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古镇一一震泽

岁月如斯一路前行

<p>  江南水乡的风光,一直令人向往。在友人的精心安排下,最近我们游览了苏州的水乡古镇同里、震泽。应该承认,一些古镇随着名气的不断提升,商业气息变得很严重,己逐渐失去了古镇古朴、安靜的环境。同里、震泽古镇则不同,环境安静,人们生活悠闲舒适,基本保持了古镇的风貌。让人放慢脚步,靜下心来,得到心灵的休息。</p><p><br></p><p> 震泽别称太湖,江南古镇中唯一与太湖同名的古镇。震泽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p><p> 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文化的发源地,是一颗镶嵌在苏嘉湖平原上的璀璨明珠。主要景点有师俭堂、慈云寺塔、王锡阐墓等,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1年列入国家级省重点保护古迹。</p><p> 远古时期,震泽地区为泻湖浅湾,沧海桑田,泥沙淤漫,堆积成陆。先民开垦,稀疏聚成村落。</p><p>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期州 刺史张景遵在此设震泽馆,震泽之名始见于史志。宋绍兴初年(1131年)设镇,宋、 元、明、清均为震泽巡检司(相当于今天的公安派出所)驻地。1912年废震泽古县,并入吴江县。解放后,一直属吴江县(现吴江区)管辖。</p> <p>慈云塔</p><p> 慈云塔是震泽镇一瑰宝。位于慈云禅寺山门内庭院内。它是一座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六面五级,总高38.44米,塔底层有回廊,每边长7米。历史追溯久远:赤乌三年(238-251年),在震泽镇东建五级浮屠——慈云塔。</p> <p>慈云寺</p><p> 慈云寺坐落在震泽镇西南的宝塔街上,是一座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的江南名刹,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明正统中(1436-1449年)重建,旧名广济寺。</p><p> </p> <p>禹迹桥</p><p> 禹迹桥位于震泽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河,是震泽的标志性建筑。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桥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p> <p>宝塔街</p><p> 宝塔街,旧名东大街,在镇东位于頔塘河之北。街与河并行,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街面不宽,中段尤窄。街道两侧多为清代民居。</p> <p>沿頔塘河而建的民居</p> <p>做木桶的老匠人。现在的年青人很少用木桶了。老人还在坚持着。</p> <p>頔塘河边洗衣服的妇女</p> <p>仁里坊</p> <p>震泽是桑蚕重镇,絲绸之乡。养蚕缫絲己有一千余年历史。</p><p>这是宝塔街上的一家絲绸店。</p> <p>师俭堂</p><p> 师俭堂位于宝塔街西段,坐北朝南,三面临水。南濒頔塘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可前门上桥,后门下桥,水陆均方便,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师俭堂由徐氏先祖徐汝福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主人为教育后人崇尚节俭,故名。占地25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p><p> 师俭堂是一座具有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的江南建筑,非常罕见。</p> <p>精美的五进砖雕门楼</p> <p>木雕花格窗</p> <p>偏院的花墙和月亮门</p> <p>精美的雕花房梁</p> <p>书房的门</p> <p>大顺粮行</p> <p>粮行后门运粮的船和码头</p> <p>粮仓</p> <p>河边的这座房子,也是过去的大户人家。</p> <p>茶坊,北方叫茶馆。</p> <p>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喝茶,闲适安逸。</p> <p>卖粽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