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仲春,疫情防控,闲居家中,往事悠悠,编辑《父母记事》,祭奠外婆,祭奠父亲,告慰母亲,记载时光的流失,记录父母的脚步,当年的这些影像资料,承载着无限的回忆……</p> <p> 父亲陈瑞林,高小文化,籍贯河北省束鹿县一间房公社枣营村。1929年1月27日,出生在旧社会的开明之家。祖父名陈炳顺,字库珍,中共党员,曾任农会主任,祖父母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让其五个爱子,均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尤其是五叔陈瑞森,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入辛集中学,后又考入石家庄机电学院,是陈家大院的才子。</p><p> </p> <p> 1948年4月,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华北军区五旅二十二团一营一连战士,同年7月任陕西省三五八旅六团二营五连战士。1949年12月 任一軍炮二团一营三连付班长。战斗中表现突出,勇敢作战,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不折不扣得执行军令。</p> <p> 1948年8月,于陕西参加荔北战斗,10月参加草滩战斗。1949年5月参加陕西扶风战斗,7月参加陕西郡县战斗,8月参加甘肃固关镇固关战斗,10月参加青海西宁市战斗。战斗中多次负伤,右下肢战伤,右手无名指战伤;在激烈的战场上,命悬一线,手榴弹落在身边,竟然没有爆炸;子弹多次从身边擦肩而过……随时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每一场战斗,都是一种锻炼,都是一种升华!</p> <p> 父亲在党的培养下,由一个懵懂青年,锻炼成一个革命战士。在战争年代,在解放大西北的各项战斗中,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因作战勇敢,不怕流血牺牲,曾立三等功六次,1949年5月于陕西岐山县经战友王义,许希亭介绍,在火线被接受入党。</p> <p> 新中国的建设,党和国家需要什么军事技能,就要学习什么軍事本领,1951年至1954年,父亲在南京第一炮兵学校,第一期学习四一式迫击炮的专业技术,军事学习成绩鉴定: 学习优良,刻苦钻研,评定等级贰等,各项科别以优异成绩结业。具有一定炮兵业务,射击技术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能组织本连完成战术演习,并且有较好的教育能力。这是中共定海守备区委员会给予父亲的高度评价。</p> <p> 父亲,在南京第一炮校系统的学习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有较好的炮兵军务知识,以《教导员的吸引力》为题,改进教学方案,自备教案,自制教材,手绘图表,自制模型,引导和启发战士,达到教学的目的。对军事训练和培养教练员做出了明显的成绩,这是父亲军校系统学习的累累硕果,这是父亲引以为荣,引以为豪的历史篇章!</p> <p> 1954年3月,任炮兵5358支队重炮营一连排长,1956年3月任9058部队迫击炮二连付连长。父亲曾多次给我们讲: 一次在軍事防御挖防空洞时,感觉有点心慌意乱,不自觉得走出了防空洞,可就在瞬间,防空洞塌陷,父亲幸运的与死神擦肩而过,而昔日的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安危!</p> <p> 1955年4月20日,由于参加解放战争满二年以上,符合《条例》第五条第四项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定海县政治处,授予“解放奖章”一枚。被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解放西北纪念章”一枚。还授予“八一”奖章一枚。血性应得尊严,灵魂应得荣耀,这是父亲做为一个革命军人的最高荣誉,这是共和国对军人的最高褒奖!</p> <p> 1955年9月30日,父亲在仕炮兵第三四五团迫击炮营二连副连长时,南衔軍字第322号令,被国防部长彭德怀授予少尉。在任一连连长吋,1956年8月16号,南衔軍晋字33号令,被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唐亮授予中尉。1960年5月1月衔晋字第014号令,被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唐亮授予上尉。</p> <p> 1963年3月任6361部队司令部作训股副参谋。经过部队实际生活锻炼,和战士打成一片,有群众威信。父亲晚年曾多次回忆,在那异常艰苦的岁月,部队行軍作战,脚掌磨出了血泡,但为了按时到达阵地,仍要继续前行。累了就在草地上躺一会儿,渴了好想好想去百姓家喝口水……战争年代,是那么的艰苦,那么的艰难!</p> <p> 建国以来,父亲参加了镇反、肃反、整风、反右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直接参加了“三支两军”(三支即支左支工支农,两军即军管军训)工作,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学習毛著,带着问题活学活用,以身作则,把连队建设好。