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熟了》我所认识的“共产党员”李鹏《纪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李鹏先生》

(文人日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筹划:文人日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撰稿:文人日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文人日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音乐:《红枣熟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李鹏出生在山西吕梁孝义县山区一个农民家庭,1970年11月参军来到新疆阿克苏陆军四师十一团,任战士,1973年入党,退伍后在阿克苏地委小车班给领导开车,曾任地委秘书,温宿县县委书记,阿克苏地区行署,塔城地区行署副专员,后任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等职,退休后他没选择安享晚年,而是一头扎进沙漠,在深度贫困地区种枣扶贫,数年如一日驻守在戈壁沙漠风口地带,在近3000亩枣园里操劳,和当地各族群众相濡以沫,用一腔热忱之血兑现着铮铮誓言。10年过去,沙漠里“长出”了红枣产业,使深度贫困村摘掉了穷帽,2019年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他在发展林果业方面颇有建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9年,退休后的李鹏到策勒县考察后,决定在这里种枣扶贫。种枣先得治沙。李鹏创办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防风林。为筹集启动资金,他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变卖了在乌鲁木齐的住房,又从银行贷款,边投钱边干起来。</span></p><p><br></p><p><br></p><p><br></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疆五十年李鹏先生从最初入伍当战士,退伍后到阿克苏地委小车班给领导开车,后去自治区党校深造,从秘书到县委书记又到行署副专员,最后任自治区联强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他干一行,爱一行,他 热爱新疆的一草一木,他扎根新疆一辈子把荒漠改造成绿州是李鹏先生最大的心愿。2019.10.24参会的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鹏先生参加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第一时间李鹏就急忙收拾行李准备乘机返回策勒县,他对记者讲“我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回去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span></p><p><br></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8岁的李鹏,退休后一直坚守在和田策勒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打造红枣产业,引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退休后的他依然怀着一腔热血,要为新疆林果业发展再立新功。2009年,李鹏不顾家人的劝说,毅然决然地来到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安家落户,一干就是10年。许多人不理解,李鹏为什么要放弃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跑到沙漠里去吃苦受累。“共产党员永不退休。”这是李鹏常说的一句话,“和田虽然艰苦、落后,但和田人民祖祖辈辈都能在这里生存,难道我就不行?我要带着他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李鹏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尊敬。</span></p><p><br></p><p><br></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阿日希村是深度贫困村,人均1.3亩地,90%的村民都是贫困户。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没有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很难脱贫。考察完策勒县风沙弥漫的三号风口后,李鹏决定在这里创办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在沙漠里植树造林,施展抱负,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沙丘变绿洲在李鹏开辟的红枣基地,四周白杨环绕,红枣枝繁叶茂,这片曾经的荒漠,如今已成为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种植示范基地。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初到策勒县,李鹏住在村民家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低矮旧房子里,进门会碰头,还要忍受蚊叮虫咬。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面对一座座光秃秃的沙丘和重重生活困难,我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犹豫过。”李鹏回忆说。是迎难而上,还是打退堂鼓?李鹏用行动写下答案。因腰椎间盘突出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他却依然拄着拐棍去地里劳作;胃痛,有时几天几夜吃不下一口饭,他依然奋战在一线;累得呕吐,甚至吐出了胆汁,他仍然咬牙坚持着。一年几十次沙尘暴,每次都是巨大的考验。“沙借风势,眼睛根本睁不开,有时连站都站不住,还要清理沙子保护幼苗。由于平沙治沙投资太大,李鹏面临的资金压力也非常大,为此他卖掉了房子。作为独生子,那时候李鹏甚至顾不上回家照顾生病的老父亲。90多岁的老父亲理解他,干脆搬到了沙漠里,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最终将遗骨埋在了这里。靠着坚定的信念与坚持不懈的努力,2013年起,李鹏的这片枣园终于结出硕果,一年可产600多吨红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防风林终于将黄沙与村庄分隔开来,李鹏马上开始带着农民一起种枣。10年艰辛,2000多亩沙丘变成了绿洲,一棵棵枣树结出了甘甜的红枣。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李鹏是“沙漠种枣人”。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李鹏投资建了家红枣加工厂,可解决全县50%左右的红枣初加工,解决了300多人就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80万株枣树、杨树像战士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2400亩沙丘变绿洲终成现实。尝尽艰辛的他开始收获甘甜的回报。产业扶贫同致富,李鹏说:“产业扶贫是助力南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李鹏深知,若一直停留在种红枣、产原枣、卖统货的现状上,红枣产业发展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他又在精深加工项目上下功夫,积极筹集项目资金,建设红枣生产全产业链。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018年,他投资建成一座7500平方米的初级红枣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仅此一项就能解决250多名当地群众冬季就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0岁的帕提古丽·阿布力孜已经在红枣基地干了3年,她干活卖力,拔草、捡树枝,一天可以挣60元。“我们村的村民都喜欢来这里干活。少的时候百八十人,最多的时候有160多人,李总当天就给我们发工钱。”她高兴地说。如今,阿日希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09年的2173元增加到2018年的9300元。李鹏说:“进疆五十年,爱疆一辈子。我要把剩余的时间和生命奉献给策勒人民,和当地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红枣产业梦’,为脱贫攻坚大获全胜不懈努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