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天堂的桥</p><p>唐代诗人、苏州刺史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从宋代《平江图碑》上刻有城内359座桥梁是真实的。加上城外700余座,总共达1000多座。据有人统计,苏州的桥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5座,桥梁之多为世界之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水多,桥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改造许多古桥只有留下桥名不见踪影,但是新的桥梁也层出不穷。现存的古桥和新建的桥梁仍然衬托出江南水乡的柔情之美!</p> <p>宝带桥(Baodai Bridge),别名长桥,位于玳玳河水道之上,傍京杭运河西侧,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p><p>宝带桥始建唐元和十二年(816年);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宝带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宝带桥重新建设,形制与规模多基本沿袭至今;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军戈登驾舰攻打苏州,宝带桥连续倒塌;1956年,宝带桥修葺恢复旧观。</p><p>宝带桥桥在东方大道与吴东路交界处,起于大运河,上跨玳玳河水道,终至澹台湖,桥梁全长316.8米,宽4.1米,桥孔53孔。</p><p>宝带桥名的由来: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宝带桥由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p><p>宝带桥建成后,便利了江南水乡民众的出行,便利了大运河上的纤夫,曾记得六十年代去尹山湖农场经常徒步在桥上行走。如今宝带桥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保存在澹台湖公园内供游人观赏。取代他的斜港大桥就在傍边。</p> <p>斜港大桥和宝带桥平行而建。地处苏州市东环路南延段吴东路上,横跨苏州河上游斜港,水面宽110米,按照建造时间区分为老斜港大桥与新斜港大桥。</p><p>老斜港大桥全长250.28米,桥梁面宽22米,主桥跨径100.5米。1996年9月建成通车,当时可谓是苏州南部唯一一条出市的过境通道,是前往吴中、吴江、嘉兴、湖州的必经之路,由于过往车辆繁多,大桥长期超负荷承载,吊杆和系梁损坏严重,已经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被鉴定为危桥。2009年7月,交通部门对斜港大桥进行了封闭,并决定拆除重建。2012年初,老斜港大桥完成其历史使命进行拆除。</p><p>新斜港大桥2012年开工建造,工程造价8.08亿,是苏州城区首座全钢结构的双层桥,整体造型按照中国古典乐器箜篌进行设计。上下层桥面均为双向8车道,上层桥面为城市快速路东环南延线,按80公里/小时的速度设计,桥面宽41.6米。下层桥面及引道为城市二级主干道,宽48.6米。主桥长318米,跨径布置为南北各69米的边跨和180米的河中跨。全桥钢构共计2万余吨。</p> <p>澹台湖大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跨越京杭大运河,连接吴中区南北区域,北接迎春路,南连白云街,与1公里外的中国古代著名53孔连拱宝带桥遥相辉映。</p><p>桥长:536米,桥宽:36米。</p><p>澹台湖大桥主桥采用结构新颖的钢管拱—连续梁,由苏州市市政公用局负责建设,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苏州市市政设计院联合设计,中铁一局集团公司桥梁处负责施工,武汉桥梁建筑工程监理公司监理。大桥是苏州市第一座精装修的大桥,夜间景观照明是大桥的又一特色。每当夜晚来临,大桥景观照明点亮后,无论是近看还是远眺,整座大桥都是一幅精美的动态画卷,成为苏州夜景的又一亮点。大桥于2002年11月28日开工,2004年6月投入使用。</p> <p>石湖大桥</p><p>石湖大桥是一座造型新颖的特大桥,位于苏州市西南的宝带西路延伸段上,跨越京杭大运河及西岸的吴越路,西侧用匝道与吴越路接通,东接西环路,西接长江路,是进入石湖风景区的主要城市桥梁,是苏州市市政府重点工程。石湖大桥于2003年1月开工,2003年12月建成。</p><p> 桥梁全长535米,桥宽37米,桥面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快车道宽21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3.5米,人行道宽2.5米。