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问:坐飞机的时候哪个阶段最危险?答:在你坐车去机场的那一段!”的确,让我们来拿2019年的数据说话——2019年全球因为航空事故死亡的人数是257人;而2019年仅在中国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73484人<div>所以说飞机还是一个非常安全的交通工具,我们平常坐飞机的时候遇到航空特情或是航空事故的概率是极低的(甚至有些数据表明,你坐一次飞机遭遇航空事故的概率比你买一张彩票中头奖的概率还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了解坐飞机的安全常识以及遇到航空特情时该怎样做。那么,今天这期文章和下一期文章,我就和大家来聊聊乘机安全方面的小知识</div> 图片摄影:陈润芃 其实,针对飞行安全知识这个问题,我们在坐飞机时,座位前方口袋里的安全须知卡和飞机起飞前的那段安全须知视频里都有很详细的介绍。但是很多人觉得这个视频或卡片里讲的知识反正也用不着,再加上大多数航空公司制作的安全须知视频和卡片也确实比较枯燥无味,都没有仔细阅读和观看过。而航空公司呢,在播放视频的时候也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过多的强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Base厦门航空(因为我比较喜欢看厦航的小白鹭,哈哈)的安全须知视频,来给大家讲解。 (图)飞机上的安全须知卡,我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起飞前没有阅读过<div>图片摄影:陈润芃</div> 当然,这期文章里讲的有些知识我希望大家一辈子也不要用上,但我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多了解一些知识,关键时刻也许就能救你一命。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说过一句话:“我们平时学了很多很多的知识,但实际上咱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的用的很少,也就是10%左右,而剩下那90%就是用来在别人都说不行的时候,你可以勇敢地说:我行!” (视频)厦门航空安全须知视频完整版<div>视频来源:优酷视频</div> 首先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要在“飞行全程务必保持安全带扣好系紧”,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系安全带,觉得系上安全带以后自己被捆着不舒服。对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说显得比较枯燥,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2013年7月6日的美国旧金山机场,一架韩亚航空的波音777-200客机,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漫长飞行,终于即将抵达目的地。机上的307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正沉浸在即将抵达目的地的喜悦当中。甚至有两位乘客,在喜悦之中忘记了扣上安全带。就在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了——由于机长和副驾驶操纵波音777客机的经验不足;对波音777客机的飞行操纵系统并不熟悉,导致飞机在降落时撞上机场防波堤;最后冲出跑道,飞机尾部折断。而那两位坐在后部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客,被直接甩出了机舱;当场死亡!剩下的305人,由于都系了安全带,只有一名旅客伤重不治身亡;其余的30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div>当场死亡的那两个人,一个16岁;一个17岁;都是中国去美国游学的女学生。如果她们系上了安全带,她们的生命也不会永远定格在2013年7月6日;如果她们系上了安全带;这次空难的幸存人数也许可以达到306人,可惜没有如果......</div><div>看了这个故事以后,你还觉得系安全带不重要吗?</div> (图)韩亚航空214号班机事故现场<div>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航空之家”</div> 那有人说了:那好,我起飞降落的时候系上安全带;平飞时候干嘛还需要系安全带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给大家讲小故事。<div>这个故事发生在2015年的8月11日,一架海南航空的A330-200客机执行CHH7148航班;由成都飞往北京。飞机在飞行中,突然遭遇晴空乱流;引发飞机剧烈上下颠簸。这个时候,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客瞬间由于失重飞到了天花板上;乘客有被磕掉牙的;有被磕的头破血流的;而飞机的天花板也被乘客撞烂了好几块。</div><div>A330-200飞机不算小了(大型双通道宽体客机),可是也会发生这么剧烈的颠簸;如果换做是我们经常乘坐的A320、B737这种中小型客机;那么颠簸的剧烈程度肯定还要大。