是她的话里之话就如同刀子一样锋利、险恶。邢夫人虽在红楼梦中台词不多,但句句精彩,她才是真正的“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她卑微的身世,尴尬的环境,多年来让她积攒下了无数的怨恨与不满,讨取鸳鸯之事更是引燃了这个定时炸弹。她想尽办法,备足了潜台词,看似句句有理,实则都充满玄机,她绝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庸俗”、“浅薄”之人。不过以上说的这两件事的结果却还是让她很尴尬。前者被老太太当面骂了一顿,后者则是被背地里议论了一番。“邢夫人自为要鸳鸯之后讨了没意思,后来见贾母越发冷淡了她,凤姐的体面反胜自己。”“报复”计划的不成功,让邢夫人开始重新思考新的举措。而紧接着的“绣香囊”就是邢夫人“报复”计划的一个新的“突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邢夫人的不简单——从“事”中来看 “绣春囊”事件是贾府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激化了贾府中的人事巨变,贾府的衰败也从此变得清晰可见。而这个事件幕后的主使人,我认为就是邢夫人。邢夫人深知,诸如罚下人之类的小事,是扳不倒凤姐的。恰在此时,天赐良机,绣香囊落到了邢夫人手中。邢夫人不露声色,暗暗将绣香囊封好,派心腹王善保家的送给王夫人。“我且问你,这个东西如何遗在那里来?”凤姐听得,更了颜色,问:“太太怎知是我的?”王夫人又哭又叹说道:“你反问我。你想,家里除了你们小夫小妻,余者老婆子们,要这个何用?”——第73回。这段话,虽然出自王夫人之口,却传达了邢夫人的心思。邢夫人正是算准了绣香囊必与二房相关,专门派人送来更是用心不浅。一是王夫人出身名门,背景自然比邢夫人好得多,况且管家权竟不在大太太,一直由二房管家。邢夫人与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妯娌间本有矛盾,与凤姐更是介蒂很深。邢夫人将绣春囊交给王夫人,并且话里话外地将其指向王熙凤,让王夫人去兴师问罪,借机一石二鸟,让王夫人与凤姐姑侄俩难堪,幸灾乐祸地看她们开打。二是绣春囊这种污秽之物当然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关系到小姐们一生的名节,直接关系贾府的声誉。我们知道,荣国府大观园一直归二房管着,邢夫人当然不满。这次抓住了“绣春囊”的把柄,也算是抓住了王夫人、王熙凤治家无方的把柄。她专门派人送去,就好像拎着王夫人的尾巴问她:就你们?还配管家呢! 而这后续就是非常著名的“抄检大观园”。就在王夫人姑侄紧锣密鼓准备暗中访查时,邢夫人犹不放心,只恐天下不乱,再派王善保家的推波助澜。于是,王善保家的也进了“专案组”,而且格外卖力。在她的大力撺掇下,王夫人改暗中察访为突击搜查。当夜,王善保家的兴兴头头,亲任领队,抄检大观园。在邢夫人的步步紧逼下,王熙风无可奈何、半推半就。邢夫人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巧妙,令人折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绣春囊”事件也是邢夫人内心不满的一次宣泄,而抄检大观园则是邢、王两大派系矛盾冲突的总爆发。但这次,她更加狡猾,自己不出面,而是下“战书”给王夫人。如果说“讨鸳鸯”是邢夫人自导自演的一幕闹剧,让她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面。这次绣香囊事件,她则吸取教训、退居幕后,将自己的心腹王善保家的推到了台前。都说她“愚蠢”、“没成算”,但她的确不是这样。她聪明,善于总结失败、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她狡诈,一个小小的行动的背后都藏着她无限的心机。她到底怎样,在这里我不做评价,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要说的是,邢夫人绝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她言辞刻薄,心眼颇多;看似三从四德,实则内心汹涌。细细读来品来,我们看见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她,一个真实的她。感谢《红楼梦》吧,它让我们看见了世间百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72)湘云</b></p><p><b style="font-size: 20px;">《红楼梦:这湘云,怎一个“真”字了得</b><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nbsp;</b><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零濛子</b></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天突然想来聊聊湘云。平时习惯了赞美宝钗的沉着,黛玉的敏捷,探春的英气,回头来想想湘云这个形象,总是不禁莞尔。她真的就是个孩子呀。大观园里的姑娘,大多颇为成熟。且不说像李宫裁这样年纪轻轻就守起寡来的大嫂子,即使是黛玉这种爱哭爱闹的“小性儿”,在正式场合还都是端正起来,一句一句地答话。