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绿扬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棕”。《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2020年端午节这一天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所属闽南吟社,与厦门外图书城联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闽南古韵诗会”展演,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观赏。</p><p> 此次展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85岁的长者,也有10岁的小学生;有父女同台、师生同台;有抚琴吟唱,有空灵鼓伴奏;有吟诵、有吟唱,有古诗词,也有石崖石刻诗篇。吟社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p> </p> <p> </p><p>今日五月五,逐家过端午,</p><p>厝内粽味香,水上龙船渡。</p><p>吟社聚外图,古诗词诵读,</p><p>千年汉文化,传承永不枯。</p><p>——(厦门话)</p><p> 吟社负责人,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明宜先生马上用厦门方言作诗一首。诵之,既朗朗上口,又韵味无穷。请听下面他自己诵读的音频:</p><p><br></p> <p>胡明宜老师,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是这次“闽南古韵,端午诗会”的组织者,也是厦门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传诗词闽南方言吟诵传承人。</p> <p>首先,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闽南吟社副社长李向群为这场展演致辞。</p> <p>最后,厦门大学教授,闽南方言专家、泰斗周长楫教授为这场古诗词吟诵展演做了总结性的点评和寄托于期望。</p> <p>“新声含尽古今情。”(宋•秦观)主持人吕卫国老师,他的声音浑厚,富有磁性,是吟社成员公认的好声音。他的主持,从容淡定,慧心妙舌,言辞流利,气质优雅。</p> <p>陈荣韬老师虽年逾古稀,还是精神抖擞。吟唱古诗词,声音宏亮,表情丰富。他是吟社的秘书长,也是厦门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闽南方言吟诵传承人。正如主持人介绍他时所说:陈老师不仅多才多艺,也非常热心,群里的人向他请教,不管他有多忙,都很快给予回复和指导。可以说,他是大家的榜样。</p> <p>请看视频,听;一字一句,清淅准确。声调变化,婉转自如。看;一颦一眸,如入诗境,声情并茂,直抒胸臆。陈老师将古诗词的吟唱演绎得炉火纯青,引人入胜,绝妙无比。</p> <p>“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经85岁高龄了的陈水龙老先生,是吟社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长者。但他为传承古诗词的方言吟诵,不仅经常参加吟社活动,还指导帮助吟社的学员,为传承闽南文化做出贡献。</p><p><br></p> <p>我,作为吟社的成员,也上台吟诵了老本家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并在吟社同仁任夏萍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吟唱了王维的这首诗。</p> <p>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 • 辛弃疾</p><p><br></p><p>郁孤台下清江水,</p><p><br></p><p>中间多少行人泪?</p><p><br></p><p>西北望长安,</p><p><br></p><p>可怜无数山。</p><p><br></p><p><br></p><p><br></p><p>青山遮不住,</p><p><br></p><p>毕竟东流去。</p><p><br></p><p>江晚正愁余,</p><p><br></p><p>山深闻鹧鸪。</p><p><br></p><p>《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 • 王维</p><p><br></p><p>独在异乡为异客,</p><p><br></p><p>每逢佳节倍思亲。</p><p><br></p><p>遥知兄弟登高处,</p><p><br></p><p>遍插茱萸少一人。</p><p><br></p><p><br></p> <p>参加诗会回来,我也兴奋不已,灵感而至,写下了这首三字诗,并由 诗社同仁,音色柔美动 听的林伟华老师吟诵了这首诗。请听下面音频:</p> <p> 端午古诗会</p><p><br></p><p> (厦门话)</p><p><br></p><p>五月五,过端午。</p><p><br></p><p>伫外图,诗会播。</p><p><br></p><p>吟社人,古诗读。</p><p><br></p><p>老元老,新学徒。</p><p><br></p><p>师生组,童青叟。</p><p><br></p><p>空灵鼓,伴诵读。</p><p><br></p><p>抚琴吟,有味素。</p><p><br></p><p>吟唱读,琴鼓助。</p><p><br></p><p>能展露,众目睹。</p><p><br></p><p>古诗词,流芳谱。</p><p><br></p><p>方言诵,韵味溯。</p><p><br></p><p>传承路,咱迈步。</p> <p>吴秀菊老师,厦门双十中学的优秀教师,是厦门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古诗词方言吟诵传承人。她的吟唱富有激情,对古诗词内涵的把握与她吟唱时情感的流露,可以说是较好的演绎者。</p> <p>“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李白《春日行》)林伟华老师微微福身,婉婉落坐,玉指轻扬,抚琴低吟。她那青色花纹、古雅风格的襟装,青色的耳坠,与她所吟唱的《郑风•子衿》所描写的“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真的是相得益彰。汨汨韵味,琴声委婉,又将诗中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p> <p>“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老三届老知青的吴忍成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鸿儒”。他不仅能歌善琴,能写(书法家)会画,还是一个非常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他用方言吟诵的古诗词,真情流畅,潇洒自如。