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春秋再回首 中铁三局不了情

知足常乐

<p>  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在最为脍炙[kuài zhì]人口的佳作《忘了自己》中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p> <p>  在人海茫茫中,遇见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一场能够同甘共苦的相遇,更是铭刻于心!相遇里的所有浪漫,是花样年华最瑰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1970年6月30日 农历庚戌年(狗年)五月廿七,北京六中同学一行23人(其中:18个男生,5个女生),乘坐着铁道部专程接我们的“斯柯达”大客车(共四辆,包括接行李),从学校出发,来到了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山深处的“丰沙复线”(丰台至沙城)铁路建筑工地。这一天,我们入路了!</p> <p>  铁道部在本次招工中招收的这批学生,都是北京市1970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在我们之前的“老三届”毕业生,几乎全部成为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而我们这一届,未曾毕业就赶上了中途招工。从1970年6月24日学校公布名单,到6月30日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于是,我们光荣地成为了铁道部第三铁路工程局的一名正式职工。</p> <p>  中铁三局——诞生于林海雪原,是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足迹的大型中央企业。</p><p><br></p><p> 回溯中铁三局的历史沿革,她的前身为1952年4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组建的“铁道部库图段铁路工程处”。</p><p><br></p><p> </p> <p>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民生凋敝[diāo bì],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虽然东北林区的木材贮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却由于交通不便无法运出。</p><p><br></p><p> </p> <p>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骨干地位,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开发森林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为适应东北林区铁路建设的需要,国务院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提出,要求铁道部尽快调集队伍,修筑通往东北兴安岭林区的铁路。</p> <p>  中国有三大林区,即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东南林区)。</p><p><br></p><p> 我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统称“东北林区”。全区共有森林面积6.8亿亩,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原始森林;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也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p><p><br></p><p> 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决策部署,铁道部从全国调集四支战功卓著的筑路大军,计3000余名钢铁战士,集中精锐力量,组建了“铁道部库图段铁路工程处”,承担起修建我国面积最大、蕴藏着无尽瑰宝的原始森林——大兴安岭林区铁路的艰巨任务。</p> <p>  修建这条铁路异常艰难,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大兴安岭中的"兴安"系满语,意为"极寒处",大兴安岭即因气候寒冷而得名。罕见的高寒地带,气温最低可达零下57摄氏度。铁道部库图段铁路工程处的全体同志凝心聚力,凭仗着顽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精神,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的搏斗!他们爬冰卧雪,战天斗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夜以继日地奋力向大兴安岭纵深掘进。他们怀揣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同繁荣共富强,因而笃[dǔ]定前行。经过百般努力,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创造人间奇迹,建成了这条中国境内惟一穿越森林与草原、驶过永久冻土地带的铁路,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建设成绩斐然!他们也因此成为了促进经济强国资源输出钢铁大动脉的缔造者,谱写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段异彩纷呈的华章。</p><p><br></p><p> </p> <p>  追忆那段必须铭记的历史,这些建设者,是当之无愧的功勋卓著的国家功臣。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他们所付出的超越常人的艰辛。他们的功绩,将镌[juān]刻在祖国建设的历史丰碑上,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p><p><br></p><p> 中铁三局的前辈们就是这样,以苦干实干践行使命,用责任担当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共和国铁路建设的宏伟蓝图也徐徐打开。