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90年9月5日,一纸命令调我到青海省玉树军分区政治部任主任。出师不利,报到的第50天(11月8日)从西宁返回玉树时,车祸差点送了命。玉树距西宁844公里,路途甚为艰辛。</p><p><br></p> <font color="#167efb">作者报到时在巴颜喀拉山口留念(海拔5082米)</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住院、养伤半年后才返回西宁,这时才得知工作有变动。高职低配当省军区政治部组织处长的方案被兰州军区否定,下的是免职命令和一个到省军区政治部帮助工作的通知。从玉树下到西宁后,负责了一段时间的组织处工作,后来就成了“游动哨”。<div><br>在这两年里,因为省军区赵连臣政委交待我:老高原精神在青海叫得很响,但兰州军区没有认可,你能不能在这上面想点办法。我将这个情况告诉兰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处王启厚处长(曾在186团服役,当过指导员、干事)后,王极力支持,并亲自参加我筹备的党委支部建设座谈会。</div><div><br></div><div>在1992年3月召开的兰州军区党委建设座谈会上,第一次肯定了老高原精神,成为兰州军区四种精神之一。从此始,我用6年时间主编了《老高原精神的实践与思考》一书,下发部队。</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作者与王启厚处长在党委支部建设座谈会期间合影</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p>1992年10月,62师(守备师)奉命撤销。一天,省军区方登华司令员对我说:“你跟王毓源副司令员去宁夏,接独立营和一批干部,多弄点人才来。”在银川,宁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孔瑛请我们吃饭时对我说:“皇义呀,你把贺兰山精神变成了老高原精神了。”</p><p><br></p><p>我说:“走到哪儿,都要把娘家的宝贝带到哪儿。”</p><p><br></p><p>部队正处在撤销后期,干部含泪送走了分流战士,有不少基层干部连生活都成了问题。师领导看到这个情况,就将全师干部集中到师部,起码可以饮食无忧,等待分流安置。</p><p><br></p> <font color="#167efb">作者主编的《老高原精神的实践与思考》</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看到空空如也的团队营房,听到一些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自己真有点伤感。一个战功赫赫的新四军四师11旅老部队,除184团外,就这么一下子没有了!<div><br>听说,在守备师撤销前,曾有过保留守备1团(185团)的方案。如果那样,62师就可以保留一个团(守备1团),其他团还可能保留一些连队,特别是守备3团(189团)是张爱萍上将创建的部队,总得给留下血脉吧。可最后方案是守备师撤销,由守备1团1营加7连组成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营,三个守备团、直属队各保留一个连队到守备8团组成宁夏军区独立步兵团。</div><div><br></div><div>军令如山,守备师官兵服从大局,为军事家彭雪枫创建的新四军四师11旅画上了句号。</div><div><br>这是守备2团(186团)的最后一次撤销,也不由我不想起昔日的山东战场:</div><div><br>1947年7月24日下午,华东野战军主力冒雨将临朐城包围。城外一片汪洋,地势开阔,城墙坚固。粟裕命部队几次发起攻击,均未越过城墙。26日夜,14团(守备1团前身)再次从西门攻城,2营组织爆破成功攻入城内,1营紧随攻入,3营也有小分队冲入,一鼓作气向纵深发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守敌很快封锁了突破口,后续部队进不去,入城部队陷敌围歼困境。虽勇士们越战越勇,与敌浴血奋战。人越来越少,城内枪声一直响了一天。除重伤不能动者外,7个半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陈毅司令员说:“这个部队打得勇猛,打得顽强。损失多少人,补充多少人。”9月中旬,部队休整,兵员一时难以补齐,遂将15团(守备2团前身)撤销,2营改为14团3营,1、3营人员补充13团(184团前身),其余干部编入师教导大队。可能7连(守备1团)曾经是15团2营一个连队的缘故吧,在1992年12月出差北京时,我和晓音(曾任186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政治处副主任)探望守备1团前身老2团首任政委谭友林(曾任兰州军区政委)时,请老首长为独立步兵营题写了“劲旅雄风”四个大字,我装裱后亲自送达。</div><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作者1999年在兰州军区阅读谭友林政委传记(未定稿)和老首长夫妇合影</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p>目前的情景,似乎又回放了一遍1947年撤销的画面:2营成建制改为14团三营挥泪告别,我好象是新单位的首长,满含热泪伸出双手迎接15团的战友转战高原……</p><p><br></p><p>干部分流的去向好几个,到青海的选项并不多。我和有意向的干部逐个见面,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也有几个原来犹豫不决的干部找我“走西口”,共接收了42人奔赴青海。我向首长和有关部门详细汇报了这批干部情况和安置建议。</p><p><br></p><p>1998年,55师164团改为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独立步兵营撤销,陆军预备役独立步兵团改为青海省陆军预备役旅。听说青海方面想保留独立步兵营,方案是将其编为164团一个营,有人能说上话(独立营的原7连就出了好几位将军,都在位)。我思忖:兰州军区的司令是从164团出去的,不可能撤销人家一个营的。如果能把独立步兵营改为预备役旅的一个营,倒有这种可能性。因为141师撤销后和咸阳预备役师合并,就保留了原番号;如果把独立营撤销,守备2团(15团二营1个连)的一支血脉也就不复存在了。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营还是撤销了。我常和一些老首长、老战友开玩笑:我这个头没带好。</p><p><br></p><p>186团(守备2团)的战友,由我始,先后到青海省军区的有10多人。第一站玉树,就有郭汉民、李友明、丁志义、张学贤、桂永清、杜晓明,周华兴;最后一站果洛,我任政委,王勇宣副团长成了参谋长,杜学海、郭智、张凤阳,还有赵卫平(海西军分区副司令员)、王启厚(海东军分区政委)、杨义承、文占云、曹铁权、邓福祥、崔文会等。</p><p><br></p><p>这些上高原的战友们,在离开团队的日子里,他们传承着186团的光荣传统,成为后备力量建设的骨干。</p><p><br></p><p>是的,15团的撤销,战友们奔赴新战场;守备2团的撤销,战友们又在“生命禁区”创造辉煌。他们还是离别时的誓言: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是186团的兵,一个勇往无前的兵!盼望人民军队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军队!</p><p><br></p><p> 2020年6月20日于西安</p><p><br></p> <div><br></div> <b>后记:老政委清晰的回忆与叙述又将我拉回了28年前的那段时间,离开老部队老营盘的那种惆怅刻骨铭心,眼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渐渐消失,眼看着营区的一草一木离开视线,眼看着好好的部队分崩离析。但是,这是大局,必须服从。</b><div><b><br></b></div><div><b>1992年10月,我186团(守备二团)撤销了,62师(守备师)撤销了。谁能想到?2017年4月,部队军改连21军也撤销了(后以21军为基础,同47军和成都军区的13军重新组建了新的76集团军),这一切都是为了大局。这就和1947年9月老华野2纵5师15团撤销、1948年1月又重新恢复一样,都是为了大局,局部服从大局历来是我军的铁规。好就好在,老团队的作风、精神没有撤销,一直由我们团队每一个战友传承着,有了这一点,已经足够了。</b></div><div><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