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下图: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左侧)的立体俯瞰效果图</p> <p> 引言</p> <p>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p><p> 《宋·欧阳修、新唐书·魏徵》 </p><p><br></p><p> 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p><p> </p><p> </p><p><br></p><p> 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宣传广告虽略显夸张,却也反映出这座府邸背后独特深厚的历史背景。 </p><p>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的张氏帅府,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官邸兼私宅。是一处重要的民国遗迹。 </p><p> 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东北政治和权力的中心。现如今,站在近三米高的青色院墙外,依然能感受到往日的庄严与气派。 </p><p>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民国遗迹,张作霖的大帅府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与民间习俗的珍贵资料。 </p><p> 在张氏帅府博物馆西侧,有一片红楼建筑群始终未对外开放,多数人(游客)也只能在南门和西墙外有限度的观赏拍照,对整个红楼建筑群的来历和作用知之甚少。</p><p> 其实,这几栋红色建筑物是张氏帅府历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张氏帅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p><p> —— 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少帅府”红楼建筑群。自打他一“出生”就命运多舛,更多的是掠夺、浩劫与磨难,充满了“家仇国恨”……!</p><p><br></p><p> ——让我们走进红楼建筑群,亲身了解、感受一下他的“前世今生”吧……!</p> <p> 一、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p> <p> 红楼建筑群位于张氏帅府的西院。西院原为江浙会馆,是江苏、浙江两省旅居奉天的同乡聚会并兼做生意的场所,共有房间40余间。张作霖于1914年买下通天街(有说是租下)前清道台荣厚的公馆(私宅)后,江浙会馆慑于张作霖的权势,也将房舍做价出售。</p><p> 西院总占地11017平方米,被张作霖买下后,与中院的四合院同时修建。西院南半部建有7间瓦房做帅府卫队营部,瓦房南侧到西辕门则为卫队营训练操场,7间瓦房是帅府卫队营营部。西院北半部以青砖围墙与卫队营相隔,以东西并行建设两组四合套院,每组套院均建正房、门房、厢房各五间。两院各走独立门户,以与卫队营界墙北侧胡同为共同通道,与中院、东院相连,在中院的北墙处,原来建有一处网球场,东连大青楼,西接西院四合院,属于西院建筑,酷爱网球的张学良经常带领兄弟姊妹在这里打球……!</p> <p>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决定拆掉西院四合院和卫队营房,请国内著名设计师设计了7栋具有英国哥特式风格的三层楼房,准备分给每个弟弟一幢。</p><p> 1930年,秋天。在国际上招标,最后选定正给葫芦岛施工的荷兰建筑公司承建,双方签订了合同,1931年春荷兰方面开始修建。</p><p>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氏帅府陷于日本帝国主义魔爪中,张学良将军只好通知荷兰方面停止修建已打好地基并完成了地下室工程的红楼建筑群,荷兰公司以合同为依据,要求张学良赔偿全部损失。这一要求被张学良将军断然回绝,荷兰建筑公司为此诉诸国际法庭,张学良派专员前往日内瓦出庭申辩,据理力争,指出:我本人全部财产包括施建工程已被日本当局强行霸占,因而,也就不该由我继续履行合同义务。法庭判处日本当局应当承担履行建筑合同义务。</p><p> 在此情势下,日本方面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只好接手履行建筑合同,由它向荷兰建筑公司支付全部建筑费。于是荷兰建筑公司继续施工,但日本方面把7幢红楼改成6幢,而且在设计位置上作了变动。</p><p> 1933年西院红楼建筑群正式建成。尽管张学良将军是以主人的身份建此房屋,也只是见过设计图纸,终身从没踏进过这片红楼建筑群。但在沈阳市房产登记档案里,这片红楼群的产权归属栏里,(依国家统战工作的需要)仍赫然写着“张学良”的名字……!