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归处,即是吾家

幸福方圆(朱宝树)

<p><br></p><p>文字:朱宝树</p><p>图片:网&nbsp;&nbsp;&nbsp; 络</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不久和老伴带孙子从老家淮安回到北京,儿子儿媳在南站接到我们。当看到孙子双手搂着爸妈那一刻、当跨进家门一瞬间,心里充满着如释重负、幸福团圆、真正到家的感觉。也许朋友会问,在老家几十年,在淮安家里难道没有家的感觉?我的回答是:“曾经有过,现在有也没有”。这就扯到今天的话题什么是家?家在哪里?说说我心目中到底哪里是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要问家在哪里?三四岁小孩、八九十岁老人都能知道。如果要准确回答什么是家?哪里才是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家?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因为这两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同一人在不同年龄也有不同的理解,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没学过社会学、也无意深究家的理论,对家的概念没有引经据典,仅凭自己感受。我认为,家有广义狭义理解,有大家小家之分,我这里所说的家,是狭义的小家。我认为家应该是一个由有形具体和无形抽象合二为一的、可以容情容爱、安身立足、心之所向的的地方(家不仅仅是一个居所,可以乏指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地方)家的无形抽象部分包括:爱是基、亲人是支柱、亲情是屋顶、温暖是墙壁、包容是家当。任何一个有形的家,无论是三尺茅庐,还是金碧大厦,如果少了无形家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家都看到过,每到过年,在外打拼的人们,不頋路途遥远,甘愿顶风冒雪,都要想方设法回家,这些回家的人们,有的可能结婚有了自己二人世界、有的可能生儿育女有了自己小家,有的可能有房有车没有成家。他们为什还要回家?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着时时牵挂着的真正的家,因为那里有父母,那里有亲人,那里有亲情,那里有爱,那里是心向往的地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人的一生中,通常人们所说的家或者是住所可能会变迁无数次,可每个人心目中真正的家,一生也就变化那么几次。只不过不同的人,生活环境不同,对家对亲人感情不同,各自心目中家的变化也不同。其他人对家怎么认识、心目中的家怎么变化我不知道。今天说说笔者60 多年来家随心移的几次变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儿童青少年时期,父母兄弟姐妹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最早记住终身不忘的地方,就是我的家</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古镇岔河老街南街,老人民公社大门几米远,两间临街坐西面东的小草屋,是我出生的地方。在我三四岁时,人民公社扩建“八字形大门”,老房子被拆掉,又在向南近200 米远,李家小楼北侧盖起两间还是坐西面东的,卢柴把裹稻草外涂泥巴围成的墙,稻草铺顶的低矮草房,从此父母,哥哥姐姐全家人生活在这里。从我开始记事起,除了记住父母、哥哥姐姐亲人们,最早记住的就是这两处茅草屋我的家。很小很小的时候,和小伙伴们无论跑到东南西北街哪里玩耍,到了中午、傍晚,都能找回自己的家。</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十年了,很多事情都忘了,可朦胧记忆中最早家的拆建没有忘。记得拆房子,父亲和大哥去乡下买树、拖树建房子。当时应该是没有钱买大木料,没有合适房梁,房柱,木工免强用弯曲的木料拚接而成,将就建房等事一直记忆犹新。在下放农村十年,街上无粮农村无田最艰难日子,这里是全家人相依为命生存的地方。从小学到高中,没有离开过老街,也没离开过家。虽然是几间茅草屋,(后来家里人多了,房子翻盖了,扩大了,但地方一直没变)因为这里住着父母兄弟姐妹,是最温暖的地方,是我心中唯一的最早的家,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老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参加工作以后、娶妻生子了,父母、岳父母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心中的家。</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离开家到县城工作了,那个时候,吃食堂、住宿舍,非常期待节假日,非常想念父母、想念兄弟姐妹们,想念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娶妻生子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了,兄弟姐妹大部分结婚生子了,双方父母两个大家分成好好几个小家了。除了我大哥大姐坚守在老街坚守在老家,我和老伴双方兄弟姐妹小家都在县城。我因为工作关系,小家很早就从洪泽搬到淮安市区了。工作更是几次交流到几个地方,最后才回到市行。