</p> <p>  多年来,企业经过一系列的合并重组,机构名称也进行了多次变更调整,其中:1953年1月,铁道部库图段铁路工程处,扩建为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十工程局。1968年6月,更名为铁道部第三铁路工程局。1970年7月,铁道部与交通部、邮电部所属邮政部分合并,成立新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第三铁路工程局。1975年1月,国家又恢复成立了铁道部,同时更名为铁道部第三工程局。1999年8月,铁三局与铁道部脱钩,更名为中国中铁第三工程局。</p> <p>  2000年11月28日,成立中国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p><p> 中国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是世界“双五百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集团公司形成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新机制,从而增强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已经实现由一业为主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化经营的战略转变。</p> <p>  2007年12月3日,中国中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陆A股,股票代码:601390。</p><p><br></p><p> 2007年12月7日,中国中铁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登陆H股,股票代码:00390。</p><p><br></p><p> 中铁三局作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同步在沪港上市。</p> <p> 2019年10月11日,中铁三局集团携轨道交通智能工厂和智能铺轨解决方案亮相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的神采风韵。</p> <p>  60多年来,中铁三局先后承建了60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和国外工程,累计完成国家投资1200多亿元,建成铁路里程总长度超万公里,占共和国运营里程的十分之一。中铁三局在地铁、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经营业绩更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中铁三局还先后派出近4万人次,到朝鲜、越南、坦桑尼亚、尼日利亚、伊拉克、科威特、埃及、阿联酋、日本、韩国、利比亚、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科摩罗、伊朗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承建土建工程或劳务输出。</p><p><br></p><p> 回顾过去60多年砥砺奋进的辉煌成就,中国铁路已经成为国际交通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切尽显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p> <p>  春华秋实,凭借雄厚的实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中铁三局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作为全国首批工程总承包建筑企业,中铁三局不仅具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及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而且还获得“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等诸多荣誉;中铁三局先后有百余项工程荣获鲁班奖、国家市政工程金杯奖、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白玉兰奖等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工程奖,为企业发展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  中铁三局一路走来,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纵观中铁三局的历史成就,让我们在惊喜之余,也倍感骄傲与自豪!</p> <p>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国家还不富裕,但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却青春洋溢,豪情满怀!北京六中新入路的这批同学,年纪小的刚满十五周岁,大的十六岁多一点,都是尚未成年(依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身体正在发育中的青少年。同学之中有高干、高知子弟,也有革干、革军等子弟;有在家排行最小的儿女,也有家里的独生子女( 50年代独生子女很少 )。同学们家庭环境优越,参加工作之前还是父母百般宠爱的无忧无虑的小孩子!刚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我们,虽然身体单薄、肩膀稚嫩,但我们思想进取,乐观向上,心里充满了阳光。</p> <p>年轻的我们,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了!