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川公路,战火“淬”出的奇观

渴望,

<p>  国人不该忘记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抗日战争。</p><p> 沅陵的父老乡亲们,有一条从家乡穿境而过的国道叫319国道,你们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吗?它就是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湘川公路。</p><p> 民国十八年,湖南省绘制了一幅修路的“蓝图”。在这张蓝图上,以省会长沙为中心,向周边各修一条干线,与邻省各干线相衔接,将来再以支路贯串,行成网状,使全省交通四迎八达。湘川公路就是当时七大干线中的一条。</p><p> 1935年2月,干线之一的湘黔公路正式开工。国民党为了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用兵和追剿已进入贵州的红军,将湘黔公路路线改为以常德为起点,经桃源、沅陵、辰溪、芷江、晃县至贵州。(原线路为从长沙出发,经湘乡、宝庆、洪江、黔阳、芷江、晃县入贵州)。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湘川公路不得不重新规划。</p><p> 湖南省公路局负责勘测,1935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湘黔公路工程处在沅陵县成立。曾养甫任处长,张叙丞为主任秘书,与总工程师李育、周凤九共同研究制定施工方案。一共选定了三条线路,翻山越岭,逐一勘定,最终确实了如今的线路,即沅陵一泸溪一吉首一花垣一茶洞一酉阳至重庆。光沅陵境内长度就有140公里左右,沅陵境内全是崇山峻岭,工程之艰巨可想而之。1937年7月,全线正式通车。说来也巧,本文发布之时,恰好是湘川公路建成83年整纪念日。</p> <p>  1938年“八一三”事变后,大量的北方及东南沿海难民内迁,险峻的湘川公路,对于抗战大后方的物资及人员转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川盐和四川土产由此路进入湖南,军工器材、航空油料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抗战大后方,湘川公路也被称作战时生命线。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渝沅段(湘川线)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货物运输量平均每月在数万吨以上”。1940年至1943年,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被日军封锁,军用物资、各国援华物资和出口的外贸物资等,经过湘川、川陕、川黔等线突击抢运。其中,湘川公路就抢运二万多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总工程师周凤九,湖南宁乡人,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全国人太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的父亲,也是上个世纪公认的“湖南公路奠基人”。</p><p> 后人是这样概括他的一生:一生从事公路建设工作30余年,其中近一半时间在中南地区,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前的10年,主要是负责湖南省的公路建设,自1933年至抗战前夕,数年之间,建成了多条省内主要干线。使湖南省的公路里程,从1927年的140.55公显增长到1937年的2721公里,翻了近二十倍。1935年,在修建湘黔公路的常德至新晃粘鱼铺路段时,其中官庄至凉水井工程段,地势险峻,外国人曾扬言:“中国人要打通这段路,至少要花30年时间”。当时周凤九与沅陵人张叙臣(负责湘川公路建设的主任秘书),他们对这话嗤之以鼻,亲自踏勘,腰系安全带,攀爬于悬崖危石之间,终于选定了经济合理路线。日夜施工,仅用两年多时间就修通了这段险路。其间张叙臣因劳累过度,不幸以身殉职。葬于沅陵县凤凰山上,国民政府为其修建墓地,并将沅陵县汽车站命名为“叙臣车站”以志纪念。</p> <p>  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临时省政府及湘川公路安全修建的碉堡至今还在。位于沅陵县南岸浪子囗楠溪边上。</p> <p>  位于沅陵县与泸溪交界的著名的铁沙河七道拐老照片,曾经发生过多起恶性事故,现已改道。</p> <p>  湘川公路控制性工程,泸溪县境内能滩吊桥,现以建新桥替代。</p> <p>  时过境迁,经过解放后人民政府不断改道修建,湘川公路被命名为319国道。起点为福建省厦门市,终点为四川成都,全长2984公里。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一2030年)》普通国道网路线方案表规划描述,起点由福建省厦门,改为台湾省高雄市。</p><p> 湘川公路,在中国的公路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特以此文纪念为修建此路牺牲的烈士们,中国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永远都记得你们的功劳!</p><p>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渴望:二0二0年七月四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