不论是初进贾府的时候,贵妃省亲的时候,还是平日里长辈们问话的时候,都俨然一位在大殿里应对的书生:“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至于其他姑娘们,也都无不如是。尤其宝钗这种随分从时的富家千金,更是在必要的时候比他人更加正经。“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nbsp;大观园的姑娘们和外边一样,即使更加富有我们后人所说的“真性情”,毕竟也是修齐治平教育出来的。“修饰自己是绝对的,真情流露是相对的。”所谓教养,所谓大家闺秀的风度,在贾府这种“钟鸣鼎食之家”,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湘云是个例外。</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想必她第一次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个卷不起舌来只好喊“爱哥哥”的小孩,自然是上来就被伶牙俐齿的黛玉奚落了一通。不过湘云的反应就不像宝钗被怼的时候“毫不在意”了,她立刻反唇相讥:“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除了湘云,唯一一个说过类似的话的就是李纨了。面对黛玉的嘲弄,李纨以大嫂的身份“保佑她得一个厉害婆婆,再加上几个刁钻的大姑子小姑子”,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湘云这个表房妹子,却也说出这样“不成体统”的话来,难怪下一回中黛玉撩起脚来就开始追跑打闹。她的率真,她的“口无遮拦”,在读着四书长大的黛玉眼里,乃至整个贾府、整个社会眼里,可能的确都是“没教养”的表现吧。湘云的孩子气好像还不仅如此。她自亮相以来,每每表现得坦诚,天真;不是“像个孩子”,而是彻彻底底就是个孩子。她在多疑敏感的黛玉面前,说过一次又一次令黛玉不爽的话。她大声称赞宝钗身上挑不出毛病来,她不假思索地说小戏子正是林姐姐的模样,她吃着鹿肉直指黛玉道:“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而对于湘云最敬重的宝姐姐,她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全部的感激。听说袭人得了宝钗的一只戒指,她便立刻想起宝钗的种种好来:“‘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人们常常抱有谴责的语气谈论她。说她“毫无心机”,说她“只知动感情,不知动脑筋”。的确,宝钗若得了有价值的好东西肯定会自己留着戴,黛玉也定会暗中记下湘云针对她的一字一句。可是相比起因为顾忌他人眼光便收敛自己,变得“矜持”“随和”的某些人,和想到这些却仍然假装不予理睬、试图塑造自己一个坦率形象的另某些人,湘云对这一切的不管甚至不知,不顾甚至不关心,难道不正是真正的直率、天真、坦诚?所谓文如其人吧,湘云在诗社里的作品也很能反应她的性情。</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在谦谦君子盛行成风的时候,湘云在诗社里锋芒毕露,不仅写出一句又一句的不合时宜,更是从平时玩笑中就肆意做一个天真的小孩。她是海棠社的后来者,因为“被罚”而依韵作诗,竟一口气先和出两首。她是菊花诗的东道,虽然彬彬有礼地招待着客人,写起诗来却也不让人。她在春暮率先填出柳絮词,在白雪红梅中抢着联诗,在中秋之夜拉上黛玉跑到凹晶馆,吟出了“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寒塘渡鹤影”等诸多佳句。而她的诗作,又无不潇洒自在,豪放不羁。“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当宝黛之属一个个“雨添泪”“拭啼痕”的时候,她在海棠诗里如是说。“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当众人又一个个强调着自己的清高、自己的自持的时候,她在菊花诗里如是说。“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即使是感叹时光荏苒,她也举头仰首,大声呼唤着,如是说。湘云的诗未必每首都豁达,但必定每首都真诚。她当然会遣词造句,但遣词造句永远不是她抒写的缘由。也许在道学家眼里,这是对千金身份的大不敬,因为她违背了若干的教条和若干的原则;但是那个时代一旦过去,就再也没人这么想。</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她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大笑起来,在俯仰之间砸翻了椅子的人。她是独一无二的、喝醉了酒会睡着在石头上的人;她是独一无二的、身为女孩却偏偏喜欢穿一身男孩子衣服的人。她不会管你说她,责备她,谈论她。她不会理你那些行不摆裙,笑不露齿。她知道纺绩针黹的正经事之存在和重要,却仍然我行我素。湘云的纯真,从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可见一斑。