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20年5月底,疫情已经在全国得到有效控制。据了解,云南是全国疫情低发地区,而腾冲仅有个位数的案例。基于此,遂决定到云南腾冲一游。这是经过5个月的安全宅家首次离津出行。我2020年的旅游由此开始。</b></h1><p><br></p> <h5>从未见过旅客这么少的天津机场和航班。虽说此景对于旅游和摄影爱好者来说是求之不得,但还是怀念正常的生活状态。</h5> <h5>来到腾冲,一座滇西边陲与缅甸比邻的小城,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秀丽的田园风光和千年文化历史完美交融的地方。</h5> <h5>腾冲群山环抱,整洁,幽静,是一座极具风韵的生态旅游城市。此行的主要寻访地是和顺古镇、国殇墓园、北海湿地、热海泉池。</h5>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和顺古镇</b></p> <h5>和顺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腾冲历史文化的突出代表。古镇与周边的山林河湖为伴。</h5> <h5>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鳞次栉比。</h5> <h5>和顺建于明朝。明代的屯边制度,使得大量的中原移民来到这里。在滇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顺古镇是少有的汉族古镇。</h5> <h5>秀美的江南风光。</h5> <h5>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城外4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镇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h5> <h5>和顺是著名的侨乡。200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名镇之一。</h5> <h5>古镇的一尊圣旨石碑。刻有明朝正德皇帝(明武宗)在1517年颁发的圣旨,告诫:“为官不论尊卑必求称职,办事不论难易务成其效”。</h5> <h5>和顺镇口有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这是桥两端的拱门和牌坊。</h5> <h5>双虹桥前的牌坊,“文治光昌“,“士和民顺“。</h5> <h5>古镇前一泓绕镇碧水,池塘中绿色满眼。</h5> <h5>古镇中,古朴典雅的祠堂、牌坊、月台、亭阁数不胜数。风光如画。</h5> <h5>和顺保留了明清时代大量的徽派建筑。</h5> <h5>朱镕基题写的“和顺和谐”复制在镇口的醒目之处。</h5> <h5>和顺古镇有“书香名里”之称。拥有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 “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现有图书中不少是国内珍本、孤本。</h5> <h5>牌楼式的大门上是当地清末举人张砺1928年题写的蓝底白字的匾额”和顺图书馆“。图书馆由主馆屋、藏珍楼、景山园三部分组成。</h5> <h5>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和顺图书馆主馆屋,玲珑素雅。</h5> <h5>藏珍楼前白底黑字的”和顺图书馆”匾额是胡适亲笔所题。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h5> <h5>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的老师熊庆来题写的“民智泉源”。</h5> <h5>图书馆的后院。</h5> <h5>图书馆的景山园。盛开的三角梅,鲜艳夺目。</h5> <h5>大马帮博物馆,古镇的又一特色。和顺男人在400年前就开始跟着马帮去缅甸、印度等地做生意谋生活,当地称为“走夷方”。</h5> <h5>博物馆前的门廊。</h5> <h5>博物馆入口。</h5> <h5>博物馆展出的各种马帮文物,有3000多件。<br></h5> <h5><br></h5> <h5>各种文物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和大马帮的生活场景。</h5> <h5>展出的马帮院落的生活用品。</h5> <h5>和顺呈现着纯粹的历史建筑风貌,没有商业喧嚣的骚扰。</h5> <h5>古镇清静、祥和、干净、自然,保持着古朴的风格。</h5> <h5>古镇人称镇前的小湖为龙潭。</h5> <h5>环绕龙潭的长廊。</h5> <h5>龙潭边高大的水车仍可运转。</h5> <h5>龙潭边的元龙阁始建于明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因祭祀龙神而得名。</h5> <h5>全国独有的洗衣亭,矗立在龙潭边,古朴典雅。两侧的对联是: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h5> <h5>风格各异的古老洗衣亭使洗衣人免遭风吹日晒,这里也成了女人们聚集聊天的公共场所。</h5> <h5>感受岁月留下的沧桑和古朴。这里名为和顺小巷。</h5> <h5>小巷里的大建筑。</h5> <h5>官宦人家的住宅。</h5> <h5>一品振威将军的府第。</h5> <h5>庭院里的戏台。</h5> <h5>古镇的各式古宅。处处是岁月的痕迹,令人感悟。</h5> <h5>李府翡翠大院。</h5> <h5>土木结合的老宅。“玉出腾越,运自和顺“。</h5> <h5>挺拔的竹林,石板路。</h5> <h5>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现在是艾思奇纪念馆。</h5> <h5>艾思奇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h5> <h5>故居中毛泽东的题词:“学者、战士、真诚的人”。</h5> <h5>故居的楼门和院落。