主桥为100+35米斜塔无背索斜拉桥。主塔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东侧,河中不设墩,便于通航。引桥东西两侧分别为7孔及9孔25米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全桥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共计302根,其中主塔基础为28根,直径1.5米,长70米。为保证设计承载力及控制沉降值,施工工艺要求严格,并经过东南大学对桩基用自平衡静载试验的新方法测试,桩的承载力(达2000吨)及沉降值均满足设计要求。创苏州建桥史上一个新纪录。斜塔无背索斜拉桥世界上最大跨径200米,为西班牙巴塞罗那阿拉米罗桥。同类型的桥梁中以桥梁规模来衡量,石湖大桥为国内第一位、世界第二位。</p><p> 斜塔设计颇具特色,外形似剑,设计的灵感缘自于吴越春秋时期的一把名剑。相传吴王阖闾好铸剑,遂有吴钩。《梦溪笔谈》中记载“吴钩,刀名也,刃弯也”此桥主塔受吴钩兵器的启发,外形以吴钩名剑衬托豪情,颂扬苏州古代春秋剑文化。</p><p> 远远看去斜塔的涂装以古代名器青铜色色彩涂装,斜拉索与桥面系采用银白色,突出大桥建筑丰富多彩,同时与周边环境谐调。好像一把吴王宝剑插在水中。石湖大桥的东堍是苏州沧浪新城,西堍是苏州越湖教育园区。</p> <p>长方山行春桥</p><p>行春桥,是宋代修建,位于苏州石湖风景区上方山路的一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桥为东西走向,全长54米。中宽5.2米,中孔净跨5.3米,矢高26米,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越城桥西,跨石湖北渚,系九孔石拱桥,初建于宋。每逢农历八月十八,相传可见该桥每个桥洞中各有一个月亮映在水中,其影如串。“石湖串月”盛会已成吴地民俗。</p><p>行春桥始建年代无考,南末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作记。其地山清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明成化、崇祯间再修。</p><p>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拆去桥东四孔,1953年修复,1957年重修。花岗石砌筑,但长系石为武康石,且端部雕兽面,可能为宋代旧物。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p><p>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的习俗。相传这一天,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清代诗人尤侗诗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箫。</p><p><br></p> <p>长方山越城桥</p><p>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进攻吴国时于桥东屯兵筑越城而名,登桥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越城桥位于苏州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尽收眼底。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晋元桥晋源桥位于横塘镇苏福路,跨改道后的京杭运河,是苏州城区通木渎及东、西山的公路桥。相传,桥建自清高宗南巡之岁,名为觐光桥,以通盘门至天平之路,后毁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年间。</p><p>在沪经商的苏州人张晋源,见觐光桥跨苏木路要冲,苏木路迟迟未成,遂出资8000余元筑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7日,吴县政府颁给布告,举行奠基礼。人们感念张晋源的善举,以晋源名此新桥,以志纪念。当时的桥身为钢筋水泥筑成的平桥。1990年12月27日,因京杭大运河改道,承载了57年的晋源桥老桥被拆除,改建为三跨预应力等截面箱连续梁结构,并1991年12月20日竣工通车。2014年8月8日,建成不到23年的新晋源桥,再次拆除。2016年1月13日,重建后的晋源桥通车,新桥全长546米,主跨100米,主桥宽度13.5米,运河航道净宽提到了8</p><p>0米。</p> <p>横塘彩云桥</p><p>这座古老的三孔石拱彩云桥,横卧在胥江口的河面上,面迎运河, 东接前姑苏啤酒厂的河岸,西北与横塘驿亭相连,南面200米处便是倒塌的亭子桥。彩云桥原本东西跨越运河,始建无考,1928年重建。