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环岛行摄记(下)

汤任远

日月湾位于海南万宁市兴隆旅游区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冲浪胜地,每年举行各种国内国际高水平冲浪赛事。我们到这里为的是拍日出和祭海。 <p>遗憾的是守候多时,最后也没见到太阳钻出云层,不过海景不错。海滩上的妈祖塑像和椰树、远处朦胧的“仙山”、天上五彩的朝霞和海上朝阳投下的金光,都是不错的风光元素。其实拍日出见不到太阳,可以拍景。</p> 时间尚早,光线昏暗,正好拍个慢门海景,也是不错的选择。汹涌的海浪被镜头驯化出绸缎般的柔情蜜意,是摄影人常常追求的效果。<br> 不远处两块巨大的礁石,如大门一样矗立海中,似在守护一方安宁。当地人称之为海门,并在这一带建立了海门公园。大浪不断冲击海门,发出巨响。日月湾2米大浪从每年10月延续到次年3月,难怪是冲浪圣地。 <p>海门公园的祭海表演,让人们重温了当地渔民的传统习俗。每当新船下海都要举行祭海仪式,为的是祈求妈祖保佑,出海平安。女人举牌抬贡品先导,男人抬新船随后,祭奠之后船抬至水边,女人点起篝火载歌载舞。有意思的是,祭祀的牌位并非仅是妈祖,还有观音菩萨、崖艾阿婆、牛龙大王、福德土主等共7块,最大的观音菩萨牌位居中。这也许说明了渔民生存环境艰险,为保平安,逐渐形成了多神崇拜。其实,这也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共有的信仰传统。</p> <p>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的蔚蓝海面上,3万余亩养殖区内渔排星罗棋布,一片片红顶小木屋在艳阳下熠熠生辉,一艘艘渔船穿梭在水道中,俨然是一座海上城镇,这就是蔚为壮观的疍家鱼排(注:(疍音同蛋)。据说,疍家人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据人类学家考证,疍民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陵水疍家渔排上的疍家人来到新村港至少有180多年历史,他们的祖先多来自福建泉州和广东的南海、顺德等地。</p> 疍家渔排自东向西在一片内海铺展,鱼排由疍民居住的红顶木屋和养殖鱼虾的网箱构成。港内共有1000多户水上人家,小的村委会管理20多户,大的村委会管理200至300户。 颜色与众不同的蓝顶建筑是水上公安局的警务室,管理这里的治安。近处渔船上,可见用于灯光捕鱼的一排排大灯泡。 自然村之间的水道相当于城市里的街道,只是这里来往的是船只。 渔排西面一直延伸到南湾猴岛山脚下,与陆地连成一片。 这位面庞黝黑的中年汉子是我们的船老大,他的船载着我们在鱼排水道间穿梭,观察疍民的生活。 疍民们就生活在这些小木屋里,条件好些的外墙包了铁皮,每家都有门牌号码。新村港以商业估价出售海域,当时大约200多元/平方米,拥有海域产权证。所有鱼排都通了水电,各家都有电视机和电扇等基本电器,但是几乎没什么占地方的家具。吃饭的时候都是或蹲或坐在地上,碗碟就放在脚边。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生和成长,小时候为了防止跌落水中,用一根长绳拴着。<br> 出海打鱼少则几天,多则两三个月。这样的两层木船,一般一层生活,二层放工具。买一条船并不便宜,一般要200万至500万。但是疍民们世代生活在海上,文化水平不高,认为从事捕捞和养殖还是比岸上挣钱容易些,习惯了海上生活也觉自得其乐。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也有疍家人在海上养殖,岸上安家。年轻人上了大学,更是有自己选择的生活。 新村港毗邻南湾村,南湾村山上有著名的南湾猴岛,新村港有疍家鱼排。但这里的旅游资源开发仅处于初级阶段,南湾猴岛通了缆车,疍家鱼排还只有水上餐厅。 水上餐厅自家的网箱里养着各种鱼虾,供食客自己挑选。 刺豚是河豚的近亲,用手掐其眼睛就迅速膨胀成一只圆圆的大“刺猬”,因此被当地人称作“气鼓鱼”。据传新华社前社长穆青90年代在新村港品尝过刺豚粥后,赞其为“天下第一粥”。但它的肝脏含有剧毒,我们觉得还是不吃为妙。 <p>我们尝鲜的选择叫鲎(音后),不仅没吃过,也是第一次见。鲎肉口感并不好,特别是后来查了相关资料,心中很是后悔和不忍。经查鲎为海生节肢动物,似蟹但不是蟹。它是地球上的活化石,比恐龙的历史还要久远。有两只单眼两只复眼,食性广,其血是蓝色的。春夏繁殖季节,雌雄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故享有“海底鸳鸯”美称。由于连续捕杀,鲎资源减少,中国鲎和南方鲎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动物。鲎一直是人类的食物,但是人们不知它对人体存在健康、安全风险。</p> 疍民来往鱼排和陆地靠的是这种“水上巴士”,据说上学的孩子不收费,老人视船主而定。 清晨,朝阳染红天空和大海,小船穿梭陆地与渔排之间,人们又开始忙碌的一天。 孩子们乘水上巴士到陆地上学。疍民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未来的疍民还会出没风波里,世世水为乡、代代舟为家吗? 俄查村和白查村是东方市江边乡美孚黎聚居的两个村寨,是黎族最后仅存的古村寨。船形屋是黎族古老的传统民居,用茅草盖顶,几乎延伸到地面,外形似倒扣的船而命名。相传黎族祖先登陆海南岛时,曾将木船倒扣居住,后来按此形状发展出了船形屋。船形屋是黎族古老文化的见证和特征,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去俄查村时居民都已搬迁到新村,仅见空荡荡的村寨和破败不堪的船形屋,我们好似穿越到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条众人踏出的足迹蜿蜒伸向前方,说明来参观的人还不少。 <p>这两位不愿离开的老人见到我们,特地从屋里走出坐在门前,主动向我们打招呼。见我们拍照,其中一位伸出10个手指,向我们要10元钱。这可能也是她们坚持不愿离去的一个原因吧?两个小朋友来这里玩,说明新村离这里不远,也说明两位老人与新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p> 白查村居民也已搬迁至新村,我们只见到一位老人在干织锦的活。美孚黎是黎族一个支系,分布在海南省西部丘陵地带,主要从事旱地农业。男女都有纹身习俗,女子剌面、脖、手、脚、胸,这位老人脸上和手腕处的纹身还依稀可见。织锦是黎族古老的传统技艺,也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远处的山脚下分布着一排排整齐的新房,这就是政府为白查村居民建的新村。地里的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一栋两层楼房引人注目,说明村里不仅脱贫,还有人已经致富。 在海南西部杨浦半岛的新英海湾,有一片面积达750亩的古盐田,至今传承着1,200多年前的古老生产方式,被称为千年古盐田。其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r>古盐田生产工艺大致是:1、晒沙,潮汐退去后将海滩的盐泥(沙)晒干;2、收沙,在过滤池铺上干茅草和晒干的盐泥(沙)并压实;3、过滤,浇上海水过滤成卤水,经沉淀澄清;4、晒盐,将卤水舀到火山岩石槽内暴晒成盐。与众不同的是,当地火山岩遍地都是,古人正是将其凿成砚台样浅浅的石槽用于晒盐。于是,无数形状不一的砚式盐槽布满整个古盐田,成就了当地的独特景观。 <p>流淌的岁月长河中总是承载着变与不变,这里不变的是古盐田,变的是时代。如今,古盐田周围已是高楼林立,今非昔比。</p> 盐田从海边向内延伸,规模可观。 过滤池用小块火山石圈起,近处可见通往卤水池的出口。 中间是卤水池,比想象的小很多,说明从海水到卤水要付出大量劳动。 正巧一位盐工在不远处工作,将海水倒入过滤池中。卤水在卤水池要继续浓缩到合适盐度,才舀到盐槽中暴晒,天气好当天下午就可收盐。有意思的是,判断卤水盐度的工具也是就地取材,即盐田旁遍地生长的一种茅草黄鱼茨。将其茎杆折断投入卤水池,浮于水面说明盐度合适;如果下沉,则要将上面稀薄的卤水舀掉一些。 一位盐工挑着自家生产的盐来卖,看起来白净,只是颗粒较粗。据说这种盐可口无苦味,可直接食用,也可用作盐焗的材料。 