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b>记昌平区小学教师抗疫团队:北京市空中课堂高段录制团队专刊</b></h3>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疫情肆虐之际,经济停摆、商店停业、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让同学们停止了返校的脚步,一切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而北京市“空中课堂”恰似一道亮丽的彩虹,撑起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一片蓝天,让孩子们居家就轻松地享受到一节节精神上的饕餮盛宴。而这背后凝聚的是教研员带领名师骨干千百次的精心付出,他们同心同力,赋能学生成长,<b></b><b></b>同样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div><div><br></div></div> <b>一、我们的核心董立红老师</b><br> 昌平区数学教研员董立红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他就根据高年段的任务,精心安排老师。从特级,到市骨干,到一线的普通教师,到我们的影子学员,他心里想的不仅仅是要高质量完成空中课堂的教学任务,他还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契机带好队伍,让青年教师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锻炼,迅速成长起来。<div> 作为北京市骨干教师,董老师1997年就曾代表昌平区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大赛,执教《圆的周长》一课获一等奖。他用自己前瞻性的课堂设计理念和实操经验,引领录课老师团队着力解决核心问题。<br><br></div> <b>(一)在教什么上,聚焦核心大概念,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b><br>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学,“空中课堂”的教学时间被压缩,活动空间被拉远,生生互动被消弱。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自主学习?董老师在与北京市数学教研员的多次交流中,提出要在“教什么”上下功夫,要结合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聚焦大概念学习,找准核心内容,加强学科内整合,挖掘内在逻辑关联,让学生既能把握整体结构,又能明确知识要点,达成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br> <b>(二)在怎样教上,解决真实大问题,让学生“既懂数学,又懂生活”</b><br> 空中课堂没有学生的现场,如何能让学生一个都不少地同时跟进?教师到底该怎样教?董老师提出在教学设计中,要问题化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向深度学习。要将学习内容的原生价值与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和生长点连接,形成驱动学生好奇心与内生力的主问题、问题链和问题组,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大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科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既懂数学,又懂生活”。<br> <b>(三)在如何学上,成为课程设计师,让学生“由个到类,自主建构”</b><br> 空中课堂没有现时的师生零距离沟通、交流、撞击,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老师同向呢?董老师提出了,要顺应儿童的学习路径,思维路径,在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上下功夫。让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师,用我们专业的思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单元到课时,从活动到问题,由个到类,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让学习既带有学生自主思维的迭代优化,也带有老师引领的温度。<br> 有了董老师的高位引领,承担高段录课任务的六位老师,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勇毅前行,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诠释了新时代的教师精神。<div><b>二、潜心思考的陈军老师<br>(一)个人简介</b><br> 陈军,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副校长、副书记,特级教师,硕士,专注数字化背景下“数学好玩·玩好数学”的开放式教学研究。坚持儿童立场,基于儿童天资性情,适性扬才,因材施教。立足童真童趣,引领儿童,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开放的视野研究现象,用数学的意义品味生活。<br></div> <b>(二)录课内容</b><br> 课题:《可能性》,年级:五年级,版本:北京版。<br><b>(三)成长收获</b><br> 4月4日,接到昌平区教研员董立红老师的电话,让我承担五年级《可能性》“空中课堂”的录课任务。这节内容在新课标中,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该如何合理把握高度?同时,又该如何在线让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体验到动态生成、灵感飞现的互动呢?任务艰巨,挑战极大。在董立红老师一次次亲切的指导下,以及贾福禄老师的点拨下,思路逐渐清晰,也找到了备课设计的着力点。