</div> (图)A330-200客机(没拍过海航的,用海航“亲儿子”天津航空的凑个数吧)<div>图片摄影:陈润芃</div> 2018年的时候,我在飞往斯里兰卡科伦坡的途中就遭遇过一次晴空乱流。(不过那次乱流没有像7148航班中的那么剧烈,但也挺吓人的)旅途归来以后,我在我的游记中这样写道:<div>“飞机剧烈颠簸,忽上忽下。旅客的失重感很强,就像在坐过山车!当时空姐还没有发完早餐,就听到机长在广播里喊:“Cabin crew ,back to your seat!”然后餐车就扔在过道上空姐就跑了!<br>由于颠簸实在太剧烈,当时全飞机上几乎1/3的人都在因为晕机而呕吐!我倒是没有觉得晕机,但我当时真是害怕!”</div><div>(我当时甚至想过这飞机不会掉下去吧?要真掉下去了我可咋办?)</div> 而且像CHH7148航班遇到的这种晴空乱流不像一般的气流;一般的大部分气流,航空气象雷达都是能够探测到并且能够提示飞行员避开气流的;但是目前的航空雷达是探测不到晴空乱流的;因而飞行员很难避开;而晴空乱流引起的颠簸程度通常都会比较剧烈。<div>所以我们即使在平飞过程中,也尽量保持安全带扣好系紧。</div> 我记得2015年的时候岳云鹏在春晚上曾经说过一个梗,说孙越坐飞机:“空姐空姐给我来一个安全带,我这个不够长!”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发现这个还真不是一个梗,飞机上确实备有加长安全带。如果你的安全带已经放到最长但是系上后还是觉得过于勒紧;可以向机组人员要一截加长安全带。加长安全带使用时,只要将其连接在座位上的安全带上就可以了。 (图)加长安全带<div>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天津航空”</div> 为什么在飞机上不能吸烟呢?其实啊,这背后也有一个血淋淋的故事。其实在民航业发展的初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飞机上是可以吸烟的,甚至在登机时,飞机上会给你发放香烟。<div>然而在198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事故——加拿大航空797号航班。1983年6月2日,一架加拿大航空公司的DC-9-32客机执行达拉斯—多伦多—蒙特利尔的797号航班。飞机起飞后不久便发现客舱内有烟雾从洗手间内冒出;飞机随即迫降美国辛辛那提。但是在飞机迫降后不足90秒种,飞机突然燃起大火,导致还在机舱内没来及撤离的23名旅客遇难。</div><div>据事后调查推断;这起事故很有可能是由于乘客在洗手间内吸烟引起的。</div><div>所以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际民航组织(对,就是我们上一期文章里讲的那个ICAO)的153名成员在1992年开会决定———自1996年7月1日起,旅客不允许在飞机上吸烟。</div> (图)加拿大航空797号航班事故<div>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航空之家”</div> 为什么移动电话、锂电池移动电源以及其他带有无线电收发功能的设备要全程关机呢?<div>其实在飞行过程中,坐在飞机前面的那两个人和管制员之间“废话”超级多的你知道吧!比如单拿起飞的阶段举例:</div><div>飞行员乙(副驾驶):“天津地面,渤海7887准备好,申请推出开车”</div><div>管制员:“渤海7887,天津地面,可以推出开车,修正海压1005”</div><div>飞行员乙:“可以推出开车,修正海压1005,渤海7887”</div><div>飞行员乙:“天津地面,渤海7887开好车,申请滑出”</div><div>管制员:“渤海7887,可以滑出!Tango 4; November 3; November; Bravo; Bravo 7 ;16右跑道等待点等待,联系塔台118.20”</div><div>飞行员乙:“ Tango 4;November 3;November;Bravo;Bravo 7,16右跑道等待点等待,联系塔台118.20; 渤海7887收到” </div><div>飞行员乙:“118.20调好”</div><div>飞行员甲(机长):“确认”</div><div>飞行员乙:“塔台你好,渤海7887,16右跑道等待点等待”</div><div>管制员:“渤海7887,天津塔台,可以进跑道16右”</div><div>飞行员乙:“可以进跑道16右,渤海7887”</div><div>管制员:“渤海7887;跑道16右;地面风344 4米秒;可以起飞“</div><div>飞行员乙: “16右可以起飞,渤海7887” </div><div>飞行员甲:“TOGA SRS RUNWAY” </div><div>飞行员乙:“确认”</div><div>飞行员甲:“速度80”</div><div>飞行员乙:“检查无误!”</div><div>飞行员甲:“v1速度~抬轮!”</div><div>飞行员乙:“正上升率!收起落架~起落架收上!”</div><div>飞行员甲:“证实!”</div><div>管制员:“渤海7887;联系天津进近127.90再见”</div><div>飞行员:“联系天津进近127.90再见~渤海7887”</div><div>飞行员乙:“127.90 调好”</div><div>飞行员甲:“确认”</div><div>飞行员乙:“天津进近你好,渤海7887,16右离地,听你指挥” </div><div>管制员:“渤海7887;进近雷达识别了;上升至标准气压3800米保持”</div><div>飞行员乙:“上标压3800,渤海7887”</div> (图)飞行员驾驶客机<div>(好吧......