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阿克苏五七中学50周年纪念册</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七六届高二·一班)</font></b></div> 1969年10月,阿克苏地区政治文化学校更名为阿克苏“五七” 中学。1970年2月,阿克苏县革委会决定五七中学由文化学校(原阿克苏地区行署对门)搬迁至原阿克苏地区农业师范学校(阿克苏老机场旁)校址。1970年8月,阿克苏县委确定五七中学学校为正区级事业单位,全日制寄宿性普通中学。五七中学坚持毛主席倡导的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和朱德同志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做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指导思想,教学育人,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学校以学文化为主,坚持学以致用,先后组织师生赴三线拜城水电站建设工地、阿克苏地区火电厂、变压器厂、农业机械厂、地质八大等单位实习。组织学生军训,开展民兵拉练、投弹、射击、深挖防空洞。师生们开展学以致用,运用学过的电工、几何、化学等知识,为校舍挖坑埋杆、布线接电、测量规划校农田,研制工业用电焊条,试产高粮饴食品,成立照相、器乐、乒乓球、足球、排球、篮球、电工、地震预报測量以及红医班、师生理发等课外小组,坚持勤俭建校的精神,组织师生,打土坯盖房子,维修校舍屋顶上房泥、修建运动场、建设砖窑场。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铸成学生们积极向上,艰苦奋斗,诚信友爱,热爱集体,忠于祖国、尊重科学文化知识、保疆卫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十年再聚首,相聚时刻总是太短暂,美好时光却无法挽留。我们只能将欢乐时光浓缩在这纪念册上,让它将瞬间化作永恒美好的记忆。 一、简历 <b>高中一班花名册:</b>李建勇、赵明、孟世琼、崔耀华、魏迎忠、陈学才、张莉、邵松阁、石凤兰、宋新秋、陈献华、陈文佳、张治明、李新生、王月娥、戴军英、李淑英、程红梅、柳红、路学长、邵慧霞、胡兆俚、高丽芳、孙凤兰、哈景仁、张亚莉、陈万平、夏宁波、王子良、赵军、赵晓梅、刘冬松、徐俊兰、王晓英、吴明宴、吴金花、任何顺、马忠林,共38人。 <b>教师简历:</b> <b>学生简历:</b> <b>二、青春岁月</b><div> 40余年如白驹过隙,40余年前我们在偏僻的校园,简陋的教室,自建的土操场、玉米地以及稻田里,无不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这一幕幕都将从收集到的老照片中又一次勾起我们的回忆,使人难以忘怀。相册里,什么照片都有,最熟悉最难忘的还是年少时照下来的老照片,老照片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一个久远的故事,更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藏的记忆。<br></div> <b>三、再续情缘</b> 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纯洁的心灵;<div>老师的爱像一束光,为我们指明方向;</div><div>老师的爱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br>老师的爱犹如秋天的枫叶,默默的为我们奉献。<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庆祝建党99周年杨敏老师诗歌</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朗诵:《我爱您,我的国》</b></font></h3> <b>四、美好回忆</b><div> (一)程红梅:相逢是缘</div><div> 回忆过去,思绪万千。过去在五七中学的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我们由青春少年到六十花甲之年,而我的母校~新疆阿克苏五七中学也已五十华诞。哦,难忘的五七中学,同学情同手足,师生情似父(母)子,求学的经历永存心底,成长的经历永生难忘,每当回忆起五七中学,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涌动……五七中学是我们学习的殿堂,社会的熔炉。