</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参观刘胡兰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刘胡兰纪念馆坐落在刘胡兰的家乡</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p> <p>  1971年11月于山西刘胡兰纪念馆</p> <p>参观大寨人民公社旧址(第七批国保) </p><p>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大寨村</p> <p class="ql-block">  上图前排:左1王瑞平、左2庞士义、左3许德明、左4黄燕明</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1周树芳、左2于喜徳、左3吴兵、左4支友祥</p> <p>  北京香山留念</p> <p>工作中的领导前辈 生活中的良师益友</p> <p>  美篇作者1971年于北京</p> <p>  凯哥1972年拍摄于北京香山</p> <p>“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留念</p><p> 1971年7月2日拍摄于丰沙复线</p> <p>  照片前排:左1张荣秀、左2李桂秋、左3秦林、左4王顺启</p><p> 中间排:左1韩大龙、左2宝树林、左3侯秀峰、左4赵正光、左5姚志辉、左6庞长新</p><p> 后排:左1王军英、左2秦志新、左3杨秀清、左4张富环、左5杨全育、左6白素琴、左7姜明奎</p> <p>  由于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使得我们拥有深深的爱国情怀。为了让自己能够尽快调整好“学生”与“职工”身份的转变,适应新的环境,早日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我们坚持学习,努力在工作中锻炼自己,自觉戒除身上的骄娇二气,积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老同志的带领帮助下,坚定勇敢地投身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路建设之中。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志在四方,艰苦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p> <p>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为确保“丰沙复线”铁路高质量按期完成任务,我们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广大铁路建设者,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满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畏艰险,顶严寒战酷暑,自力更生,顽强奋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朴实无华,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轻伤不下火线, 工作起来真的带有一股“活着干,死了算”的狠劲儿!有个老职工“赵XH,南方人,很少言表,干活儿不要命!一次在隧道施工中将腿砸伤,领导让他回去休息,他还扛着根大圆木带出峒外。到医院一查,诊断为韧带断裂”(摘自:韩渡同学《五十年前的旧事》)。 </p><p><br></p><p> 当年的基层领导,更是苦活累活干在前面,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干部甚至累到吐血,都不肯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p><p><br></p><p>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牺牲自我、甘于奉献,是那一代人对那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贡献,是值得大力弘扬的奉献精神,时代需要这样一种精神。</p> <p>  在建筑工地,传唱最多的歌曲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铁道兵志在四方》,直接唱出了铁路人的豪迈与真情。当年的标语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注: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要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这既是共和国领袖的指示,也是铁路建设者们的自觉行动。他们不遗余力地支援着国家建设,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这一理念,充分展现出最美铁路人的魅力与风采,也为我们青年一代做出了表率!</p> <p>  英雄模范人物是我们心中的偶像,爱岗敬业的老同志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正如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同志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他们释放出的无形感染力,引导着我们见贤思齐。作为铁路建设的新成员,我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向老职工学习,争取尽早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自己的青春。</p> <p>  回想刚参加工作时的那段经历,多少往事浮上心头。</p><p> 为了保证“丰沙复线”铁路早日通车,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级机构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规模的“大会战”或“劳动竞赛”等活动。时间长短不确定,有时是百日,有时可能是一个月等等。“在我们入路的第二天,也就是1970年7月1日,丰沙复线大会战就开始了,层层召开誓师大会,提出‘大战丰沙线,十一把礼献’的口号”(摘自:黄燕明同学《五十年前的点滴回忆》 )。大家热情饱满,争分夺秒,干劲十足,整个施工现场都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大干快上(即用最大的力量干起来,使新的工程尽快上马)的景象!同学们与老职工一起参加“大会战”,也像成年人一样,加班加点连轴转,日夜奋战在生产第一线。