我承认这其实就是我在驾驶A320模拟机)</div> 但是等飞机到达成都附近的时候,你打开了手机无意间造成了无线电干扰,飞行员和管制员通话不畅;然后你还在飞机上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恰巧你那充电宝质量不合格,锂电池着火了(反正也是够sui的)<div>这时候——</div><div>飞行员:“成都成都!MAYDAY MAYDAY MAYDAY,渤海7887,客舱火警!客舱火警!”</div><div>管制员:“啥子?你那个飞机出啥子问题喽?”</div><div>飞行员:“MAYDAY MAYDAY MAYDAY” </div><div>管制员:“哦!没得啊!那飞行平安,再见!” </div><div>飞行员:“靠!这白痴没听懂!”</div> <br><div>我这段纯属胡编乱造开玩笑哈!而且Mayday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所有的管制员——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四川的还是其他地方的~都听得懂!<br></div><div><br></div> 虽然Mayday那段我是开玩笑,但是起飞前那段我可真不是开玩笑,飞行员和管制员间真的是有那么多的对话,而手机信号也的确有可能干扰航空无线电通讯,导致飞行员听不清管制员指令。而那个充电宝在飞机舱内起火,也确实有过实例(比如2018年2月25日的南航CSN3539航班;2014年7月29日的海南航空CHH7364航班等)<div>所以在飞机上使用充电宝等锂电池设备,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div> 关于这个氧气面罩相关的问题,在编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我的朋友中选取了几位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做了一个小调查。 在调查中,我的关于氧气面罩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看到黄色的氧气面罩脱落下来并出现在你面前;你的第一反应会做什么?”<div>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戴上”;还有少部分人的回答是“看看别人怎么做,再决定自己怎么做”;还有一些人的回答是“拉下;罩在口鼻处”</div><div>回答“看看别人怎么做,再决定自己怎么做”的人~此题不得分;回答“戴上” 的人~此题得一半分;回答“拉下 罩在口鼻处”的人~此题得满分!</div> 首先为什么不能“看看别人怎么做,再决定自己怎么做”?如果飞机在万米高空氧气面罩脱落,说明舱内的氧气不足。而人类在万米高空这种氧气极度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只能保持15-30秒钟的清醒意识;如果你没有利用这个宝贵时间给自己戴上面罩,而是看别人怎么做的话,你很可能在你失去意识之前来不及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戴不上面罩,到最后很有可能你就挂了。<div>那为什么回答“直接戴上”的人我没有给满分呢,因为,你少了很关键的一步——用力向下拉面罩!氧气面罩和氧气发生器之间有一根紧系的细绳;细绳的另一端连着的是一根细针,向下拉面罩的时候相当于拉动这根绳,这根绳会带动细针刺破氧气发生器内的化学物质腔使两种化学物质反应(一般是铁屑和氯酸钠)产生氧气。所以如果你不用力向下拉面罩的话,面罩内是没有氧气的。(当然也别用力过猛,不然容易把导气管给拉断了)</div> (图)飞机上的氧气面罩<div>图片来源:网络图片</div> <p>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邻座的人需要你帮他戴上面罩,你会怎么做?</p><p>A. 帮他先戴上;然后自己戴上 </p><p>B.自己先戴上,然后再帮他上” </p><p>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B;甚至还有人直接给出理由:安全须知视频里有介绍——如需帮助他人,请先将自己的面罩戴好” 的确,选B是正确答案,而且理由也正确!</p><p>当然还有人说:“我选C——不帮他,让他自己想办法或者找机组人员协助!” 其实如果我们不考虑伦理道德问题的话,这个做法也是非常正确的。(而且说实话,我最鼓励的也是这种做法。如果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这么做。因为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安全才是最主要的,其他的无论什么都是次要的)</p> 但是,当我再继续追问选B的人“那如果你旁边的这个人是你爸妈或者是你孩子呢?” 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更改了自己的答案,选择了A,只有3位受访人员依然坚持选B。<div>的确,这又应验了那句经典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个时候我们仍然要坚持B做法。</div><div>其实我很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时候更改自己的答案,毕竟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人”尊老爱幼“的想法是绝对没有错误的;只是做法有些问题罢了。在我们说的这种情况下,B做法才是最尊老爱幼的表现。