在这里我们现学现卖、活学活用;在这里我们奠定基础、大展宏图,一件件的趣事像电影胶片一样,在我的脑海闪过。<b><br></b></div> <div> 记得那是1971年3月,我们刚到五七中学,学校的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学校没有电,发动机发的电只能仅仅保证老师晚上备课和批改作业。需要从养畜场到学校3公里安装电线,挖60个间距50米的电线杆的坑。学校克服没有经费的困难,决定自己干。关老师带领我们初一(2)班(当时叫一连二班)一群十三四岁年龄的同学们,拿着铁掀及砍头曼参加了劳动。大家满怀着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的精神,大家夜以继日、挥汗如雨,圆满完成任务。五七中学是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舞台,每个同学既是学生也是工人,学校每一处都留下我们忙碌而充满朝气蓬勃的身影。学校篮球场处的主席台是同学们建造的,同学们和泥、端水、打土块,画图、拉线、砌筑,硬是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学校操场是全校师生共同用铁掀和洗脸盆端出来的。教职工和同学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努力下把一个坑坑洼洼的荒地土丘,改造成有一圈四百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在那里同学们排练过团体操,开过运动会,进行过热火朝天的体育比赛……</div> 五七中学,我难忘的母校,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在这里我种过菜、喂过猪、扛过枪、安装灯、和过泥。是学校将我们从手不能提、肩不能抗,怕苦怕累、麦苗韭菜分不清的懵懂少年,培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是五七中学的教职员工给了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给了我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五七中学教书育人卓有成效,为祖国输送大批品学兼优的建设者。老师们答疑解惑、因材施教,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同学们如饥似渴、勤奋好学,互帮互助尊师重教。在学校期间,同学们争先创优自只争朝夕,无论是地区大型团体操还是体育比赛,都是名列前茅,同学们用优秀的成绩将五七中学这个金子招牌打响。毕业后,同学们遍布疆内外及地区的各行各业,他们成为单位和家庭的顶梁柱,在守边卫国,建设美丽家园奉献着自己青春。因为教育体制改革,五七中学撤并,但在我心里,五七中学依然存在。那教室、礼堂、宿舍都留下我们的身影,那操场、食堂、菜地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在那艰苦岁月里,五七中学留给我们的团结协作、互助友爱、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精神将永存。 哪里有同学,哪里就是目的地。难能可贵的是赵明、崔耀华和石凤兰等同学不远万里到湖南看望我,看着这几个从天而降的同学,想起魂牵梦绕的五七中学,激动欢喜伴随着欢声笑语。我们徜徉在湘江河畔,岳麓书院、橘子洲头留下我们的身影,夜晚我们促漆而谈,聊起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祝愿我亲爱的老师、同学保重,欢声笑语飘向窗外。同学相聚湖南,我陪着同学们湖南游,边走边看,边游边聊,希望老师同学保重身体,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期待下一次重逢。 (二)李淑英:同学情深<div>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我们离开五七中学已四十多年。四十余年前,十六七岁的我们在五七中学度过五年半的美好时光,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同学情。那时的我们阳光灿烂、朝气蓬勃,成长的我们面对食品匮乏和环境艰苦,乐观快乐,满怀希望憧憬未来。