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节琐忆

小桥流水

<p>文字:小桥流水</p><p>图片:小桥流水</p> <p>故里古镇,一直以来把端午节叫做菖节,想必是跟过节时挂菖蒲、插艾蒿有关。幼时的我不明就里,误以为是叫汤节(方言中汤与菖同音),疑惑一直藏在心里,却并不妨碍对这一传统佳节的盼望与喜爱!</p> <p>那时的孩子们盼望过菖节大概与盼望过年差不多吧!菖节的喜庆氛围似乎比过年差不了多少,合家老小汇聚一堂,把酒言欢,喜气洋洋!调皮的孩子做错了事儿也不会被大人们过多指责,女孩子呢,宽裕的人家会每年为孩子置办换季的新衣裳;人口众多的家庭,虽是新三年,旧三年,但心慈的主妇会细细安排,轮流着让每个孩子品尝到家庭的温馨!</p><p><br></p><p>记得我上小学高年级时,母亲托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小姨提前淘到了一块零头布,白色的底子,红色的小波点!当裁缝的外婆为我做成了一件短袖衫,因为布料有限,袖口的褶扁还是外婆用替别人做衣服时剩余的一点红布头拼凑而成的,但因为外婆的巧手,好像是特意设计的新花样,让我在同学中好生地得意了许久!</p><p><br></p><p><br></p> <p>菖节在孩子们的盼望中慢慢地近了!主妇们将开春以来一直嘎嘎欢叫着的鸡呀鸭们产下的蛋用清水洗净揩干,再烧一锅开水,加入适量食盐,冷却后将蛋置入盐水罐中,放在荫凉之处,静待日子的沉淀、浸润⋯⋯</p> <p>这时的河港里热闹起来了,锣鼓声,号子声,时不时地响起,健硕的后生们打着黑油油的赤膊,在用桐油漆过的龙船上奋力地演习着,以便在菖节当天的比赛中能拔得头筹!</p><p><br></p> <p>雨是此时最殷情的访客,时不时地挟云拥雾,热情地与大地拥抱;有时似乎是不满于人们的反应冷淡,噼噼啪啪地训斥着,锅头盖脑地发泄着,一晚的功夫,塘堰满了,河港浑浊了,当然,田地里的庄稼蔬菜也赶趟似地高了,壮了,绿了⋯⋯小孩子们对雨是又恼又恨,老人们则慢吞吞地说:菖节快到啰,落划船雨哟!</p> <p><br></p><p>更恼人的蚊子苍蝇也多起来了,一物降一物,蚊烟也畅销起来。古镇上制作蚊烟的行家里手很有几位,我家最喜欢买石桥边珍玉娭制作的蚊烟。</p><p><br></p><p>蚊烟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材料的选择,炮制的精细却不可马虎。首先要托好木匠购买锯得细细的木屑,松树、柏树的锯木屑是上品,其木质芳香,驱虫防蚊不必多言。木屑要早早备办,自然风干最好。否则遇到梅雨季节,木屑哂不干,蚊烟一烧便熄,蚊烟卖不出去是小事,商家的脸面蹋了可是大事了!</p><p><br></p><p>珍玉娭的蚊烟一直都倍受大家欢迎。菖节当日,家家户户必定要购置几把蚊烟。长长的用白色棉纸紧裹着的蚊烟被放置在特备的木板上,堂屋、歇房、厨房乃至茅厕猪圈都会燃起一根蚊烟,清烟袅袅,徐徐而升,空气中有一股宜人的药香在弥漫⋯⋯奶奶说,珍玉娭的蚊烟里除了掺了雄黄、茶坞、外,还掺了碾得细细的苍术、白芷、龟壳的!</p><p><br></p> <p>街市上陆续地有人在卖粽叶了,五月初三和初四卖的人最多。辛勤的农人用竹篮子装着鲜绿的粽叶,一般是二十片用粽索拦腰轻轻一捆,叫做一扎,粽叶是论扎卖的,记忆中不过是一角两角钱一扎,买得多的话,卖家还会微笑着多送一扎给你,并道:别客气,自己上山摘的!</p> <p>粽叶买得家来,母亲会吩咐姐姐们到石桥边码头上细细地用毛巾两面刷洗,再透几遍装入竹篮中提回家,然后将粽叶放入家中早已洗干净的木饭盆里,加上清水浸泡着。母亲则用竹筲箕装好已淘洗干净的雪白的糯米,再洒上一小撮碱面,用手轻轻簸着筲箕,白白的糯米慢慢地有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淡黄色。准备就绪了,包粽子的主角一一奶奶上场了!</p><p><br></p><p>奶奶将一大一小两片粽叶叠在一起,拦腰一抄,用一只小瓷汤匙挑起几匙糯米置入三角型的粽叶斗中,再用一根竹筷插入其中扎紧糯米,然后顺手一翻,粽叶盖紧糯米,细细的粽索上下舞动穿梭,一拉一扯,一个四角尖尖扎扎实实的粽子就成了!