</p><p> </p> <p> 二、日寇铁蹄下的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p> <p> 图一、 “九·一八”事变后的沈阳,日军在张氏帅府(大青楼门前)内炫耀战绩</p> <p> 此照片取自沈阳著名收藏家詹洪阁先生收藏的“九·一八”事变后的历史照片,他历史地还原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对张氏帅府的掠夺罪行。</p> <p> 图二、日本侵略者在张氏帅府(正门)下炫耀战绩</p> <p> 近年来修缮后的大帅府“正门”的照片</p> <p> 图三、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占领了沈阳城,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年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还没完工,各种脚手架还清淅可见。</p> <p> 八十九年后,收藏家詹洪阁先生手中的照片,再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对张氏帅府)的侵略、掠夺的罪行。</p> <p> 这是一幅看似普通的照片,却是89年前一场战争浩劫的真实记录。这幅照片,选自日本印制的“满洲事变写真画册”。</p> <p>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战端一开,从权贵到百姓,东北人民遭遇了巨大的劫难,无人能够幸免。</p><p> 若论其经历的转折剧变,则以张氏家族为甚,他们从高高在上的地方统治者,沦为流亡关内的“高级难民”,从事变次日日军对大帅府的劫掠与破坏,可见一斑。</p><p> 在这幅由日本军人拍摄于1931年9月19日的照片里,并未收入彼时彼刻笼罩在沈城上空的战火硝烟,也看不到沈阳城一夜之间被日寇侵略和蹂躏的惨状。在花木繁茂的张学良官邸的庭院里,东北特色的典雅建筑风格依旧,而在这里驻守的东北军人已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几个日本军人堂而皇之地在张学良家里(小青楼)强行抢夺物品和进行打包和装运。</p><p> ——这是掠夺的一角,是浩劫的一幕。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国东北最高军政长官家中庭院里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真实镜头。东北政府官员的私宅中尚被日军肆意抢掠,平民百姓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p><p> 史料中的文字记载:</p><p> 9月19日6时30分,日军大批步兵及装甲车由小西门相继入城,首先包围帅府及东北边防公署,绑走剩余的警卫人员,抄搜财物。帅府的贵重器物被日军搜刮一空。(摘自《九·一八事变实录》)</p><p><br></p><p> 张学良官邸被占据后,“搜出黄金八万余条,运往东京,每条重二斤,计二百五十六万两,价值华币二万万六千万元。”(摘自《九·一八事变图志》)</p><p><br></p><p> 官私邸宅被抄搜洗劫者,张氏帅府首当其冲。9月19日,张府“一切贵重物品,均被日军用载重汽车运走,20年来之珍藏抢掠一空。各处办公器皿、笨重家具多被日军捣毁,掷于院中之水池内。”“张宅中抄走金条20多箱、现洋银元40多箱。”(摘自《血色残历-侵华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p><p><br></p><p> 后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把从帅府洗劫的张学良家产装了两火车,拉到北平试图移交给张学良,以此实现其拉拢张学良的目的,张学良怒不可遏地说:“这样待我,等于羞辱我,你把我的东西拿回去!不拿,我全在火车站烧了,羞辱你。你要还,还给我东北三省,我东北三省比你日本四岛还大呢!”日本方面只得又拉了回去,在山海关时被日本人洗劫一空。(摘自《九·一八事变全记录》)</p><p><br></p><p> 9月19日日军包围大帅府时,各房夫人、小姐、少爷等在卫队保卫下逃到小南关天主教堂暂时避难。几天后,他们便同奉天难民一起挤上火车逃出奉天,去了北平和天津。</p><p><br></p><p> 日本军人以记录和炫耀方式拍照下来的写真照片,已经成为他们血腥侵略不可抵赖的罪证。时光可以销蚀许多记忆和事件,但这一段铁血浸染的历史是国人不应忘记的。在今天,即使从未有过这样屈辱经历的人们来说,仍然如此!</p><p><br></p><p><br></p> <p> 三、红楼建筑群的设计风格及建筑规模</p> <p> 红楼建筑群是张氏帅府中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群。 </p><p> 红楼建筑群由东、西厢楼,1 至 4 号楼和一栋建国后建成的职工俱乐部等 7 栋建筑组成,整体占地面积 1.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1.3 万平方米。其建筑以北欧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属于英国哥特式的设计风格。