</p> <p>  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存在巨大差距的。五十年前,国家资金极度匮[kuì]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工程设备更是欠缺。当年我们施工,根据隧道所处的位置,属于山岭隧道。隧道施工,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矿山法”(即钻爆法开挖和钢木构件支撑的施工方法);修建铁路,亦未达到机械化施工程度,主要依靠的是人工作业方式。</p> <p class="ql-block">  面临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不谙[ ān ]世事,各个身材清瘦,还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完全没有经过历练的孩子们来说,尽管具有充足的信心和坚强的决心,仍然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特别是当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峒内塌方危险时,不能不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p> <p>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也会经历许多的事情,时间一长可能大多都被淹没、遗忘了,能留下的都是耐人回味的、不可磨灭、深深刻画在心里的记忆。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就令我们印象尤为深刻!每一个同学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岁月中那些难忘的回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至今都能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年少青春里那些无数的故事情节。</p> <p>  那时身高一米六,体重只有80斤(刚刚达到招工条件)的我,在工地劳动的几个月里,感觉最难熬的就是上夜班。觉总也不够睡,下夜班后困的一整天连饭都不想吃。记得有一次,两个老师傅专程过来看望我们,站在宿舍门外聊天。当时任凭我再怎么努力,就是困的睁不开眼睛,似乎站着都能睡着!</p> <p>  过去的一切,现在都可以轻松地当作趣事来调侃,可年轻时的我们,不知流淌过多少辛勤的汗水!实在力不从心的时候,偶尔也产生过自卑心理,或也偷偷地流过委屈的泪水!</p> <p>  好在无论多苦多累,我们没有退却,都挺过来了!同学们一天一天,山一程,水一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漫漫长路,记录着风风雨雨,有过山静日长,优游岁月,也有过惊心动魄,化险为夷……</p> <p>  那个时代提倡“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倡导的雷锋精神),将“干一行,爱一行”视为优秀的职业品质和基本价值观。召开职工大会时领导还特别强调说:在我们国家,只有参军称为“入伍”,参加铁路称为“入路”,其他行业都没有这种叫法。“入路”跟“入伍”一样,我们是“不穿军装的铁道兵”。这都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为自己能够成为铁路建设者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骄傲!</p> <p>  在“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纯真年代,崇尚劳动最光荣,以艰苦朴素为主流时尚。工程单位男同志居多,当年我们这个项目,只有新入路的十几个女学生。我们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蓝色劳动布工装,胸前佩戴着心爱的路徽,头戴安全帽和护目镜,即便是不施任何脂粉、纯原生态的自然素颜,也尽显意气风发,英姿飒爽,别有一种时代的女性美!就连北京最繁华大街的照相馆中最受人们关注的玻璃橱窗里,都摆放过姐妹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大幅靓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的“工农兵”形象,才是最完美最动人的!</p> <p>  在隧道施工中,最酷的工种要属风钻手!他们头戴安全帽,身穿雨衣雨裤,脚上穿着高筒雨靴,走起路来唰唰作响,气宇宣昂,充满了阳刚之气,好不威武!</p><p><br></p><p> 风钻手还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种,“在掌子面打爆破孔,要考虑石质硬度、爆破角度、装药量、出渣量”(摘自:黄燕明同学《五十年前的点滴回忆》 ),以及位置、深度、距离等多种因素。特别是当他们手持风钻,在奇形怪状、巨齿獠牙的岩石上钻孔时,无论平时是多么风趣幽默的一个人,工作起来那种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样子,着实令人起敬!</p> <p>  在建筑工地,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木工师傅们!当年的脚手架,都是用“沙高”(“沙高”即为杉树,又称沙木)搭建的。木工师傅们稳稳地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又粗又长的“沙高”,到了他们手中,就好像拿根大竹竿一样轻松,被他们一根根横平竖直地固定在脚手架上,有条不紊,得心应手。木工师傅们手脚麻利,动作娴熟,好似空中的舞者,舞姿优美、舒展矫健、刚劲有力,简直太帅气太具有观赏性了!观看他们搭建脚手架,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p> <p>  回味青春年华,工作虽苦虽累,但心里一点儿都不感觉苦,也从没有抱怨过,幸福感丝毫没有降低!</p><p><br></p><p>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决定着他眼中的风景。