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

<p>  过去,老人在年轻人面前显示自己见多识广,便常说:娃儿,你毛嫩呢,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年轻人一听这话,便吓得只有认怂的份儿了。老人的话显然有些夸大其词,但这这话却反映出一个人生哲理,即:走过的桥多,便是一种有阅历的象征。古人学习知识,讲究“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古时,交通没有现时这么发达,行千里路,主要要靠腿和脚,路上免不了要走村窜乡、跋山涉水,会经过很多连接山水的桥梁。一个人经过的桥多,自然也反映他博物多闻。</p><p> 有一次,单位安排我去绍兴学习,一位给我们上绍兴文化课的讲师,他对桥的钟爱,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绍兴的桥,他说他最爱桥,桥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读懂一座城市,首先要从读懂这座城市的桥开始,于是,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要看看这个地方的桥,特别是古桥,不管这桥离他下榻的地方多远,也不管天气好坏,他都要去看桥,他就是对桥这般的痴迷。他为我们讲述了他和桥之间的故事,讲桥的历史,他一直充满神采奕奕的表情。那位钟爱桥的讲师,我被他的这种痴迷于桥的精神完全折服了。从那以后,我也开始留心起桥来,试图从桥中真正读懂桥所连接的那个地方。</p><p>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些古文化遗址,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名人雅士,但可惜的是城市并不是一座古城,少留有古籍,没有一丝古城的风貌。若想探索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恐怕只能从桥开始,刚好离家约5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座桥,名曰:双桥。严格说来,这座双桥是两座桥,只是相邻不远的的那座桥基本废弃不用了,我想“双桥”的得名,该是由此得来的吧。</p><p> 据本地老人介绍说,双桥始建年代不详,祖辈们传说康熙年代便已有了此桥。那么这么推算,这座双桥距今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了。</p><p> 我站在经常路过的双桥上,开始认真端详它的真容,三百年或许在桥梁当中不算古老,但对于人生而言,已经了几个轮回(若有轮回),三百年间,经过此桥的人无法计算,因多数人悉数已经作古,我们再过若干年后,也将成为后来人眼里的古人。</p><p> 桥,路与路之间的连接。路与路需要连接,是因为路被割断了,路被割断,自然的原因无非水流冲击和地陷。连接断路的桥(孟婆桥除外),自然是人的杰作,所以,我们今天研究桥文化,便是对古人的研究。一座保持完好的古桥,最能代表建桥的那个时代的古人智慧。这么说,桥,不仅连接着路,也连接着古今。</p><p> 我们中国最为神秘的桥,该属孟婆桥,也称奈何桥,中国道家说,人出生或死亡的时候,都要经过这座桥,站在桥上喝下一碗孟婆递上汤——民间称之为孟婆汤,便忘记了今生前世的所有的恩怨,也便对今生前世的牵挂一笔勾销。</p><p> 今天,世界上很多哲人花尽毕生的精力探索的哲学难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或许,中国古代道家学说早就有了解答。近代的中国出的哲人少的缘故,便有了答案,贤人雅士没有问题要思考,过着“酒过撂筷,茶罢搁盏”的堕落生活;庸碌之人一生忙于生计,到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不过人的一生,也有片刻的时间是通灵的。这个时刻便是,站在孟婆桥上的时候,我设想的情景是这样的:只见那斯举起一碗孟婆汤,长叹一声:我来,不得已;我走,也不得已,奈何!奈何!这一刻,那斯似乎什么都明白了,心智突然通天入地。然而,这种情形只能保留片刻,孟婆诡秘地微笑着等着他喝完那碗孟婆汤,他重新转世为一个懵懂的婴儿,新的轮回便开始了。</p><p> 活的人永远也无法搞懂那道哲学难题。其实很多哲人都知道这一点,他们继续探索,这恰是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p><p> 哲人,我肯定不是,而且这辈子也不会是的,做哲人太过孤独。我只是喜欢对一些问题思考而已,且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在单调的生活中,让老年痴呆症来得稍晚一些。我突然想起,尽管我经过的桥也不少,但大多数是同一座桥,这该是我没有博物多闻的真正原因。若有时间,我想出去走走,看看不同地方的桥。</p><p> 文:悬铃木 图: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