红砖外墙,局部以混凝土饰面,红白相间。 </p><p> 该建筑由杨廷宝先生设计。该设计师早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1927年回国,他所在的天津基泰工程有限公司因他的设计方案被张学良夫妇选中而通过了项目竞标。 </p><p> 红楼建筑群的设计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有所探索和创新,他把西方传统的立面繁杂的形式做了大幅简化,在细节部分增加了中国元素,使得红楼即保留了西方的古典韵味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审美符号。每一座楼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风格大致相同,如雕花、柱廊、门窗边框全都采用同一种石材,色彩搭配出强烈的视觉反差,立体感十足。</p> <p> 红楼建筑群整体造型是对称的。前三座是一正、两厢房,后三座呈现出E字形,即突出了军阀府邸的气魄又兼具着闲适的生活气息。红楼外立面为清水红砖,红瓦坡屋顶,仅在墙窗框处用砂浆装饰,整体色调稳重典雅。</p> <p> 四、大帅府红楼建筑群与建筑师的的故事</p> <p> 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先生照片(1901——1982)</p> <p> 红楼建筑群的设计过程很有戏剧性。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的设计者是与梁思成齐名的著名设计师杨廷宝。</p><p> 1929年,大帅府里的大青楼既是办公场所,又是内眷生活的地方,而且还有张学良的长辈在此居住。因此,很多人聚在一起办公、生活显得很不方便。</p><p> 于是,张学良决定拆掉大帅府西侧的原卫队营房、操场,找人设计一组北欧式三层楼房。在大帅府西院建造如此大规模的红楼群,专家认为这将是东北长官公署办公之处,因此也是“少帅府”。</p><p> 这时,与东北军有一定关系的一家建筑事务所——天津基泰工程公司老板关颂声,正在沈阳承揽业务。当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已经很晚了,已有国内外许多设计公司千方百计地在抢这个项目。关颂声一看想回天津与设计师们商量此事肯定来不及了。此时,他立刻想到刚进自己公司不久的28岁年轻设计师杨廷宝。杨廷宝是美国著名建筑师保尔·克芮的得意门生,关颂声觉得在他身上有着一股年轻人的锐气,也许他能想出好点子。</p><p> 关颂声立即打电话买好从北京飞往沈阳的机票,又通知杨廷宝火速从天津赶到北京转乘飞机来沈阳。中午时分,当杨廷宝飞抵沈阳后,马上直奔大帅府参观。在他看来,只有充分了解大帅府,才能设计好少帅府,才能让两座帅府珠联璧合。</p><p> 28岁的杨廷宝虽然很年轻,但才气过人。他在大帅府观察时,一边转一边构思,整整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心里便有了数。吃完晚饭后,他就把自己关在旅馆里进行设计。经过通宵达旦地绘图,仅用了十几个小时,就设计出全套的少帅府图稿。其速度之快,令同样也是科班出身的老板关颂声很惊讶。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设计图就是快手至少也得用一个星期才能完成。</p><p> 几天之后,所有参与投标的中外建筑师的设计图,都摆在了张学良及其夫人于凤至的面前。如同面对殿试一样,谁心中都没有把握。而少帅和于凤至也毫不客气地对设计图横挑竖选。</p><p> 最后,当他们看到杨廷宝采用水彩渲染的设计图时,眼睛立刻放光。张学良觉得杨廷宝的设计确实不错,很有特色,他又看到于凤至也很喜欢,于是当场拍板:就用杨廷宝的设计方案!</p><p> 就这样,杨廷宝击败了众多中外著名建筑师,使自己声名鹊起。</p><p> 杨廷宝曾是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第一人选。</p><p> 从根本上说,沈阳确实是杨廷宝闻名全国的宝地。但起点并不是大帅府红楼建筑群,而是另外几座著名建筑。包括奉天铁路总站(现称为老北站)、同泽女子中学、东北大学体育场等。为此,杨廷宝还差点当上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p><p> 在我国近现代建筑学家中,被公认的“我国建筑四杰”是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其中梁思成、杨廷宝被称为“北梁南杨”,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成就一段传奇的故事。</p><p> 1921年,杨廷宝赴美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因成绩优异,成为我国留学生的榜样。三年后的1924年,梁思成也进入这所大学学习建筑。很快,两人相识。梁思成对学长杨廷宝很仰慕,称杨廷宝为“内韧外秀,厚积薄发”,还提到杨廷宝的作业和笔记就像他本人一样,非常工整,赏心悦目,是同学们的范本。