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三线军工情

仙亭

<h3><font color="#010101"> 难忘三线军工情<br><br>战友情是生死之情,同学情是无私之情,三线军工情是战友情、同学情兼而有之之情!我们参加了三线建设,三线军工之情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留存。当年,我们是怀抱着对祖国的热爱而服从祖国的分配!当年,我们是怀抱着对祖国的热爱而和祖国的需要共呼吸同命运!<br>  <br>前不久朋友中转贴:聂作平的《三线建设五十周年祭》,当时未细读,仅收藏了,后来再读此全文。作者是三线建设的亲历者,而作者在此文快结尾时写道:<br>“我们也应该看到,三线建设的起因是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是一个误判,即过高地估计了世界大战的可能。当和平发展成为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三线建设便显得有些多余。”<br>我们也是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三线建设到底是“多余”,还是“必要”,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br>我则认为:当年三线建设的核心是“备战”,“备战”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备战到使敌对势力:怕打,不敢打,打也无取胜的把握;这就是当年进行三线建设并达到“备战”的战略目的。<br>为此,我曾写过《山的追忆》(编辑在后面)表达着当年:我们是和平保卫者的无名英雄!<br>前不久我们在成都见到当年首批去贵州永华厂的几位欧阳官等支援者,我问过他们当年三线建设的话题,都表达: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必要的,也不后悔自己参加了三线战建(虽说现在在贵州发的退休工资比在成都当年未去的人要低一点);就此我更敬佩这些首批老职工的三线军工情怀,把前几年写的在此重表,把近些年在不同的场合和三线军工朋友们再聚的场景也编辑在这里,作为共同对三线建设半个世纪的抒怀和纪念!<br><br>又迎来“八一”,有朋友报导《军工记忆一一三线风云》有多集,“八一”期间在央视播出,有我们亲历过的三线军工基地的镜头和访谈。我们都期待央视的播出,这同样表明,我们内心留存的三线军工情怀是真实的,是抹不掉的记忆!<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经的另一个,我也工作过的贵州三线军工企业(永华仪器厂),破产后仅留下当年军转民时在成都开设的一个窗口点,而今只有这门面的牌子依然存在,而实质内涵已由当年经办从贵州去的龙先生买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中,这是当年从成都首批支援贵州三线的永华厂欧阳官(右一)等在成都街头赴会三线老同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中,都是当年三线永华厂的老职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线永华人,成了一种记忆的符号!她(他)们一起走在成都的街头仍然是自信和自豪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线军工永华厂的几位老职工相聚在成都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相聚是暂时的,分手又会到来,聚别在又一次餐聚中进行,再次的合影表达友情的加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5月30日在成都<br>三线老军工人相聚,碰杯聚情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7月21日<br>一批无锡永华人在无锡迎接从成都来的三线军工人;三线军工情,成了一种亲情友谊的符号,往昔在工厂也许设有多少私下的交往交流,而今离开三线本土,只要在任何一地相见,就会胜过亲友那样招待,这是为什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线军工情:当年目标是备战,为国防的巩固,而每位到了三线军工企业的人,都有服从祖国需要的情怀,都有奉献的忘我精神,这就是今天这种三线军工情不衰的基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这是一个当年杭州中专毕业的班级同学支援四川广元的大三线军工建设,如今一少部分仍留居在广元;这个班级当年95%都分配在大小三线的军工企业,外省的另一部分三线军工人前往四川广元相聚碰杯,是一份同学情、三线军工情,双情重合,情上加情,情谊无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学情,军工情,聚匆匆、别匆匆,紧握手,友情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这又是一批贵州三线军工宇光人,相约聚在江苏镇江,共忆惜日军工情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久别老友,喜重逢,重逢在他乡,喜从内心出,笑着握紧手,何为军工情,全在一握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四位,四只虎都是同年出生的同生肖者,当年全从成都到贵州,支援三线军工的第一批;数十年后,聚在一起真开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早在二年前,中间这位坐着的军工人,急病中从死亡线上转回来,这些三线宇光老军工人前往南京他家中探望。军工人,军工情,时时联接,时时相应问安、道祝安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对同班姐妹,昔日同分配在贵州三线,一位先回江南,另一位从贵州前来探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是三线军工宇光厂福利区全貌!