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般的天坛

玻萝

<p>  上天因高远而深遂莫测,天坛则因反复演绎而示人谜一般的现状</p><p><br></p><p><br></p> <p>  进入天坛公园,一幕幕建筑奇观涌入眼帘冲击心屝。然而主体建筑核心部位似乎没有出现,整体布局和中心主题不甚明朗,犹如乐章华美而未推向一个高潮,又象一篇散文各自精彩。</p> <p>  京城有九坛,分别为:天(圜丘)、地 (方泽)、日、月、先农、先蚕、社稷七台和祈年、太岁两殿。其中的圜丘、祈年殿就座落在现在的天坛公园里,一园双坛。正是这双坛,整个园区无法聚焦形成核心。这背后藏着一段历史,成因复杂。</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历史溯源</b></p> <p>  打着奉天靖难旗号,朱元璋四子朱棣以燕王身份和武力夺取其侄朱允炆帝位。之后,以天子戍边为由,迁都燕京称北京,南京改作留都。也许冥冥之中早有定数。朱元璋立国之初,在金陵营建南京基础上,构思在家乡临濠(今安徽凤阳)设中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北京,形成“两京一都”,以春秋往来巡守 ;结果中都营建仅6年便作罢,北京则空想而已;没想到自己百年之后,“两京之制”实现,而且北京比开封更加往北。</p> <p>  在永乐皇帝朱棣统治下,北京都城临摹南京建设。正如《明太宗实录》记载:“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 ,而高敞壮丽过之。”北京天坛的前身就在这种背景下建造出来。因悉如南京,有必要追溯南京坛庙营建历程:</p><p><br></p><p> 朱元璋称帝前一年开始在金陵营建宫殿及京师坛庙,至洪武七年建成圜丘、方丘、朝日、夕月、山川、先农、社稷、太庙、历代帝王庙、京都城隍庙、先师庙、功臣庙等,并制定“吉礼十四”分别祭祀:1.天;2.地;3.宗庙;4.社稷;5.朝日;6.夕月;7.先农;8.太岁、风云雷雨师;9.岳镇河渎、天下山川、城隍;10.旗纛;11.马祖、先牧、马社、马步;12.祭厉;13.祀典神祇;14.三皇、孔子。从此南京坛庙设置步入明代祀典仪轨滥觞期。</p><p> 及至洪武八年停止中都营建,开始聚集国力对南京洪武初年创建的坛庙礼制自我重塑,进行一系列重建、迁建、扩建或整合:太庙与社稷坛从宫城东南和西南两个外角位置移到午门前中轴线两侧,变成隔街相望格局,太庙同时由都宫别殿改为同堂异室形制;山川坛重建庑殿合祀天神地祇,东北角上建庙专祀旗纛神,先农坛从皇城内迁出移置这里;在圜丘(即天坛)旧址改建大祀殿,把四郊分祀的天、地、日、月四坛以及它处的星、辰、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天下山川、天下神祇、历代帝王庙一并裁撤归置于此祭祀,天坛由此化身大祀殿内而不复独存。</p><p> 这是天坛的第一次嬗变,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明初制订的众多祭祀制度产生“礼烦人倦”继而“烦渎”,不能做到敬谨将事。特别是天地若父母,父母合祀天地亦应合祀,之前一些灾异现象正是天地分祀于礼不合所致。</p><p><br></p><p> 朱棣营建北京都城,为表正统性对朱元璋最后更定的坛庙建置制度照单全收,在南郊设大祀殿。</p><p> 嘉靖皇帝朱厚熜承继大统后,对朱棣建立的北京坛庙大规模调整,添建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历代帝王庙、先蚕坛、帝社稷坛等,把朱元璋在南京后期撤销的坛庙一概恢复,甚至较朱元璋初期设置坛庙还多出置了先蚕坛、帝社稷坛、崇雩坛。