她那些看似没教养、不懂事的行为习惯,看似不符合闺阁身份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对三从四德甚至整个封建礼教的最大反抗呢。直到现在,又何尝不是。有人常对我们说,女孩子不能这样那样;有人常对我们说,学生不能这样那样;有人常对我们说,年轻人不能这样那样。我们在这些规则中渐渐稳重,渐渐成熟,渐渐显出诸多的礼仪和风度。当然,礼仪风度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和为贵嘛。不过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却有些成分在暗中渐渐变了,变得虚伪,矫作。有多少无聊的教条借着它们的名字,将生活、自由乃至人性,不知不觉地禁锢?这时候,自然想起贾府里那些个性十足的姑娘们。秀外慧中的黛玉,芳心如水的龄官,风流灵巧的晴雯,自然还有英豪阔大的湘云。她们是弱小的,连自己薄命的人生也改变不得;但她们也是强大的,以一己之力与整个社会勇敢地抗衡。她们做的当然很少,但其实很多。顺应本心,顺应天然的性情,做一个率真的孩子,做一个坦诚的人。</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我们何曾不同。身外是乱的,心却可以静。不如真的去做个孩子吧,清澈,无暇。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b></p><p><br></p> <p>(73)翠缕</p> <p>(74)宝琴</p> <p>(75)李绮 李纹</p> <p>(76)乌进孝</p> <p><b style="font-size: 20px;">(77)岫烟</b></p><p><b style="font-size: 20px;">《〈红楼梦〉中小门小户出身的她,为何不自卑?》</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杨文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红楼梦》为闺阁昭传,描写了一系列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白富美的形象,她们出身于公侯世家或清贵门第,无不品貌端庄,腹有诗书,展现出贵族千金的优雅姿态。而有一人,钗荆裙布,出身寒微,观其人品禀性,举止言行,却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大家闺秀。在姹紫嫣红的大观园里,她就像一朵洁白清新的茉莉花,虽微小,但不失芬芳,兀自散发出悠远淡雅的香气,被清代评论家陈其泰誉为“书中第一流人物”,她,就是邢岫烟。</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本第49回,邢岫烟同李纨的堂妹李纹李绮,宝钗的堂妹宝琴一同来到贾府,大观园中又添新秀,心高貌美的晴雯赞她们“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可知四个女孩儿姿容清丽,颜值相当。然而她们得到的待遇却不一样,宝琴一来便是“团宠”,被王夫人认作干女儿,跟着老太太一处安寝,与林妹妹初来时的受宠程度有得一拼;李纹李绮姐妹俩,贾母对她们热情有加,不肯令她们外头去住,执意留她们在园里;而到了岫烟,贾母只对邢夫人说:“你侄女儿也不必家去了,园里住几天,逛逛再去。”这不咸不淡,欲留不留的态度,不必细品便知其中差别。也难怪,其他几位姑娘皆出自名门,上京各有归处,途经贾府来走走亲戚而已,唯有岫烟,她是因家中艰难,随父母进京来投靠姑母邢夫人,依仗豪门亲戚置房舍,帮盘缠的,这一上门便矮了旁人一头。说起来,与来打秋风的刘姥姥也没甚区别。而刘姥姥还得到凤姐贾母的热情款待呢,岫烟呢,起先只获得了贾母淡淡的旁观与凤姐的冷眼忖度,皆因邢夫人这个“尴尬人”而起,邢夫人不被待见,她的穷亲戚自然不受重视。</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从市井之地乍到豪门之所的岫烟,彼时心中会有多少忐忑?犹记黛玉初到贾府时,亦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身处人人皆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府,出身钟鼎书香之族的黛玉尚且惴惴,家境窘迫的岫烟又当如何?然而在那些停驻贾府的日子里,并未见到岫烟的卑微与惶恐,只见识到她如闲云野鹤般的超凡脱俗。小门小户出身的她,乍然置身高门大户,却并没有什么自卑感,至少不曾表露出来。《尔雅》曰:山有穴曰岫,“岫”指峰峦,“烟”意指山中的云雾,“岫烟”二字便如《归去来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卓约缥缈之感,又含一种青山隐隐,云烟袅袅的返璞归真之意。人如其名,岫烟在众人面前永远是一副悠然淡远,自然自在的安适模样,丝毫不见扭捏唯喏的小家子气。</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原因何在?一靠诗书滋养,二是性格使然。</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岫烟家中寒素,赁寺庙的房子住,妙玉未进京前恰在蟠香寺修炼,二人相识后,原本因家贫无机会读书的岫烟得以承妙玉传道授业十年,学得知识,不复胸无点墨。