背后是茫茫群山,其实前面左右同样也是群山,表达着当年的大环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 山 的 追 忆》<br><br> ~和曾经参加过建设三线的朋友们<br><br> 一<br><br> 山道转过弯是山,山连着山,沟连着沟;眼前是青山,远处是高山,更高远处——山在雲中埋!<br> 贵州,仍然是我内心深处的故乡,这是一个,我们当年既不是自己选择,也不是被迫选择的地方,是和祖国需要同命运的地方,是我们播撒青春热血的地方,是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新历程开始的地方,是成家立业的地方,是生命中注入和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地方;如今离开了,她仍然是我内心的故乡!<br><br> 还一直生活在云贵高原山沟里的朋友们,尚未远离,也许不会有此种情怀。是这份宇光情、永华情、三线情情感的连接,才有这份山的追忆!<br> 人生走过的是时间,回首的是记忆。<br> 五十年的光阴,对大山来说,瞬隙一闪;而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也许她(他)就是一生的定格;对有些朋友,五十年,可能仅仅只是几代人要在那里延续的片断;而对于已安息在青山中的去世者,却是一生最后的归宿,愿他们的灵魂在那里安息!!<br><br> 二<br><br>  六十年代初,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祖国;疆域四周敌对势力及其同盟虎视着;尤其是在那时就握有核武器的二个大国,对中国的威胁最大;准备打仗;准备打长期战争!在以电子管为器件水平的冷战时期;以大山作为天然屏障,“大分散、小集中”建设三线;使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br><br>  作为这样的战略后方;千余个三线大中型企业之一的宇光厂—宇光人、永华厂——永华人;083这样的基地……参与组成了中国在世界军事史上、在世界经济史上:史无前例的空前规模的——伟大战略转移运动!<br><br>  这一伟大战略转移运动的历史功绩,无疑地抗衡了那个时期的敌对势力!所以,我们这些同样是和平保卫者的无名英雄?!<br><br> 三<br><br> 作为赶上这一伟大战略转移运动时期分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沿海支边西南的我们,响应号召,服从分配,建设三线!奔赴这一个个正在建设中的军工厂:尔后的几十年中,把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些大山里的军工厂;大多都在那里安了家;志在奉献一生!!<br><br>  我们不会忘记,初建厂时住着干打垒的集体宿舍;“先生产 后生活”,拿着三四十元的月薪,工作又是那样一絲不苟地、认真的干着!干着!从我做起,从零起步,脚踏实地苦干,忘我献身三线建设!<br><br>  我们不会忘记亲手开荒种菜,改善自己生活的清平日子!<br><br>  我们也不会忘记,雨后上山采蘑菇的拾野之趣!<br><br>  我们自然更不会忘记,回江南探亲返厂时,互相帮帶大包小包的食品挤赶火车的场景!<br><br>  这种自然、简朴、清平的生活,那时的我们,从心而论,并没有多大的不满足,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的命运联接在一起,所以那时我们的内心是知足的,这是大环境决定的;人生其实是相比较而言;更有那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哪样的真切!我们从心底里还是常常想起,並怀念在大山里走过的那些岁月,经过的那些难忘的进程!而这种同亊之间、邻里之间形成的友情,每当日后又一次次地重逢时显得是那样的激情和难忘!<br><br> 四<br><br>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以军工产品为支柱的企业,要走向军民结合,並继而以民品为主的自生自灭之路;进入市场经济;九十年代初的永华厂,当时难以为继(后来破产了)!<br><br>  我们也都明智的自寻出路,相继离开回到江南,并开始白手起家的寻找职业和创业!我们是无愧于那里的大山的!无愧于祖国的!走时,我们没有带回一片云彩!!<br><br>  更可贵的是,我们没有欠下任何债;献出的却是青春的热血和壮丽的情怀……!<br><br>  尽管今天对三线建设还有这样和那样的评说:是当年中央决策错估了政治进势?!……如果那个时期没有实施这样的三线战略布局的调整,那个时期的敌对势力又会作什么样的行动呢?!为此,我们是应该自豪的!有了我们当年无私地献出,国家安全了,平和地度过了那个最严峻的时期!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为《东方红》在太空唱响,我们为“遥测”提供器件……留在历史的记忆里。<br><br>  自然,那里的,这座座大山应该是人间的天地乐园,不应该是人类战争的战备仓库;应该让那里的苗族男女,在风雨桥上载歌载舞;应该让那里的侗族儿女,在铜鼓楼中唱和天籁之音;让那儿的娃娃鱼,戏游在青山溪流中!<br><br>  而今,我们也都已退休;不过还是思念在这些大山里度过的岁月,感谢在那里铸就的宇光情、永华情、三线情;大凡参与过三线建设的对三线从心底里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当我们一次次地,在离开三线的地域之外相聚;我这《山的追忆》,仍然是这份宇光情、永华情、三线情,情谊的延续!<br><br>  祝健康地生活着的三线朋友们——延年益寿! <br><br>初稿于2012.5.2在江浙沪〈永华人〉聚会上发言<br><br> 叶 波(号仙 亭)2016.夏.