<br><b>1.问题出发让学生大脑思起来</b><br> 线下转线上的隔空学习方式,该如何让学生全面参与呢?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的思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在足球比赛的真实场景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裁判员为什么要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球呢?如何检验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如何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串联起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力量!<br> <b>2.游戏活动让学生双手动起来</b><br> 没有了师生零距离的教室氛围,又该如何让学生有参与后持续的能量投入呢?于是以运用工具为脚手架的游戏活动设计应运而生,掷骰子游戏,引发了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多感官协调。实现了“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高效思维自动化”,撬动了学习的难点和卡点,让学生学会基于证据的思考,体验到数据的力量!<br> <b>3.课内课外让学习生活连起来</b><br> 时间压缩的教学过程,该如何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呢?在和董老师一次次对话中,几易其稿的学习单推动了学生思维的进阶。学生学以致用,自觉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打破了学科的边界,主动连接数学与生活。真正感悟到生活在大数据时代,要学会读懂数据,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办事,体会到数据的价值!<br>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董老师常说:当通向目标的路只有一条时,人们无法比较路的远近。当有人提供一条新路后,人们才有了比较的机会,可以不喜欢这条新路,但对提供新路的人应该永远心存感激之情!此时此刻,唯有感恩,感恩这特殊时期的“空中课堂”,感恩董老师这样的幕后默默的引领者,感恩那些一起在云上陪伴熬夜的伙伴,感恩一起共同完成录课任务的工作人员。这份特殊的记忆 ,永远温润心田,历久弥香!<div><b>三、从容淡定的崔静老师<br>(一)个人简介</b><br> 崔静,昌平区昌盛园小学数学教师,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骨干教师,吴正宪工作室二期学员,北京市第六届名师工程培养对象,2019年《小学教学》封面人物。多节课获得国家级、市级一等奖,论文多篇获奖并在杂志上发表。<br></div> <b>(二)录课内容</b><br> 课题:《折线统计图(一)》,年级:五年级,版本:北京版。<br><b>(三)成长收获</b><br> “什么?我们讲这一单元的课?这可是个难点啊!”接到教研员董立红老师的电话,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四月初我们这个团队接受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空中课堂录课任务。我承担的是第一节《折线统计图(一)》。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中“统计与可能性”这一领域的课大多数的教师是不敢轻易做研究课的,容易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因为这里的内容太深奥了,讲多了,孩子听不懂,讲少了,数据分析观念培养不到位……于是我们渡过了一轮废寝忘食的难忘时光,如今一点一滴依旧历历在目……<br> “谋定而后动”——教参,课标,知网、张丹老师对于折线统计图的具体解决的策略……都是我学习的参考,奠定了让我从宏观到微观,从活动设计到细节把握等理解的基础。我们这个团队在董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单元的整体备课,聚焦核心素养,聚焦大观念,聚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来设计教学活动,当我们的课有了想法之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就和市级教研员贾福录老师和董老师进行交流,每一节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心中有数后再进行课件的制作与打磨。<br> 一波三折——为了更接近真实的录课情景,每个方案都进行录屏,然后再听效果,寻找问题,我这一节课前前后后大约录了7、8遍。就在自认为已经演练的非常熟悉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在录课前的两天紧急通知不让课件中有学生的音频和视频了,赶紧连夜去掉学生的发言,原以为只要把学生的声音去掉,变成教师自己的话就行了。谁成想,试录之后完全变了味道。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没有学生的发言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你自己角色扮演,要有和学生互动的味道,对教师又是一个挑战,只能继续修改,为了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已经不顾白天与黑夜了。<br> 到底是2012年还是2020年?——课已经成形的时候细心的董老师发现书中的数据是2012年的,而我们现在是2020年,到底是用哪个年份?后续的推理该如何做?怎样才能整节课符合前后的逻辑关系,为了这样一个年份,董老师和我就交流了40多分钟,而这仅仅是我们一节课的一个小的细节,像这样的交流太多太多啦!<br> 左右开工的技巧——我们平日里按照三分屏幕去练习录制,课时录课前我们听说朝阳基地没有三分屏幕,这可麻烦了,除了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关注录课技术,怎么办?