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生《长相思-清官范仲淹》、《长相思-清官杨瑞云》

周阳生(爱莲后生)

<p>《长相思-清官范仲淹》(外一首)</p><p> 周阳生</p><p><br></p><p>烟串场。</p><p>雨串场。</p><p>烟雨连堤灶火煌。</p><p>忧民柱国郎。</p><p><br></p><p>历沧桑。</p><p>厚农桑。</p><p>俭约清廉修义庄。</p><p>范公千古芳。</p><p><br></p><p>注:1,本词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各三平韵、一叠韵。</p><p>2,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一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修身立命的座右铭。虽在宦海沉浮37年,但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虽地位显赫,却以"清苦俭约著于世"。1023年范仲淹出任兴化县令时,负责修堰役事,修建了长达180里的捍海堰,后称"范公堤",为盐城古代环绕串场河的盐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盐城古八景之"范堤烟雨",即为纪念范公筑堤而设。</p><p>他向宋仁宗提出了革新朝政的十项建议(史称"庆历新政):</p><p>"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细细品来,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p><p>他于1050年,用平生积蓄买良田千亩,捐建"义庄",惠及乡里。他生前还建"清白亭"以明"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之心。</p><p><br></p><p>《长相思-清官杨瑞云》</p><p> 周阳生</p><p><br></p><p>史云绵。</p><p>瑞云绵。</p><p>勤政清廉心若莲。</p><p>青天护黍田。</p><p><br></p><p>赈灾篇。</p><p>修志篇。</p><p>怀翠杨楼化鹤烟。</p><p>公墩铭古贤。</p><p><br></p><p>注:1,本词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各三平韵、一叠韵。</p><p>2,杨瑞云,海南人氏,明万历七年(1579年)进士,同年出任盐城县知县,万历十三年卸任,任职六年多时间,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是盐城自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立县,至清末以来最受民众爱戴的县官,民称其为"杨青天"。</p><p>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人称"锅底洼"。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行后,黄、淮经常交替为患,盐城水灾连年。从明万历元年的"淮水暴发"、万历二年的"海啸陡起"、万历三年的"运河决堤"、万历四年的"黄淮泛滥"、万历五年、六年的"水淹田屋",使盐城当时百姓逃荒、田园荒芜、各业凋蔽。所以杨瑞云到任的第一件政务就是赈灾,他于万历八年,又在盐城东门外建"石达闸",保护范公堤内农田不受海水侵袭之苦。仅万历七年至九年,就招抚3461户9696人回乡,占当时全县总户数一半以上。百姓为彰其功德,在射阳湖畔建"杨公墩"以示纪念。</p><p>盐城之城池,宋代时为土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砖城,但只有东为朝阳门(现中茵海华广场附近)、西为安泰门(现商业大厦附近)、北为拱斗门(现为北盐中西门附近),唯无南门。而盐城南隅是居民集中之地,为方便百姓生活与出行,所以杨瑞云在修建了"迎薰门"作为南门(现陆公祠附近),建楼阁三间,题匾"淮扬一览",亦是盐城古八景之一"杨楼翠霭"。</p><p>杨瑞云还于万历九年重修陆公祠、新建便民粮仓备荒、重修养济院,济养孤寡老人。万历十一年,他又新建西书院(原正学书院,后改为抗倭寇的参将府),同年春,由杨瑞云在任职当年就设局撰修的《盐城县志》刻印问世。这是盐城见之于史、现存于世最早的一部县志。全志正文设地理、建置、民事、秩官、名宦、选举、人物、纶音、艺文志一、艺文志二共10卷,近6万字。该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为后世研究盐城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