修改<br><br>(下图:四十年后我再回贵州宇光厂旧址,本人坐在当年穿厂福利区而过的320国道258公里路牌上,进厂时的高坡路口;如今工厂已搬迁,厂区已荒废,这条公路已改道,这个公路牌自然也消失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这是我当年分配到三线宇光厂的厂门,其实这个厂门是很多年后才修建的,去时根本还没有一幢正式的厂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这应该是在1969年的夏天,当年宇光厂在北京出差的五位都住在礼士路的六号门招待所,是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就我个人(后排中),这是一张三线时期最早的与同厂职工的合影。当年有黑白照相机的人很少,这张照片是后排左边谭常仁师傅在北京的战友为我们照的。照片的五人中有第一批支援三线的老职工,有贵州本省67年招入的青工,有67年分配到厂的大学和中专毕业生。<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五人在北京,背后是人民大会堂前的合影!<br></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当年宇光厂一个有标志性建筑的车间!</span></p>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小部份原三线宇光人在南京玄武湖旁留影!<br>这张照片中有前面近半个世纪前在天安门五人合影中当年的姑娘和我本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退休在深圳的部份宇光人,每年都会有一次深圳宇光人的聚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宇光部份老员工退休后相约一同前往各地聚游中的一个镜头!表达着团结快乐的三线军工人!<br>这张照片中同样有半个世纪前,在天安门五人合影中当年的小姑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十年前行走在右侧宇光厂第一幢临时建筑路道上,我在这个临时建筑的平房办公室里工作了十三年!是水泥平瓦下辅油毛毡!冬天靠生焦煤铁炉子取暖,夏天中午常常也有30多度,油毛毡烤热的气味同样充鼻而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十年前,我们三人都曾在这个门口进的办公室一同工作,是当年宇光厂设备组的前身,数十年后,军转民了,我们也都相继各自去了深圳工作;难得的是我们的友情也从三线军工情伴随着:同事情、同室同组情、邻居情,凝聚成互相惦记,互相关心,无私永恒的情谊!这些年,我们每年都会选择不同的地方见面相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在建厂时种的,至今要合抱的梧桐树前合影。背后是当年宇光厂的装配楼,应该首个当时083基地内体量最大的装配大楼。<br>这个装配大楼的建筑方案的确定,有个趣味的笑谈。这是一个三层楼,当年有“山散隐”(靠山、分散、隐蔽)政策,目标不能太大,设计院方案用平房走廊联接。我当时也在北京,参加了方案的讨论,工厂方的意见依据生产工艺要求需建三层装配楼;就“山散隐”而言,工厂方看法主要是对空目标,装配楼选址两边都是山,是一条宽只有三十来米左右的山沟,三层楼建设时就考虑在周围植上树,对空而言有树的掩饰远比平房联接目标小,就此理由设计院无法否定;而后设计院又提出凯里无施工条件建这样的楼,我们又例举当年凯里有东方红饭店就是三层,有州建公司,这样又否定了当年北京设计总图方人员的施工条件说!<br><br>是呵,三线建设每一个项目也都是在不断的逐一论证,争辩中进行的!<br><br>参加过三线建设这样点点滴滴的经历,现在细细想想,每一件,每一步都是回忆,都是倾情倾心而为啊!<br><br>说不尽道不完,我们参加了三线建设!无悔参与,无愧人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今的凯里已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凯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当年我们只把他视作“老凯”!<br>前些日子我到威海乳山避暑,临回前一天在一个菜市场见到有花溪牛肉粉,就坐下买几碗,问老板那里人,说是凯里人,我再问凯里什么地方的,老板说芩巩的,我说芩巩不应该讲是凯里的,应该是黔东南的,老板说你对那里很熟悉,我说是的,我在凯里工作了二十年;问老板什么时候来乳山的,老板说来二十年了,来这里搞建筑的,娶了这里的媳妇,生了双胞胎女儿,已十七岁了,也在帮着经营;问现在不搞建筑了,老板说现在工程款难收,暂时不做,改行搞这个饮食店。因为紧靠海鲜市场,我说你把凯里的酸汤鱼在这里打出招牌……,交谈中越谈越投机……,老板主动告诉我他的手机号……,姓王,并要我下次来一定找他……;这凯里,这三线情结,似乎无处不在,……。<br><br>我惦记着,我的第二故乡凯里,愿故乡的明天更美好!<br><br>三线厂今年是半个世纪了,永华厂破产多年了,但永华情却在,许多永华人都打算今年国庆节后回去参加由永华人自发组织的庆典活动,这同样充份表达着三线军工人的活力,三线军工人的三线情结!<br>我在各地见到的三线永华人,大多都说到时:“回去看看”,这“回去”二字表达着是始终把三线当成“家”,否则何有“回去”之说!<br></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远山呼唤,人生梦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根立三线,史册明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军工情怀,心田永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无悔无愧,度享晚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谢各位,共忆三线情,在这里,我完成的是一种表达,是一种记忆的表达,是一种三线军工情的表达,是一份人生友情的回味,是一份人生历程重要时段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谢谢你的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6一6一1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