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中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矢高5.6米。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又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与驿亭遥相呼应。善待古石桥,是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希望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尽快加以保护。彩云桥列为市级文保单位。</p> <p>索山大桥</p><p>2003年10月建成通车的索山大桥是一座美丽桥梁。索山大桥主桥采用结构新颖的三跨(33m+90m+33m=156m)自锚式悬索桥体系,桥梁全宽37.0米,主梁采用钢-砼叠合梁,标准梁高2.45米,主塔为钢筋砼结构,塔高26.0米,采用首创的线型流畅的半弓形主塔,造型新颖、别致,主梁纵向为全飘浮体系,塔梁分离。横桥向在塔内侧设横向限位装置,主桥一跨过运河。索山大桥是当时在建的国内跨径最大的自锚式悬索桥,创了苏州桥梁工程首个国内纪录。</p> <p>狮山大桥</p><p>过去苏州古城区与西部的联系,全靠南面横塘的晋源桥和北面寒山寺的小水泥桥。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区建设、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州市开发城西枫桥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合资、独资)运营而生,一条条新路纵横交错,成为苏州发展的又一亮点。</p><p>但是古老的运河严重制约着城区与新区的交通,将直接影响新区的发展。为此,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12月在三香路与狮山路连接的古运河上率先建造了狮山大桥。</p><p>该桥位于三香路西端,横跨京杭运河,桥西连接新区狮山路,是古城区通往新区的主要通道。长240米,主跨70米,岸跨各35米,钢筋混凝上档墙引桥各50米。航道3级,主桥两端与运河公园沿河道路均成立支。桥面宽24.6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六车道),两侧人行道各宽3.3米。主桥为水泥混凝土梁式孤形结构,二柱三孔,水泥望柱与铁栏杆,东西桥堍有四只石雕大狮子。1988年3月开工,1989年lO月落成。站在桥上东望姑苏城,西观狮子山,桥下运河往来船只如梭。狮山大桥规划设计,对桥体形式及功能与周边环境结合上,构思新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值与邻近的狮子山遥相呼应,取名狮山大桥,可谓名符其实。</p> <p>何山大桥</p><p>何山大桥于1996年6月建成。该桥位于金门路西端,跨京杭运河,桥西堍连接新区何山路。此桥八柱七孔、六车道,主跨(运河)184米,为三孔连续钢筋混凝土箱梁,中孔跨度80米,边二孔跨度各52米,边跨(旱孔)东西各2孔为工字型组合钢筋混凝土支梁,各跨30米,基础为双排和多排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桥宽26.6米,其中车行道2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3米,长315.4米,护栏架为金山石阳雕。由于该桥向西直对新区何山,故名何山大桥。漫步何山大桥,南望狮山大桥,北眺寒山寺普明塔、枫桥、江枫洲等名胜古迹,尽收眼底。</p> <p>江村桥</p><p>江村桥位于苏州枫桥景区,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拱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1984年,苏州市政府拨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桥记》。</p><p>江村桥东堍有南北侧引桥,南侧9级石级,北侧10级石级,宽2.1米,向上25级石级到顶,长38.7米;桥面宽2.4米,长2.88米;北堍直接33级石级,底宽3米。石桥栏间用砖封砌。其与枫桥相望,对愁而眠;拾阶而上,闻钟听风。</p><p>江村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br></p> <p>渔隐桥</p><p>渔隐桥位于苏州枫桥景区。这座跨越在大运河上的亭桥,全长22米,设计者将桥的功能和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中央矗立着重檐古亭,桥面可以通车,以不凡的风姿和体量成为江枫洲南部主要景观桥。