</p><p><br></p> <p>“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遗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临汉隐居诗话》这虽是评论诗词作者,但吕卫国老师在吟诵古诗词时,也真的是情见于词,不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更是情之所钟。</p> <p>高才壮采,言有尽而意无穷。听汪锦星老师吟诵古诗词,古韵昭然,声调回环流转,畅然不息,沁人心脾。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听后久久不能忘怀。</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平生一股英雄气,尽化青池百万涛”。“男儿当奋起,何意竟偏安?”。借用刘汉文老师自己写的诗句,不言而喻,汉文老师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可以说是我们吟社的秀才。他是诗歌新形式“行”的探索创造者,兼写现代诗和古典诗词,尝试新诗格律化与古诗现代思维发散化。是厦门市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民进厦门市委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高级职称评选委员会专家库委员,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出版新诗集《十字坡》《斗母》,格律诗集《灼华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9年以近体诗获鼓浪屿诗歌节首届全球中华诗词大赛奖项。</p><p><br></p> <p>端午时节吟《端午》。谢长妙老师的一首“端午”,让大家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战国时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p><p>谢老师的吟诵,神采飞扬,声情并茂。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不愧是厦门语委办的老师。</p> <p>闽南吟社大姐大之一的王美榕老师,吟诵起古诗词来,那优美的肢体语言融会在诗词阴阳顿挫的韵律上,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白居易的《观刈麦》诗那么长,她能熟记背诵,确实是不简单,可见她为此次的展演花费了不少的功夫。</p> <p>朱智强老师在这次诗会上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他和大家分享的是自己找的厦门本地摩崖石刻上的诗句。《万寿岩》上戚继光的诗句和《日光岩》上蔡廷锴的诗刻,并用方言吟诵。</p> <p>“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南宋著名才女、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描写了词人不忍离别的满腹相思之情,是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著名词作。苏莉老师亦是一位才女,才女吟诵才女词,融会贯通。只见她款款深情,将肢体语言与字正腔圆的方言,把李清照这首这首词的相思,离愁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p> <p>在《厦门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林恒立老师的文章。他不仅文笔好,用闽南方言吟诵古诗词也很棒。富有磁性的声音,字句清晰的发音,还有那古韵新唱的味道,将唐诗《山居秋暝》的吟唱,让人耳目一新。</p> <p>有其父必有其女。林一诺小朋友是林恒立老师的女儿。从小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对闽南文化和古诗词吟诵的学习和热衷,几次参加闽南方言古诗词吟诵都表现不凡。</p> <p>志美行厉,扬清激浊。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志扬老师,真是再合适不过。她吟唱古诗词,时而清丽委婉,时而悲催低吟。能将心中之情与诗中之意很好地融会在一起,引人入胜。请听下面她吟唱的音频:</p> <p>《送灵澈上人》</p><p><br></p><p>唐•刘长卿</p><p><br></p><p><br></p><p><br></p><p>苍苍竹林寺,</p><p><br></p><p>杳杳钟声晚。</p><p><br></p><p>荷笠带斜阳,</p><p><br></p><p>青山独归远。</p><p><br></p><p><br></p><p><br></p><p>《叹花》</p><p><br></p><p>唐 • 杜牧</p><p><br></p><p><br></p><p><br></p><p>自是寻春去校迟,</p><p><br></p><p>不须惆怅怨芳时。</p><p><br></p><p>狂风落尽深红色,</p><p><br></p><p>绿叶成阴子满枝。</p> <p>空灵雅韵,鼓乐和鸣。空灵鼓,起源于中国古代西周乐器编钟。何翠云老师用空灵鼓配合吟唱古诗词,独步当时。空灵、悠扬、醇厚、深沉,和着翠云老师的清亮,盈耳,娓娓动听的唱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p><p>请看她弹唱的视频:</p> <p>薪火相传,刻不容缓。传承闽南文化,传承古诗词方言吟诵,诣在培养下一代,这次的展演,也请了一些小学生参加。颜徐可欣小朋友,咬字儿清晰,动作表情丰富,不负众望,非常精彩地表演了《悯农》和《出塞》,得到了热烈的掌声。</p> <p>师生齐上阵。湖里华昌小学,在张昱云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邹嘉媛,邹嘉妮两位小学生的方言吟诵古诗词,表现上佳,她们同台共吟诵,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赞誉。</p> <p>最后,新加入的骆志祥老师首次亮相。他为大家吟诵的是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他那纯正的闽南口音和有着朗诵基础的功底,也赢得了好评。</p> <p>厦门电视台也到场采访拍摄,并在6月26日转播。</p> <p>观众席上,大人小孩,拭目倾耳,认真聆听。“长枪短炮”,寻找最佳位置,记录精彩瞬间。</p> <p>吟社摄影师陈建源老师,正聚精会神地捕捉每个上台吟诵者的精采镜头。</p> <p>老,中,童正全神贯注地观赏古诗词吟诵展演。</p> <p>请看吟诵现场视频:</p> <p>展演结束后,部分老师与闽南方言泰斗周长楫教授合影留念。</p> <p>照片提供:陈建源,李永庆,林伟华,方志扬。 </p><p>音频提供:胡明宜,方志扬。</p><p>余在此表示感谢!</p><p>因视频时间的局限,无法将每个人的全部视频放进去,深表遗憾。</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