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金龙山游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一座大山,以“金龙”二字冠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加之,披上金龙四大王谢绪从人到神的神话故事,又使金龙山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 庚子之年,初夏时节。慕其名而走进孝义市,走近金龙山。</p> <p class="ql-block">  金龙山,亦称青云十八阶(甲),位于孝义市高阳镇下吐京村西、临水村之南岸,北临下堡河,南靠(省道)孝石线,距孝义市区7公里,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据碑文记载:“孝义西乡临水村南岸有山名十八甲者,其巅旧建金龙大王之庙,前襟胜水,左涌清泉,山形层叠,恍矗青云之梯,庙貌巍峨,俨开龙门之遥;在昔文人蔚起,仕宦云从,孰谓非神灵之默佑,风水之发祥耶”。说起金龙山之美,可谓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天然植被,层林尽染,山峰对映,沟岔交错,清溪潺潺,甘泉如至,文物胜迹,寺庙阁廊,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景色之美,如诗似画。其实,金龙山的美,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它是中国佛教、道教与孝亲多元文化的结合体,自古以来,当地颇乎人望。</p><p class="ql-block"> 2012年以来,孝义市将金龙山景区作为重点文旅项目倾力打造,由孝义市工商联(总商会)牵头,民营企业家联手综合开发,建成了总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主景区占地约1300亩)的金龙山风景区。漫步其间,观赏品读,随处可见天地一体、神人合一的和谐景象,到处可寻佛、道、儒三教共处的和平踪迹,充分展现了“行孝仗义”、孝行、孝亲文化的精彩亮点。</p> <p class="ql-block">  走进金龙山,漫步各景点,我在观赏中品读,在品读中品味,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驻足品读神仙楼,99条蟠龙、138尊神仙汇聚一堂,人物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雕刻技艺精湛无比,令人称其叫绝;徒步攀登青云十八阶,18层巨型台阶、282层小台阶、49米落差矩阵,节节高升,青云直上,仿如步入人间仙境;沿途观赏中华九鼎、文武官员官服浮雕,品读金龙大王谢绪从人到神18幅传奇故事,扑朔迷离,让人浮想联翩;走近金龙殿、崇孝寺、敬德祠、观音堂一座座古寺庙,感悟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孝亲文化之多元融合,领悟“行孝仗义、包容大气”之中华传统美德,我被“割股奉亲”故事所感动,为“义虎救樵夫”所惊奇,为“金龙大王”谢绪舍身取义、化身金甲神实现心愿和对尉迟恭的为老百姓的大义之举所赞赏。“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在当今人心浮躁、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我们更要大力倡导“孝”和“义”等中华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 金龙殿,位于青云十八阶之上,雄踞金龙山巅。原址是金龙大王庙,清光绪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夏初重修,始建年代不详。当时在金龙大王庙的旧址西边建正殿三间,为一堂两屋的规制。堂之正中供奉金龙大王圣像,屋外有围墙环绕,规模较之原先略显狭窄。2012年,在原建上加固并扩建为两层,面宽为16.23米,进深为9.06米,两层双檐仿清式建筑,钢筋混凝土与木结构相结合,青砖墙面,屋面采用灰筒瓦铺,四周回廊。一层供奉金龙四大王谢绪,左右两间供奉金盔金甲神、运河之神,皆为金龙四大王封号、化身;二层供奉真武大帝。庙堂雕梁栋宇庄严雄伟,油漆彩绘鲜艳夺目。传说金龙大王历经四代:禹龙王是显赫华夏的治水大英雄大禹、青云龙王是玉帝下派得道神仙青云道长、真武龙王是北方真武大帝、谢绪龙王是明太祖朱元璋册封的金龙四大王,即现时庙中供奉之神。</p> <p class="ql-block">  站在金龙山巅,环顾四周,极目远眺,金龙山全貌尽收眼底。当我用无人机全景式航拍时,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之中,我惊奇地有了新发现:孝义东部之平川地貌,宛如一只静卧的雄狮,体型巨大,威武雄壮,闭目凝神,雄视一方;横贯东西之孝河,酷似一条长长的巨龙,体态矫健,蜿蜒曲折,奔腾于山川之间,卧波于孝河之上;美丽的孝河与山川地带逶迤而下的下堡河、兑镇河、柱濮河三条河流汇集处突兀高耸起一座金龙山,仿佛就像一大三小的四条金龙嬉戏中的绿珠,又像是孝河这条巨龙高昂的龙头,夏日的金龙山浓妆艳裹,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煞是迷人。