从古至今,读书都是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虽说在旧时代,女人不靠读书出头,读不读书,都得嫁作他人妇,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一生劳作,命途相似,不过,读了和没读,终归是不一样。在辛劳繁重的庸常生活里,但有一卷在手,便可宠辱皆忘,身在凡尘,犹可仰望星空,低至尘埃,亦可开出花朵。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显露在生活中。芦雪广联诗,众姊妹都穿着高档御寒外套,各显华贵,“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映着红梅大雪,蔚为大观,唯独岫烟仍是家常旧衣,连避雪之衣也无,冷得拱肩缩背,好不可怜见。在读者看来,令人瑟瑟发抖的不仅仅是这凛冽寒冬,更有这富贵逼人的气象。岫烟固然寒酸,但并不发抖,在一群顶级白富美当中也气定神闲,其内心强大,可见一斑。纵然没有华衣美服,也没有找借口不来,着家常旧衣并不妨碍作诗赏雪。“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联句亟需捷才,宝玉不尚此道,落了第,探春只得两句,岫烟亦有两句,比李纨、李绮姐妹、香菱都联得多,虽比不上脑子转得快的宝琴湘云黛玉,这成绩已然不俗。融入这京城名媛圈,不靠家世背景,不靠美裳丽服,只要腹有诗书,便可一起玩耍。正是诗书的加持,让岫烟有了自信。书读多了,自然心有格局,胸有丘壑,不会囿于世俗的评判标准,也就不会因身穿旧衣而感到自卑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nbsp;&nbsp;&nbsp;&nbsp;&nbsp;岫烟家业贫寒,父母皆酒糟透之人,但她在新结交的这些贵族朋友面前,也坦然自在,并没有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堪而自惭形秽,此种淡泊豁达的境界,不容易达到。除了读书带来的精神滋养,主要还是性格使然,或曰拥有一种钝感力。“钝感力”一词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可解释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即“对眼前的事情钝感一点,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渡边淳一说:“顿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显然,邢岫烟的内心拥有一种强大的钝感力,这种力量使她得以从容地面对世界和自己。她心思通透,却不多疑敏感,不像《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对自己卑微的出身耿耿于怀,别人对她好,赠与礼物,她只寻思着是不是看不起自己,成日自怜自艾,弄得悲悲戚戚。岫烟能欣然接受别人的馈赠与帮助,不卑不亢。探春心细,见人人皆有玉佩,独岫烟没有,怕人笑话,就送了一个碧玉佩给她,岫烟坦然收下,也高兴地佩戴起来。大方接受别人的好意,既是对赠者的尊重与感谢,也是自身一种不自卑的体现。然而宝钗见她戴着玉佩,却对她一番训诫:“这些装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此时岫烟已与薛家定了亲,宝钗似乎生怕岫烟穷人乍富忘乎所以,不由要给她打打预防针,训导一番。其实宝钗此言未免迂腐,且是多余。岫烟不是那种要靠珠宝或者名牌包包来满足虚荣心的浅薄女子,她不过是珍视这送玉之情罢了,再者有现成的东西,可戴为什么不戴?岫烟佩戴玉佩,不过就是爱惜物件,向往美好,热爱生活的体现,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姑娘啊,看来宝钗也未能真正识得岫烟。若换作旁人,挨这好一顿说教,早已心中不快了,岫烟却一点也不介怀,不着恼,她笑道:“姐姐既这样说,我回去摘了就是了。”心态就是如此平和,她坦荡顺从,意会通达,不小器,不臆测,正是钝感力强大的体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nbsp;&nbsp;&nbsp;&nbsp;&nbsp;岫烟与妙玉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故在大观园重遇后常常来往。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的眼,连黛玉尚被她说成“大俗人”,秉性高傲至此。岫烟心里明白,妙玉也并非真心看重自己,只因有旧,才有话可叙,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做朋友。所以岫烟经常去找妙玉说话,妙玉也欢迎岫烟的到来。能交到对你掏心掏肺的知己,固然难得,但不是人人都有那样的幸运,如若没有,纵得一个有话说,有天聊的朋友,也已然不错。试想当日岫烟师从妙玉,学习文化之时,以妙玉性情之乖张,说话之尖刻,相处起来估计也并非总是和风细雨,冷言冷语是有的,但对岫烟而言,重要的是习学知识,至于师傅的态度好不好,又有什么关系?