天坛在此背景下与地坛、日坛、月坛等一道从大祀殿脱胎而出再行四郊分祀建制。圜丘在原大祀殿南面添建,而大祀殿在各祭坛分拆析出后仅余祈谷功能遂改建为大享殿,再后来乾隆改大享殿名为祈年殿,这就有了当今天坛公园南面圜丘、北面祈谷坛的一园双坛现象。</p><p> 嘉靖给出的理由:坛祭为天、屋祭为帝,大祀殿行祀并非祭天之礼,仅屋祭帝而已;且屋祭还是天地合祭,则连上帝也不能专祀,所以大祀殿只是相当于周礼的明堂。因此需另建圜丘露祭才合仪轨。</p> <p>  天坛历经洪武时期的天地分祀到天地合祀,再嘉靖时期的天地合祀到天地分祀,于是南、北两京两种祭坛演变历程:南京先有天坛后有天地坛,北京则先有天地坛后有天坛,翻来覆去。</p><p> 然而,天坛这种翻覆较之太庙的演变只是小巫见大巫。朱厚熜在群臣反对其父袝祀太庙情况下,在他处为其父修建献皇帝世庙奉祀;后借南京太庙一场大火作话头将北京太庙由同堂异室改为都宫别殿形制,顺势把其父献皇帝世庙改称睿宗庙迁到太庙东南隅扩大版的太庙宫区内;最后北京太庙一场大火后重建改回同堂异室,其父随之正式入庙袝祀。太庙先是改回明太祖朱元璋早期的都宫别殿形制,后又恢复朱元璋后来的同堂异室定制,翻覆又翻覆,倒腾来倒腾去最后其父倒腾进太庙袝祀,终遂心愿。(朱厚熜在堂兄武帝朱厚照无子嗣情况下继位,其父生前为亲王兴献王)</p><p> 然而此后,京城坛庙建置基本固定延续下来,给后人留下丰富的传统祭祀文化及蕴涵的古代哲学思想,为后来满清皇庭效行汉人文化提供载体。</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了解天坛的前世今生,再来逐一细察这里每组群落每座建筑。</b></p> <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圜丘</span></p> <p>  圜丘是天坛公园的真正核心,祭祀统御圜宇包罗万有的昊天,是天人对话的地方。</p> <p>  皇帝作为上天之子(天子)在此与天沟通,圜丘中心设置天心石供皇帝站立向天祷告。站在天心石讲话,听到自己的声音回响洪亮,仿佛有亿万人应和,故天心石又叫“亿兆景从石”,寓意亿兆百姓如“影从”紧相追随。这是天人感应的古代哲学思想体现,也是古人掌握应用声学原理的智慧结晶。</p> <p>  坛面围绕天心石铺墁9圈,每圈由内至外铺石9、18、27…直至最外圈9*9共81块。9在古人眼里是极阳之数表示最尊贵,于是上层直径9丈、中层环宽3丈外径15丈、下层环宽3丈外径21丈,各层外径9、15、21相加为45丈恰合“九五”之尊寓意,运用数字玄妙至极。</p><p><br></p> <p>  华夏擅长万物类象思维,善用象征手法营造天的意境:直觉观察认为天圆地方,则圜丘和内壝筑成圆形寓天,外壝筑成方形寓地;天色苍蓝,则内、外壝皆覆蓝色琉璃瓦以类天色;天阳地阴,则圜丘建筑尺度多用9、3、5、7这些阳数,如坛3层、每层台阶9级、壝棂星门每面3座。</p> <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建成圜丘后:一是冬至大祀报天,赞颂昊天明鉴无私眷隆有德,然后禀告帝业,最后祈求佑助江山永固,皇帝亲祭明代20次清代199次;二是孟夏大祀常雩祈求风调雨顺,若遇天旱在天神地祇坛和太岁殿三次祭祀无效,则在圜丘大祀雩,一旦如愿行谢祭,皇帝亲祭明代10次清代127次;三是告祭,为皇帝登基、上尊号徽号、追尊先皇谥号庙号、册立太子皇后、皇帝亲征、重大任免事宜而行祭,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时也会在圜丘告祭,祈求上苍怜悯众生还世间安宁。皇帝在圜丘亲祭次数冠其它祭坛之首。其中康熙皇帝为祖母祈康告祭一幕最为感人,那时祖母孝庄文皇后病危,康熙为表虔诚不骑马不乘轿而步行三里到圜丘跪愿:“若大数或穷,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而这也是史上皇帝不为国事为家事在天坛行祭的唯一一次特例。