虽然小家远离大家,工作又多次变动,无论工作到哪里,小家迁到哪里,在我的心里,父母、岳父母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心中真正的一个移动的家。逢年过节 ,早年父母岳父母们身体健康的时候,总是做好饭菜等着我们回家,他们年逾古稀身体欠佳的时候,无论是住在兄弟姐妹们哪一家,逢年过节,兄弟姐妹们不管多忙,都得带着孩子一起回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边。在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年代,父母岳父母所在的地方,就是是我们心中的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高堂升天,兄弟姐妹支撑的老家依然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逐渐变老,各自为家也是必然,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真正的家。</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的地方,那叫家,父母不在,那是谁的家?父母在,全家就像一头蒜,父母是支柱,子女是蒜瓣,父母不在了,蒜瓣就散了,兄弟姐妹就不是家人,而变成亲戚了”。我想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我们家的情况就不是这样,我们父母走了二十年多了,兄弟姐妹还是家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兄弟姐妹七人,老伴兄弟姐妹五人。高堂升天以后,我哥哥姐姐们争相替代父母做支柱,支撑我们的家。我更是全力争取、全力维护、全力支持。老伴那边我们是老大,顺理成章成为支柱。在父辈们离世以后早几年,每到逢年过节,在老家的大哥大姐总会像父母健在时一样,准备好丰盛饭菜,等老兄弟姐妹们从县城、市区回家团聚。后来大哥大姐身体不好再后来也走了,大嫂、大姐夫和侄儿们一如既往在老家等着我们回家团聚。平时老兄弟姐妹们也会不定期回家看看大姐夫大嫂。再后来逢年过节我们把大姐夫、大嫂接到县城,像父母在世一样一起团聚。老伴这边,我们来北京以前,虽然住在市区,每到逢年过节都会回到洪泽,在弟弟妹妹们家、在饭店团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逢年过节团聚,平时大家庭成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高堂升天十几二十年了,我们感觉兄弟姐妹还是家人,没有变成亲戚。我们的精神家园没有因为高堂仙去而人去家空,我们心目中的家一直存在。当然客观的讲,随着我们兄弟姐妹年龄渐长,晚辈成人成家,我们大都数已经是爷爷奶奶辈了,加上我们离开老家五六年,组织参加兄弟姐妹们的活动越来越少,无论是精神家园还是实际居住的家,各自成为独立的新家也是一种必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说我们自己吧,高堂升天以后,我们还在上班,儿子工作在千里之外。儿子一人在外饮食起居无法照顾,工作发展全靠自己,恋爱成家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那几年想念儿子,牵挂儿子、心疼儿子,可爱莫能助。只是期望儿子抽空多回家,回到爸妈支撑的家,回到家的港湾避避风,加点油,好好歇息,和爸爸聊聊工作,多吃妈妈做的吃惯了的饭菜。每一次儿子回家我们都激动不已,每一次儿子离家去上班,我和老伴心里总是酸楚酸楚的。那个阶段最期盼儿子早日成家,成家了生活就会有规律了,就不会那么孤独辛苦了,那个时候更想为儿子多遮一点风,多挡一点雨,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坚守在家里,期待儿子多多回家,回到我们自己的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儿子结婚、孙子出生,我们也退休了,儿子生活的地方就成了我们的家</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这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到我们这个年龄,大多数已经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儿女在身边或者在同一个城市的父母,是幸福的,不需要考虑以很多事。像我们这样,儿女在外地成家的父母,基本都要考虑日后家在哪里?都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觉,都有两难选择。一边是恋土难移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一边是放不下儿女、舍不得孙辈。有人退休后希望远离儿女(是指不愿在同一个城市)过独自清静老夫老妻二人世界生活;有人退休后“老骥伏枥,志在钱里”。有人退休后甘愿随儿女南征北战,发挥余热,乐享天伦。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是为了趁着无限美好的夕阳,欣赏黄昏途中美景,享受归途温暖和幸福晚年,都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安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对于“人生只剩归途”、都是独生子女的我们,晚年哪里是家?并不像多子女的父辈有选择。