我们前文讲到,人在高空中一旦缺氧,只能保持15-30秒的清醒意识,如果你不利用这15-30秒的宝贵时间来给自己戴上面罩的话,你很可能自己就缺氧昏迷过去了。</div><div>如果你利用这15-30秒的时间给他戴面罩的话,如果这中间他的面罩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比如面罩卡住了之类的),最后出现的情况就是你无法成功给他戴上面罩,而你自己也没戴上面罩,你俩一起都因为缺氧昏迷去了。</div><div>即使你成功给他戴上面罩了,他没有因为缺氧昏迷过去,但是你自己在昏迷之前没来得及给自己戴上面罩,最后就是他没事,你昏迷过去了。因为他如果连自己的面罩都需要你帮他戴的话,他肯定不可能帮你戴上面罩。而且他如果连戴氧气面罩这么简单的事儿都需要你帮忙的话,那后面很多事(比如飞机迫降以后的撤离)他肯定都需要你帮忙,你要是因为缺氧昏迷过去了,你就没法帮他了,最后他还是会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div><div>那么如果你自己先戴好面罩,这样你的意识一直是清醒的。即使他在你戴面罩的过程中因为缺氧晕过去了,只要你戴好你自己的面罩以后及时给他戴上,那么他就会很快恢复意识,而且也不会有实质性的伤害。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俩都能平平安安。</div> (图)图文无关,但我就是想用这张图,哈哈<div>图片摄影:陈润芃</div> <p>简单来说就是——</p><p>你先给他戴上面罩,万一有点什么事儿,你没给他戴上,你自己也没戴上,最后你俩一块缺氧挂了</p><p>你先给他顺利戴上面罩,你自己没来及戴上,他没有能力帮你戴上。最后你先缺氧挂了;他到后面要是还有什么事儿需要你帮忙你也帮不上,所以他最后也有可能挂了。</p><p>你先自己戴好,即使他缺氧晕过去了,只要你及时给他戴上,他就没事,而你也没事。最后你俩都能平平安安下飞机。</p> <p>在此次调查中,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p><p>“你认为图中这些人戴氧气面罩的方法对吗?”</p> 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回答是“不对” 而且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对时,他们也可以很快回答出,“他们的鼻子全都露在了外面”<div>这个问题所有人——答案正确!理由正确!</div> 这张照片是由2018年4月17日美国西南航空由纽约飞往达拉斯的SWA1380航班上的乘客拍摄的。当时这架飞机由于发动机故障(发动机爆炸,其碎片击破了一扇机窗)导致客舱释压,氧气面罩脱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乘客戴氧气面罩的方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教材。他们没有将面罩完全罩住口鼻。这样其实和没戴面罩的效果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奇迹般的是,飞机上没有一名乘客因为缺氧死亡,只有一名乘客因为被发动机碎片击中而身亡。但这只是一个万幸,他们戴氧气面罩的方法是绝对错误的。 <p>(图)SWA1380航班迫降事件新闻报道截图</p><p>图片来源:网络图片</p>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氧气面罩的冷知识——其实氧气面罩内的氧气只够乘客呼吸12分钟左右。而飞行员会利用这12分钟左右的时间,把飞机降低到一个含氧量高且足以让乘客呼吸的高度上(一般是3000米左右)这个时候乘客就可以脱下氧气面罩呼吸了<div>但是也有例外情况,比如说2005年的塞浦路斯太阳神航空522班机,因为飞行员没有意识到客舱释压(反正这俩也是够二的),也就没有降低飞机高度,反而让飞机继续爬升。最后飞行员先因为缺氧昏迷,然后乘客因为氧气面罩内的氧气耗尽而昏迷。飞机在自动驾驶的状态下飞行至燃油耗尽坠毁在希腊境内。而这也酿成了希腊航空史上最惨重的空难事件。</div><div>那如果我们要是也遇到522航班的这种情况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个说实话真没办法~只能祈求自己别遇上这种二货机长!</div><div>不过我觉得,522航班的悲剧应该不会再重演了。每一次空难之后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找残骸,去调查空难的原因;就是为了要查出原因然后改进(该改进飞机设计的改进设计;该加强人员培训管理的改进培训管理方法,等等)避免类似的空难再次发生。</div> (图)太阳神航空522班机内旅客因氧气面罩内氧气耗尽而缺氧昏迷<div>图片来源:纪录片《空中浩劫》截图</div> <p>本期文章先给大家讲这么多(一次不讲太多,不然不好消化,对吧?)下期文章我们再来讲解救生衣、应急撤离滑梯等的相关知识。</p><p>最后附上专业人士(天津航空空乘培训部经理)对于这份关于氧气面罩知识调查的答案,大家可以仔细阅读品味。</p> (图)专业人士对于这份调查问卷的答案 <p>感谢以下受调查人员:</p><p>方昱龙 方鸿宇 黄菀萌 林永鑫 </p><p>罗林杰 欧玟 孙嘉骐 帖宸旸 </p><p>王文鹏 于海航 张嘉伦 赵禹萱 </p><p>赵琢恩</p><p>特别鸣谢:天津航空空乘培训部经理 李扬女士</p><p><br></p><p><br></p> 2020-07-03期<div>文案编辑:陈润芃</div><div>内容审核:刘洪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