虽然妙玉教授岫烟大半也是为了打发时间,但岫烟却是因妙玉才能读书识字,才沾袭了那一身超然物外的气质,妙玉可谓功德大矣。若换了旁人,与性情怪诞的妙玉有过一次接触恐怕就避之不及了,连宝钗亦知妙玉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与她只有一盏茶的交情,唯有岫烟,凭其“钝感”,才能向对方学习了好处并与之长久相交。</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岫烟性格恬淡,心下却澄明通透。她寄居在迎春房中,不但得不到照拂,还得费心应对那些看人下碟、市侩势利的奶妈、丫头们,时不时给她们打酒买点心,为此还当了棉衣作使费。因为穷,奚落的声音,嗤笑的脸孔,想必都听过见过,一点不介意也不可能,却都能自行调整、化解,难听的话,难看的脸,听之任之,怨不过心,毕竟连迎春这个正牌主子还受奴才欺负呢,更别说寄人篱下的岫烟了。她不像晴雯那种爆炭性格,一点就着,得罪人多,亦不像迎春那般懦弱,被当软柿子捏,也不多疑敏感,爱钻牛角尖。哪怕遇到糟心事,她也是平静面对,不起波澜,她深知人在屋檐下,不与小人斗的道理,花点钱买清静,财散人安乐,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处世智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生存环境逼仄,也要向阳而生。岫烟安静温和,内心却不封闭。除了与妙玉来往,她还常常去看望黛玉,这两人皆是清高孤傲,心性高洁的主儿,却都与岫烟谈得来。有一回岫烟与宝钗宝琴集聚在黛玉房中,被宝玉称赞“好一副‘冬闺集艳图’!”,四艳斗美,美不胜收,在精神高度上,她们也并无二致。当岫烟因手头拮据当棉衣的事情被湘云黛玉知晓时,湘云气得要去骂那些刁钻婆子丫头们为她出头,黛玉也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叹,她们与岫烟相知相惜,互为知心益友,此种情谊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显得弥足珍贵。因着友情,岫烟也渐渐成为了更好的自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nbsp;&nbsp;&nbsp;&nbsp;时日久了,人的品性总会显露无遗。岫烟虽穷,但她自尊自爱,端雅稳重,赢得了众人的称赞。凤姐怜她家贫,父母不爱,姑妈不管,打从心底心疼她;宝钗对她一向关照友爱,替她赎棉衣,给予各种物质帮助;平儿把凤姐的羽缎外套送与她御寒;薛姨妈看中她的好人品,将她许配给侄儿薛蝌,成就了一段好姻缘……从寒门到豪门的路程,可谓千辛万苦,看现代社会削尖脑袋欲入其间的女明星们便可知,更别提在旧时代,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对寒门女子而言,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岫烟的突破,貌似轻而易举,在无心无意之中,便完成了灰姑娘式的童话梦想,不费吹灰之力。清淡无为的心境,无心插柳的适逢,天造地设,天意如此,胜过一切处心积虑的步步为营。定亲之前的岫烟虽寒素,却不自卑,定亲之后成为豪门准少奶,也不骄矜,依旧谦恭。她与宝玉同一天生日,但不张扬,直待被湘云嚷了出来,才少不得去各房让让,不改低调做派。在荣华富贵面前,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从未忘乎所以。若是将来大厦倾倒,一旦荣华远去,她也依然是那个钗荆裙布的好女儿,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随遇而安,过粗茶淡饭,布衣蔬食的日子,又焉知不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nbsp;&nbsp;&nbsp;&nbsp;&nbsp;她不会因贫穷或者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性,正如她写的诗句:“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地上的花开花谢,天上的云卷云舒,都各有去留,无需在意,更别说人间的是非曲直,富贵荣辱,哪件不是一场虚妄?</b></p> <p>(78)薛蝌</p> <p>(79)宝蟾</p> <p>(80)夏金桂</p> <p><b style="font-size: 20px;">(81)香菱</b></p><h2><b style="font-size: 20px;">《红楼梦里第一个出场的薄命女子!》</b></h2><p> ——<b style="font-size: 20px;">禾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香菱的命运,可谓是坎坷不幸,和《红楼梦》里其他女儿比起来,凄惨有过之无不及。香菱本名甄英莲,是江南大户甄士隐的爱女,从小娇生惯养,爱若珍宝,不想在元宵节被人贩子诱去,数年后,她先被卖给了冯渊,却被半途杀出的薛蟠夺下,为此不惜酿出人命惨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且不说在被拐的那些年里,儿时粉雕玉琢,乖觉可喜的英莲受了多少折磨和虐待,光是想想都让人落泪,而甄家更是因此破败。