就好比同样的山和水,在内心消极悲观人的眼里,看到的可能是穷山恶水;但如果内心充满阳光,眼中看到的一定是青山绿水,相信所有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刚参加工作的我们,因为年轻,思想单纯,风华正茂,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快乐,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p> <p class="ql-block">  过去实行“六天工作制”,一周只休息一天。而且只有星期日休息我们才能回家,平时都是住集体宿舍。身旁有单位领导和老职工的关爱,有同事之间的和睦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式集体生活,犹如充满阳光的大家庭,让我们既感觉新鲜也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业余生活虽说不够丰富,但放映队一个月来工地放两场电影,那时也比较满足。“记得一次去下马岭看电影回来,没有走峒,沿着公路往回走。那时夜里公路上基本没有车,也没有路灯,只有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微风吹散了白天的暑气,四处无人,只有我们几个在马路中间边聊边走。燕明来了兴致,在马路上给我们来了个小翻、空翻,还有什么大射雁跳、倒踢紫金冠,真是有模有样,看的我们目瞪口呆!也难怪,他舅舅是广州芭蕾舞团《天鹅湖》中的‘老鹰’!这么好的舞蹈功底不去搞专业,怎么来铁三局了?可惜!黄燕明相貌英俊,身姿挺拔,气质高雅,多才多艺!”(摘自:韩渡同学《五十年前的旧事》)燕明那几个动作,都是舞台表演中标准的、技术难度较大的技巧动作。这可不是一般人能炼成的,要求软开度和跳跃能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不愧是童子功!练习舞蹈是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受正规的严格的舞蹈专业训练才能够学成的!</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机会常常脱产参加文艺宣传队的排练和巡回演出,这不仅使我们心情愉悦,也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p> <p>  工作确实艰苦,但国家给予我们的福利待遇也不低!由于铁路是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的行业,所以铁路系统一直都是让外人向往的工作。过去有句老话儿:只要进了铁路,就是端上了“铁饭碗”。这种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一直存在。的确,从参加工作起,我们的工资薪酬、粮食定量(每月:女45斤,男51.5斤)就比一般单位都要高,同时我们铁路职工还享受乘坐火车免票、发放各项费用补贴,以及其他各种优厚的福利待遇。“另外,进峒的职工每月还有七两油、二斤肉、一斤糖的营养补助。那时市民每人每月才供应半斤油。食堂发给大家肉票、油条票、糖包票。吃溜肉片、红焖肉不要钱,给张票就行了。油条、糖包,只按照馒头的价格收钱”(摘自:韩渡同学《五十年前的旧事》)等等。这一切,在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物质产品严重短缺,完全无法满足需求,人们都视票证为“命根子”的那个“票证时代”,足以令很多人羡慕!这也给我们这些稚气未脱的新铁路人,平添了些许优越感!</p> <p>  当年单位执行上发薪制度,每月15日发工资。1970年7月15日,是我们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发薪。因为我们是6月30日入路的,所以7月15日只给我们发了半个月的工资。根据同学们的回忆和日记记载:半个月的工资+补贴,合计金额为49.05元。</p><p> "兜里有钱了,就想着到村里的小供销社嘚瑟嘚瑟!见有茅台酒,就想开开荤。问掌柜的8块钱一瓶的茅台酒零卖不零卖?掌柜的心想:这瓶茅台放这儿好多年了,除了你们买,村里也没人买呀,便大声说‘卖’!结果哥儿几个什么也没就,白口咂摸了二两。发工资三天后,赶上星期六,一众人乘火车回城,出了西直门火车站,在附近一个饭铺吃的晚饭。一人买了一个菜,凑在一起撮了一顿。我买的是糖醋里脊,那是我自己挣钱在馆子里吃的第一顿饭,所以印象深刻”(摘自:黄燕明同学《五十年前的点滴回忆》)。“黄燕明讲的去村里供销社买茅台酒喝,我没赶上。可有一次,我们俩去供销社买香皂,让我记忆犹新!那时的物价水平,香皂不便宜,没一块钱也得大几毛吧!可老兄非看上一块,在店里放了不知多少年都无人问津的、价格两块多、落满尘土的檀香皂,毫不犹豫地买了!当时售货员脸都绿了,手直哆嗦!”(摘自:韩渡同学《五十年前的旧事》)在参加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日,同学们纷纷撰[zhuàn]文抒怀,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段、陈年趣事跃然纸上,有血有肉,真实生动,可谓妙笔生花,令人意犹未尽!</p> <p>  成长中的岁月,记录了喜怒哀乐,苦辣酸甜。痛过了,便坚强了;跨过了,便成熟了。只有在困难中磨练,才能成为有毅力的人。那时每克服一个困难,就会多一份坚强,多一份坚持。我们正是用这种不懈的坚持,书写了热血的青春。</p> <p>  青少年时代所经历过的那些艰苦磨练,反而成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财富,不仅强壮了我们的体魄,更加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受用一生!渗透到骨子里的这种坚强,使得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惧风雨,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那段艰苦岁月,也成为我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p><p><br></p><p> 一心为“三线建设”添砖加瓦,为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自己最美的青春,不负韶[sháo]华,我们无怨无悔!</p> <p>  1970年12月26日,丰沙复线铁路顺利通车。我们以此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77周年献礼!</p> <p>  1971年下旬,从小到大我们第一次离开京城,远离了担忧与不舍的父母,转战到距离北京五百多公里以外的山西省晋中市,位于晋中南部中段的太行山西麓[lù],开始了“三线建设”——太焦铁路3202工程(“三线建设”时期的项目,因为具有保密性,所以都是用数字来表示工程代号)的修建。