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走进缸窑镇,探究350多年的缸窑文化。</p> <p>吉林市缸窑镇已有数百年的制缸历史,当时是与辽宁海城并称为东北两大陶都之一,曾铸就了“南瓷北陶”的缸窑文化。</p> <p>全国仅存的缸栅栏</p> <p>虽然不再辉煌,但依然在旷野里骄傲的矗立。</p> <p>两根烟筒分别是1965年、1975年,从高耸的烟筒~到处存在的大缸小罐无不彰显当年的繁荣兴旺。</p> <p>本想先参观一下缸窑镇博物馆,但因为内部停电,那只能留点遗憾下次再来!</p> <p>缸窑是龙潭区下属的一个乡镇,康熙元年,山西、河北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携家带口闯关东,其中有个人叫赵岩龙,当过瓷窑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1962年4月,赵岩龙逃荒来到浪溪沟,发现当地细腻油滑的白土是上等的制陶原料,便开始烧制陶瓷,浪溪沟后来成为以制缸为业的缸窑镇。</p> <p>幸好那些美好没有擦肩,愿那些爱着你的人都能懂。</p> <p>感谢世间所有的缘,眼光交汇的那一刻,抵得上所有的期待。</p> <p>生命的美好,是来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以下的作品都是由吉林省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秀利老师制作而成。</p> <p>刘秀利老师作品均以吉林龙潭区球粘土为主要原材料,用火山沉积矿石及伟晶岩等多种生态原矿材料。利用缸窑300多年传统古法灰釉制作配方,用1300℃高温氧化焰烧成,无化学添加。</p> <p>刘秀利老师系列产品介绍:</p><p><br></p><p>1.东珠釉:釉面似东珠莹润肥美,色泽沉稳高雅。 </p><p>2.乌拉洒金釉:清朝打牲乌拉盛装贡品器物的常用釉色,似龙袍高贵典雅,是吉祥富美的窑变釉。</p><p>3.冬釉:是在冬天零下20几度才能生产制作的窑变釉,自然天成奇雅难寻。</p><p>4.翡翠青釉:古法灰釉制作,釉质莹润,苍翠欲滴,浑然天成。</p> <p>感谢依然真诚生活🍵</p><p>感谢依然微笑面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