一个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小姐,本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将来寻得好归宿,却不想飞来横祸,从此人生面目全非。</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薛家入住贾府,众人见了香菱,都不由得为她的相貌倾倒,觉得她有几分秦可卿的影子。连贾琏都说,薛大傻子真玷污了她。周瑞家的更是拉着她的手,左看右看,还问她家乡年龄,而香菱只是摇头,一概是忘了。久经世故的周瑞家的,想必内心都是不忍的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府买来的丫环中,袭人的娘家就在附近,贾府恩多威少,她还能回家探探亲,甚至家境好转时,家人还商量将她赎回去。晴雯虽也对家乡父母记忆模糊,却有一个叫多浑虫的表哥,还算有个亲人。只有香菱既不记得儿时的事,更没有半个亲眷照应。她真像是没有根的浮萍,被命运的风浪驱逐,毫无选择的机会,只能随波逐流,只能认命。也许,记不得了,对香菱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否则,她若能回忆起幼年父母慈爱,亲情美好,自由自在,对比而今,岂不是更加伤怀,如何能够捱得过一重重的苦难?就算记得,又能怎样呢!香菱被拐时已四岁,多少应对家乡是有几分印象的,可见一惯是被人贩子打骂怕了的,久之也就三缄其口。说出来,不过是再揭伤口,徒然无益。</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香菱是不幸的,她自己却仿佛麻木了,命薄而不自知。她总是笑嘻嘻的,被称作呆丫头。她死心塌地地做着薛蟠的侍妾,服侍呆霸王和薛姨妈,日子倒也过得清静。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定是有的,但她没有那样敏感的心思。也许比她从前在人贩子手下,还是好过得多。只是当她和众人斗花草,她的石榴裙不小心被污水弄脏时,她才真急起来,怕薛姨妈责怪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薛家尚俭,薛姨妈嘴碎,她的日子过得也不是那么容易。她始终只是一个妾,相当于半个丫头,她纯和善良,却没有人真正护她。</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薛蟠是个好色之徒,喜新厌旧,男女通吃。香菱跟着他,除了发泄情欲,哪里能得到半分怜爱?可是香菱满心满眼里都是他,在薛蟠被柳湘莲暴捶后,香菱哭得眼睛都肿了。她对薛蟠的关心与牵持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虚假。在这个女孩的心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君就是他的天和地,她从不会觉得不值,哪怕他犯浑,做错事,她仍旧想着他。如果不是被拐,甄士隐必会为爱女寻得合适的夫婿,举案齐眉,诗书唱和,安好度过余生,成为一段佳话,又怎会被薛蟠这样的呆霸王随意糟践?紫鹃说过,就是娶个千金小姐,几天也看得跟马棚风一样了。每次看到这里,我就会想到香菱,这可不是香菱的真实写照么?一开始,薛蟠为她到手闹出人命,时间长了后,也不过如此了,就跟个侍候他的老妈子没什么两样。薛蟠对母亲,妹妹尚有温情,而对于香菱,则是无情又无义,像个物件差不多。</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如果香菱能被卖到一个好人家,也算是有不错的归宿,可以有一个温暖的家。但落入薛蟠之手,就注定了她此生的漂泊无依,走向枯寂。这一点,连宝玉都觉到了,为她的未来担忧,恐她的日子不好过。可是宝玉的这番怜香惜玉的苦心,反而被香菱视为亵渎,让人哭笑不得。她见过世界太多的坏,无奈屈从,她也不再轻易相信这世上的好。她识别人性善恶的能力太弱,又让人心酸。</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香菱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在大观园学诗的日子。看起来呆呆的她,学起诗来却异常用功,而且很有几分悟性。如果不是被拐,她在父亲的影响下,必然也是能诗会文的,说不定和黛玉,宝钗不相上下。她的呆,不过是被现实驯化的自我保护,不过是空了心,循规蹈矩,而诗词,却将她骨子里深藏的灵性与敏感激发了出来。她终于发现了这世界的美好,从诗词里缓缓地流了出来,让她如痴如醉,忘记了其他。黛玉真是她的老师,知己,细致耐心地教导她,而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也得到大家的认可,还能参加诗社了。这对她来说,是从未有过的甜蜜。大观园,是众多女儿的家,也是香菱的家,姹紫嫣红的女儿花中,香菱带着悠悠的清香,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里,她找回了失落的美好和快乐,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她的青春终于绽放,拥了了自己的光芒。可是好景不长,当薛蟠迎娶夏金桂后,香菱的噩梦开始了。她眼巴巴盼着的,以为又来一个会作诗的人,居然是天下第一悍妇!