</p><p>因为东侧清代原是袁延寿的渔隐小圃,园中由山水、厅台楼阁组成洗砚池、五砚楼、枫江草堂,吟晖亭、稻香廊、汉学居、红蕙山房等十八景,园景之胜和当时的"乐圃、南园"并美,是苏州名流、远方贤士经常造访和雅集的地方。所以为桥取名"渔隐桥"。站在桥上,如同乘上停泊在水上的客船中,面对江枫两座古代石拱桥,可以细细体会当年张继的"月落乌啼、江枫愁眠"那悠远的惆怅。</p> <p>枫桥</p><p>枫桥和江村桥近在呎尺,当年诗人张继夜泊枫桥留下著名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在此地创作!</p><p>枫桥边上的铁岭关明嘉靖年间倭寇为患,留窜苏城,为了抗御倭寇,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城郊筑关设防,铁铃关即其中之一,故又名枫桥敌楼。</p><p>铁铃关下垒石为基,四面甃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列孔发矢石铳炮。清道光年间曾将上层改建为"文星阁",后来阁楼颓毁,下部关台拱门也年久失修,雉堞、女墙、射孔等都已无存。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几次小修加固。1986至1987年大修,加固关台拱门,重砌雉堞,并于其上建单檐歇山顶单层楼阁三间,大体恢复清代规模。关门内南北壁均辟大小拱门各一,内砌登关砖级,并有藏兵和存储武器的空间。枫桥铁铃关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抗倭遗迹。1982年3月25日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br></p> <p>智慧桥</p><p>智慧桥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福德桥西、跨上塘河(俗称)、正对西园戒幢律寺南出入口西侧门,桥梁长30米、宽5米、跨径8米。</p> <p>福德桥</p><p>福德桥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永津桥西、跨上塘河(俗称)、正对西园戒幢律寺南出入口东侧门,桥梁长30米、宽5米、跨径8米</p> <p>普安桥</p><p>上塘街普安桥是苏州城区西北部的一座古桥,位于阊门外上塘街,跨上塘河支流鸭蛋桥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地名典故</p><p>意为普众安渡之桥。</p><p>历史沿革</p><p>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清嘉庆十九年重修。[1]桥畔旧有金阊关(又名青龙关),与铁铃关、白虎关并称 “三关”,明代为抵御倭寇建。[2]</p><p>此桥结构独特,系石板平桥,桥长30米,净跨3.5米,桥面宽21.2 米,是苏州古桥中最宽的一座。桥上建有关帝庙,内供关帝神像。庙房占去桥的面积83%;庙前仍有桥面,供行人、车辆通行,是庙与桥相结合的典型,有“普安桥,造得巧,庙蹲桥,桥载庙,庙门对河道”之说。1982年10月22日,普安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相门桥</p><p>相门桥在古城的东面,横跨护城河。桥西连通干将路,桥东就是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一目了然。</p> <p>灭渡桥</p><p>灭渡桥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该处为水陆要津,原没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敲诈,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渡”。今讹称觅渡桥。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10月,至大德四年3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垮19.3米,矢高8.5米。原两坡各设53步石级。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复石栏。</p><p>2002年灭渡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br></p> <p>南园桥位于护城河南面,北通竹辉路,南达汽车南站迎春路。</p> <p>人民桥的历程</p><p>建国初第一次造桥至今,苏州人民桥已经兴建了三个版本:1951年版;1977版;2003年版。三个版本的人民桥,一座比一座宽阔,一座比一座牢固,一座比一座漂亮,一座比一座更能展现苏州古城的风貌和苏州人的聪明才智。