他们要用两台电脑传输,于是我就提前在家用两台电脑左右开工的练习,左手用翻页器,右手按电脑上下键,为的就是到录制现场不耽误时间,能够一气呵成地录下来。<br> 最大的鼓舞——录完课之后其实心中更忐忑,生怕有什么问题需要修改或者重新录制,还好,几个小时之后,董老师发来消息,“0修改,简直是太好了!鼓舞人心!”<br> 这一节课的录制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啊。这一路我们相伴而行,专家的引领、教研员的随时沟通、同伴的互助,资源的共享,我们一起迎难而上,成功是甜美的,我们每个人都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div><b>四、敏而好思的张久超老师<br>(一)个人简介</b><br> 张久超,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北京市数学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华电附中。从教19年来,始终秉承着“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初心,对工作兢兢业业,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来。曾获北京市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被评为北京市课题研究和管理先进个人;“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首批志愿者;教育部国培计划授课专家。<br><br></div> <b>(二)录课内容</b><br> 课题:《折线统计图(二)》,年级:五年级,版本:北京版。<br><b>(三)成长收获<br>1.反复推敲准定位</b><br> 统计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有效载体。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到统计图表对描述信息的重要作用。<br> 对于本课教学,我反复的追问自己: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感悟知识的本质?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如何使学生感悟统计的价值?百思不得其解时,教研员董立红老师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带着我研读教材,悉心指导。<br><br> 在董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确了本课定位:以实际问题为素材,以“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预测”为核心,引导学生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一是在数据对比分析中激发认知需求,体会比较复杂的折线统计图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在联想绘图中培养有序思考,明确图例的意义及两条折线区分方法,积累学习经验;三是在合理预测中,感悟分析不能片面,要关注两组数据的整体变化趋势,感受数据随机性。在问题解决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展数据分析观念。<div><b>2.克服困难精备课</b><br>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区定于4月27日所有高三学生返校复课,5月11日初三返校复课。受区教委委派,我承担王府学校、王府外国语学校的联络员工作,实地、全过程指导其学生返校、复课、工作推进等工作。白天入校检查,我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用心备课,撰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试录。我对自己说:再忙、再难,我也把这节课上好,不辜负教研员老师的信任!<br></div> <b>3.团队协作感温暖</b><br> 在备课的过程中,董老师一路陪伴、一路引领,一字一句磨脚本,一秒一秒看视频!同时,我也得到了我区多位老师的帮助,帮助我找素材、做图片、录音频……我深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br> <b>4.提高自我享成长</b><br> 5月7日,我顺利完成录课工作。董老师全程相随,一直微笑的注视着我,使我倍感鼓舞!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宝贵的历练!在筹备的过程中,我提高了研读教材的能力,特别是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我深深享受着成长的快乐!<br> 衷心感谢董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所有老师的鼎力协助!我会一如既往、初心不改,在数学育人的路上且行且思、扎实前行!<div><b>五、善于研究的崔燕岭老师<br>(一)个人简介</b><br> 崔燕岭,北京市昌平区南邵中心小学,数学主管,本科,高级,北京市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优、论文撰写方面,多次获得国家、市区级一、二等奖;先后送课及讲座到河北邢台、银川等地;此次疫情期间,更是作为区级联络员先后承担了北师大二附中、流村中学及本中心三所完小的返校复课工作;在做好区联络工作的同时,不忘自身发展,先后参加录制区级微课6节、市级空中课堂1节;做好中心校每日师生返京出京情况统计报表等工作;始终秉持着“用心工作,用爱育人”的教育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r><br></div> <b>(二)录课内容</b><br> 课题:《剪纸中的数学问题》,年级:五年级,版本:北京版。<br><b>(三)成长收获</b><br> 2020,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向我们发起挑战。