她被调到夏金桂身边,侍候着这个自私泼辣的女人,被改名为“秋菱”,忍受着各种打压和折磨。薛蟠的眼里,早没有了香菱的存在,轻易被夏金桂主仆糊弄和调唆。为了得到夏金桂的陪嫁宝蟾,还操起门闩暴打香菱。明明无辜受累的香菱,却被薛姨妈嫌弃,觉得她使家宅不得安宁,要拉出去卖了。幸得宝钗拦下,香菱从此移出薛蟠屋,当起了侍候宝钗的丫头。</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曾经被拐卖的香菱,深知其中滋味,非打即骂,一听到薛姨妈的话,有如惊弓之鸟,不用说有多么害怕。无论她多么善良,无论她多么本份,她终究什么都不是,主人轻轻一句话,她的命运就陷入万劫不复中。她没有家,永远过着没有光明和前途的日子,直到油尽灯枯。高鄂在续书中写香菱的结局是难产,这和曹雪芹的本意不一定符合,被夏金桂折磨至死倒更真实。毕竟香菱的判词里写道: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但无论如何,香菱的命已到尽头,一身是病,孤独死去,有如深秋之菱,只落得一副残败,余得一缕残香。</b></p> <p>(82)傻大姐</p> <p>(83)王夫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84)探春</b></p><p><br></p><h2><b style="font-size: 20px;">《〈红楼梦〉贾家四姐妹中,曹雪芹为什么独宠她?》</b></h2><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泥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金陵十二钗的排名中,细心的人会发现,排在第四的居然是贾探春。第一是林黛玉,后面紧跟着薛宝钗。也有人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其实都是第一。但无论何种说法 贾探春都在前四,其余三春都居于其后。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对贾探春的偏爱。纵观《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无论是从年龄上划分,还是从地位上来看,哪一点都不足以显示出探春的特别来。其实,曹雪芹富赋予探春这个角色的闪光点,远比我们表面上的多。</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眼界宽,格局大</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说起贾府里人的眼界格局,只看贾宝玉这一辈的人,很多人猜测是王熙凤,毕竟整个贾府上上下下,靠的是王熙凤一人打理。其实,这不说打理贾府,贾探春的格局还真显示不出来。在《红楼梦》中有一回写的是:凤姐因小产需要休养生息,这掌家的大权落在了李纨、宝钗以及探春手里。但李纨是个不爱管闲事的主,更何况,贾府上下那么多的人,又有王熙凤在那摆着,想要管理好,就得比王熙凤还要狠,管理不好,又会惹得人看笑话。这个历经磨难的李纨不是看不出来,所以,王熙凤病倒交出来的管家大权,对于李纨来说其实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而和探春差不多大的宝钗,却在身份上矮了一截。虽说,探春是个庶出的身份,但毕竟姓贾,这掌管起来理由自然比薛宝钗更服人。贾探春接手后,一刻也没闲着,刚一接手贾府,便开始整治了一些私底下对她不服气的婆子,丫鬟。贾探春虽认王夫人为娘,但谁都知道,探春的生母是那个不争气的赵姨娘。如果是换做其余人,一定会讨好那些婆子妈子的,但贾探春却相反。对于不服气的人她采取了两种态度:一是奖励:她勇于创新改革,提出承包责任制。把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分配给有能力的人管理,能者多劳。这样一来,既笼络了人心,还可以一年可以多出几百两银子的利息。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探春的眼界还是比较宽的。王熙凤在格局上低探春一等,主要是做不到在利益面前,分寸拿捏到位。王熙凤在掌管贾家时偷得的油水有多少,不是没人不知道。所以,看似泼辣的王熙凤也不敢得罪探春,平时还让其三分。想要一个陌生人喜欢你,一个微笑即可;想要一个讨厌你的人喜欢你,一句赞美就成;想要一个讨厌你的人打心里尊重你,你需要的是宽阔的眼界以及大格局。</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情商高,大格调</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红楼梦》的第46回中,贾赦看上了老太太的贴身丫鬟鸳鸯,就让邢夫人做说客,想讨了来做小老婆。鸳鸯誓死不从,剪了头发要去做尼姑。老太太气得“浑身乱颤”,觉得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可靠的丫头,旁人却要来算计。看到王夫人站在旁边,便对她说,“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老祖宗发怒,其余人避开还来不及,谁知探春非但没走,还过来反到安慰贾母,以情讲理。