</p><p><br></p><p>奶奶包粽子的手艺向来受到街邻们的称赞,不仅是粽子包得紧,煮不散,还在于奶奶会包多种花样:三角棕、四方粽、牛角粽、六方粽!</p><p>奶奶包粽子时往往会吸引许多街邻路人围观,奶奶也不厌其烦、口授手传,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徒弟。当然,像奶奶这样的免费师傅石板街上比比皆是。</p><p><br></p><p><br></p><p><br></p><p><br></p> <p>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灶炉边都会有一只铁鼎锅在煨煮着,锅中的粽子在滚开的水中欢快地浮沉着,一股股清香在石板街上飘来漾去,菖节就这么香喷喷地走进了家家户户!</p> <p>五月初五清晨,孩子们早早地被家长唤起来了,女孩子们穿上了崭新的衣裙,男孩子们惦记着赛龙舟,叽叽喳喳,欢喜雀跃!呀呀学语的小宝宝们则被老人在眉心点上一撮浸过白酒的雄黄,白嫩嫩的小手小腿欢快地扑打着,咯咯地笑个不停!</p> <p>家家户户的大门两侧已插上碧绿碧绿的艾蒿与菖蒲,湿漉漉的空气中,艾草香与粽子香缠绕在一起,氤氲在古镇上空,也深藏入人们的心头⋯⋯</p> <p>母亲在灶台上忙碌着,父亲则在灶台边的案板上揉着今年新收现碾的雪白面粉。菖节做包子也是古镇的习俗,如果说包粽子几乎家家都会,那么做包子则是较高层面的技术活了。出身于制作糕点糖食之家的父亲,在菖节之前成了人们请托的大忙人。特别是那些刚刚为儿子定下了婚约的人家,菖节礼里,香喷喷的糖包子当然是粽子咸蛋的最佳搭档!</p><p><br></p><p>父亲的包子全是用提前接好的老面醒发,纯手工制作的。老面的制作则是关乎包子成功的关键,稍有差池,包子就会成死面疙瘩或者酸涩不堪,颜色发黄。技术精到的父亲制作包子似乎从未失过手!白胖白胖的包子冒着诱人的香味,包子正中,还被父亲用一根剖成十字型的竹筷点上四个小红点,红白相衬,可爱喜庆极了!</p><p><br></p> <p>记得那年菖节,哥哥嫂子刚刚定下婚约,依俗要为嫂子的娘家亲属送节礼。忙于工作的哥哥无法回家,父母只好安排正在家中的三姐、四姐代劳了!三姐、四姐轮流挑着一担小箩筐,里面装满了包子、棕子、咸蛋以及各种扇子,沿着马路,走向了位于高堤塘角渡槽边的嫂子娘家,正在上小学的我做了一个愉快的跟班!七八里的路程被节日的喜庆以及对新嫂子的盼望轻快地甩向了身后⋯⋯</p><p><br></p><p>到得嫂子家,慈祥的亲家伯父伯母一边张罗着我们姐妹喝茶歇息,一边把各种礼物分发给围观的亲属。"给我大侄女扯了几身衣服沙?"一位精明的大妈信口问道,"呵呵!亲家早折了现金给女仔了,让她自己买!"睿智的亲家伯打着圆场!与哥哥本是同学的嫂子早已知晓我家家大口阔的状况,能省则省的礼节都免了!那个纯朴的年代,儿女众多的父母远没有当今财礼的困扰!</p><p><br></p> <p>古镇的习俗,出嫁的女儿过年一定要在婆家过,菖节与老丈人共度则是姑爷们不可少的礼信了。姑爷姑娘为娘家的龙船还要破费破费,香烟草帽往往是标配!当然,如果家庭特别贫困,娘家也无人苛求你。</p> <p>中午时分,龙舟赛完了!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回到家中,奶奶已将剥好的新蒜壳混着雄黄水洒在房前大门口沿街一侧,后门墙根处也不能漏下。据说如此一来,蛇虫不会前来滋扰。老人们振振有辞,《白蛇传》里的白蛇、青蛇菖节正午是她们最难熬的时辰!而幼时的我们心中,美丽善良的白蛇娘子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那令人恐惧的毒蛇联系在一起的!</p><p><br></p><p><br></p> <p>菖节的中午餐桌上,摆满了与过年一样丰盛的美食,新鲜的时令蔬菜这时也纷纷上桌了,嫩北瓜丝炒麻花,白嫩嫩的长豆角,新黄豆制作的水豆腐,有时比肉呀鱼的更令人喜爱,至于包子、粽子、咸蛋因为早晨已经享用过了,中午只不过在餐桌上摆摆样子,供奉完祖先们后便撤下了!</p> <p>包子、粽子因为都放入了碱面,所以在那没有冰箱的年代也能挂放在通风处保存三五天,让嘴馋的孩子们慢慢地品味着菖节的味道,又沉浸在对大菖节的盼望遐想中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