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到金厂

泊舟

<p class="ql-block"><b>  这几年一直有个愿望:想再回到50多年前插队的泡子公社金厂大队,看望当年负责带我们的老排长和乡亲们,虽然前几年随着74届以后的大批同学去过,但是人太多,时间又紧没有看到老乡们,2020年6月20日儿子开车带我和两位同学驱车前往。</b></p> <p><br></p> <p><b>到了老排长家,全家人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农家宴招待我们。</b></p> <p><b>与老排长丑作贤永远有说不完的话,为什么叫他老排长,因为我们68年10月刚下乡时,他是民兵排长,到大队部接我们回来,生产队长就让他负责青年点工作,第二天领我们拔地瓜蔓子,教我们养猪,春天种菜园子,秋天帮渍酸菜,腌咸菜,碰到青黄不接的春季,青年点储存的冬菜吃光了,他再带着知青(我们都不好意思)挨家挨户去要,他热心肠从劳动到生活无微不至关心着知青,经常说城里的父母将这些孩子送到农村,我们就要对他们负责任,所以青年点风气很正,没有乌七八糟的事,先后被评为公社和县里先进青年点,他这一负责就是接近10年,从最开始负责15个人的小青年点,到合并后的大队青年点,再到厂社挂钩来的大批知青,前前后后插队200多名知青,名字基本都能叫上来,在大队青年点时,青年点人数很多,年青人火气大,聚在一起难免都会产生不同的矛盾,他经常吃完晚饭就到点里,与大家谈心,将矛盾化解,虽然他职务后来有变动,当大队副书记,民兵连长,我们还是亲切称呼“老排长”,以后排长调到公社管机关食堂,但是排长一身正气,看不惯有些干部贪腐沾便宜,又回到大队,失去了转正公职的机会,知青们非常尊重他,有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回城这么多年了,知青们还时常回来看望他,忘不了这位老排长。听了我们的介绍和排长的讲述,我儿子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b></p> <p><b>住在隔壁的佟福云也过来看我们,佟大姐当年是妇女队长,真是特别能干,带领妇女半边天与男社员一样干。</b></p> <p><b>吃完饭排长领我们到村里走一走,到熟悉的老乡家看看。</b></p> <p><b>来到朱朝宽家,他当年是生产组长,干活的好手,播种、锄草、追肥、秋收样样在行,不光能干,检查农活质量毫不含糊。</b></p> <p><b>当年真是落后、辛苦,人海战术,牛耕地,人撒种、施肥,放下锄头拿镰刀,我们那里是山地,基本上种苞米、地瓜、少量花生、大豆,每天天蒙蒙亮就起来下地,傍黑才回来,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午回去吃饭午休一点时间,还得种菜园子,就这样一年忙到头也看不到钱。记得有一个秋天的清晨带着露水割完苞米,浑身湿漉漉的,再加上脆生生的苞米叶子打到脸上、手臂上火辣辣的疼,休息时累的躺在苞米垛上不愿动弹,仰望着蓝天白云,无心欣赏,与于苒征说:以后回城了,不要忘记这一段。</b></p><p><b>每年冬天没什么农活了,就要上山抚育,这是我们最打怵的,就是将山上树多余的枝枝杈杈砍下来,以便于树木成长,我们这里山上的树木主要是槐树、柞树,男社员砍树杈,一会儿女社员理顺好了,用麻绳捆一大捆往山下扛,树杈都带刺,特别是槐树,虽然穿着棉袄也扎的人受不了,人们懒得再上山尽量多捆些,捆的一个人都抱不过来,那年头雪也多,深沟浅坳里积雪很深,路不好走,不小心棉鞋就灌满了雪,噗呲噗呲地走,后来懒得再多爬山了,就干脆戴好帽子和着大捆树枝往下滚吧,一会儿山上就传来“滚了、滚了……”的喊声,此起彼伏,那真是危险,弄不好就碰石头上了,拉下山的树杈由生产队统一分配给各家,大点的留作搭芸豆架子,小点的做烧柴。平原的生产队就没有这种待遇了,我们知青都说宁可没有,也别干这个活。</b></p><p><b>也有开心的时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苞米青嫩的时候,与看山(每年秋收季节,生产队都要有人看护庄稼,防止偷盗,基本上都是知青胜任这项工作)提前打招呼,很晚的时候男知青就去地里偷掰苞米,拿回来女同学们就放到大锅里煮,弄得满屋飘香,还不敢开门开窗,怕社员看到闻到,迫不及待的一起品尝,嫩苞米那个好吃呀,撑的我们晚上都睡不着觉,满地溜达 😛</b></p><p><b>再和孙桂玲、于苒征秋收时节学着社员将花生、地瓜埋在土里,上面放上地瓜蔓慢慢燃烧,等着休息时跑来扒开,品尝烧花生烤地瓜的美味。</b></p><p><br></p> <p><b>来到老杨二嫂家,老杨二哥当年是工人,在包头上班,当时家里有个工人是很展扬的,每月有工资,有商品粮供应,不像农民忙一年也没钱花。</b></p> <p><b>潘明琦和二嫂关系最好。</b></p> <p><b>在大树下又看到另一生产组长小顺子,比我们岁数小,也老了,当年也是一把劳动好手,还能认得我们叫出姓名,真不简单。</b></p> <p><b>图片左边的房子就是我们刚插队时7个女同学住过的生产队文化室,68年10月下乡到金厂四队共15名知青,八男七女,因为当年下乡的任务急,上面还未拨建房款,男同学就分住在两户老乡家,七位女同学住在文化室里,白天屋里是我们15名知青的饭堂,晚上就是生产队学习的会场,太不方便了,好在第二年就建新房子,搬走了,当年房门是在右面,现在已经全部翻新了。