</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显示,1971年铁三局进驻太行山革命老区后,主要分布在山西省晋中市下辖的榆次区、太谷区、祁县、榆社县等地,参建人员40600人,家属40000人,共计80600人。</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这样一个体量大、实力强、底蕴深的中央直属企业驻晋,对于促进山西内陆省份的经济建设、人文文化、特别是铁路新线的经济建设,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自:报告文学《太焦记忆》作者曹俊 编辑邓龙)</p> <p>  记得我们刚到山西不久,转过年的二月份就是春节。眼看要回家了,那是我们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休探亲假!可偏偏天公不作美,突降的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连续下了好几天,造成了大雪封山。由于担心不能按时回家过年,我们心急如焚!</p> <p>  领导考虑到同志们思乡心切,千方百计想办法送大家出山。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将汽车都装上了“防滑链”。出发那天,修配厂的石厂长乘坐头车,亲自押车控制车速防止差错;后面浩浩荡荡的车队,行驶在白雪皑皑蜿蜒的盘山路上,很是壮观!</p> <p>  虽然安装了防滑链,行驶过程中汽车仍然还是一次次地出现了侧滑,随之而来的,便是全车人同时发出的一阵阵惊呼声,每个人都捏了一把汗!雪天山路汽车危险行驶的刺激,加上回家的喜悦,令我们完全忽略了天气的寒冷。同志们个个心花怒放,神采飞扬!</p> <p>  我们这支筑路大军,打破了太行山多年的沉寂,这么多满载人员的车辆,同时现身于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可谓创下了历史之最!那幅美丽的画面,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p> <p>  恰是这条从太原至焦作,贯穿山西、河南两省的战备铁路,将巍巍太行山,天险变通途!这是在我们入路后,为国防战备做出的又一巨大贡献,中铁三局也再一次谱写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校所有同学工作都有了变动。很多同学也有了重新走进校园进行全日制成人脱产学习的机会,接受学历或学位教育,从而取得了中专、大学、研究生等学历,并取得了不同系列的中级、高级等专业技术职称。有多位同学还在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或省部级、市级党政机关等担任要职,主政一方,成为同龄人中的翘楚[qiáo chǔ ]。虽然功成名就、位高权重,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因为身份远了距离,他们怀着满腔热忱回到同学中来,当年的激情并没有熄灭,真挚的友谊也始终不变,同学之间的感情还是那样纯朴,大家在一起仍然能够坦诚相待,无话不谈,倾诉的是真情,珍藏的是友谊。而且经过时间的考验,大家做到了在困难面前还能一如既往地互相支持、无私付出,同学们情同手足!</p> <p>  生命中有很多相遇,能在一起的叫做朋友。著名主持人孟非有句名言:“走在一起是缘分,一直在走是幸福。”由于共同的经历,让我们这些从小一起上学,一起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们,成为了一辈子不离不弃的好朋友和亲密伙伴。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里相遇,同学兼同事的缘份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50多年的深厚友情,比亲情多了一份选择,比爱情多了一份单纯。特别值得庆幸的是,还好我们没有错过。感恩遇见!今生情谊长,有缘在路上,能与真心朋友相伴前行,是我们一生的幸福!</p> <p>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同学们又回到了五十年前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我们欣慰地看到,当年那洒满我们火热青春、用滚烫汗水修建的隧道和铁路,如今完好无损,安然无恙!</p><p><br></p><p> 列车飞驰五十载,风雨无阻一路前行,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浪漫的青春故事,诉说着中国铁路与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满载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与时光!</p> <p>  门头沟地处北京西部山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p><p><br></p><p> 京西的山,峰峦秀美,林木苍翠,她虽无言,却守望着世世代代村民的成长。被称为“首都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作为一条长700多公里、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她犹如甘甜的乳汁,滋养着祖祖辈辈的山里人家。当年的贫困山区,如今已是红富士苹果主产地,美名远扬的“太子苹果”,味道甘甜,果肉少渣,色泽鲜艳,形状整齐,名不虚传!培育绿色产品,形成绿色产业,使村民们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过去的穷乡僻壤,现在已成为硕果累累的花果山,绿水青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如诗如画,美不胜收!</p> <p>  只是我们这些铁路建设者——当年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如今却已两鬓斑白年近古稀!</p> <p>  由于2020年6月11日以来,北京市连续报告新发地批发市场相关的新冠肺炎病例。自6月16日起,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上调为二级。</p><p> 2020年6月30日,在参加工作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戴上口罩旧地重游!