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怀屈子》</p><p class="ql-block"> [七律(平水韵)] </p><p class="ql-block"> 石破天惊震荆楚,诗坛鼻祖踏歌来。 </p><p class="ql-block"> 声声浪漫离骚诞,处处象征香草栽。 </p><p class="ql-block"> 韵入新潮成绝作,花开辞赋出英才。 </p><p class="ql-block"> 一生含笑冲奸佞,毛誉平公执匕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诗写于2019年6月7日端午节。</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诗坛鼻祖:指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p><p class="ql-block">声声浪漫:指屈原的《离骚》等作品皆具有浪漫色彩,成为我国历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处处象征香草栽: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香草美人的意象,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他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审美追求。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便立体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入新潮成独作: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离骚》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开辞赋:指屈原在当时已成为“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p><p class="ql-block">毛誉平公执匕裁:毛泽东曾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持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扬屈原具有刀子精神,以文做匕*首。</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前粽子趣》</p><p class="ql-block"> [七律] </p><p class="ql-block">轻轻解去丝绸带,慢慢松开绿霓裳。 </p><p class="ql-block">突令眼前三闪闪,忽如心里几忙忙。 </p><p class="ql-block">皑皑胴体勾眸滞,淡淡肤香诱尔狂。 </p><p class="ql-block">原本不宜伤宝贝,终归难耐把荤尝。</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之断想</p><p class="ql-block"> [七律(平水韵)] </p><p class="ql-block">老天迂腐降星灾,蒲月流风漫祭台。 </p><p class="ql-block">千问离骚曾记否,九歌渔父岂忘哉。 </p><p class="ql-block">龙舟满载三湘念,米粽深藏四水哀。</p><p class="ql-block">万众招魂求渡越,远游五岳楚心开。 </p><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 2020-06-17</p><p class="ql-block">注: </p><p class="ql-block"> “三湘”与“四水”合称,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三湘,是指湖南的湘中、湘西、湘南;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简称“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 千问,即《天问》,与《离骚》、《九歌》、《渔父》、《招魂》、《远游》一起,皆为屈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此诗中的对句: </p><p class="ql-block">千问离骚曾记否,九歌渔父岂忘哉。 </p><p class="ql-block">1、此联运用借代、双关、设问、反问、互文、对仗等多种辞格; </p><p class="ql-block">2、此联属于借对,借千问的特点来指代《天问》; </p><p class="ql-block">3、也属于嵌名对,联中嵌入了屈原的《天问》、《离骚》、《九歌》、《渔父》这四篇作品,而且串联成意; </p><p class="ql-block">4、还属于互文对,上下句互为补充; </p><p class="ql-block">5、还属于流水对,出句设问,对句用反问的形式作答; </p><p class="ql-block">6、此联另一特点是,虚词的巧妙组合,曾记否/岂忘哉,两句中,六个字用了四个虚词,但读起来却实而不虚; </p><p class="ql-block">7、千问、九歌是双关义,既可以理解为屈原的作品,也可以把问、歌作动词看,意为:多次地询问,多次地吟诵(吟唱)。</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湖南常德人,现常住珠海。湖南诗词学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校长。爱好诗词,懂韵律。岭南风韵诗社副社长,曾参与主编过《岭南风韵诗词集》2021、2022两部诗词集,任副主编。在2024年“古韵新吟杯”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名),在人民文艺网可查(http://www.whtxhz.cn/news/5466.html)本人愿与网友们诚心交流,相互支持,共同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