</p><p> 1925年秋天,杨廷宝毕业后被留在美国乃至欧洲都享有盛誉的保尔·克芮的建筑事务所工作。但两年后的春季,杨廷宝毅然返回我国。很快,他加入了由关颂声创办的建筑事务所——天津基泰工程公司,被聘为建筑师。</p><p> 1928年,梁思成也回国了,基泰工程公司特别通过杨廷宝,邀请梁加盟,但梁思成认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是学术,婉拒了邀请。当时,东北大学正在广招贤才,学校建筑系主任一职原本是留给杨廷宝的,可是因为杨廷宝已被基泰工程公司聘用,于是他向东北大学大力推荐梁思成,认为系主任非他莫属。就这样,东北大学立即下了聘书,梁思成欣然赴任,随行的还有他的新婚妻子林徽因。这也是梁思成夫妇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p><p> 1927年,张作霖为发展民族铁路运输事业,摆脱日本人对东北铁路的垄断和控制,决定修建奉天铁路总站(后改称辽宁总站)。当时报名设计的都是外国设计师。杨廷宝听说此事后,立即从天津赶赴沈阳参加竞标。</p><p> 奉天铁路总站也是杨廷宝回国后独自设计的第一个工程项目。他的设计图纸造型纯朴、舒展庄重,气魄大方,体现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交融,让张作霖一眼就相中了。就这样,年仅26岁的杨廷宝,在沈阳初出茅庐,就击败了一批来自欧美的知名设计师。</p><p> 正是因为有了奉天铁路总站、少帅府红楼建筑群的成功设计,后来,张学良又请杨廷宝设计了同泽女子中学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大礼堂、宿舍楼和半地下室,以及东北大学体育场等。</p><p> 在南京,陪都重庆等地,杨廷宝先生均设计了很多名留史册的建筑作品。这些承载着民国记忆和古城文化的建筑里,凝聚着这位建筑大师的毕生心血,命运始终眷顾着默不作声却始终不放弃努力的杨廷宝。他后来这样评价说:“运气是个古怪的事,有时在人生的激流里,会把你推上岸。”</p><p> </p><p>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先后参与指导或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1950年)、北京和平宾馆(1951年)、王府井百货大楼(1952年)、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校区规划与建设(1954—1957年)、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1958年)、徐州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1959年)、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1964年)、南京民航候机楼(1972年)、毛主席纪念堂和北京图书馆(1975—1976年)、南京雨花台红领巾广场(1980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1982年)等建筑工程,在建筑领域成绩斐然。自1953年起,先后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57年和1961年,两次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中国人参与国际建协的组织和领导,这在中国建筑史上当属首例,也代表了国际建筑界对杨廷宝丰厚学识和建筑设计水平的高度认可。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1982年,兼任江苏省副省长之职。</p> <p><br></p><p> 五、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的使用</p><p> 1933年,红楼建筑群建成后,即为日本侵略者所占有。八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此建筑用于“中央图书馆奉天分馆”,但实际上是先由伪奉天第一军管区司令部占用并成为了兵营,后来又被国民党奉天党部及接受大员所占有。</p><p> 1948年,沈阳解放后,大帅府、红楼建筑群由解放区来的东北图书馆接收(1955年改名辽宁省图书馆)</p><p> “文革”前、后,张氏帅府大青楼一直由省文联、省作协(《鸭绿江》编辑部)、省艺术馆等文化单位长期使用。</p><p> 1995年辽宁省图书馆迁往新址(1995——2015)</p><p> 省图搬走之后,大帅府建筑(包括赵四小姐楼)成为辽宁省近代史博物馆对外开放。(后来又转交给沈阳市人民政府,改为张氏帅府博物馆)</p><p> 红楼建筑群成为辽宁省文化厅及厅直属单位的办公场所。(1995——2018) </p><p><br></p><p> 2018年,沈阳市文广局和辽宁省文化厅正式签署《红楼建筑群交付张氏帅府使用协议》,标志着红楼建筑群正式回归张氏帅府。