历次运动中思想坚定,经受了洗礼,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坚定了永远是个战斗队的思想信念。</p><p><br></p> <p> 母亲徐桂英,1937年11月30日生人,曾用名徐筱先,中学读书时,老师感觉姓名,不朗朗上口,寓意肤浅,改名徐桂英,寓意挂帅出征,巾帼不让须眉。母亲系衡水地区安平县南苏村公社辛店村人,这是与同学邱志国等四人的合影。</p> <p> 1950年6月,表现积极,思想进步,爱学习,爱劳动,团结友爱。由邱常年、邱玉珍两人介绍,在本村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时年14岁。那时的母亲,办事利索,有号召力,有影响力,有组织能力,深得老师和同学的拥护。</p> <p> 1955年5月,中学毕业后,母亲曾任辛店村民校教师,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甘当护花使者,谱写园丁之歌。这是与辛店村闺蜜苏左,会英等四人的合影。</p> <p> 1956年10月,铁道部从各县招生列车员,由时任安平县委书记的母亲的表姐夫弓江洪举荐,考试合挌,招收录用,临行前母亲的表姐陈金丝给予亲情资助,给予母爱般叮嘱,母亲带着亲人的期望,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被安排在北京崇文区列車段任列车员,这是1956年11月10月入工会时拍照,时年19岁。</p> <p> 1957年7月1日,北京列車段第二季度先进小组合影纪念。母亲工作时,时常偶遇国际友人,有礼有节,温馨提示,扶老携幼,视旅客如亲人,模范的履行列车员的职业道德。多次在卧铺列車上拾金不昧,一次在洗漱池旁,拾到高级手表上交列車长,多次受到铁路部门领导的表扬。</p> <p> 这是母亲在北京铁路列车段崇文区工作时的同事与闺蜜,也是母亲与父亲的红娘一一王运芳系束鹿县和睦井乡散思台村人,就是这条红线,开启了父母的婚姻生活,这是父母千年修来的姻缘。</p> <p> 1957年6月,父亲与母亲结婚,这张结婚照摄于北京。那年父亲30岁,母亲22岁,那个时侯的父母,年轻有为,风华卓越,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令人羡慕,令人敬仰。</p> <p> 母亲北京工作后,把外婆接到北京祟文区夕照寺,享受女儿的贴心和爱心。可列車北京一兰州,北京一莫斯克,往返一周才能回到北京,外婆就由同事小王、小高轮流买饭照顾、陪伴。外婆形象比喻那段生活像关紧闭一样,因为若大个北京,不识字,不认路,走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p> <p> 1958年5月,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国家政策一线城市支援三线城市,为影响国家号召,母亲被铁路部门分配到工业线,这是与列车员王运芳,高秀珍离别北京列車段时的合影纪念。</p> <p> 1958年5月至1959年12月,在北京清河制呢厂工作,任粗纱挡車工。父亲到北京探亲时,夜间冒雨护送母亲到工作岗位。母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新中国百业待兴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p> <p> 1958年,与辛店村自家堂嫂苏小帆在北京合影。堂哥徐林奎,曾参加抗美援朝战斗,转业到衡水市物资局工作。</p> <p> 1960年1月20曰,父亲多次给母亲所在工作单位去信,要求调动工作,让母亲随军。母亲为了夫妻团聚,解决两地分居,辞退了心爰的工作,拒绝了同事好友的挽留,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惜别了首都北京,踏上了南下的列车。</p> <p>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母亲最美好,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在北京优美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无忧无虑,泛舟游园,蹬万寿山,逛颐和园,游世刹海,观万里长城,踏遍北京名胜古迹,这是母亲多次回忆的幸福篇章……</p> <p> 风华正茂,光鲜靓丽的母亲,是那么的时尚,那么的充满活力,那么的光芒四射,这是母亲花季之年的风采,心底无私,纯洁无瑕,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满怀着革命理想。</p> <p> 1959年,父母与花甲之年的外婆在北京合影。外婆姓名陈翠珠,安平县南苏村人。出生于1898年,缠着三寸金莲 ,是封建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见证。外公陈洛者安平县辛店村人,为人可靠,有责任心,勇于担当,生前曾任生产队长、村支部书记,因疾病英年早逝。母亲曾有兄长和姊妹,可惜年少染病,早年夭折,外婆仅剩母亲一个爱女,外婆晚年跟随母亲一起生活。