“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网络微课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我有幸成为录空中课堂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与战“疫”录课团队的战友同行;与战“疫”宅家的孩子们同行;与战“疫”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们同行,我感到肩上无比荣耀的责任与使命!<br> 我承担的是录制北京版五年级数学百花园《剪纸中的数学问题》一课,在北京市专家贾福禄、张丹老师的点播下、教研室董立红老师的指导下,录课团队老师们的帮助下,一遍又一遍的研磨、修改脚本,是名副其实的“磨课、磨人、磨练“的过程,是不分黑夜白昼的魔怔过程。 还记得初稿过后董老师的答复,他说:“脚本我已读完,整个学习过程是你所说的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但题目过多挖掘太深,咱们得考虑这是网络直播,面对的是全市各区县不同水平的孩子,我们应落实基础,照顾全面。”于是调整思路,我把精力用在了方法策略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站在学生的角度,抓本质,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孩子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这次得到了董老师的肯定,但同时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注意评价语的设计,关注学生实际,作品源于学生。随后,我便再次修改提交,参加了当天下午董老师组织我们与专家贾福禄老师的见面会,得到了贾老师的赞许。 脚本确定下来便进入了课件修正、学生音频录制收集阶段,高段录课群中一条条温馨提示、注意事项,犹如一股暖风吹进心田,使我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学生家长大力支持,孩子们的音频一次通过。然而还没等到录制,便接到了不再使用学生音视频的通知,并且受疫情影响,提倡居家,少聚集,因此我原来设计的小组合作形式也需要调整,这便对我提出了更高要求,语言既要严谨又要具有启发性、儿童化。面对新形势,我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反复修改设计中的语言,课件中的细节,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最后,我想说能抓住这次机会,感受其中,是何其幸事!感谢这次录课让我经历的磨难,也正是这磨难让我改变了很多,成长了很多。<div><b>六、精益求精的张小雷老师<br>(一)个人简介</b><br> 张小雷,马池口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昌平区优秀教师,撰写论文多篇获国家级、市区级奖项;承担多节市区级展示课、研究课、评优课等,成绩优异,参与多个市区级的课题研究。<br><div><br></div></div> <b>(二)录课内容</b><br> 课题:《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年级:五年级,版本:北京版。<br><b>(三)成长收获</b><br> 2020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不能正常的返校上课。4月3日,我接到教研员董立红老师的电话,让我准备一节空中课堂的数学课,接到这个通知后,我的心情很是复杂,既开心又紧张。开心的是这是董老师对我的肯定,同时这次机会也是对我个人能力的提升;紧张的是这次空中课堂的级别很高,怕自己的能力不够进而不能很好的完成。<br> 在得到通知的一周内,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每天起早贪黑的备课,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一点儿思路、想法我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一周内,我写出的备课思路有上万字。因为《空中课堂》面向的是全市的小学生,内容不能有一点点的争议,我准备的又是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数据,为了使内容和数据更加的准确、权威,我更是翻阅大量的权威网站,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我要看上上百篇的文章,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联系,和他们说明缘由,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想法太多,课备的有些杂乱无章,董老师每天都会很认真的看我的设计和备课脚本,而且每天都要通过电话给我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董老师的一次次指导下,我的课渐渐有了模样,但还是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推敲修改,每次不管我什么时候有疑问了,董老师总是能第一时间为我解惑答疑。可以说董老师的付出比我还要多。<br> <br> 虽然空中课堂没有学生,但是为了让我们的课更加的生动有趣,吸引孩子,最初我的设计中有视频,音频等,为了找到更清晰,更准确的视频,我在网上寻找了大量的视频,查阅了大量的网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作者发布的原始视频,但由于版权问题,我又联系作者,花钱买到了原始的视频。为了使视频更加的准确无瑕疵,我还求助了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对视频进行一次次的修改,剪辑。为了体现出课堂上的互动性,我还准备了很多学生讨论的音频,我一遍遍的和家长沟通,在电话中指导学生怎么录制音频,学生更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录制音频,常常是一点小问题就要重录好几遍。记得有一次,我和学校的信息老师,为了使音频达到最佳效果,调试、剪辑到了深夜。