</p><p> 辽宁省文化厅目前已经搬出红楼建筑群,红楼经重新修缮后,将建立东北近代史博物馆,集中举办张作霖、张学良、张学思等历史人物专题展。西院红楼建筑群、中院四合院、东院大、小青楼、东南侧帅府舞厅将重新聚首,重现帅府建筑一家亲。</p><p> 由于现阶段张氏帅府博物馆正在对西院红楼建筑群进行室内展览筹建和园区景观设计等相关工作,红楼建筑群尚未与帅府原有的开放区形成统一、完整的参观路线,其安全性能和硬件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不具备对广大游客实行全面开放的参观条件。因此,针对展览,张氏帅府博物馆特实行预约参观制。</p> <p>(1948——1995)东北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时期</p> <p>(1995——2015)辽宁省图书馆时期</p> <p>(2015——至今)现代化的辽宁省图书馆</p> <p> 红楼建筑群移交给沈阳市人民政府后,红楼建筑群门前已经由“沈阳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挂牌后开始使用</p> <p> 六、红楼建筑群的改建方案</p><p> 辽宁省文化厅将大帅府红楼建筑群移交给沈阳市人民政府后,红楼建筑群的外观不做改变,内部按照展览布置,重新开放五号楼东侧通往大帅府的门,南大门入口处水池保持原来面貌并加强美化,东北角原绿地花园设石材小路及休闲空间,三号楼东侧设置张学良先生的雕塑像,在二号楼和三号楼之间楼洞口对应地方设置成个中国传统园林水景,拆除西侧后期所建的围墙而釆用南侧通透形式使建筑完全暴露出来,西部外墙绿化和北通天街连成一体,照明引入突出夜间景观效果。</p> <p> 七、张氏帅府“红楼”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p> <p> 2000年,因省文化厅直属单位调整办公场所,我们的工作单位由沈阳市皇姑区(北陵)细河街9号院搬到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内2号楼办公。</p> <p> 因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工作,我与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近代史博物馆(移交给沈阳市政府后,现已改为张氏帅府博物馆)均有工作方面的联系。我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职工也有从省图书馆调任来的,调研、交流、协商工作中使我对辽宁省图书馆、张氏帅府及红楼建筑群的近现代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研究,很多事情也可称之为大帅府红楼故事吧……!</p><p> 提起辽宁省图书馆,总也绕不开从前的那段记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沈阳人都还记得,省图的前身是东北图书馆,早年间从哈尔滨迁来沈阳后,在远近闻名的张氏帅府院安了家,于上世纪90年代搬到南塔附近。又于 2015年搬入在浑南新区新建成的现代化图书馆。</p><p> 1、东北图书馆从哈尔滨搬迁而来</p><p> 辽宁省图书馆在1955年10月以前称东北图书馆,最早筹建于哈尔滨,1948年11月迁至沈阳。东北图书馆筹建前夕,哈尔滨作为东北三省最先解放的省会城市,成为当时东北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些军事和政务活动中,政府工作人员接收了大量书刊。</p><p> 出于对图书、文物等文化遗产的重视,也为了妥善保管这些书籍,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成立东北图书馆筹备处。因为是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公共图书馆,诞生之初就以有别于旧时期图书馆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p><p> 《世纪回眸——20世纪的辽宁省图书馆》一书中对省图的诞生做了详细描述: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于同年8月将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图书馆划归东北图书馆筹备处。1947年初,还将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栋民众教育馆的楼房作为筹备处的馆舍。当时,筹备处除接收图书之外,也开始采购解放区的出版物。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同志还时常把战争中抢救出来的一些书籍交给筹备处。</p><p> 由于东北图书馆在社会上已产生影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捐赠图书。