因此,人民桥的三次变迁,是苏州城市建设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p><p>现在我们看到的人民桥是从2002年8月开工,2003年5月竣工,总投资3200万元。桥墩为钻孔灌注桩基础,简支板梁。全长316.11米,8孔,主桥3孔跨古城河,北侧引桥2孔,其中1孔为回车通道,南侧引桥3孔,其中2孔跨南门路成立交。桥宽45米,双向六车道,两侧有慢车道和人行道。人行道上架有廊棚,为苏州第一座现代廊桥。</p><p>而且成了苏州的一处新景点。从那以后,大凡到苏州南大门来的,都要到人民桥去走一走,看一看,拍拍照,留留影,许多人觉得,人民桥实在太漂亮了。最勾人眼球的是桥身两侧飞檐翘角的仿古“长廊”,正因为这“长廊”,人民桥成为了一座现代廊桥。“长廊”的柱子上还挂出了对联,洋溢出轻盈典雅的吴文化气息。</p> <p>苏州蟠龙桥在盘门外环城河上,胥江边原有座造型古朴的枣市桥(花岗岩三孔石拱桥),多年前被拆除.后在南门河整治工程中,有人提议将枣市古桥移建于此。然而,这段河道比胥江宽,老枣市桥石拱偏小不尽适宜,遂仿其桥形放大尺寸,重造一座水泥新桥,在桥面铺上老桥石板,这座“复活的枣市桥”定新名“蟠龙桥”</p> <p>吴门桥</p><p>吴门桥,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为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p><p>2002年吴门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盘门</p><p>盘门水陆并联,是苏州城的“路八门、水八门”之一,随着历史风云的变迁,古城水陆城门现仅存盘门,陆城门胥门和金门尚有遗迹,其余诸门都是近代恢复。盘门因“刻木作蟠龙向北镇越”得名,大运河在此环抱城垣,水陆萦回交错,是古代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今存的城门虽为元朝之物,但仍不失春秋大气,巍然雄峙。</p> <p>万年桥</p><p>是苏州城区西部的一座桥梁,位于胥门外,跨城外护城河。现为三孔石拱桥,长85米,宽6.2米,中孔跨径16米,两侧边孔跨径11.2米,东西两坡砌步阶,东坡56级,西坡65级。</p><p>万年桥的历史:宋绍定二年刻制的《平江图》上,无此桥。行人过河靠船只摆渡。清乾隆五年(1740),由知府汪德馨等倡建,建成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孔型石桥,桥堍有石牌坊,题额“三吴第一桥”。此后,嘉庆、咸丰、同治年间都曾做过大修。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将万年桥改建为斜坡,同时拆除石牌坊及桥东西两侧的民房,建成新马路,供日军车辆出入。1944年6月8日,一辆日军货车过桥时,桥突然倒塌,车与数名路人坠河,死3人。建国后,1952年拆除旧木桥面,改建钢筋水泥桥。2004年拆除重建,改为现在的三孔石拱桥。</p> <p>泰让桥</p><p>泰让桥横垮胥江河,胥江河连通护城河上第一座桥是泰让桥,至大运河口的是彩云桥。据资料介绍,1927年为了大马路的畅通,修建此桥,命名为泰让桥,也是纪念吴创始者泰伯的让国之义。因此在胥门故老中流传这样的传说:泰伯奔吴,弟弟虞仲追赶至胥江,兄弟隔着胥江互表让国衷肠,于是双双留在了吴地发展。阊胥路上的泰让桥跨胥江,是旧日苏州往城西南的主要出口通道,苏福路通车之后更显重。</p><p>如今的泰让桥是阊胥路坧宽后重建的新桥旧名。</p> <p>小曰晖桥好熟悉,当年在肥皂厂上班必经之路。小日晖桥是护城河外的小桥,在阊胥路上,经过虎啸塘岸通向胥江河。</p> <p>红旗桥在古城西边,横跨护城河。桥东连接道前街,桥西通向三香路。</p> <p>景德桥是近年修建的新造桥。缓解了南新桥的压力。</p> <p>南新桥位于姑苏区金门路,跨环古城河西段,桥宽14.6米,采用三孔13+22+13米简支板梁桥。项目总投资约1100万元。</p> <p>阊门吊桥</p><p>吊桥老阊门城门前,明代朱皇帝把部份老苏州人发配苏北就是在在此出发,上船处现在变成寻根纪念地。</p><p>吊桥那里水系发达,护城河向北通向平门,向西有二条河道,上塘河通向枫桥寒山寺,河上有上津桥和下津桥。另一条山塘河沿着七里山塘街而行。当年故苏繁华之地,那边的桥也很多。</p> <p>平门桥</p><p>苏州的北大门,人民路至苏州火车站必经之路。 当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打败齐国,班师回朝,又由此门入,故名平门。古平门久塞。1928年为便利交通重辟平门,贝家的“颜料大王、贝聿铭的叔祖”贝润生出资修建了跨城河通向火车站的梅村桥,后来拆建为“新平门桥”,也就是如今平门桥的前身。</p><p> 2011年9月,苏州市决定对平门城墙实施重建且将城门西移,平门段城墙是火车站南广场的重要对景和环古城风貌保护带重要节点,它的修缮既体现古城风貌,又为市民提供新的游览、休闲、观光场所,更集中展现火车站地区北大门的窗口形象。</p> <p>上津桥</p><p>跨上塘河,位于下津桥之东。