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曾中生原名曾钟圣,1900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资兴市州门司镇春牛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曾中生被派到第8军唐生智部任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1927年9月,曾中生被中共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5月,曾中生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国。回国后,曾中生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军委机关工作。 </h1><h1> 1930年4月,曾中生被党派到南京市委先做组织工作,后任市委书记。9月,曾中生作为中央特派员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对根据地党、政、军实施全权领导。 </h1> <h1> 1931年1月,红1军奉命返回福田河后,与红15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师。曾中生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将两个军合编为红4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山任政委,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2月,曾中生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h1><h1> 4月,张国焘作为中央代表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主要领导人。5月,鄂豫皖特委被撤销,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曾中生任分局委员和军委副主席、红4军政委(军长徐向前)。</h1> <h1><p></p></h1> <h1><p> 7月上旬,在河南商城县余家集,张国焘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讨论红4军向外进攻的方向和兵力使用问题。张国焘要求红4军在一个月内打下英山,然后出潜山进入安庆,威逼南京。</p><p> 红4军主力奉命东进,在占领英山后召开了军、师级领导人会议。大家认为张国焘提出的打下英山后东出潜山攻打安庆威胁南京的作战计划不现实,一致决定改变张国焘所定的向东的作战方案。于是,红4军前委一面将意见向中央分局报告,一面挥师南下。在曾中生、徐向前指挥下,仅一个月时间就歼敌7个团,俘敌5000余人,连克浠水、广济、罗田等县城,开辟和恢复了以英山为中心的大片根据地,组建了800余人的一个团的地方武装,前锋威逼黄梅、武穴,震惊了九江、武汉之敌,牵制了原拟开往江西的敌军部分兵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p><p> 红4军的南下使张国焘大为震怒。他担心失去对部队的控制,认为失去军队比失去根据地更为可怕,于是连续派人送两封信给曾中生、徐向前,指责他们擅自改变中央分局所定的东进计划是“抗拒分局指示”“放弃援助中央根据地的任务”“重复立三路线”等等,命令“接此命令后火速撤出战斗,不能有片刻停留”。</p><p> 红4军北返途中,在英山鸡鸣河镇召开了全军支部书记、指导员以上干部和活动分子会议,总结南下以来的行动和讨论张国焘的来信。最后,与会干部一致要求给中央分局和张国焘写一份反驳的申明书,并呈报中央军委。由曾中生起草的《向中央分局的申明书》,说明了部队东进的不利和南下作战的正确性,指出了张国焘强令撤军的严重错误,逐条驳斥了张国焘的无理指责,陈述了红4军连以上干部的共同意见,并将申明书广为发散。</p><p> 张国焘看了送来的申明书后大发雷霆,宣布鸡鸣河会议是红4军中“改组派”的“反党”会议。在张国焘的把持下,中央分局和军委撤销了曾中生红4军政委职务,将其调离部队。</p><p>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12月,红四方面军取得了黄安战役胜利,黄安独立团被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在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张国焘派曾中生出任独立师师长。</p></h1> <h1><p></p></h1> <h1><p> 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12月10日,在小河口举行的红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会上,曾中生等高层领导人从党的事业出发,毫不畏惧地对张国焘放弃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无目的、无计划的退却错误以及军阀主义、毫无民主的家长式领导作风,义正词严地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张国焘为了缓和大家对他的不满情绪,表面上接受大家的意见,还宣布成立前敌委员会,以示加强集体领导,并委任曾中生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p><p> 1933年2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召开了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川陕省委,曾中生当选为省委负责人。</p><p> 10月下旬,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宣汉,被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此时,红四方面军辖5个军 8万余人,在巴中市周围的12个县建立了红色政权,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p><p> 这时,张国焘决心除掉曾中生等心腹大患,便在红四方面军和地方党组织中发动所谓“反右”斗争。把在小河口会议上反对过他的一些领导干部诬打成“右派”“反党分子”。张国焘公开给曾中生罗织罪名,撤销了曾中生西北军委参谋长职务,然后将其逮捕关押,严刑拷打,强令他写所谓的“自首书”,交代小河口会议和在鄂豫皖时期所犯的“错误”。由于曾中生影响很大,张国焘一时还不敢对他下手,遂将他长期监禁起来。</p><p> 牢狱中备受摧残的曾中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回顾鄂豫皖红军反围剿和入川以来历次作战的经验,写出了《与“围剿赤军”作战要诀》《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等军事著作,为中国革命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军事遗产。</p></h1> <h1><p></p></h1> <h1>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曾中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奋笔疾书,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表达了继续为党工作的愿望并愿意接受中央的审查和处理。同时,他还直接向张国焘提出释放要求,允许他向中央汇报。张国焘害怕曾中生向中央揭发他的一系列罪恶活动,便于1935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被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卓克基(今属马尔康)。曾中生遇害时年仅35岁。</h1><h1> 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中共中央为曾中生、许继慎、段德昌等被“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所冤杀的人平反昭雪,恢复了他们的党籍,肯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业绩。</h1><h1> 1989年11月,中央军委确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1994年8月增加3位),曾中生位列其中。</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希圣是曾中生的胞弟,同曾中生一起成为黄埔军校四期生,一起参加了北伐战争。1931年曾希圣被组织任命为军委情报局二局的首任局长,在军事情报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经被毛泽东高度评价“没有二局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希圣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推行政策的错误而被批斗,在安徽省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span></h1> <h3> 说明:图片取自网络,在此向版权所有者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