儋州市峨蔓镇下属的盐丁村,也有悠久的晒盐历史,这里的村民世代以晒盐和捕鱼为生。只是如今古旧的石屋和盐田已经荒废,搬到新村的村民不再晒盐,只从事捕鱼。 放学的孩子在废弃的石屋旁玩耍,祖辈的生活已渐行渐远。 小学校院里有一座李氏宗祠,小学生们在门前游戏,一座古老的石塔静立一旁,注视着岁月沧桑和时代变迁。 <p>从杨浦乘渡船去白马井镇南司码头途中,太阳虽已高高升起,但雾蒙蒙的天空和大海被朝阳照成一片橙黄色,太阳的倒影在海面上闪着金光。</p> <p>南司码头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最辉煌的时候有近万名员工,拥有4、50艘几百吨级别的钢制拖网渔船和多艘后勤运输、码头作业等船舶,每条渔船均配有高射机枪和冲锋枪等轻武器,船员也是经过训练的武装民兵,曾为国家建设和保卫南疆做出过重要贡献。</p> 南司码头短暂拍摄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码头上难见男人的身影,本应由男人干的活,几乎全部被妇女包了。 <p>每次5箱鱼,杠子被压弯,抬着上坡,这活男人干也不易呀。</p> 她们头戴斗笠,肩扛杠子,游走在码头上,身体并不强壮,却专干这种力气活。 <p>干其他的活同样是经年累月风吹日晒,斗笠下虽都有包头包脸的布巾,仍个个面庞黝黑,皮粗肉糙。她们完全不是仅仅在家烧火做饭、照顾孩子的传统女人,而是顶天立地、独当一面的劳动妇女。我不禁要问:当地的男人们都干什么去了?上世纪60年代末我曾在安徽当涂县农村劳动,当地妇女除了要做饭做家务,还与男人同样出工干农活,而且每天中午都要顶着烈日上山砍一担柴回家。是什么造成这样颠倒的社会现象?难道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p> 她们的早餐就这样解决,显然是为了早早赶到码头干活,没能在家里吃。但是,小摊上的一碗粥能支撑半天劳动吗? <p>这些是干经营的,个个看起来精明强干,充满自信。</p> 才早上8点刚过,这些转运的船已基本卸空,鱼获全都进入流通环节了。 码头上的运作环环相扣,各司其职,这些写着“南司再就业车队”的摩托车,相当于当地的“的士”,为来往码头提供方便。 这些小摊也是后勤保障的一部分,为早起干活的人们解决早餐。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有需求就有供给。 10天的海南环岛顺利结束,最后半天返回海口,仅作稍事游览就当晚乘车回家。海口的滨海大道蓝天碧海,沙滩也很细腻,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 海口骑楼老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建于1849年,是海口市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较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骑楼,或为中国传统式,或为欧亚混合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或为独特的海口南洋式。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其底层留出公共人行空间,具有遮风挡雨、提供阴凉的实用功能,因而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正在修复的近代历史建筑。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海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等国随后建起了领事馆等建筑。从此,海口逐渐变身为面向南洋的一个商贸中心。 骑楼老街里有不少历史文化雕塑,这两件作品生动刻画了当年为了生活告别妻儿下南洋的情景,妻子充满忧思和惆怅的表情尤其令人动容。<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全文完,谢谢雅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