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从青春年少到如今花甲之年,脸上都是岁月的沧桑,眼中是记忆的深情。同学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加深厚、弥足珍贵。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同学们牵手拥抱、互诉衷肠,举杯畅饮、诉说人生。相聚的欢乐中有一丝伤感,有的同学离我们而去,有的同学与疾病抗争着。活动结束后,戴军英同学约孟世琼、石凤兰、马忠林、胡兆俚、李淑英去看望赵晓梅、邵惠霞、魏迎忠、王晓英同学。<br></div> 我们去看望了赵晓梅同学,她因糖尿病并发症几乎失明,我们一一问她“我是谁”,她一直摇头,直到我问她时,她立即回答“你是李淑英”。同学们感慨万千,我是既感动又心酸,当年的花季少女如今被病魔折磨成这个样子,很让无尽的伤感。临走时,戴军英把我们两个人的手机号码留给了她,告诉她以后有什么困难或有需要帮助的事给我们打电话,可她始终没有给我们打过电话,后来因为院内楼房拆迁失去了联系。随后,我们去看望邵惠霞、魏迎忠、王晓英同学。邵惠霞因为高血压、糖尿病行动不便,看见我们来了她非常高兴。聊天中戴军英问她想见谁,她说想见五七中学同学,又问她最想见谁,她说最想见孟世琼。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同学和朋友,几十年后,成为最想见的人。魏迎忠因公伤腿骨折行动不便,但他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只要同学聚会他都会参加。王晓英同学身体尚可,行动自如,我们劝她多出来与同学们聚聚,有什么困难告诉我们,我们希望他融入同学群这个集体,共享快乐。 前年冬天听说陈文佳同学病了,戴军英组织我们班在阿克苏的同学开车去阿拉尔看望他。当我们见到他时,他腰间挂着袋子,一咳嗽脸憋的通红上不来气,我们详细了解他的病情。中午强烈要求我们到饭馆去吃饭,盛情难却我们就去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嘱咐他要配合医生好好治疗,鼓励安慰他要有信心,希望他早日康复。饭后,他带我们去参观植物园,阿拉尔的植物园大名远扬。植物园里春暖花开,四季如春,各种花卉争相斗艳,尤其是蝴蝶兰各种颜色一片一片的,还有南方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高大挺拔的柚子树结着大柚子,非常喜人。告别了陈文佳同学,在回去的路上,崔耀华说马忠林好像不在我们班群里了, 戴军英立即给马忠林打电话,电话是一位女士接的,她说是马忠林的老婆,问我们是谁?我们说是马忠林的同学,能不能让马忠林接电话,她说马忠林已经去世了。车上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汽车轰鸣声和同学打电话声音。“他去世你怎么不告诉我们同学?我们现在来看你”,“不用了,我现在在喀什处理他的后事”……同学们沉默了,没有人说话,只有深深的叹息、惋惜和不舍。 今年春节至四月初疫情期间,我因肾结石三次住院两次手术,出院后在家养病,没有告诉任何人。后来远在湖南的程红梅同学给我打电话聊天中知道我住院治病的情况后,告知了陈学才同学,因为疫情期间不能出门,他打来电话问候我,并告诉他在四川的媳妇周雪花,她又从四川打来电话询问病情,五月初回阿带给我排石的中草药。克拉玛依的张建萍同学和喀什的高丽芳同学到阿克苏,与陈学才、何玲苏、张翠玲、郑平、季美娟、李翠华、巩立国、张金华、吴振民、马姿英、李澜等同学相聚时,大家看到我脸色灰黑,人瘦的不成样子,心疼不已、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当时,在阿的戴军英同学知道了,和崔耀华来家里看望我。在我第三次住院时,陈学才同学来地区人民医院看望我,说同学们约好下午去多浪二期看郁金香,希望我打完针后一起去,同学们见见面散散心。宅家的日子寂寞,生病住院的无助,使我特别想见见同学,打完针陈学才开车接我,同学相见分外高兴快乐。同学们看到我廋了一圈,都非常心疼,七嘴八舌的告诉我各种偏方,教我如何养生、如何保健及如何注意事项等生活小知识。远在西安的贾新萍,看到我和同学们的照片,天不亮就迫不及待的给我打电话,哭着说不忍心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仔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多保重,让我坚强起来,令我非常的感动。 