</b></p> <p><b>这是2016年拍摄的当年我们的吃水井,现在家家都用上自来水,这个井只用来浇菜了,我印象中当年的井口比这个大,打水井没有辘轳,只是竖起来一个长杆再绑个横杆拴个井绳,横杆后面绑个大石头,利用杠杆的作用将水提上来,我们刚下乡要先解决吃水的问题,城里的孩子吃惯自来水那见过这架势,挑一担水80斤,几个女同学天天有空就在井边晃荡,先半桶水试着挑,然后整桶水挑,稚嫩的肩膀到底给压出来了,我们这里山地多,春天在山坡上栽地瓜秧苗,种园子的菜,都需要挑水灌溉,谁能想到我最后竟能挑上一担水行走如飞去灌溉了。</b></p><p><b>当年17岁,小小年纪没多少文化就去插队,在农村这么多年,现在看来不能评价其好坏,但是有了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我今后的人生是一笔财富。</b></p> <p><b>远处的大树旁就是下乡第二年生产队给盖的青年点,因为修公路现在都拆了。</b></p> <p><b>这个房子是老荣家,刚下乡时,初一的4位男同学住在他家,他家几个男孩子与青年点同学混的挺熟,是什么话都能说的那种,可惜今天家里没有人。</b></p> <p><b>这是小斌子家,二层小楼,当年刚下乡时4位初二的男同学住过他家,殷实的一家,院落房间打扫非常干净,柴草垛永远是高高的、垛的整整齐齐(当年做饭、取暖都要上山搂草,看谁家柴草垛高,就说明这家人非常勤劳)爷爷奶奶慈祥、善良,爷爷天天上山搂草,妈妈种菜、养猪、养鸡、做饭操持家务,奶奶收拾家,爸爸在生产队当车老板,哥哥念大学毕业,已经工作,小斌子还读书,我们女同学当时都说我们住在这家就好了,可惜女同学太多,这里只能接待4位。</b></p> <p><b>小斌子也非常能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已过世,哥哥在外地,儿女也在普兰店工作,他还不闲着,自己种了40亩地,养了几百只🐔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就是太辛苦了,劝他不要太劳累了,房子盖的很多、这是家里的大厅,他爱好音乐,我们也走累了,在这里休息、唱歌🎤,唱的不好、娱乐吧。</b></p> <p><b>又到了丑作实家,作实比我们大,小时候身体不好,长的瘦弱,在生产队不能干什么重活,担当记工员,妹妹、弟弟都很健康、漂亮,兄妹几个跟我们青年点感情都很好。</b></p> <p><b>这是作实老伴,让我们下次来,早点告诉,好招待我们。我们告别了,离开很远很远,作实还在马路边招手相望。</b></p> <p><b>这条公路是通往普兰店,原来生产队青年点的旧址就在路上,因为修路给拆了,这真是最大的便民措施,出行太方便了,当年我们下乡时,不通公路,到普兰店办事和回大连都要走12里山路到普兰店,这条山路虽然山不太高,但是有一段需要下到山谷底再爬上来,没有人家,一个人走挺瘆人,我们都经常随队里的牛车或结伴而行。</b></p> <p><b>这边通向葛屯。</b></p> <p><b>看看站牌。</b></p> <p><b>半个小时一趟公交车。</b></p> <p><b>从山坡上看我们的小村落,右边一排瓦房就是原大队青年点房屋。(丑黎手机拍摄)</b></p> <p><b>这排房屋就是原来的大队青年点,现在由一个企业经管了 ,现在很多大队青年点都拆除了,金厂大青年点原址得以保留不简单,从73年后因为中央有政策,知青不散放在生产队劳动了,合并大点由大队统一管理,大队派几个老农带领知青在山上开荒种地或是果园或是培育良种或到水库劳动,不太累了,到74年厂社挂钩更多知青下来,工厂还选派了带队干部和排长他们共同负责管理知青,当时娱乐活动还挺多,早上出操、白天劳动,晚上学理论或是文化课(知青自己当老师)文体活动也挺多,青年点自己有宣传队,打篮球、参加运动会,虽然还是不挣钱,但是生活丰富多彩也满足了。</b></p> <p><b>在大青年点前留个影。</b></p> <b>这是2016年随74届以后的知青回金厂,在大青年点门前拍摄。</b> <p><b>在排长家门前合个影,排长家一排10间瓦房,还盖了3座大房子就老俩口住,儿孙们都到普兰店工作、念书了,儿女们很孝顺,经常回来帮助种园子、做饭,这都是排长和大嫂培养教育的好,晚年幸福了,我们看了都很高兴。</b></p> <p><b>2016年拍摄在排长家大房子里。</b></p> <p><b>这是1971年拍摄,和金厂四队领导班子成员,能认出我吗?第二排左二,那时还风华正茂,白马过隙,一晃近50年了。</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结束了一天的探亲之旅,能看到的老乡都看到了,没有遗憾,乡村里尽是老人、上年纪的人,年轻人很少,都到城里打工了,农田包给别人种了,村貌与50年前相比是巨大变化,虽然与南方的乡村无法比较,但是也脱贫奔小康了,希望第二故乡会越来越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衷心感谢排长一家人的盛情款待,圆满完成了我们的探亲之旅!</b></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祝您们身体健康,快乐,长寿!</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