</p> <p> 1960年1月20日,母亲跟随父亲,作为随軍家属调浙江省定海县毛洋舟6361部队守备区,任保育员。热心肠的母亲临行前还不忘做红娘,这是与老乡加同事的徐继洪、苏敬田的合影,为她们俩牵线搭挢呢。</p> <p> 1962年11月30日,母亲在部队13医院生育双胞胎女儿陈俊,陈艳。父亲所在的6361部队,地处浙江舟山群岛,海域辽阔,物产丰富,鱼米之乡。我俩的童年是在軍营中长大的,到海边嘻戏,到河沟捉鱼,到山上采摘。和小伙伴一起眺望军营的打靶厂,在营房中提迷藏。父母亲带我们去軍营操场观看钢琴伴奏《红灯记》,经常是大手拉小手,𨂃跚跳跳的去看,回营房时却躺在父母亲的肩膀上……</p> <p> 1969年7月,部队裁軍,父亲结束了二十余年戊守边陲的军旅生涯,挥手告别战友,告别部队,携家眷登上客轮,踏上返乡之路,回到故乡束鹿县一间房公社枣营村,这就是落叶归根吧。家乡人张开了欢迎的臂膀,欢迎我们从军队编制回归生产队编制,生产四队分配给房屋三间,外带农家小院。父亲被安排在石家庄地区辛集汽缸盖厂工作,母亲则留在了农村。</p> <p> 1970年4月4日,生育儿子陈卫坡。为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所以取名卫坡。父母返乡回农村后,三寸金莲的奶奶,拄着拐仗多次到我们家,当面告之父母,无儿难治富,无儿难发家,得再要个儿子。借奶奶吉言,奉奶奶之命,弟弟的降生,是奶奶的功劳呦!</p> <p> 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毛主席提出“全民皆兵,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炮兵学校第一批学员,又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和理论知识,曾获部队优等射手。被束鹿县武装部战备团借调,培训各公社抽调的基干民兵,对其进行射击三点一线即瞄准点、准星、缺口等军事技能培训。父亲退役不退职,继续履行着军人的职责——保家卫国。</p> <p> 1980年12月,按照省委(88)号文件规定和(80)复改字第5号令,由束鹿县军转办,公安局,粮食局落实政策,经县委信访领导小组研究批准,改办转业干部原随軍家属恢复非农业户口。我俩儿正值花季之年,通过工业局招工考试,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各自领域,各有千秋,各有建树。</p> <p> 1980年7月,根据中央三号文件,同意父亲恢复原部队行政十九级,按地方同级干部标准工资待遇,工资从1980 年4月1月起执行。1986年经石家庄地委批准,同意提升按县级待遇。</p> <p> 1984年7月2号,革命工作近四十年的父亲,根据国发(82)62号文件精神,经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机械工业公司批准,在石家庄地区辛集汽缸盖厂离休。命运之神悄悄地眷顾他,令父亲没有想到的是党龄,军龄,给他带来了无尚崇高的荣耀,共和和没有忘记他们这些为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退役军人!</p> <p> 1988年7月,弟弟陈卫坡,会计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到石家庄地区辛化集团工作。工作期间,自学进修,2018 年,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证书。非常优秀,爱好广泛,走南闯北,游山玩水。有经商头脑,事业有成,家丁兴旺,遗传父母基因,育有双胞胎男孩,家族雀跃,四邻惊叹。弟弟是父母的荣耀,是父母的骄傲!</p> <p> 父亲离休后,枣营学校聘请他任校外辅导员,多次到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教育。讲解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历经和英雄事迹,战斗中头上的子弹在咆哮,脚下的黄土在咆哮……随时随刻面临着死亡。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父亲讲解的《国旗为什么这样红》,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好评和赞扬。</p> <p> 1998年春,父母与孙女陈旭唅,外孙刘晨,外孙女洪烨楠,享受含孙贻养,天伦之乐。常常告诫子孙,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生活如蜜甜,要好好学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p> <p> 1998 年春节,新房落成,恰逄父亲七十岁生日,全家团聚,举杯庆祝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父亲晚年很满足,很庆幸,曾多次说和平年代多么幸福啊!战争年代残酷无情,随时面临死的考验,我的命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每当回想起往昔峥嵘岁月时,总是情不自禁得老泪纵横,但这是喜极而泣的幸福泪水!