我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同学们的关怀、关心和问候,满满的爱,令我备受感动和鼓舞,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是我们艰苦岁月中结下的浓厚纯洁的感情,是金钱买不来的,值得珍惜。我会把同学的这份情义永远的珍藏在心里。记得一段歌词是这样说的:悠悠岁月催人老,久别的人盼重逢,同学不分贵和贱,同学没有富和穷……..同学情,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一个难解的情结,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是,是一个昂贵的古董;同学情,没有世俗的嘈杂,没有利益的纷争,它纯净质朴、真诚宽广、浓重深厚。人与人之间相识是缘分,同学情是一生的财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心永远在一起。祝老同学们身体健康,快乐到永远! (三)李淑英:知情时光<div> 1976年7月,随着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我们离开了生活五年半难舍难离的五七中学,离开了朝夕相伴的老师和同学,响应党的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征程。<br> 我离开学校临下乡时,关老师送我一个合订本《毛泽东选集》还有一本红旗渠的书,这两本书陪伴我知青岁月,至今我仍然保存着。我们刚到知青点食堂门口,就碰见五七中学的汤杰佩。她一看到我就说“李淑英”你来了,连忙喊:“吴二云,李淑英来了”,吴二云跑出来高兴的说“李淑英你来了,关老师你们都来了”。关老师说:“吴二云我把李淑英交给你了”,吴二云说“没问题,有我呢,你就放心吧”。就这样我来到了二区知青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开始了新的生活。老师他们走后,我被安排在一排老房子住,他们都是二中、一中毕业的,一间房四个炕。一个炕上睡两个人。肖芳、杨志花睡一个炕,我和柴建荣一个炕,王云霞和王英一个炕,留一个炕冬天放冰块,夏天放东西。<br> 知青点极度缺水,开始我们非常不习惯。因为没水,老知青们就挖了个大坑(小涝吧)存水,羊也在那里喝水,我们喝水就用手把羊粪蛋子拨开,用双手捧着喝。我们宿舍从食堂打一盆水回来,洗碗时一个人洗完碗的水就倒给下一个人洗,也就是你倒我碗里,我再倒她碗里,这样传递着用这一碗水宿舍里人全部洗碗。男知青都不洗碗,吃完饭把碗扔到房顶上,说是消毒,吃饭时,再上去把碗拿下来。大家节约着用水。每人刷牙只用半缸子水,脸盆里的水,我们大家就用一盆水,洗完脸后不能倒掉,澄清后泌出来中午、下午回来再继续洗脸用。真是滴水贵如由。冬天的时候,男知青赶上马车到很远的地方去采冰,等马车一到,大家一哄而上去抢冰,男知青们抱起大块的往宿舍跑,我们女的有拿脸盆的,也有徒手抢冰块的,非常热闹,冰块成了抢手货,都各自往自己宿舍里抱,要保证冬天的用水。<br> 老知青们冬天利用冬闲时间打土块,自己盖房子。我们下去后冬天搬沙包。因为我们那里几乎没有平地,全是丘陵状的沙包。我们就比赛着干活,一个个生龙活虎,不怕苦,不怕累。别人问你们干什么活,我们自豪地说“我们在修地球。后来我们发现,每个沙包里都有一个红柳根,不管谁挖的,都抢着拿回去,扔到房顶上晒干,冬天烧炕用。说起烧炕,我们宿舍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冬天我们正在酣睡中,突然我旁边炕上的两位知青半夜不睡觉在折腾拍打什么,把我们全都惊醒了。回头一看冒烟了,她们两就把被褥抱起扔到门外,此时我们才看到,他们的炕中间裂缝了,红红的火苗直往上串。她俩站在地上冻得瑟瑟发抖,不知所措。我和柴建荣就叫她们赶快到我们炕上来,两人一床被子裹着坐到天亮。到天亮后,她们两人到公路上搭车回家去了,第三天回来了每人又带了一套新被褥。<br> 过了冬天就开春了。要赶快耕地播种。我当时被安排犁地(二牛抬杠式)。因为从来没干过,就从农村老乡那找个人过来教教我们。一个和我们年纪不相上下的维族小伙,因为国语不流畅,也不说话,只低头干活。我看他光着脚,很心痛,我有一双别人给的球鞋太大了,我也没法穿,就给他了。我想就算他穿不上,他家还有弟弟妹妹可以穿吧。他拿上后也很高兴,第二天早早就来了,把牛套好,我们就跟上去干活了。几番操作我逐渐掌握了犁地技术后,尤其是栓牛的方法,每天早早的起来把牛套上去犁地。上午食堂把饭挑过来,玉米糊、玉米榛子饼(因为玉米磨不细,不成团,很容易散成渣)我就拿碗舀上喝一些玉米糊,剩下的就舀给牛喝。玉米饼我吃一两块,剩下的拿手捧着轮流给两头牛喂。