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当了一回教研员

骏马行千里

<p>上世纪七十年代未,随着中共九大的召开,国内的政治局面开始向稳定的方向发展。中国逐渐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大门,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跨越大洋来中国访问,一大批欧美国家紧跟其后,争先恐后与中国接触,举行各个级别的谈判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而此时,中国因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还在延续,大学关门6年沒有招生,外语人才极其缺乏,而外语人才缺乏又不同于教育战线中小学教师缺乏,中小学教师缺乏可以召用民师替代,以纸代木,而外语人才是一般有点文化知识的人无法替代的。</p><p>因时间紧迫,不能拖延,周总理于1970年初下令紧急征召北京市、上海市原挂有外语牌子的中学散落到各地的优秀学生,调集至外交部举办的培训班快速培养翻译人才和外交人才。</p><p>这个培训班由外交部管,放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办。前几年岀版的章含之的文集,她在《那随风飘去的岁月》中写了这个培训班的事情。她在文中写道:“当时,北京的高等院校教职员差不多都下放到五.七干校去了,只有北京大学不知为什么招了一部分新生在北京上课。周总理说他很忙,沒有时间亲自去,但是他派他的代表,我记得好象是张大夫去听课。周总理说,听课回来,他要听我们汇报”。很显然,此时在北大上课的这批学生就是周总理当年下令紧急征召到外交部的那批急待培训的外语人才。</p><p>周恩来总理对这批人的英语学习非常关心。章含之在那篇文章中还写道:“周总理说他想实地听一听北大的课,但他沒有时间上午去北大。因此,就调了北大西语系的一个班和他们的老师晩上到西华厅去当着周总理上了完整的一堂课。总理听得那么认真,还时常做些笔记。......周总理听完北大学生的课之后,亲自抽问学生。他问的问题都是最为简单的世界地理、历史问题。而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贫乏是令人吃惊的。例如,周总理问一个学生智利在哪个州,学生犹豫不决地答:在欧州。周总理紧蹙他那浓密的双眉,不做声。学生看岀周总理的不悦,于是又说:在亚州!周总理请那位学生坐下,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中将来有不少要担任重要的外交工作,也有的要为人师表,知识这样贫乏,只会喊口号,那怎么行呢?”周总理又说:“问题反映在学生身上,但根源是在教学的本身,学生应当学些什么,教师就应当如何去教。所以,不能怪学生,他们对外语及国际知识是一张白纸,要看我们这些教育者如何去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p><p>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当时在万忙之中,挤岀时间象一名教研员那样深入课堂听课,做听课笔记,抽学生提问,发现问题,给任课教师以指导,这是在做一个普通教研员的工作啊!这些足可以看岀这位伟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培养人才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视,对当时人才贫缺的状况是何等的焦虑不安。章含之女士写下的这一幕,让我这个做了二十多年教研员工作的人看了,真是无比的激动,永远的难忘。</p><p>令人无限感慨的是,周恩来总理当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三十几年过去后,从周总理当年紧急征召并亲自指导教学的那个培训班中,走出了一批共和国外交事业的优秀人才。2007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共和国第10任外交部长杨洁篪就是那个培训班中的一员。杨洁篪是上海外语学校1969届的高中生,征召他进北京培训班时,他正在上海浦江电表厂做学徒工。因他在学校读书期间成绩优秀,符合征召条件而被选到外交部培训班的。</p><p>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他不仅领导和开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而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外交领域的优秀人才,在他逝世几十年后,还是他当年亲自关心和培养的人担当着国家外交的重任,这无疑又是周总理伟业和丰碑上的又一个亮点,周总理的伟业和功德必将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