无论将来社会化养老多完善,无论我们现在身体有多健康,生活自理能力有多强,最后回到儿女身边、依靠儿女照顾是必然,只不过是花甲、古稀还是耄耋之年而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儿女们三四十岁,初为父母、工作事业刚刚起步,养家糊口、养育子女、事业打拼压力都很大。未来十年是他们的人生黄金十年,是最需要父母帮忙的十年。而这个十年又是我们退休以后体力、精力都很好的十年。如果这个时候回到儿女身边,既能帮儿女分担一些琐事,又能享受天伦之乐,让自己生活更充实,是利儿利已大好事。将心比心,如果这个时候只顾自己清静逍遥,等到耄耋之年,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了,再要儿女百般孝顺,相信儿女们是能做到,而我们自己能心安理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年前儿子在北京成家了,两人工作都很忙,亲家家更在数千里外山水城市且年轻事忙。小孙子出生为我们家增添了无穷乐趣,当然更需要家人精心照料,带孙子本是爷爷奶奶份内的事,义不容辞。2014 年我和老伴临近退休,双双告假来到北京和儿孙团聚,开始了含饴弄孙、乐享天伦全新的生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儿子儿媳对我们敬重倍至孝顺有加,生活上关心无微不至。老伴有冠心病,儿媳妇是心内科医生,朋友开玩笑说,我老伴享受着部长也享受不到的专家保健。几次住院治疗,都是儿媳妇张罗,请国内最好专家诊治,享受最好的护理服务。这几年我和老伴穿的值钱衣服都是儿媳妇帮我们买的。儿媳妇把我们当亲父母敬重,我们把儿媳妇当亲女儿关爱。前几年每年我们都得回老家几趟,到家呆几天就会想着回北京,心里怎么也放不下儿孙们。慢慢的在我们心里已经把回到北京,和儿孙一起生活的地方当做我们自己的家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春节前我们带孙子先回老家,原计划全家回家过春节。突遇疫情,儿媳妇未回,儿子新年急忙返京陪伴上班的媳妇。我们带孙子在老家,因为北京一直处于二级防控,为回避隔离,我们直到6 月6 日降为3 级才回到北京。在老家140 天,无论是禁足在家2个多月.还是疫情后期带孙子到处游玩,我们一直牵挂着儿子儿媳,虽然在淮安住在自己家里,在洪泽住在姨奶家里,那里有我们老兄弟姐妹、有大家庭、有很多亲戚朋友陪伴我们、关心我们,款待我们。可我们心里一直感觉没有支柱、没有依靠、担惊受怕、心悬着不踏实。那个时候我们期盼早日带孙子回到他爸爸妈妈身边,我们回到北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才算真正回到了家。所以当我们从淮安坐高铁回到北京,见到孩子们、回到了家,才有那种真正回到家的感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顾几十年对亲人对家的爱,对家的感情和心目中家几次变迁,有自豪有愧疚、有甜蜜有心酸。如果现在有朋友问我,哪里是我的家?我会告诉他:岔河老街是我的家,首都北京也是我的家。因为现在我们的心已全部放到儿孙这里,心之归处,即是吾家。我们正在享受着由儿子儿媳撑起的有情有爱有温暖、有孝有敬有包容、欢乐幸福温馨的家;享受着“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的美好时光;享受着归途沿线迷人的风光;享受着含饴弄孙天伦之乐 幸福生活。</span></p><p><br></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fyyb9jx?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感谢儿女这代人</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gqtpv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含饴弄孙前四年</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zporz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们“发小”情同手足50年</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623zea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我的父亲100岁</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oytxjot?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又见母亲芭蕉扇</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ndeop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感动回家 感谢亲友</a></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 幸福方圆(朱宝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8 年07月05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nbsp;&nbsp;&nbsp;&nbsp;&nbsp; 宽心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