在几位老师的帮助下,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下,视频音频最终达到了最佳效果,眼看着就要完成了,我们接到了上级的通知,告诉我们音频和视频都不可以使用了,说实话,当接到了这样的通知后,我有些茫然,还有些小抱怨,觉得自己之前的工作都白做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后来在董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调整我的备课思路和脚本,又开始了积极的准备。 一次次的录屏,校正设计和录课脚本后,董老师和市里的教研员贾福禄老师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前前后后,我一共录屏了10余次,终于通知我可以去正式的录课了,为了能使课达到最好的效果,我每天都要练习好多次,最终我把将近7千字的录课脚本都背了下来。录课的当天,董老师陪同我一起去了朝阳的录课基地。录完课后,董老师又一遍遍的和我一起看课的视频。当我接到张丹老师的反馈后说有的地方不行,需要重新录制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很沮丧,大哭了一场,董老师一次次的给我打电话,鼓励我,安慰我。在董老师的鼓励下,我很快的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的修改自己的设计,最终在一周后顺利的完成补录环节。在5月19日那一天,我的课顺利的播出了。 这次的经历真是让我终身难忘,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个人能力,更是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论遇到怎样的难题都会积极的去面对并解决的。感谢这次的机会,更感谢董老师对我的信任,我会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工作的。<div><b>七、勤于钻研的王羞月老师<br>(一)个人简介</b><br> 王羞月,昌平区南口铁道北小学,数学教研组长,大学本科,一级教师,曾获区级数学学科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称号,工作业绩:20余节课获区一等奖以上成绩,30余篇论文获市区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br><div><br></div></div> <b>(二)录课内容</b><br> 课题:《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年级:五年级,版本:北京版。<br><b>(三)成长收获</b><br>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脚步。4月初的一天晚上,居家工作的我接到了教研员董老师的电话,要求录制一节市级“空中课堂”,随之董老师就带领我们6位老师成立了“高段录课”微信群。<br> 虽说自己之前也承担过区级的研究课、观摩课,但这次是面向全北京市的学生,而且还是通过电视台和网络多种途径播出,可以说是规格高、时间紧、任务重。这对于备课组中年龄最小经验最少的我来说,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压力。<br> 在明确课题和要求之后,我抓紧时间很快就进入了备课阶段。而这次备课却和以往不同,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手机“高段录课”微信群中经常会有董老师分享的备课资料,还有前期已经完成一节课录制的教师的经验分享,更有市级教研员贾老师在线上指导我们备课的视频会议。可以说,每次和教研员一起讨论,都是一次成长,能够在这样的团队中去备课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我之前的压力也自然地转变成了更多的动力。<br> 备课的过程既是幸福的,又是艰辛和感动的。虽然只是一节25分钟的课,但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定稿,共经历了十多次的修改。这其中有沟通学生,反复录制高质量学生音频的版本;也有为了向学生演示操作,自己特地从网上买来学具录制视频的版本;更有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制作出108页ppt的最终版本。但其中最难忘的还是和董老师一起磨脚本的过程,因为空中课堂的要求极高,要求老师的每句话都不能有任何的问题。因此,董老师经常和我一起通过语音通话的方式,讨论学生的语言,斟酌脚本中的每个词句。而我们的通话经常是有了开始,就忽略了时间,有时由于自己的经验不够,认识不到位,针对一些问题有不同想法还会和董老师争执起来……好几次我们的通话都进行到深夜,甚至凌晨。真的特别感谢董老师的指导和付出,也正是在这一次次讨论争辩中,使我更加提高了认识得到了成长。 因为前期的充足准备,最终我的课录制过程一遍通过,零修改,顺利通过了审核。回顾整个备课过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节课给予学生的并不应该只是具体的知识、结论,而是学生思维的锻炼、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培养。最后,我想说:我是如此的幸运和幸福,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能够参与到这样特殊的工作中。感谢所有老师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也祝福伟大的祖国早日战胜疫情,中国加油,北京加油!<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7月6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编辑:董立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制作:陈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审稿:杨新荣、陈丽</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