始建年代无考,明末重建,清同治五年(1866年)再建。为半园形单孔石拱桥,全长42.25米,桥宽3.7,高5.9米。赤色花岗岩砌拱形,桥石刻轮回纹,桥栏用青砖砌成,花岗石砌柱,桥南坡台阶27步,北石阶踏步31步。1982年列入苏州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再次修整维护。</p> <p>下津桥</p><p>跨上塘河,位于上津桥之西,邻近西园寺和寒山寺。始建于明代1482年,清代年间重修,1984再修,单孔弧形石拱桥。桥长36.7米,宽4.8米,矢高6.3米,南坡26台阶,北29台阶。</p><p>1982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普安桥</p><p>普安桥是苏州城区西北部的一座古桥,位于阊门外上塘街,跨上塘河支流鸭蛋桥浜。</p><p>此桥结构独特,系石板平桥,桥长30米,净跨3.5米,桥面宽21.2 米,是苏州古桥中最宽的一座。桥上建有关帝庙,内供关帝神像。庙房占去桥的面积83%;庙前仍有桥面,供行人、车辆通行,是庙与桥相结合的典型,有“普安桥,造得巧,庙蹲桥,桥载庙,庙门对河道”之说。1982年10月22日,普安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老阊门北码头护城河处有二条支流,一条沿着山塘街的山塘河。另一条是穿过渡僧桥的上塘河。</p> <p>渡僧桥</p><p>宋朝初年,苏州百姓常去虎丘拜访一位叫做清顺的和尚,僧人也要外出,没有桥很不方便。当时苏州的州官陈省华决定,造一座桥,就叫渡僧桥。七里山塘到虎丘,而渡僧桥是到山塘街的必经之路。</p><p>气通阊门忆繁华,七里山塘寻变化。如今,站在渡僧桥上眺望四周,那份热闹和富贵,千年未曾改变。通过渡僧桥,静静品味苏州,领略苏州古桥、苏州文化的风采</p> <p>北码头聚龙桥</p> <p>北码头乌龙桥</p> <p>古城内学士河贯通三条东西向的河道,北边一条河通老阊门城河,中间一条是干将河直通相门护城河。南边一条河沿道前街到饮马桥拐弯到南林饭店向葑门入护城河。学士河上的桥,从皋桥开始,走到道前街的歌薰桥。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姑苏老城水多桥多名符其实。</p> <p>葑门八步街通到干将路上的官太尉河上,有忠信桥,望星桥,消失的百狮子桥,寿星桥,吴王桥,官太尉桥,兴市桥。年代久远,有拱形的,有平面大石板,这些小桥不仅有观赏价值,更是方便了两岸居民的生活。</p> <p>寿星桥</p><p>曾经住了几十年的老洋房,城市改造都未拆迁,站在阳台上可以俯视寿星桥。</p><p>寿星桥位于古城东跨第四直河,桥东为望星桥北堍,桥西为叶家弄。因桥初建时附近驻有兵营,故初名营桥。初建年代应在宋,宋《平江图》上有记载。 相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浚河时于桥下得瓷寿星,遂改名寿星桥。寿星桥为单孔拱桥,用武康石砌筑,在苏州,整桥全部用武康石建造的,极为罕见。武康石色紫褐,质地粗犷古朴,但质地较松,容易风化。桥身长18米,拱跨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踏步。桥面栏板为1965年从附近被拆的百狮子桥移来,上有狮兽浮雕图案,或蹲或舞,生动活泼,但因风化严重,已看不太清。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体量不大,造型凝重,色调拙朴,与周围垂柳、塔影和谐一致,为苏州小型古桥梁中的佳例。1982年10月,寿星桥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官太尉桥官太尉桥是苏州城区东部的一座古桥,位于干将东路白显桥南堍,唐家巷西端,跨第四直河。官太尉桥的记载见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证明了此桥建于南宋,虽经后世多次修缮,仍保留有原桥石构件,是苏州古城不可多得的宋代实物留存,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该桥周边古建筑保留较多,古城风貌留存较好,尽显千百年来苏州独具的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水城风韵。漫步其中,满目生辉,足以引发思古之幽情。官太尉桥建于宋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光绪四年(1878)六月又修。为武康石、单孔花岗石有阶平桥,长15.6米,宽2.5米,跨径3米,两坡步阶各11级。1982年改为水泥墙桥栏,1991年改为条石桥栏。[1]1998年11月24日,官太尉桥被苏州市政府列为第四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平江河傍平江路。南起平将路(干将河),北到东北街〈北街河)。小河纵横,中张家河,大柳技巷河,胡厢使巷河,桃花坞河。