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实—献给七一党的99岁生日

<h3>  资深摄影记者汪冠民先生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及21世纪初三次去过延安。</h3><h3> 2020年“七一”党的99岁生日之际,整理曾经的延安摄影,表达对革命摇篮的敬意。</h3><h3> 不少影友游览访问过延安,有道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照片一起重回革命圣地!</h3> <h3></h3><h3>1、两次走过陕北宜川壶口,黄河之水奔腾到此髙低落差汹湧跌宕成大瀑布,其声势令人回肠荡气、心潮翻涌!<br></h3><h3></h3> <h3>2、壶口瀑布犹如抗战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哮,黄河在奔腾!黄河在咆哮!”黄河,中华民族精神的河!<br></h3> <h3>3、千里黄河跃出壶口逛奔于山林川谷、草地原野,为中华大地孕育丰厚的资源,最终平缓地流向大海。<br></h3> <h3>4、21世纪初来到陕北延安地区黄陵县桥山古柏郁郁的山岗,一座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陵前进行祭拜。</h3> <h3>5、黄陵轩辕手植柏距今5000多年,依然苍劲挺拔参天万古长青 ,昭示着华夏历史的悠久和人文进展的辉煌。<br></h3> <h3>6、初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历朝历代华夏儿女都在每年清明节举行祭拜人文始祖活动,终年香火不熄。<br></h3> <h3></h3><h3></h3><h3>7、中华海内外同胞捐巨款修建轩辕朝圣大殿于黄陵庙前,每年清明各界代表举行盛大的谒陵公祭大典。<br></h3><h3></h3><h3></h3> <h3>8、3次来到陕北延安宝塔山延水旁。自汉以来这里曾是历代郡、州、道、府的所在地。如今是中国的革命圣地。<br></h3> <h3>9、延安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唐代为北方边陲初建宝塔并有烽火台和望寇台。如今登上宝塔顶延安风貌全收眼底。<br></h3> <h3>10、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历尽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到达陕北根据地,1937年进驻延安领导中国革命。 <br></h3> <h3>11、参观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1942年竣工。1945年4月20日在此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br></h3> <h3>12、大礼堂中共中央七大会址。会议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十多年来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br></h3> <h3></h3><h3>13、1937年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杨家岭,曾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毛泽东辗转回来重建了中央办公厅。<br></h3><h3></h3> <h3>14--1937年红军进驻延安时毛泽东在凤凰山脚下的旧居。<br></h3> <h3>15、1944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领导抗战胜利和走向解放战争。这是朱德旧居。<br></h3> <h3>16、枣园五大书记以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窑洞内,都展出了他们或者和配偶的珍贵照片。这是刘少奇旧居。<br></h3> <h3>17、枣园革命旧址为五位红军领袖树立一组铜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br></h3> <h3>18、参观王家坪革命纪念馆,这里记录了中国革命延安时期的伟大史实,收藏文物3.5万多件和5500多幅珍贵照片。<br></h3> <h3>19、展览大厅一群挺胸阔步的铜像生动地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br></h3> <h3>20、陈列大厅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斗争简史”两大部分。这是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展览部分。<br></h3> <h3>21、展厅中除了许多照片陈列外,还有油画和雕塑反映昔日的战斗生活。这是讨论毛主席讲话精神的画面。<br></h3> <h3>22、革命圣地延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加强经济文化与市政建设,90年代初呈现代化新貌。<br></h3> <h3>23、延安宽畅的大街两侧楼宇林立,交通繁忙,一派陕北中等市级规模的发展模式。<br></h3> <h3>24、延安一个三口之家欣喜地行走在大街上,街上还有不少当地人或者从外地前来的旅游者。<br></h3> <h3>25、延安出产优质石材有着传统的石雕工艺行业,新筑街道露灯座有石刻装饰,桥头有石狮座。<br></h3> <h3>26、延安特色产品有安塞腰鼓和新开发的手工艺紫砂壶,商店摊头的小型腰鼓颇受儿童和游客青睐。