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女士把自己从美国带回的一套《大英百科全书》捐了出来,当时哈尔滨的开明绅士孙丹阶慷慨捐献了家藏古籍及碑帖拓片2万余册。</p><p> 在众人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东北图书馆具备了开馆条件。1948年8月15日这天,没有举行仪式,也没有领导讲话,20几名工作人员在一起合了影,就正式开馆了。</p><p><br></p><p> 2、沈阳解放,组织人力到沈阳接收图书馆。</p><p>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胜利的消息频频传来。10月,东北图书馆召开紧急会议,由负责人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社教处长王修传达了沈阳即将解放的消息,并组织人力到沈阳接收图书馆。13名工作人员经过5天的奔波才到达沈阳,而那时,沈阳已于前一天胜利解放。工作人员顾不上休息便投入工作,先后接管了“原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图书馆”和“辽宁省立图书馆”,共接收图书30余万册,包括沈阳故宫文溯阁的清殿版书、新阁的《四库全书》及明清档案230余万件。东北图书馆馆址就设在当时的“沈阳博物院图书馆”,即现在的张氏帅府。</p><p> 同年12月,东北图书馆的9名工作人员带着20箱解放区出版物来到沈阳。一个多月后,留守在哈尔滨的工作人员又将11万册图书和一些家具运抵沈阳,至此,东北图书馆从哈尔滨搬迁到沈阳的工作宣告完成。</p><p> </p><p> 3、省图进驻时大帅府已遭严重破坏</p><p> 从早年在省图工作过的老员工那里听说,当年省图刚搬到大帅府时,整个西院都是个破败不堪的大院子,六座红楼的门窗、地板都已不知去向,满院子的残砖碎瓦,还有被丢弃的刺刀、钢盔、炮弹和电线散落一地。工作人员拾掇了很久,才逐渐恢复整洁的面貌。</p><p> 东北图书馆最初只使用东院和中院,馆舍显得有些狭小,不适应发展需要。1949年修复了西院前面三栋楼,使用面积扩大了一倍。1952年又修复了后面三栋,同时修建了一个可容纳400人的俱乐部,这样一来,馆舍总面积达到18000多平方米,开展读者活动不用再外借场地,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p><p> 1955年,东北图书馆更名为辽宁省图书馆。随着藏书的增加和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大帅府的馆舍日益紧张,加之不是专门的图书馆建筑,那里的房间小而分散,许多书只能打捆堆放。</p><p>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旧馆舍更显得不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1987年,辽宁省政府将省图书馆新馆工程确立为省里的重点项目,馆址选在万柳塘路与文化路交汇处东边的东陵区五三乡南塔村的菜地,1994年10月,辽宁省图书馆新馆试开馆,1998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p><p> ——20年后,2015年,在浑南新区(智慧二街168号)一座更具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又拔地而起。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有16个机构部门,在编职工253人;馆藏文献650余万册(件),古籍文献61万册,其中,善本书12万册,宋元版书100余部。</p><p> 辽宁省图书馆在浑南新区与新建成的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剧院、辽宁歌舞团等文化单位以新的姿态展示着辽宁文化、科技事业建设的飞速发展……!</p><p> 4、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的“保护性 ”使用</p><p> 1994年,辽宁省文化厅从三好街旧址(盛京医院西侧)搬进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更多的因素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使用,花巨资修缮,但如果没有人住(并随时维护)就没有达到对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的意义……!</p><p> “书香、博物、文化”三大原素,文化保护,文物保护、文化展示三个理念贯穿始终。张氏帅府博物馆、红楼建筑群经省政府(市政府)多次投资、修缮,面貌已经焕然一新,特别是安排文化艺术部门的进驻,为历史的、沉寂的“大帅府”注入了新的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生机。