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研(二):约瑟夫·祖布克维克(国际水彩大师)作品风格研讨

张孟老师

<p>  国际水彩大师约瑟夫·祖布克维克(Joseph Zbukvic),澳大利亚水彩画家约瑟夫是位负责的并且理性的画家,他以自己拥有的精湛技艺和微妙平衡感而自豪。同时,约瑟夫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把自己关于绘画的想法融入其绘画语言之中的艺术家之一,如同他把自己的优雅和对于绘画的热情融入他的水彩作品中一样。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他的艺术生命或是作品里从未有过枯燥乏味的瞬间,永远充满着激情。</p><p> 26岁左右正式开始职业绘画生涯,去过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此期间的经历让他对写生熟稔于心。</p><p> 众所周知,水彩由于其特有的上色效果,很容易产生渲染效果,而他的画面在这一点上堪称惊艳。</p><p> 除了在大结构上的掌控,在细节上他也力求精益求精。他的画面在细节的描绘上甚至不输于照片。</p><p> 此外,他对于画马也很有心得,对于动态和气氛的掌握非常逼真。</p><p> 打好基本功,规避坏习惯,这是他对画手的告诫。</p> <p>  单从画风说,大形态相对比较严谨,而细节较稀松,注重光线,气氛和情绪的传达多过色彩,形体和准确,约瑟夫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色彩的影调轻重上,而极爱用灰调子带上各种不同颜色的取向来半素描性质的画水彩。所以说,其实约瑟夫所谓的准确,并不是颜色(colour)准确,还是影调(tone/ value)的准确。这些准确,也并不是建立在照片写实拍(photo realism)的基础上的,而是传统绘画的理解和对光的理解上的。如果仔细观察,其实许多状态画家并没有完全忠实于被画的场景和光线。</p> <p>研讨约瑟夫绘画步骤:</p> <p>步骤1:当然是铅笔稿,唯一要说的,就是一般来说约瑟夫的铅笔稿子比较松,但是也会根据场景来调整,比如很需要注重窗户的影调,位置,细节的准确程度的画,他也会很在意。画的时候会根据画面需要做一些调整,而真正画到水彩的部分时,所有的铅笔线稿也只是个参考,除非是巴黎铁塔,悉尼歌剧院这种画歪一点点位置全世界都知道的东西,他不会太在意准确度。</p><p>步骤2:第一层晕染(WASH),第一层晕染,对水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再约瑟夫的画里并不占最主导的地位,一般包含了不同气氛的天,水,地面。他的用色和画法上也是比较单一的,用松鼠毛拖把笔,非常大略的概括,一般是手工调一个灰调子,晴天一点就留点白,灰调里染些钴蓝,水里加点钴松石绿和少量蓝,紫色之类的。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样过分的概括比较单一无聊,但是如果单纯结果论的话,的确大部分情况,观众注意力不是在天空或者水面,水泥地上,也算是无可厚非。</p><p>步骤3:一般来说,从轻到重的概括建筑,或者主体的形状和胶带下大概的明暗关系,在约瑟夫的逻辑系统里,更多情况他把整片的建筑概括成单薄的“片”,这也是他经常把不同的光线画成纯逆光,或者阴雨天光线的原因。这些片,单层的颜色,通过半湿润的过度,和轻重浓淡的变化体现出远近的关系,有时在实际视觉和他逻辑不符的时候,他则会再加一层罩色,削弱细节,或者改变影调。比如这张画,左边绿顶,红黄色的建筑因为太跳太抢戏被罩了一层灰色削弱了。</p><p>步骤4:“首饰环节”,约瑟夫把小的人物,路灯,等等都叫做首饰部分,有事他的画会多一个前景的部分,但是更多时候前景是虚构的中/近距离的人物,车子等,用相对浓郁的颜色,老实说是多半虚构出来的。单纯为整个画面的气氛服务。之后,再用最重的颜色画些细节的灯柱之类的来强调距离感和透视增加画面深度,如下图。这张图可以清晰的看他他在从远景到近景做的一个影调变化的处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