</h5>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国殇墓园</b></p> <h5>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市西南郊风景秀美的来凤山北麓、叠水河畔。墓园始建于1945年1月,当年7月7日落成,占地80余亩。</h5> <h5>腾冲国殇墓园是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将士而建立的陵园,也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h5> <h5>墓园内的纪念广场矗立着警钟亭,亭内悬挂着一口大钟,亭额上蓝色的“警钟”二字高悬。</h5> <h5>墓园中建有一面133米长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h5> <h5>名录墙上镌刻着103141名参加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协同参战部队、地方抗战游击队与参战民众的名单。</h5> <h5>腾冲战役是中国远征军反攻日军,收复滇西失地,夺回滇缅公路的战役。敌守我攻,战况惨烈,全歼日军6000多人。</h5> <h5>墓园内的甬道,庄重肃穆。</h5> <h5>墓园内,李根源先生塑像。他是建立国殇墓园的倡导者,辛亥革命名将、民国元老。军政兼修,与孙中山、黎元洪等关系密切,是朱德的恩师。1942年5月发表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力主抗日。</h5> <h5>墓园始建时,社会各方为墓园建设积极捐款。这是1945年11月29日的碑记。</h5> <h5>张问德塑像。他是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年发表《答田岛书》,怒斥敌寇,拒绝召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h5> <h5>后人刻立的《答田岛书》石碑,以为纪念。</h5> <h5>援华抗日的陈纳德将军和史迪威将军塑像。前者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负责中缅印战区的对日空战;后者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h5> <h5>苍松翠柏环抱的忠烈祠。忠烈祠是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是供奉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h5> <h5>忠烈祠前有两级台阶,祠堂正门上悬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h5> <h5>第二级台阶挡土墙上的“碧血千秋”石刻。蒋中正题,李根源书。</h5> <h5>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第20集团军将领的题联。</h5> <h5>忠烈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有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h5> <h5>忠烈祠外的碑石。1945年7月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建立并保护墓园,铭记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h5> <h5>盟军阵亡将士纪念墓地。收复腾冲的战役中牺牲了19名美国官兵。</h5> <h5>在史迪威的帮助下,2001年找到19人的档案。墓园重修了19座墓碑和纪念碑,告慰英灵。</h5> <h5>盟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h5> <h5>山坡下是烈士骨灰合葬的大型圆墓冢。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书写的“天地正气”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浩气长存。我们在墓前向英烈三鞠躬,致敬伟大的中国军人。</h5> <h5>忠烈祠后面是31米高的小团山,有石阶路直通烈士纪念塔。山之上,国有殇。漫山的坟莹与石碑共3646座,代表9168名攻克腾冲阵亡的将士。</h5> <h5>石阶路西边埋葬的是远征军第20集团军第53军的烈士。</h5> <h5>石阶路东边埋葬的是第54军的烈士。</h5> <h5>每一块石碑下面埋葬着一名阵亡官兵的骨灰罐,碑石上刻着烈士的姓名、军衔及籍贯。</h5> <h5>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牺牲的将校纪念碑及碑后的墓地。</h5> <h5>山顶立有一座10多米高的纪念塔,塔身上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几个大字,由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写。</h5> <h5>塔基上刻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由李根源先生题写。纪念塔庄严、雄伟,高高挺立。</h5> <h5>由山上下望,漫山遍野的3646座石碑,分72排静静而立,何其悲壮。身临其境,震撼心灵!</h5> <h5>倭塚,国殇墓园边侧的日军少将坟墓,宣示日军的失败。</h5> <h5>墓园内2013年8月落成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馆内珍藏着滇西抗战文物8万多件。疫情期间未开放。</h5> <h5>鲜血书写的历史,永远铭记。对抗日英烈唯有深深的敬仰和缅怀。</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