</p><p class="ql-block"><br></p> <p>  圜丘往北是皇穹宇,平时安奉昊天神主。圜丘作为昊天幸朝垂听人间呼声之处,则皇穹宇就是昊天神明退朝后寝殿。</p> <p>  古人观天象仿星宿规划布局京都,亦会依人间礼制仪象臆想天庭布局,把圜丘坛区规划成皇宫外朝、内朝形制,圜丘相当于外朝,设内外两重壝围廓外朝宫区;皇穹宇相当于内朝寝殿,设一道园形宫墙围廓,主殿、宫墙皆取圆形,寓天意象更甚。</p> <p>  京城九坛奉安坛主的殿堂唯这处圆形。而皇穹宇的前身泰神殿还不是圆形。泰神殿组群与圜丘于嘉靖九至十年间同期营建。嘉靖十七至十八年间把面阔五间长方形泰神殿改建为圆形重檐皇穹宇。由于皇穹宇组群较泰神殿组群扩大,皇穹宇与圜丘之间距离也嫌局促,只能向北要空间。于是北面垣墙皇穹宇附近由直线改为向北突出半园。考古人员发现这突出的半园垣砖窑造年号为嘉靖十七年和十八,而其他部分垣砖窑号不晚于嘉靖九年,证实这一改建情形。天坛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表达是日瑧完善过程而非一蹴即至。又如乾隆时围垣改用“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临清砖”,造就出“三音石”、“回音壁”声学奇观,置身其间产生“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举头三尺有神明”意念而肃然起敬。</p> <p>  皇天神主安奉这里,它是这片坛场的主人。嘉靖分祀后昊天上帝改号皇天上帝。</p> <p>  皇穹宇内、外两圈柱各8根共16根。</p> <p>  这是昊天寝宫大门,当年无人能进打扰它宁静。如今游人如鲫,失去了神秘。</p> <p>  </p><p> 圜丘典礼组群、皇穹宇组群和神库、神厨、宰牲亭构成一个片区并缭筑墙垣。“元享利贞”是周易揭示天道运行和自然万物生长收藏规律的重要思想,一切都会经历启元、亨畅、收敛、息藏过程。于是这方缭墙依此天道天性设东南两北四门,分别称泰元、昭亨、广利、成贞。而这四门应为嘉靖初创时的原物,考古价值甚高。</p> <p>  成贞门南顾皇穹宇背面,这里是圜丘组群的结语;北望祈年门,这里又是祈年殿组群的启语。这是一个轮回的功德圆满又是一个轮回的开端。</p> <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祈年殿</span></p> <p class="ql-block">  嘉靖九年实行天地分祀后,大祀殿清闲许多,仅举行嘉靖创设的孟春祁谷礼,太祖配享。嘉靖二十年皇穹宇落成,圜丘大组群已近乎完美,于是目光转向大祀殿,决意把南郊这“天”字文章再书一笔,下旨长方形大祀殿改建为圆形大享殿以秋季大享上帝,皇孝睿宗配享,类如古制的明堂敬天法祖祭祀。大享殿工程时开时停直到嘉靖二十四年建成。大享殿组群看似皇穹宇组群的放大版,不同的是皇穹宇是奉安之处若寝殿,大享殿是祭拜之处若外朝,而大享殿是京城九坛少有的殿祭模式(另一处是太岁殿);皇穹宇组群圆形围廓,大享殿组群方形围廓;皇穹宇两重檐,清代乾隆改为单檐;大亨殿三重檐,清代乾隆改称祈年殿。</p> <p> 大享殿建成后,嘉靖皇帝并没到那里亲祭一次,孟春祁谷仅于嘉靖十年在原大祀殿亲祭一次,余皆遣官祭祀;而秋季大享祀礼改在紫禁城内。</p><p> 及至其子隆庆皇帝继位,认为孟春大享殿祈谷与仲春先农坛耕藉内容相类时间相近过于烦数而取消;而那秋季大享是嘉靖专为皇孝睿宗配祀之举,也因睿宗非隆庆皇孝而取消。有明一代大享殿基本闲置,直到未代皇帝崇贞才重启孟春祈谷礼并亲祭两回,不过是在圜丘举行。</p><p> 有清一代,更加重视祭祀活动,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大享殿行祈谷礼从入关后首位皇帝顺治启动以来从未间断,皇帝亲祭190次之多。