触景生情,大自然赋予我如斯感悟:山有山的雄峻,水有水的柔婉,云有云的缥缈,行走吕梁每一处大自然所呈现的美丽景色各不相同。其实,大自然之美景亦如人生,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自成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绚丽多姿的世界。当我离开金龙山,暮然回首,金龙山俨然一条金碧辉煌的巨龙横卧于孝河大地。</p> <p class="ql-block">  此行,本欲去拜观音大佛,恰逢殿内施工禁行,未能亲眼目睹,颇感遗憾,但我从观音大佛简介了解,汉白玉雕塑的观音大佛像,高大巍峨,叹为观止。据说,大佛重达3000多吨,高26.06米,寓意孝义市在公元前594年(周定王13年)置瓜衍县至2012年开工之时,拥有2606年的厚重历史;莲花宝座高13.85米,寓意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赐孝义县名至2012年开工之时,彰显1385年的悠久历史;观音大佛像加莲花宝座共39.91米,从佛顶距地平面高达99.1米,寓意佛家普度众生、九九归一、吉祥万福之意。</p><p class="ql-block"> 行走金龙山,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 区区一座金龙山,</p><p class="ql-block"> 山小名美传四方。</p><p class="ql-block"> 禹王在此建龙庙,</p><p class="ql-block"> 真武龙女筑寺院。</p><p class="ql-block"> 青云错铸十八甲,</p><p class="ql-block"> 柏槐相拥留人间。</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聚仙坊,</p><p class="ql-block"> 三教共处万万年。</p> <p class="ql-block">  漫步金龙山,我在观赏品读中,也聆听了很多传说故事,虽然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但颇感神奇,且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金龙大王谢绪从人变神传说。传说,金龙大王为宋代人,是临安谢太后之侄。金龙兄弟共四人,即谢纪、谢纲、谢统、谢绪。因谢绪排行老四,名叫金龙四大王。谢绪从小在安国县章令村的外祖母家居住。成天在大沙河边玩耍,练就一身好水性。一日,他在河中玩,被过路的水军将领相中并带到河南。在军中,谢绪英勇机智,屡建战功,被提升为将领。某年夏日,河南连降暴雨,黄河水猛涨,谢绪奉命带将士几千人去抢险。突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黄河决了口。河水奔腾咆哮冲向村庄。危急关头,谢绪纵身跳入河中,一声霹雳,全身金光闪耀的谢绪,瞬间变作一道铁墙,挡住了洪水。将士们目瞪口呆,众乡民含泪跪拜感恩。随即,谢绪又化成一条金龙,双眼射出万道金光,直射天官。玉帝见状,忙问太白金星:“这是何故,光彩如此耀眼?”太白金星详细道出原委。玉帝大悦道:“此人如此心善,普救众生,就让他掌管风雨吧!”话毕,传下圣旨。从此,金龙大王名声很快传遍神州大地。据说,后来有位河北工匠,在黄河岸边打工,准备回家当晚,夜梦谢绪进了家里,谢绪笑曰:“别怕,咱是老乡,我有事相托于你……”还讲述了玉帝封“金龙大王”的事,表明非常想念家乡父老和兄弟姐妹,愿意为多做点利国利民的好事。随施礼道:“明天,请你千万带我一同上路。”奇怪的是,工匠连做三梦,梦梦相同。梦醒时分,天已大亮,工匠抬头看见桌上立着半尺高的藤梅木人,感觉与梦中谢绪一模一样,急忙起身跪拜。工匠随带上“木人”起程。一路上,脚下如生风,不知不觉便来到沙河旁。不知何故,背上的“木人”越背越重,几乎压弯了腰,步履艰难,实在背不动了,就地休息间一打问,此地乃谢绪外祖母家的章令村。于是,挨门串户打问,与梦中谢绪所言完全一样,人们又惊又喜。为纪念谢绪功绩,章令村和他的家乡杨翟村纷纷捐款,修建了一座“金龙大王庙”,取名“金龙山”。每逢天旱少雨,人们就请“大王爷”降雨,老百姓敲锣打鼓赴金龙山,每年要举办盛大的“金龙四大王”庙会,县内外几千人上庙。据孝义乡民口口相传,虢国灭亡,神断香火,金龙庙一夜之间被一场大风刮到了金龙山,其历史可推至春秋战国时期。所祀“金龙大王”名叫谢绪,原是南宋钱塘县北孝女里的一介书生,在“四方奔走,联络抗元”无望之下,留下“一死千年恨不休”的绝命诗,于德祐二年(1276年)投溪自尽,年仅26岁。待到明朝朱元璋起兵后,“谢绪便托梦乡人,今有明主出,黄河北徒以应验。亡国之恨今当报,吕梁相逢必助战”, 于是“化身金甲神”,也就是韦驮菩萨,力挺洪武爷“灭元兴明”。后被追谥为“金龙四大王”,其庙遂称“大王庙”。</p> <p class="ql-block">  “青云十八阶”来历传说。有人说是大禹治水时开山劈石后的历史遗迹,也有人说是五道爷早年领导奴隶起义时修筑的军用工事,还有人说是一座古代大型的墓群遗址。孝义民间普遍流传这样一种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金龙大王庙开光显灵之后,金龙山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感谢神灵之恩典,每年二月初二、八月十五,孝义临水、吐京一带百姓都要上山敬香拜神,香客不断,香火缭绕。