</p> <p>  风采依旧,不减当年!</p> <p>  在我们亲手建造的隧道口前、铁路线上留个影!</p> <p>再仔细看看……</p><p>回到这里让他们想起了什么?</p> <p>  哈哈!小卖部来了大部长!——黄燕明,国家正部级(正省级)官员!</p> <p>  老当益壮,齐心协力!</p> <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15日农历庚子鼠年五月廿五同学们在北京聚会</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参加工作五十周年,在黄燕明、王瑞平两位同学热心组织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心安排</span>下,北京六中部分在京同学,于2020年10月21日,前往京西门头沟,进行了“一日游”活动!</p> <p>  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p> <p>  我们还请到了当年的老领导郭连元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p> <p>  照片左起:姚飞、张荣秀、董绍庄、韩渡、黄燕青、许德明、郭连元、黄燕明、王立平、王瑞平</p> <p>  北京六中同学的“一日游”活动,还得到了门头沟区雁翅镇人民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雁翅镇党委书记、副镇长及公司经理三位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全程陪同。在此我们对镇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下图左起:王瑞平、许德明、韩渡、房红、黄燕明、张荣秀、郭连元、周广利、王立平、姚飞、董绍庄</p> <p class="ql-block">  美好瞬间——“六中铁伙伴”微信群在北京全聚德(玉泉路店)大团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6日农历壬寅虎年九月十一于泰丰楼(前门店)聚会</p> <p class="ql-block">  左起:黄燕明、郭连元、钟淑琴、王瑞平、周广利、张荣秀、王立平、房红、韩渡、姚飞</p> <p class="ql-block">  尽管时光荏苒[rěn rǎn],年华终将老去,但我们内心却正如歌中所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追忆逝去的青春,令我不能忘怀的,是当年的激情以及无悔付出。</p> <p class="ql-block">  值此纪念参加工作五十周年之际,通过“美篇”讲述了光阴里的一段回忆。反映了当年亲眼所见老一辈的铁路建设者,他们真实的工作状态;也表达了作为“五零后”的青年一代铁路人,在当年那个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当年我们与父母家人、同学朋友的书信往来,就是这样交流的)。都是真情实感!文章中那些看似简单平淡的语句,其实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例如: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惊心动魄,化险为夷”,其中就包含了无数扣人心弦的故事),我们想要叙述的,是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芳华年代。在回忆的同时,也用以感怀生命的遇见,岁月的美好!</p> <p>  创作过程让我体会到,往昔中的很多美好,更多的是通过日后的回忆而形成、发现并感受到的。也是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思想感情最深层的记忆,是一种忽略不掉的对时光、事物的留恋与怀念!就像隧道、铁路,是我们一生中最得意的值得骄傲的杰作,创作过程中的所有细节,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若是日久不见,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念、惦记!每一次近距离接触,又不禁感慨万千,一种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轻轻地拾起那些被淡忘了的回忆,可以让成长中的五彩斑斓,成为美丽的人生故事!</p> <p>  如果您也曾经历过那激情澎湃的难忘岁月,我们的心灵一定是相通的。这段回忆若令您心有所动、情有所感,说明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至少某一点是可以引起共鸣的。珍藏回忆,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惬意!</p> <p>  年近七旬,本以为自己早就到了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年纪,可在回忆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过程中,却始终心潮起伏,热血沸腾!看着照片中那些熟悉而亲切的脸庞,也依然令人心动!对我国的铁路建设者,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我坚信,只要激情还在,我们的“芳华”就永远不会逝去!</p> <p> 文章就到这里了。祝愿我们心中永远的企业——中铁三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铸辉煌!祝愿最好的我们,身体健康,快乐相伴,青春不老,我们不散!</p><p><br></p><p> </p> <p>  中国台湾著名歌唱家邓丽君的代表作——《甜蜜蜜》是永恒的经典!就让这首曾经伴随我们走过岁月年轮的经典老歌,再继续伴随着我们一起陶醉,一起到老吧!</p> <p>  致敬青春无悔的铁路建设者!</p><p> 致敬终生坚守的铁路建设者!</p> <p>  谨以此文同时献给:所有我曾经的老师和老同学,所有我们一起奋斗过的老领导老同事,献给我想念的和想念我的好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与您一起共度的那些美好的快乐时光!</p><p><br></p><p> 感谢您的分享与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