我非常心疼这两头牛,因为干活全靠它们。等两个牛都吃完了送饭的就把空桶挑走了,我们继续干活。<br>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地里干活,突然肚子痛的厉害。我硬是坚持干完,把牛牵回牛舍,回到宿舍肚子痛的无法坚持。知青们都说你赶快到公路上搭车到城里医院去看看吧。我们这里好几个都是你这样的情况,就是阑尾炎(因为没水,在外边干活口渴难耐,洪水季节就捧着泥沙水喝,所以得阑尾炎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们知道我在城里也没家,就叫罗敏陪我一起回去。那时候人都特别好,所有过往的车辆我们只要挡车,都停。他们知道搭车的是知青,所以我们回城都去公路上挡车,都可以搭上车。我们下乡后听说在我们下乡之前,有一名女知青名字叫陈素梅冬天搭车,因为在路边等的时间长,手脚冻得不灵活,别人都上去了,她还没抓好,车一开就从车上摔了下来,不幸死亡。<br> 我俩到公路上去搭车,很快来了一辆车,驾驶室没其他人,就让我两坐到驾驶室,到城里已经是黑天了。罗敏说今晚太晚了,先到我家里去吧,咱们明天再去医院。她家住在阿克苏地区邮电局离医院很近,我想晚上可能没医生,就同意了。在她们家住了一夜,这一夜太难熬,我痛的翻来覆去睡不着,强忍着就盼天明。终于等到天明,我俩赶到医院,医生说“咋不早点来,马上穿孔了”。的确是阑尾炎,医生立即安排手术。手术很成功,第三天我就出院了。出院后住到黄玉她们家,住了一天我就急的要回青年队去。她妈再三挽留,我说不行,我必须回去,现在农活很忙,地犁不出来,种播不下去,影响今年收成。我到公路边上搭车回知青点。知青们看我回来了,都说你咋这么着急,我说犁地没人不行。他们说“你走了,让王小勇去犁地,结果牛把他挑起来撂的好高,棉衣从后背中间撕成两半”。我问“人怎样”?,他们说“人没事,就是背上划了一条红红的印子。不过你不要着急,现在换人去犁地。我这才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动物也懂人性,我天天喂它,它们特别温顺。每次我先套上一头牛后,再牵另一头过来,它很乖的站在旁边那头牛跟前,我把横杆套到牛头上,把牛脖子底下的绳子系好,牛就跟随我到地里去干活,特别配合。<br> 记得有一天沙尘暴突然来袭,我看还远也没在意,继续干活,突然黄砂漫天,像一堵墙一样就压过来了,风速极快,越来越近,我准备收摊,已经来不及了。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砂子打在脸上生疼。我就紧紧的抓住牛缰绳,几乎站不起来。牛就开始走动,我也不管什么方向,反正就随着牛高一脚低一脚在沙尘暴中逆行。走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了,突然感觉风小了一点,仔细辨认,原来到了牛棚。这时仍然是黄砂漫天,什么也看不见,我也不能走动,就一直在牛棚里待着。突然想起老马识途的故事来。原来动物也有灵感,它们不是用眼睛看路,凭直觉也能找对方向摸回去。牛棚离我宿舍不远,就在我宿舍的右后方。直到晚上了,好像风小点了,我就摸着黑顶着风回到了宿舍。所有人看到我再看看她们自己的狼狈相,互相大笑取闹,谁都一样,你看我怪,我还看你怪,我们就打闹成一堆。我们那时窗户没玻璃,用的塑料布,大风来了早就刮的无影无踪。宿舍的门也是烂木板子钉上的,全是缝,风沙直接扑进房间。办法总是有的,我们七手八脚把被子钉在窗户上,把被子堵在门上,然后几个人合起来被褥共享,四个人横睡在炕上凑合了一夜。早上天亮风停了,我们把窗户上和门上的被子去掉,再回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的上不来气,每个人眼窝都是平的,全是砂子,鼻孔也满满的砂子,可是我们却开心的不得了。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很快乐。从医院回来后,他们把我安排去养鸡。我去一看鸡五花八门,大鸡、小鸡、公鸡、母鸡、拜莱克鸡、芦花鸡、各种各样的。他们告诉我,所有鸡都是老知青们从各家抱来的,所以都不一样。<br> 我除了每天认真的喂鸡,再就是每天看看有鸡蛋了捡鸡蛋送食堂去。我们在知青队从来也没吃过鸡和鸡蛋,这些都留给冬天外边来给我们拉煤的司机吃的。我身体恢复很快,不久我就又回到大田排。我们第一年种了些小麦,因为缺水,颗粒无收。带队干部胡学广说“我们明年种水稻”。所以冬天我们平整土地,挖排碱渠,上口5米宽,下口宽3米,我们整个冬天都在挖排碱渠,平整土地,做成条田。我们拿圆规一样的丈尺给每个人分任务,一人3米。