这一点足以看出探春的高情商,以至于事情明白后,贾母忍不住的说道:“今天闻得鸳鸯的事儿,我于盛怒之下的言语不免迁怒于小儿媳妇,话一出口便知不妥,奈何在场的薛姨妈、凤哥儿、宝玉碍于身份也都不好为其辩驳,亏得我这三丫头是有心的人,又回来分辨分辨,方有了个台阶给我下。”所以说,相比于王熙凤的治家,贾探春除了能力外,曹雪芹还给了她另外的一个特点:过人的情商以及超高的格调。高情商的人吞下的是委屈,喂饱的是格调。她要管家,但她不会以压制人为代价,有能力就会被器重,这也是她这些年来,岁月教给她的必修课。</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三)有底线,有智慧和胆识</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抄检大观园时,很多人都是置身事外的态度,只为自保,但探春作为一个清醒者,做出了自己的反抗。她先是问明原由,然后冷笑,“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的配房,又打量探春“哪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她怎么敢”,便“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没想到,探春当即还回来了一个巴掌。很多人欺负三丫头,因为她是庶出,就算后来认了王夫人做娘,但毕竟不是亲身的,所以,贾府一些上了岁数的婆子妈子就会仗着年纪,欺负探春。但曹雪芹是心疼她的,他给了她一颗有智慧与胆识的心。探春很是懂得感恩,也是一个很能护己的主。她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人一旦有了底线,也就有了最起码的尊严,这一点与出生身份没有关系。桐华说:“心里越是害怕,脸上就越要镇静,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线,就不敢轻易出手。”这句话用来形容探春再合适不过了,庶出身份的这个事实,无时无刻不像一把钝器一样,戳痛着探春的内心,却又无可奈何。但她有自己的底线,她努力地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无论,这个事实在怎么牵绊着她,也绝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底线,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四)寄人篱下,但却未有奴气</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整部《红楼梦》是以悲剧收尾,但很多人说,探春相比于其他人其实是幸运的。若以最后的远嫁作为一生的结局,其实幸运的背后却是苦。在少年时期,因为处处唱高调的赵姨娘,因为四处惹事的弟弟贾环,这个要强的女孩子默默咽下了太多的苦水。都说,孩子长再大,在母亲眼里也还是个孩子,母亲给予自己孩子的力量,成了日后孩子面对所有挫折时的一把盾牌,但一个母亲带给孩子的挫败,更是难以想象。探春是苦的。她有着和林黛玉一样的命运,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幸运,因为她太缺少关爱。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有贾母打心眼里怜爱,现实越是残酷,她偏要更坚强。在年龄上,她比林黛玉要小,但在心智上,岁月却让她成熟了更多。她有着王熙凤一样的性格——要强、坚忍,但又没有王熙凤的福气。王熙凤虽作为嫁过来的媳妇,但却有一个有背景的娘家。她有着和薛宝钗一样的聪明机灵,但却没有等来命运对她的眷顾。她聪明,果敢,正直,她处处讨好人,最终也还是难逃作为政治牺牲品的命运。临行的那天,真正用心送她的是那个她嫌弃了十几年的赵姨娘,还有那个处处被认为拖后腿的弟弟。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一帆风雨路三千,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在贾府,她寄人篱下,离开贾府,又成了没了根的浮萍。探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女子,她聪明有野心,但庶出带来的自卑感,让她在行动上表现更加盛气凌人,处处好强。我想,曹雪芹也不忍心看探春一生颠簸,所以,才着墨让她远嫁番外。毕竟这一去便是永别,此生不会再亲眼看大厦倾覆的悲痛吧!</b></p><p><br></p> <p>(85)王善保家的</p> <p>(86)晴雯</p> <p>(87)入画</p> <p>(88)司棋</p> <p>(89)侍书</p> <p>(90)妙玉</p> <p>(91)雪雁</p> <p>(92)紫鹃</p> <p>(93)黛玉</p> <p>(94)迎春</p> <p>(95)孙绍祖</p> <p>(96)鸳鸯</p> <p>(97)夏太监</p> <p>(98)冯紫英</p> <p>(99)包勇</p> <p>(100)宝玉</p> <p>(101)王仁</p> <p>(102)邢大勇</p> <p>(103)蒋玉菡</p> <p>(104)巧姐</p> <p>(105)甄士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