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董月明

王猛

农历五月多邪湿,已经漓漓拉拉下了半个月的雨了。 写下这个开头,我想起了高中语文课上,董老师这样讲,“这是在给雨赋予人格化,是为了酝酿出一种氛围,下文可能会有悲凉的故事发生,云云”。<br> 周末,在同学群中,看到渔舟唱晚一篇《悼老同事董月明》的微信文章,文中说,五莲一中的董月明老师,因心脏病于7月2日下午去世了,虚岁54岁。 心中一颤。放下手机,缓缓闭上双眼,十五年前,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div><b>上课读书的故事</b><br></div><div><b><br></b></div>2003级二部六班,后来也叫14班,教室在五莲一中门口大草坪东边的粉红外墙教学楼,一楼西边第二个教室,先后经历了赵传利和席光青两任班主任。 那几年一中老师调动很频繁,导致我们高中三年一共经历了四位语文老师。董老师教我们时间很短,只有2005年的那上半年。<br> 高二下学期,已经隐约感受到高考的紧张氛围。那时候别的班级语文课,都是背诵文言文或做模拟卷子。<div>董老师来上课经常只带一本书或一卷杂志。他不站讲台,喜欢在下面踱步。<div>两堂课有80分钟,他经常用来读文章,有散文,有小说,还读过金庸武侠,在他眼中好像没有高考这么回事。<br></div></div> 董老师授课的那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同学们格外放松和放肆,可以随便发言。我们问他问题,他有些说不上来,就统一答曰,“讲不通!”,“讲不通”成了他的口头禅,也成了我们私下给他起的外号。 董老师饶有兴致地读完两堂课,临近下课了,两只眼睛在眼镜后面眯成一道缝,笑着问我们,“同学们下次想听什么?你们想听什么我就读什么!”<br> 在董老师看来,语文是一种语言气质,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要培养阅读兴趣、将文字之美融入进人格,书读得多了,好多东西就能“讲得通”了。 当然,好多同学不认可,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就在语文课上做数学或者英语题。董老师看到了也不加干涉,依然很卖力地读着。<br>我很享受这每周为数不多的几堂“故事会”,成为他忠实的小听众,坐在桌子上托着腮,看着董老师端着书,时不时喝口水,听着他沙哑嗓子里冒出的一段段优美文字,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么愉快! <b>吟唱诗歌的故事</b><div><b><br></b><div>董老师给人一种民国时期教书先生的印象,当年的董老师应该是39虚岁,胖胖的脸上架着一只圆框眼镜,像极了胖版的胡适或者钱穆。<div>为了备考,我们需要背诵各种文言文和古诗词,董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叹息,这么优美的文字被这么冷漠的背诵真的是太可惜了!</div></div></div> 同学们纳闷,诗词不念难道还要唱出来么?<br>是的,董老师说,他读师范时,有一位读过私塾的老教授还会吟唱唐诗和宋词,他听老教授不止一次吟唱过,他特意请教但是只学了点皮毛。<br>大家都很感兴趣,然后董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即兴吟唱了一段《蜀道难》。 只记得董老师吟唱起来摇头晃脑,声音高低起伏,亦急亦缓,肢体和表情语言相当丰富。<div>我忽然发现,原来诗和词就是古代的一种歌呀,怪不得古人吟诗时要饮酒舞剑助兴呢。<div>若干年后,日照诗词学会一场诗会上,听到有位诗友吟唱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和《龟虽寿》,一下子就回忆起了董老师的那堂精彩的唱诗课。<br></div></div> <b>满分作文的故事</b><div><br></div><div>记忆里五莲一中的三年,学习生活节奏都很紧张,每天早上5:50到晚上9:50,16个小时满满的安排了14节课,没有周末,只是每个月休息一天半。<div>紧张之余,我仍然在早读和课间的空隙,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一本砖头那么厚的盗版的余秋雨散文集。</div><div>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我模仿着写了一篇《苏东坡的出世与入世》的作文。结果被同桌一顿讥笑,说我抄袭,应该零分。<br></div></div> 我很不服,下午自习课鼓起勇气,去办公楼找董老师征求意见。没想到董老师狠狠地夸奖了我一顿,说就要广泛阅读,尝试各种写作,写的很好,继续加油。办公室就我俩,董老师与我拉了半个小时的呱,还告诉我一些写作技巧之类。<br><br>第二天发了卷子,卷子上打了60分,这是我学生时代唯一的一个作文满分。这篇作文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此后我常给自己贴标签,“王猛,你可是写过满分作文的人啊。”这也给我以后的文学爱好和文字工作提供了长久的正能量。 前几天看到网上“常州老师改作文导致小女孩跳楼”事件,我又一次想起了董老师。现在看来那篇作文可能远远达不到满分水平,但是董老师那个鲜红饱满、热情洋溢的红色阿拉伯数字的鼓励,穿越了16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那张卷子我高中毕业时还特意留存了,储藏室箱底里应该还能找出来。 <b>好老师是学生一生的天使</b><div><br></div><div>每一个学生成长路上会遇到好多老师,真正的好老师会用他们特有的能量,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小树苗。</div><div>在你踏入社会的时候,这棵小树苗已经悄悄长大,但是你却不知道,这颗树苗是什么时候,又是哪个人种下的。</div><div>等你回味过来,可能你再也记不起那位老师的名字,见了面你们也互相不认识了。</div> <p>零星知道,董老师老家户部,1993年从叩官中学调到五莲一中,当过班主任,是语文组的教学骨干。</p> 大学毕业后来到日照工作,一年回五莲的次数一只手也能数过来,有时候常想找个周末去五莲一中转一转。<br> 2012年,同学们听说五莲一中的两座教学楼要拆除时,一位同学专门奔回五莲,在校园工地上捡回了一块墙体外皮,留作念想。 上班之后,各种忙碌和不自律让我一度抛弃了阅读和写作。这几年,陆续读完了几本大部头书,才发现自己读书太少,又开始补课,从历史类到茅奖作品,我在自己的书单上排列了一百多本书。<div>我把之前零碎的手机阅读调整为带有思考的书籍阅读,两年时间阅读笔记整理了9个本子,对阅读热情满满!</div> 董老师,一路走好,你在我心里种下的小树苗已经长大了。 感谢常亮同学费心找出15年前的好多宝贵照片。<div>王猛,2020.07.05晚,于蓝天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