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的一封退稿信

大平

<p><br></p><p> </p><p> 在上世纪的80年代,你投出的稿件不被采用,编辑就会手写一封退稿信,指出不足,提点建议,让人很温暖。90年代后,就变成了铅印的退稿笺,没有了生气。再往后,连例行公事的铅印退稿也取消了。演变成了”稿件投出,石沉大海”。而我,在96年时,却收到一个不同寻常的退稿。</p><p> 那次,我给某报副刊投了篇题为“说说河南六大怪”的文章。照例是如不采用也不退稿。不久,我却接到了退稿,很反常。赶快剪开牛皮纸信封,只见我的原稿上红笔涂改圈点的密密麻麻,说明稿件已经过认真编辑,并拟采用。还附有一张稿件签发单,上面有文章名,字数,欲发版面,稿酬标准等。</p><p> 另有编辑的附言:稿子已编,但主任未批。我认为,稿子写得很有趣,但主任说得也有道理。望投他处试试。</p><p> 再看主任批语:从未听过六大怪之说,第六个例子莫知所云。</p><p> 我哑然失笑。主任敏感了,你没听说过,不等于没有。其实,这六大怪是改革开放以前,河南农村的现实状况。</p><p> 其一,房子一面盖。指得是偏房,半边房坡,又叫厦子。现已不多见。其二,面条象腰带。应该是面片,还常吃。其三,吃饭端到大门外。蹲到门街吃饭,河南农村的生活常境,现很少见。其四,睡觉被子两头拽,指俩人合用一条被子打通腿。这已经不错了,当年很多人连被子也没得盖。其五,上厕所,砖头块。那年月,农村穷,饭都吃不饱,那有钱买手纸。所以,便后拣个土坷垃在屁股沟里擦一擦,也见怪不怪了。其六,脑袋后边多一块儿。也就是婴儿期侧头睡,把头压扁了,长大后,脑后就好似一个把子,这叫多一块儿。现今的人后脑勺都是平平的,这一块也绝迹了。</p><p> 无奈,只得把稿子远投到黑龙江的生活报,很快就采用了。</p><p> 昔日河南六大怪是生活贫困的产物,早已是过眼烟云。但那位副刊编辑对业余作者的负责态度却令我迄今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