</p><p> 至此,天坛话题出现圜丘冬至大祀报天、祈年殿孟春祈谷、先农坛仲春耕藉,感觉有些混淆不清。细想,似可作这样的分辨:</p><p> 圜丘与祈年殿一个露祭一个殿祭,祈年殿座落的圆台都称祈谷坛,我认为大型台座而已,中国古建筑每个殿堂之下都有一个台座,因为祈谷礼是在屋内举行而非露天台上举行;圜丘冬至大祀与祈年殿孟春祈谷对象都是昊天上帝,但祷告内容有别,一个祷告国运国祚、一个专祷农事五谷丰登;祈年殿孟春祈谷与先农坛仲春耕藉,祭祀对象一个祭天一个祭人神先农,而孟春仲春如此频密祭祀,则体现着根深蒂厚的农本观念,特别是耕藉礼不仅在祷告予求,天子更是亲自下田躬身垂范课劝耕桑。</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祈年殿蕴涵丰富文化艺术,更烙下许多历史印记,是演变最多的地方,从长方形大祀殿到圆形大享殿、从闲置到清代祭祀重要场所、从大享殿到祈年殿、及至光绪年间重建。1989年遭雷击焚毁,在国力衰图档缺中用6年时间重建,虽大不如前,仍如此吸睛,可想曾经辉煌。</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内圈龙井柱即通天柱4根,每两通天柱间2童柱共8童柱,中、外圈各12根。</p> <p>  眼前的祈年殿应是这里最新的建筑实体,然而其近前的东西两庑、左侧的神厨库却是最老的建筑实体,新老建筑实体完美协调浑然一体。这两庑是永乐时期天地坛的遗构。天地坛初建有大祀殿与东西两庑,两庑各15间直抵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改大祀殿为大享殿,长方形殿宇变成圆形殿宇,两庑与大享殿产生干涉,于是拆掉靠近大享殿的6间,在剩余的9间后面另建7间庑,大享殿南面两侧变成前9后7两重庑;乾隆十六年,把两侧庑后面那重拆掉,就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祁年殿典礼之余,一切归于平静,其神主回归皇乾殿里安奉。这方寸之域,原为天库合奉大祀殿的天地坛神主,后改为皇乾殿仅安奉昊天神主。改造后皇乾殿较天库尺度有所增大,仍为五间长方形,而非皇穹宇那样圆形,也没配殿。这是祈谷与粮生大地有关,还是囿于原址的影响,不得而知,终究这里天圆的画面绘就不够彻底,天的意象不强烈。这类意象状况还有的是:祈年殿的三重檐当时由上往下依次为蓝黄绿三色分别寓意天、地、万物,直至清代乾隆皇帝才全部统一为蓝色;祈年殿台座三重丹墀和排水口从上到下分别雕成龙、凤、云,不若圜丘全部雕成龙全阳性。</p> <p>  祈年殿、皇乾殿、神厨库、宰牲亭构成又一个片区并缭筑墙垣,分别设东、西、北天门,独缺南天门。这是因为初期天地合祀时的南垣及其南天门,已湮没在添建的圜丘片区里(此垣依稀可辨在圜丘外壝稍南与隔街相望的先农坛太岁殿南垣同一位置),两个片区间的新筑隔墙实际上是圜丘片区北垣、祈年片区南垣,此垣上成贞门只为圜丘片区命名。</p> <p class="ql-block">  图示边缘筑内垣,内垣内南北分为圜丘片区和祈年殿片区,斋宫落在祈年殿片区里。斋宫是皇帝亲祭时提前到来斋戒寝宿之处,斋宫通常建在坛台的前侧方,现却置于圜丘的后侧方是何因。</p><p class="ql-block"> 斋宫永乐初创时位于大祀殿右前方,符合常规。嘉靖时期实行天地分祀在大祀殿南部另起炉灶建圜丘祭天,斋宫就落在圜丘右后侧。及至大大祀殿改大享殿祈谷,斋宫又位于大享殿即祈年殿右前方。</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天坛的变化如图示大致梳理:</p><p class="ql-block"> 永乐初创大祀殿,殿后建天库奉安神主,右前侧建斋宫,左侧建神库、神厨、宰牲亭,筑垣围廓;垣外西侧建祀祭署和牺牲所。