平江河上桥梁众多,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积庆桥,青石桥,众安桥,朱马交桥,通利桥,胡厢使桥,保吉利桥,庆林桥,潘家桥,华阳桥。平江河上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苏州风光淋漓尽致。</p> <p>思婆桥</p><p>思婆桥东平江路,桥西建新巷。</p><p>思婆桥原名师婆桥。因唐代桥西有一座叫资福的尼姑庵而得名。桥上用的武康石做成楼台排柱和灵芝宝连的系石,均为宋代遗物,证明思婆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了!</p> <p>雪糕桥</p><p>雪糕桥,在宋朝的《平江图》上就有标注。雪糕桥诉说的是一位孝顺书生的故事。在一个雪天,书生的母亲病重,却喃喃着要吃糕。奈何病重,奈何家贫,哪里去找糕呢?</p><p>无奈之下,他只能把雪捏成糕状给母亲看,谁知,这时候手里的雪糕竟成了一块热乎的米糕,人们都说,是菩萨显灵了。</p> <p>青石桥.</p><p>青石桥(苏军桥、苏锦桥)桥东 南石子街,桥西平江路直通卫道观前街西端,跨平江河。宋《平江图》中威果二十八营在仓街。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p> <p>朱马交桥和通利桥</p><p>在平江路主路中间,还有一座有意思的桥:朱马交桥,旧名“朱马茭桥”,“茭”是干草的意思,传说和抗金名将岳飞的马队将领有关,这里是马草运输通道和干草场,为了纪念一位马队的朱将军,此桥取名`朱马茭桥…。</p><p>朱马交桥 (朱马茭桥、朱马高桥),大柳枝巷西端,跨柳枝巷河。与通利桥形成双桥。春秋时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p> <p>积庆桥</p><p>积庆桥(胜利桥) 大儒巷东,跨平江河。</p> <p>胡厢使桥和唐家桥</p><p>胡相思桥 曹胡徐东端,胡厢使巷西端。跨平江河。厢使是宋代设于京城四厢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的一种官职。东面曾经住过一位胡厢思官,因此名为胡厢思桥,唐家桥 平江河支流胡厢使河西。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比周庄古镇拱式的世德桥和梁式的永安桥(“双桥”,又称“钥匙桥”)异曲同工,比周庄双桥早建四百多年。现桥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p> <p>庆林桥</p><p>庆林桥 狮林寺巷东端,传芳巷西端,跨平江河。</p> <p>潘家桥</p><p>潘家桥在东潘儒巷东端,东西走向,跨平江河和平江路相接,花岗石质单孔拱桥。《平江区志》载:“潘家桥位于潘儒巷东端,跨平江河。民国《吴县志》载:‘通济桥俗名新造桥,在奚家桥北,明万历间建。’1981年定今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1984年重修。为石级拱桥,宽2.7米,长16.3米,花岗石栏杆。</p> <p>华阳桥</p><p>平江路的最北尽头到东北街,就是平江路北端的最后一座桥——华阳桥。华阳桥南北走向,跨与平江河呈 “丁”字形、与在东北街、西北街南平行的北街河。华阳桥原是座有悠久历史的古桥,宋《平江图》上就有此桥,但解放后经三番五次拆改重建,最后成了座毫无古意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公路平桥。</p><p>据《平江区志》载:“华阳桥位于平江路北端,横跨北街河。见载于宋《平江图》。民国《吴县志》载:‘华阳桥,在通济桥北,宋庆元四年(1198)重建。’《吴门表隐》载,华阳桥洞碑,有‘圣宋庆元四年戊午九月十三日戊申鼎新重建华阳桥’二十二字。桥于1983年重建,1991年又进行改建。砖砌水泥栏杆高0.8米,桥南堍有条石栏杆,为条石平桥。宽3.3米,长13.2米。 1999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花岗石栏杆,桥宽8米,长12.75米。</p> <p>鸟鹊桥</p><p>乌鹊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北堍连平桥直街,东侧为滚绣坊,西侧为长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对乌鹊桥路。古名桥,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上,以桥畔古有乌鹊馆得名。唐白居易有“乌鹊桥红带夕阳”、“乌鹊桥高秋夜凉”、“乌鹊桥头冰未消”等佳句。宋杨备《乌鹊桥上元诗》有“月满星移水照天,南飞乌鹊影翩翩”之句。明高启也写下了“乌鹊南飞月自明,恨通银汉水盈盈;夜来桥上吴娃过,只道天连织女行”的绝妙诗句。近代所见乌鹊桥为单孔石拱桥,拱券纯用武康石构成,应为宋代遗物。民国23年桥危,地方知名人士蒋吟秋、施仁夫等倡议重修。