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议真性情的显露需要什么条件?(副本)

海鸥明月寄情思

<h1><b>  饥寒交迫暴露的不是真人性;衣食无忧显现的才是真人性。只是一个被动与主动的区别,现象有时候虽相似,本质却是截然相反,两边极端滴!万不可混为一谈也。老话“温饱思淫欲,贫贱起盗心”,“盗心”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被贫贱逼出来的;只有“淫欲”才是本身固有的本能,条件“温饱”达到了才“思”,如果不是本身固有的条件多达到都不会“思”滴!这就好比土壤中没有种子,温湿度多达到都不会萌芽的嘛!是自内而外的。而“起盗心”刚好倒了过来,是外部环境逼迫而起,是自外而内的(可有人说“盗心”亦是本心固有的意念;否则外部逼迫力多强都不会起滴!无从而起嘛!)中国文字的意思表达是有严格区别的,在理解上务必严格区分开来,来不得半点马虎滴!如痛与疼就有严格的区别,可惜世人往往混用,把仓颉造字的本意都亵渎噜!“痛”是指受外伤而向体内发展的感觉;“疼”是指心内的感觉向外表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马大哈太多,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产生了那么多的歧义词和断章取义句等误人子弟,遗害无穷。如“桃之夭夭”,本是《诗经》里的句子,形容桃树长得茂盛,叶子光泽灼眼;却被误用作狼狈逃跑,落荒而逃的样子,“桃”自然也被变成了“逃”。“桃之夭夭”也就被死亡了,理所当然就被“逃之夭夭”取代啦!谐音导致的。又如人们常用以说明错误时机的严重性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一失足”的“足”不晓从什么时候起被误解成了身体肢体的脚去,原本表示抽象意思的句子一转而为具体形象的摔倒、跌倒的意思了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无可奈何。其实“足”在句子中是表示程度的严重的,程度副词,“一失”的谓语,其后的“千古恨”则是它的谓语,亦是表程度的严重。整句的意思是一次过失错误就完全可以成为千古恨了,没必要等到二次三次,“足”是完全的意思,表程度与范围,而非具体的肢体的脚,更不是什么摔倒跌倒之类的。此外还有很多,如“吾生亦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学无涯,殆矣!”等。翻译成白话就是知识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知识,对身体是危险的。后人出于鼓励学习的态度,砍掉了末尾那一句,留下了后患。所以韩愈在《进学解》里阐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虽是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却也本此义。还有人们常叨念以自警的:“善欲人知,此非真善;恶怕人知,才是真恶”等,俺认为还不是“真”的,因为施者还有意识,还晓得“怕”。要“善”、“恶”无知,无意识的显露才是真的。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真性情的显露所需要的条件既不是主动,也不是被动,而仅是一个无意识而已!梦呓还受大脑皮层潜意识的干扰、掌控哩!曹操说他梦中好杀人,不是被杨修觑破了么!导致自己欲盖弥彰,弄巧成拙,自欺欺人了而恼羞成怒不得不又枉杀以掩饰,恶性循环,遗患无穷。或许这就是他的真性情吧!因为他事前并没意识到这样的恶果。易言之,他梦中好杀人是有意的;而催生他梦中好杀人念头则是无意的。操小名阿瞒,名如其人,奸之又奸,有意与无意竟集一身,亘古未有。</b></h1> <h1><b><i>即如月亮圆缺乃自然现象一样的。</i></b></h1> <h1><b><i>农历七月十五凌晨三点多高悬夜空明镜般的皓月。</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