</p><p class="ql-block"> 嘉靖初在大祀殿南部添建圜丘、泰神殿及附属的神库神厨宰牲亭;坛垣重构,主要是南垣向南迁,圜丘与大祀殿组群之间筑垣间隔,再外筑一周坛垣,把祀祭署和牺牲所围廓在内,于是形成内垣、外垣垣格局。</p><p class="ql-block"> 嘉靖还不满意,继续构建他的祭祀体系。嘉靖十一年在内、外垣之间建崇雩坛(崇雩坛仅嘉靖十七年帝亲祭一次,隆庆时与大享殿祈谷礼一道弃置,相关祀事都在圜丘举行);嘉靖十八年将创设的不到十年长方形泰神殿改为圆形皇穹宇,同时圜丘与大祀殿之间隔垣皇穹宇段改为圆弧突出形状;最后将大祀殿改建为圆形大享殿即现在的祈年殿,原大祀殿天库改建为皇乾殿。当圜丘与大享殿两区基本定型时,一些重要特待显示两者功能涵义的区别,大享殿更加讲究和合或者讲接地气一些,如:三层檐蓝黄绿寓天地万物融于一体(乾隆全改为蓝色);三层台座每层排水分别雕出龙、凤、云头出水寓龙凤飞翔祥云之上阴阳和合,不若圜丘三层坛台皆雕龙头出水口。</p><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拆除崇雩坛,圜丘尺度扩1.4倍并改墁艾青石,终成现状。</p> <p>  正是天坛的几番更改,留下了各个时期建筑遗构,从而集中地展示各年代的建筑风格与文化艺术。</p><p> 永乐初创遗存有:围合祈年殿祈年门及两庑的东、南、西、北四座砖门;北神库、神厨、井亭和宰牲亭,其中神厨两座东西相对殊有,恰恰折射出当初天地合祀的状况;内垣北部的东、西、北天门。</p><p> 嘉靖改制遗存有:皇穹宇及东西配殿,乾隆对皇穹宇屋顶部分作了改造;南神库神厨井亭宰牲亭;泰元、昭享、广利、成贞四门;</p><p> 乾隆整修遗存有:圜丘,较嘉靖所创扩大1.4倍;回音壁,原垣改用临清砖;扩大圜丘内外壝;圜丘坛门;还有花甲门、古稀门。乾隆花甲那年坚持祭祀时遂在南砖门前辟便门花甲门,后世清帝仅嘉庆以60寿命使用过一次;及至乾隆70高龄祭祀时更在皇乾殿西侧院墙南端辟便门古稀门,而此门则后无来者使用。</p> <p> 而这最终的天坛,位于城外南偏东的位置,垣内建筑重心也明显偏东,总觉得到不对称。然而天坛却以自身的不对称与西面的山川坛相互构成对整个京城轴线的对称。天坛、山川坛垣内的轴线一个偏东一个偏西,从而靠近京城中轴线一侧都形成宽大前导空间,大祀典礼前皇帝及百官斋戒宿戒以及祠祭署等就在这前导区域。</p> <p>  京城布局恰恰体现的是中正保和的理念,除了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与后庭三大殿(乾清、交泰、坤宁)在中轴线上,其它重大建筑皆以绕中轴呼应形式定位,如太庙与社稷坛呼应(称这左祖右社)、左奉先殿右宫城隍庙、左祈谷殿右先农坛、左地坛右郊先蚕坛(弃用,现先蚕坛原为帝先蚕坛与帝社稷坛相配),左天坛右神祇坛、左日坛右月坛,......以阴阳呼应的平衡来体现中庸中和而非简单绝对的居中对称,这正是中庸理念的精粹。</p> <p>  老祖宗的城市规划与遗存实体展示出系统、辨证、整体错综复杂的易理与中庸思想,博大精深。</p><p><br></p><p><br></p><p><br></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北京天坛,虽源于明初南京天地日月分祀,却不可同日而语,要比那时的天坛复杂、壮美、宽阔许多,尤其这一园双坛无可比拟。正是这复杂的布局和历史,披上了谜一般的色彩,更透出独特的魅力。轻掀这神秘外纱,透过恢宏建筑与匠心布局,看到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信念追求,看到古人祈求天人合一的诉求,看到古人敬畏自然循天理的训示。而这天坛建筑还有许多的玄机未能通晓,有待探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