我们一边在丈量,男知青们抢先占位子,率先干起来,女知青也不示弱,每人占好自己的位置就大干起来,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男生到下午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对有些干的慢的也去帮她们。我基本能跟上他们的速度,干完也去帮其他人。冬天我们把大渠挖好,开春我们就把水稻插秧种植好,秋天我们就收获了水稻。割麦子我们会干,割水稻还是头一回。在水田里那蚊子密密麻麻的把我们咬的无知觉了。腿胳膊都肿的没任何感觉,脸也肿的不像样子。我们比赛着割水稻,看谁割的多,都不甘落后,我一天可以割一亩地。<br> 第一次有了收成,心里高兴。食堂赶快找人去脱壳,胡学广(带队干部)亲自下厨给我们做新鲜大米抓饭,虽说是素抓饭,吃的那个香啊,真是难忘。因为是自己种植的稻子,感觉都不一样。为了这些水稻,我们和村里的老乡也发生了不少矛盾。因为种地离不开水。我们在上游,把水一堵他们就没水。他们晚上就去扒开渠口,第二天我们去地里一看水没浇上,派人再去引水并轮流看守,他们去扒口子,我们知青就不让,时常为水打架。公社领导就给我们开会,要我们互相让着点。知青们也是不服气。有个会汉语的老乡,就给我们翻译说“我们也知道你们是革命的小苗苗,公社领导也给我们说了,让我们爱护你们。但是,你们种不出粮食,国家给你回销粮,我们没有粮食全家人都得饿死。”领导就给我们互相协调,每家都轮换着浇地,你白天我就晚上。水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也就没有收成,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后来情况略好一些。我们知青点最早的知青是1973年下乡的五七中学的同学,1974年下乡的知青是我们这届没上高中的五七中学初中毕业的同学,75届有一批二中初中班毕业的邢燕子小分队(十几个人),1976年这届到知青点的就我一个五七中学的,77届是建化厂来了一批。 </div> 1978年7月的一天,我正在地里给瓜上苦豆子(施肥),突然有人叫我,说有人找我,我光着脚丫跑出来,见地边上站了三个人,其中一人说我找你,到你宿舍谈。我就把鞋穿上回到宿舍去。他们就给我介绍说我们是国营9975厂的,是来招工的,现在这里是你在负责吧,你下午把大家组织起来开个会,让大家报名。我说可以,你们先在我宿舍休息一下,我把那点活干完,下午开会。他们长途来到这里也累了,就在我们宿舍休息。这时我们已经搬到自己盖的新宿舍了,全是木板通铺,就和五七中学的学生宿舍一样。我就又回到地里,给知青们讲,赶快干活,中午前干完,现在招工的来了,下午在食堂门口集合开会。知青们高兴的抓紧干活,中午就全部干完。大家回去洗洗,吃完饭就都到食堂门前等候。到了下午4:00整,有个叫郎文勇的自我介绍之后,就把招工的条件和要求讲了一下,让每个人把自己基本信息报一下。每个人都开始写简历,写完交给他们。他们说“你们等通知吧",所有知青都在翘首以盼。当时,他们三位找到我,问我为什么没报名,我说“现在队里没人,我走了不合适,再一个还有下乡四五年的都没走,我才两年,先考虑他们吧”。他们说这个不是你考虑的问题,我们要择优录取,你就说你愿不愿意去我们那里,我说当然愿意了,谁不想早点工作,可是我现在离不开。说完他们就没理我,通知大家开会。接着宣布录取名单:李淑英、韦彦丽、蒋翠英、王小勇、王江、查相军六人。<br> 招工干部安排我们6个人明天把行李准备好,后天早上在人民饭店门口集合,有厂里的车接我们走。大家都感到时间有点紧,说能不能晚一点。他们说“不行”,缓了一会又说“我们单位有规定,十五日之前到的发全月工资,十五日以后是半月工资,你们考虑吧”。大家赶快说没问题,后天早上一定按时到。开完会,录取的人忙的赶紧准备行李,兴高采烈,没录取的人心情沉重,郁郁寡欢。这时他们才坐下来跟我聊,说你们平时就是这样生活的吗?我说:“对呀”。你们这里是什么东西把我们咬的都没法睡觉?我说这是跳蚤。以前刚搬进来很正常,冬天羊下小羊羔,怕过不了冬,我们就把老羊和小羊一块抱到宿舍,铺些稻草,旁边有铁炉子,晚上不停的照顾。跳蚤都是羊身上带来的。他们听了用异样的眼睛看着我,不再说话。随后他们说我们下午就走了,后天一定按时到。我说我们带队干部都不在,这里的工作也没法交代,他们说这些不用你操心,组织上会安排好的。他们走后,我把这里的事情简单交代了一下。我有个手绢里有一些团费,最大的也就两角钱,剩下的一角、五分硬币等全用手绢包着,我赶快交待给现场的团员,因为没有电话,走时也没见上带队干部。我们这一批共招收40名工人,阿克苏市6个知青队每个队招6人,库车县招了4个人。是五七中学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团结友善担当作为的品德。 (四)柳红:品质铸造<div> 在五七中学的两年时光里,五七中学对我们的培养教育,自立自强,富有爱心等精神在我身上的沉淀使我受益终身。列举几件小事说明我对五七中学的怀念。<br> 从五七中学走向社会因为有前期的锻炼,使我顺利度过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这些发生在我身上的经历也是终身难忘。<br>记得下乡劳动的第一天就是挖大渠,每个人的任务是2米宽,3米长,我埋头苦干,可经验不足,体力不支,干着干着就拉下来了。太阳都落山了大家都收工了,我还没有完成任务,大家都劝我回去明天再干,队长也劝我回去明天再来,我想我是五七中学出来的,不能给五七中学丢脸。我两手都打出了血泡,仍然咬牙坚持,最后硬是完成任务才回去。后来就听到知青们议论说五七中学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这种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五七中学的培养和锻炼分不开。因为有这样的基础使我在下乡两年时间里不管多艰苦都能乐观面对。这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作风在我几十年的工作中也都体现出来,让我收益非浅。<br> 有一次在大田劳动,瓢泼大雨,大家都在往回跑,有一条2米多宽的渠,我们都慌不择路的滑人渠内再爬上来,我已经爬出大渠跑出很远了,突然发现有一只小羊也掉在沟里,我想今天如果不把它救出来,它肯定活不成,我就又返回去滑到渠里把小羊抱出大渠,抱着小羊追赶上羊群,我才放心回去。知青们都说你咋现在才回来,我说走的慢就再也没说什么。可是我的心里很喜悦,因为我的付出挽救了一条生命,我觉的做得这件事特别值得。<br> 这些事虽然是些小事,但对我个人来说,这种品质的来源与五七中学集体活动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照和帮助分不开。这些品质潜移默化的表现在我日后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日后的工作吃苦耐劳,团结同志,奉献爱心都得到周围同志的认可。我们的成长历程离不开五七中学的培养教和锻炼,感谢五七中学!感谢培养我的老师!</div> (五)李淑英:学生军训<div> 我们在高二的时候,关老师教我们女生进行刺刀表演,我们认真的学,认真的练,最后我们自己也觉得动作干脆利索,整齐划一。有点象军人,很自豪。<br> 到了八一建军节,学校带领我们到阿克苏国防团进行慰问表演。先是部队军人进行各种表演,我们看的目瞪口呆。他们的表演太精彩了。他们也有刺刀表演,那个力度,那个寸劲,那个吼声,震撼了我们,最让我们惊叹的硬气功表演,那砖头手一劈就开了,还有各种惊险动作我们都不敢看,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差距。最后轮到我们表演,我们也非常认真,现场发挥的很好,也学他们,刺刀刺出时也拼出力气大声喊“杀!”,也拿出了我们的精气神,发挥出了我们的最好水平。我们表演一结束,部队战士给予了热烈的掌声。<br> 最后,部队首长讲话更是肯定了我们的成绩,给了我们高度的评价,使我们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通过这次活动,深深知道了自己的差距,我们要下定决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做一名合格的女民兵。<br></div> <b>五、青春无悔,芳华永存</b><div> 40年过去了,我们从少年走到现在,各自都经历了社会和人生的风雨坎坷,再相聚已是两鬓白发,同学情永难忘。</div> 走过不平凡的岁月,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太多........,我们虽不再有年轻时的蓬勃朝气,但几十载岁月的沉淀,使我们的师生之情、同学友情之泉,更深、更浓、更纯、更美、更甜。衷心感谢所有老师、同学们分享的照片,使我们再次重温走过的岁月,让我们共同期待再一次重逢,并祝所有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div> 在此,向所有制作纪念册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同学表示深深的感谢!</div><div><br></div><div> 阿克苏五七中学高二·一班 制作组</div><div> 2020年7月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