然而,通往寺庙只有一条陡峭之小道,乡民俗称“猴坡”,寓意只有猴子才能爬上去。每逢山洪暴发,道路泥泞,根本无法通行,百姓也无法上山敬香,金龙大王为此焦虑不安。</p><p class="ql-block"> 话说,金龙山的金龙大王和临水村的五道爷,隔河为邻,情趣相投,常聚对弈。一日,五道爷登门拜访,金龙大王道:“人人说你急公好义,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爱助人为乐。今天,咱就以棋为赌,我如果赢了你,请你为此山修条便道?”五道神笑道:“那要是你输了呢?”金龙神自信道:“要是我输了,要啥就给你啥!”五道神想了想道:“我要是输了,你就把新娘子送我?”金龙大王虽有不悦,但还是答应了。结果,五道爷大获全胜。金龙大王却赔了夫人。性格刚烈的金龙娘娘,不甘受辱,一怒之下,上告天宫。天官火冒三丈道:“大胆金龙王、反骨贼五道爷,怎开玩笑到老祖宗了!”玉皇大帝随派天蓬元帅率天兵天将连夜下界,将金龙大王和五道爷押回天宫,各打五十大板。当金龙大王道出真相后,玉帝觉得事出有因,就法外开恩,限他们三日内在金龙山修筑一条便民山道。否则,二罪并罚,定斩不饶。二人领旨谢恩,不敢怠慢,便下界了。</p><p class="ql-block"> 百姓闻讯,由五道爷负责修筑山道,那是一呼百应,男女老少齐阵。一时间,山道人山人海,人们夜以继日地干,但天造地设决非人力所为。两天过去了,眼看期限就要到,金龙大王和五爷束手无策,干着急没办法,急的团团转。</p><p class="ql-block"> 是夜,天气突变,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飞沙走石,金龙山“轰隆隆”之响声整夜不停。此时,金龙大王躺在床上,昏昏沉沉,模模糊糊之中,看到床边站着两个威风凛凛的彪形大汉。仔细一瞧,原来是白面素身的秦琼和黑脸黑衣的尉迟恭。金龙大王急忙道:“二位门神爷,深夜造访,有何要事?”两人齐声道:“现在山道已开好,请大王别再担心,再下告辞了!”冷风袭来,一阵闪电,不见了踪影。金龙大王猛然醒来,天已大白。走出庙门,俯视山下,惊奇地发现,昔日陡峭深沟早已不见了,眼前是一道道一条条环形梯田式的台垣,像一道道人工修筑的台阶,从山下延伸至山顶。这时,五道爷也闻讯赶来,金龙大王细说昨晚梦事,二人恍然领悟。</p><p class="ql-block"> 原来,门神爷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看到金龙山工程浩大,唯恐限期内不能完工,不忍心金龙王和五道爷再受责罚。趁夜赶到金龙山救驾。秦叔宝挥动双锏,尉迟恭舞起双鞭,直接打向金龙山。霎时,天崩地裂,金光四射,巨石被一块块打落山下。锏鞭威力无边,天助神力,一夜之间,就开辟了一道道台阶式的山道。十里八村的乡民闻讯赶来,沿着新筑台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登上金龙山。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此山道正好十八级台阶。金龙王和五道爷禁不住会心一笑,感慨万千。这正是:“佛有天地十八层,道有三生十八轮,人有三六和九等,十八般兵器样样精,十八金门已打开,九九重阳五谷丰。”</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就把金龙山叫“十八甲山”,这条上山道叫“青云十八甲”。再后来,为了纪念尉迟恭造福于民之不朽功绩,人们就在“十八甲山”下修建了一座“敬德祠”,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始从金龙山传说。金龙大王庙是金龙山最古老的寺庙,又名河神庙、禹王庙。历史上,因“治梁及岐”大禹治水始从金龙山而成名。据说,金龙大王庙正殿内,原供奉大禹水厄大王,偏殿供奉伯益和后稷,为协助大禹治水的重要功臣。传说,孝义高阳村一带是大禹祖父颛顼的封地,崇源头是大禹父亲崇伯鲧的故乡。狐岐山脉由西向东经金龙山至崇源头一带,大禹之父鲧是从崇源头开始治水的。尧接位后,鲧被封于崇国。当年,大禹父子登上“望川崖”(今下栅乡东西铺头村一带)的高山勘测地形、观看水情。在金龙山通往下吐京的“黄瓜甲”曾耸立着一块大石壁,当地人叫“无根无字碑”“量天尺”“定海神针”,据说是治水时用的测水标尺。文峪河,原名“文禹河”,据说文峪河因大禹开辟而得名。兑镇南垣下有条沟叫羽沟,据说也是大禹与鲧在金龙山一带治水时开凿的。上述种种迹象,基本可以印证,大禹治水始从金龙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  此外,在金龙山还有很多传说故事,譬如观音大佛、柏抱槐、金龙泉、郭子仪与金龙山、尉迟恭赴金龙山淘金、玄武大帝拧离金龙庙方向、小龙女与金龙山爱情故事等等。传说颇多,演绎多多,奇思妙想,无不令人遐思飞扬,探究奇妙,快乐悠悠!</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参阅资料】《孝义县志》《汾州府志》《吕梁市乡镇志》(孝义卷)、《山西通志》《吕梁地区志》《魅力孝义》以及散见于网络一些有关金龙山的图文资料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4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