<br></h3> <h3>27、发展小商品市场方便了民众的生活需求,也适应旅游城市的消费从全国各地引进许多特色商品。<br></h3> <h3>28、陕北知识青年向往延安来工作生活的不少人,这位中学女教师周末游览在延水桥畔。<br></h3> <h3>29、延安提髙了普及教育基础设施,宝塔区一所小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br></h3> <h3>30、学校组织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群小朋友为老师的讲解湧跃问答。<br></h3> <h3>31、1944年毛泽东、朱德参加延安大学创办开学典礼。1949年迁入西安。1958年陕西省重建延安大学。 </h3><h3><br></h3> <h3>32、90年代延安大学已有12个系24个专业、4600多学生。这是学习交流中的延安大学生。<br></h3> <h3>33、改革开放促进陕北经济发展,西安至延安铁路线于1973年开始建设,1991年如期完成,1992年全线通车。<br></h3> <h3>34、延安火车站前一座安塞腰鼓民俗舞蹈雕塑,体现了红色老区深厚的文化底韵和顽强的革命精神。<br></h3> <h3>35、来到延河畔崖上清凉山入口处,石牌坊迎面题款“万佛寺”,背面题款“清凉第一”。<br></h3> <h3>36、清凉山观景亭上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从此遥望延河对岸的宝塔山、凤凰山以及市中心风貌。<br></h3> <h3>37、清凉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华通讯总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等单位的驻地。<br></h3> <h3>38、清凉山万佛寺石窟内曾是昔日中央印刷厂车间、卫生所、新华书店等单位的驻所。图为工人在石窟外施工。<br></h3> <h3>39、万佛寺4个洞窟内分别有宋代的佛坛佛像、石屏浮雕菩萨、罗汉、天王、佛教故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40、万佛寺一尊宋代石雕菩萨继承唐代风格,裸露的胸垂璎珞、飘逸的服饰丝带以及优雅的坐姿是那样的妩媚动人。<br></h3> <h3>41、清凉山又名太和山,莲花峰上自隋朝建有大庙,明代扩大规模建“真武道观”,清代延续至今香火不断。<br></h3> <h3>42、延安是我国最早开发的第一个石油矿产深井油田,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还在开采中。<br></h3> <h3>43、百年老油田的采油机井分散在黄土原野各处,由延长油矿管理局组派采油班坚守在生产岗位上。<br></h3> <h3>44、夫妇采油班看守在油田荒野,有轮換调动制。女工下班后浣衣在油井附近小溪边。<br></h3> <h3>45、1941年为打破国民党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开进荒山野岭南泥湾,挖窑洞屯垦种粮生产自救。<br></h3> <h3>46、南泥湾是中共军垦事业的发祥地,大生产大丰收,毛主席为此题写“自已动手、丰衣足食”。<br></h3> <h3>47、南泥湾改造荒山、平整土地、修渠引水成为陕北的好江南,种上庄稼年年保收成。<br></h3> <h3></h3><h3>48、军民同唱一首歌:“南泥湾好地方呀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如今南泥湾农民种水稻插秧在田间。<br></h3><h3></h3> <h3>49、南泥湾的祖孙隔代人,他们家住的是改良型窑洞,崖壁门窗一溜墙壁用砖石砌作显得坚固又明亮。<br></h3> <h3>50、延安杜甫川万花山景区自古以漫山遍谷野生牡丹而闻名,传说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br></h3> <h3>51、万花山下花木兰陵园镌刻“木兰辞”。1500年前北魏政权受游牧民族柔然侵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br></h3> <h3>52、巾帼木兰石雕英姿飒爽。她女扮男装披铠甲跨战马保边疆的感人事迹深为现代青年男女所敬崇。<br></h3> <h3>53、古代万花山曾是北方边陲地区,这里有北宋规制较髙的墓道石像生,一处有待考古发现的地方。<br></h3> <h3>54、延安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离原,古人创造了崖壁挖窑冬暖夏凉的宜居生活,现代新型窑洞更受欢迎。<br></h3> <h3>55、畅亮的窑洞门窗口内一般有2~3个相通的窑洞连贯,山区农村许多家庭普遍添置了家具和电器设备。<br></h3> <h3>56、延安广大农村多年来开展“退耕还林还牧、兴果富农以农养牧”的发展之路,力争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现状。<br></h3> <h3>57、延河流域农民90年代进行梯田绿植林果生态改造工程,30年的治理至今已有显著变化。<br></h3> <h3>58、黄土髙原生态改造后不少梯田林果有了收获,座座峁梁和川底绿树成林,坡上可见放牧羊群。<br></h3> <h3>  谢谢影友们的支持赏识。旧资料择时复出为纪念七月一日建党99周年。重读旧资料为曾经的时空再现而温故知新,旨在继往开来,持续前程。延安精神将永远照耀新世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胜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