</p> <p> 1994年——2018年辽宁省文化厅及所属单位在红楼建筑群内(保护性使用)分布状况如下:</p> <p>一号楼 : </p><p>一楼:左侧:省文化厅老干部处,</p><p> 右侧:省文化厅文化市场处; </p><p>二楼:左侧;省文化厅艺术处,(分管、指导全省专业艺术(院、团)工作)</p><p> 省文化厅外事处(负责全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p><p><br></p><p> 右侧;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社会文化处是指导全省群众文化工作的政府部门,也是我们单位的主管处室,组织开展全省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一般都是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由我们省文化馆承办并具体组织实施)</p><p> 三楼:左侧:大会议室,右侧:小会议室。</p> <p>二号楼(全貌) </p><p> 一楼:辽宁省群众艺术馆各部、室。(现已改为辽宁省文化馆) </p><p>二楼:辽宁省艺术研究所 </p><p>三楼: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影视艺术中心)</p> <p> (右一为作者本人)</p> <p> 这三张照片拍摄于2002年。是我老伴的舅舅吳文津先生(退休前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美国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携家人从美国回国探亲参观故宫、张氏帅府、辽宁省图书馆后,我特意带着亲人到西院的红楼建筑群(原东北图书馆旧址)进行了考察、参观。 </p><p> 当年,大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还没有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物是辽宁省文化厅及所属部分单位办公的地方。</p><p> 我的工作单位(辽宁省文化馆)也在此办公。这个照片背后的2号楼就是我在此工作了三年的地方。(2000年——2003年)</p> <h3>三号楼</h3> <p>3号楼 :</p><p>一楼:省文化厅计财处 </p><p>二楼;省文化厅人事教育处 </p><p>三楼:省文化厅文物处</p><p>三号楼西侧厢楼: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p> <h3>四号楼</h3> <p> 4号楼:(一排三单元,分为:中间楼、左侧楼、右侧楼)</p><p><br></p><p>中间楼: </p><p> 一楼:省文化厅办公室下设(行政科、车队) </p><p> 二楼;省文化厅办公室(包括:机要、文电、综合办事机构)</p><p><br></p><p>左侧楼: </p><p>一楼;机关党委(负责全厅的党的工作,指导全厅十四个直属单位的党务工作) </p><p>二楼:省文化厅纪检监察处(负责全厅及直属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p><p><br></p><p>右侧楼;</p><p> 四个(正、副)厅长的办公场所</p> <h3>四号楼</h3> <p> 左侧的西厢楼。</p><p> 使用单位是;辽宁省音像出版社、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p> <p>右侧的东厢楼:(当年基本是作为仓库使用)</p> <p> 八、今日红楼建筑群</p> <p> 红楼建筑群回归张氏帅府以后,将会把红楼建筑群打造成民国历史文化主题陈列区</p><p> 将对中院、东院与红楼建筑群进行整体规划,将红楼建筑群打造成民国历史文化主题陈列区。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辽宁近代史、张学良和冯庸的生平、东北民国服饰文化,也可以欣赏到东北精品文物等。</p><p> 此外,民国文化元素将贯穿红楼建筑群的每一栋楼内外。</p><p> 按照规划,在 1 号楼合适的房间内设置民国书局,将民国时期一些有价值的书籍或与民国相关书籍收集起来;4 号楼内设置民国特色服饰店,方便游客在观展后选择一份具有民国特色的服饰作为纪念。同时设置互动、体验区,通过 " 穿越民国 " 全息投影——虚拟成像技术、百变照像馆、互动照片墙、创意角色扮演、" 人人都是设计师 " ——服装创意草图展示区、手工制作区,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民国时期东北服饰的文化与魅力。</p><p> 在红楼建筑群园区的整体景观规划方面,将增加绿植、铺装路面、路灯、景石、情景人物小品雕塑,再现民国时期环境氛围,增加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东墙路旁增加露陈小火车,内以 4D 影像的方式让游客感受东北的自然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p><p> 未来,张氏帅府博物馆的远景发展目标是创建 " 帅府民国历史文化园区 ",总体构想是以大历史为基础,展示民国历史文化。