</p> <p> 2005年冬,母亲与大娘扬段芬,三婶王会荣 ,四婶包会平,在西城村婚宴酒席上的合影。父亲的陈氏家族庞大,人口众多,互帮互助,家庭和睦,令众乡亲羡慕,这是陈家大院的光荣传统。</p> <p> 2005年冬,祖父的第三代人团聚,共计十七人。祖父和祖母育有五子,长子陈瑞茂,次子陈瑞林,三子陈瑞修,四子陈瑞珠,五子陈瑞森。战争年代,祖父把自己的长子,次子送上战场,伯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父亲参加了解放战争;三叔家三个儿子均参军入伍;四叔四婶曾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五叔是高才生,是考入辛中陈家第一人,其孙陈开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于德国读研。陈家是军人之家,文化之家。</p> <p> 2011年秋,外孙女洪烨楠结婚时,一家人高高兴兴,欢欢乐乐,喜气洋洋,在辛集爱人大酒店欢快的场景。父亲虽然没有亲眼目睹,想信他的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无比欣慰:人丁兴旺,子孙优秀,家风正气,家和万事兴。</p> <p> 2013年5月,孙女陈旭唅结婚时,一家人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欢聚一堂,这是欢送新娘的场面。孙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正是隔辈爱,爱在心,隔辈亲,亲在根。</p> <p> 2018年春节,姨妈金丝家的四个兄长,弓峻岭、弓峻桩、弓峻峰、弓峻石;二个姐姐弓峻岩、弓峻芷,携家眷探望耄耋之年的母亲。姨妈金丝是母亲的恩人,时任安平县委书记的姨夫弓江洪,是母亲走出贫瘠的故乡,踏上专列的引路人!亲情是母亲生活的精神支柱,亲情是母亲战胜艰难困苦的不竭动力,亲情是母亲永远的骄傲与自豪!</p> <p> 外婆1898年生人,1984年农历9月5日,因脑溢血逝世,享年84岁。外婆的一生,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几十年来,与我们家同甘苦,共患难。三寸金莲,家庭妇女,没进过学堂,当年靠织箩维持生活。外祖父英年早逝后,独自一人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勤劳持家,为人宽厚,无私奉献,接济亲友,乐善好施,是街房邻居中的楷模,每当听到《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时,外婆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照片是清朝末年的清花瓷,外婆的嫁妆)。</p><p> </p><p> </p><p> </p> <p> 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儿女,牺牲一切,无私奉献,由原来的职业女性,变成了家庭妇女,角色的转换,人生的失落,人到中年时常忏悔,时常惋惜。母亲以自身经历,以人生感牾,多次教诲我们: 不要因为孩子,而不要工作;不要因为小家,而毁掉前程。</p><p> </p> <p> 母亲五十岁时,患中风半身不遂,父亲一直陪伴左右,侍候一日三餐达二十年之久。父亲去世后,我们姊妹三人轮流陪护,十几年如一日。母亲尚在,三十多年来,与病魔抗争,与死神搏斗,带病生存三十多年,医生说这是奇迹,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不已,一首《妈妈的吻》,送给平凡而伟大的母亲!</p> <p> 父亲,2007年农历6月8日,因心梗去世,享年80岁。经历了战争年代抢林弹雨的硝烟战场;经历了和平年代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享受着离休后的生活安逸,衣食无忧。晚年父亲常常调侃自己:革命工作四十年,最终混成老做饭。回归家庭,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吗?!</p><p> 重拾回忆,重拾往事,《父母记事》,既是故事,又是人生。父母五十年的平凡而坎坷的婚姻生活,她们相濡以沫,风兩同舟,不仅是一个小家庭的缩影,更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门五杰各峥嵘, </p><p class="ql-block">瑞气盈庭耀祖庭。 </p><p class="ql-block">茂林修竹森森立, </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志如虹。 </p><p class="ql-block">林海雪原征西南, </p><p class="ql-block">修耕陇亩守乡情。 </p><p class="ql-block">竹笔教书育桃李, </p><p class="ql-block">森才报国铸军工。 </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思先辈, </p><p class="ql-block">英魂不朽照汗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