将以张氏帅府为中心,在东至朝阳街、南至南顺城路、西至通天街(故宫广场南段)、北至少帅府后巷的区域,建设成以帅府为轴心、以帅府民国文化为基础的民国文化展示区和民国文化商业区,以再现帅府街区的历史文化原貌,突出民国文化特色旅游 。</p><p> 同时,与北通天街沿线的沈阳故宫、东三省总督府旧址共同形成南北方向的 " 盛京方城历史走廊 "。" 在沈阳方城之内,可以形成以故宫为代表的清前文化、以东三省总督府旧址为代表的清代末期文化,而帅府将主打民国文化 "。</p> <p> 今日的通天街(少帅府)街、(巷)焕然一新,已经与故宫博物院连成一体供游客参观。</p> <p> 九、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外观(全景、局部)展示</p> <p> 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局部)照片</p> <p> 红楼建筑群侧面照片(局部)</p> <p> 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局部)照片</p> <p> 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局部)照片</p> <p> 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局部)照片</p> <p>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外景)照片</p> <p> 张氏帅府西院红楼建筑群(外景)照片</p> <p>结束语:</p><p> </p><p>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p><p>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p><p> </p><p> </p><p> 纵观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我们领略的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更多的是文化的、历史的“红楼”。(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的爱国情怀,张学良将军的塑像怎么能矗立在帅府广场上……!)更多的是体会那个新旧更迭风起云涌的时代下,那些历史人物物化在外的思想和行为的脉络。在沈阳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人文(近代以来)的景观中,张氏帅府红楼建筑群还是非常值得去品位和感受的。</p><p> 今天,历经沧桑的红楼建筑群正式与张氏帅府合二为一,从此,沈阳人又多了一处深入了解东北民国时期的文化、民国风云演变历史的好去处……!</p><p><br></p><p> ——讲好沈阳文物故事</p><p> ——传承民族历史文化 </p><p> ——铭记历史,勿忘“九一八”……!</p><p><br></p><p><br></p><p><br></p><p> 2020年7月于沈阳世茂·五里河花园家中</p> <p> 世茂·新五里河花园(全景图)</p> <p>(部分文字史料、照片取自网络一并表示感谢!)</p> <p>百度百科:西院红楼建筑群</p><p> 张学良主政后,鉴于张氏帅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决定将其父所修的西院卫队营部、两套四合院及网球场拆除,在此基础上修建红楼群,即后人所说的“少帅府”。红楼群由国内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并面向国际招标,最后选定正在给葫芦岛施工的荷兰建筑公司承建。</p><p> 红楼群是张氏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另有地下室,其中有厢楼2幢,正楼4幢。大楼以北欧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属于英国都铎式和哥特式的设计风格。红砖外墙,局部以混凝土饰面,红白相间。屋面陡峭的坡顶上点缀着突起的老虎窗,形态动人,格调统一。四幢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轴线由前向后排为一列,另两幢楼呈东西向分别列于第一幢楼的两厢,形成一个“U”字形的前院,建筑布局规整而活泼,设计手法成熟而高超。每一幢楼的平面、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风格大致相同。它们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红砖墙体、坚立比例的矩形方窗,壁柱、线脚、门窗框、檐部系采用白色石头,色彩明快。西院红楼群的建成,标志着张氏帅府园区这一庞大建筑群正式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