为保存古迹并便于车辆通行,只拆除桥面和拱券顶部,架钢筋水泥梁改成平桥。水泥柱钢管桥栏。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碑四块,两块阴刻隶书桥名及修建年份,分置两侧;东侧另一块阴刻楷书修桥收支款项;西侧另一块阴刻隶书“修桥记”。水泥梁侧面也有隶书桥名。皆蒋吟秋手笔。自河上观,旧迹赫然,赭红桥台,半截拱券。西向桥联“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湲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东向桥联“雁齿重新,两岸弦歌铿茂苑;虹腰依旧,一湾烟月溯葑溪”,字字清晰。1987年拓宽重建为钢筋水泥结构花岗石贴面单孔拱桥,沥青桥面,方石板人行道,花岗石镂空桥栏。桥联石及桥名碑得以保留于新桥上。</p> <p>长洲路帝賜莲桥</p><p>帝赐莲桥跨第三横河东段南侧平行分支(俗称十全河)。北接长洲路,南出十全街西端,为十全街北侧西起第一桥。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有帝师桥、帝师里桥、帝思莲桥、帝赐莲桥诸称。1980年定今名。青石分节并列砌置半圆拱单孔桥,1984年修。步阶南15级、北18级。花岗石实腹桥栏,桥头望柱刻“沧浪区城建环保局”、“公元一九八四年改建”。拱顶侧面阴刻填红楷书桥名。</p> <p>织造桥</p><p>织造桥苏州有一座桥因康熙而赫赫有名,它就是位于带城桥下塘,正对江苏省苏州十中大门的红板桥(现更名为织造桥)。因为康熙六巡江南,以织造署充行宫,出入必经此桥。可惜的是,1951年,因城建需要红板桥被拆除。2009年9月,这座消失在苏州人视野里半个多世纪的古桥,完成复建。复建的桥体位于古桥原址西侧,考虑葑门已有一座桥叫红板桥,在申报公示时,取名为织造桥。该桥建成后总跨10米,桥面宽3.7米,北侧分流踏步水平距离7.7米,南侧稍短为3.2米。</p><p>历史背景</p><p>红板桥原址北出带城桥下塘,正对原苏州织造署大门,南出十全街,对着原织造南局,承载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使命。当初不仅是振华女中(苏州十中前身)的大门前通道,而且因当年苏州织造署与如今的网师园是一家,这座桥就成了两地相通的必经之地。而这座桥更因康熙帝而赫赫有名。1951年,由于苏州十中学校大门改在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p><p>为了恢复这一历史记忆,苏州市沧浪区建设局决定对此桥进行仿古复建。这也意味着一座饱含文化历史意蕴的古桥将重现于世。织造桥施工者在预制梁板上进行花岗石的铺贴,在栏板上雕刻桃花图案,柱顶上描绘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这也与苏州十中的文化氛围相楔合。另外,设计者考虑到桥梁北侧直接下踏步坡长较长,影响带城桥下塘的道路通行能力及苏州十中校门的整体协调性,桥坡采用两侧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p><p>历史上有三处江南织造署,分别在南京、杭州和苏州,当今唯一保留大量原貌遗存的只有苏州这一处,有碑刻、龙井和瑞云峰等历史遗迹。 </p> <p>星造桥</p><p>星造桥,跨十全河。始建于明,又名“善教桥”。相传,某日天上突然落下一块陨石,落在桥的附近,百姓认为这是吉祥物,所以重修该桥时,把陨石砌在桥内,取名“星造桥”,俗称“新造桥”。</p><p><br></p> <p>百步桥</p><p>百步桥,跨十全河。始建于宋,原名“砖桥”。明隆庆元年(1567),知府蔡国熙重建。清中叶称“春和桥”,清末复称“砖桥”。原为石拱桥,1952 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1980 年修建时,因桥址位于百步街南,故命名“百步桥”。桥南尚书里,有清代彭定求、彭启丰祖孙状元府。</p> <p>山塘街上古桥有"横七竖八"。横跨山塘河有七座桥,竖在山塘街上有八座桥贯通八条支流。</p> <p>山塘桥</p><p>山塘桥位于山塘街北浩弄口,跨山塘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光绪六年(1880)五月修。1963年改建为铁栏杆水泥平桥,跨度8米,宽5.3米,长10.2米。如今桥面放宽,栏杆用的是金山石。</p> <p>山塘河通贵桥</p><p>通贵桥位于东杨安浜北,跨山塘河,桥北为山塘街。通贵桥意为贵人通过之桥。《丹午笔记》云:“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菩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造桥以便往来,名曰通贵。”明隆庆二年桥上出现五色祥云,故又名“瑞云桥”。桥侧有碑,字迹漫漶,桥栏刻有重建时间。跨径7.2米,宽2.3米,长19米。</p><p>现仍保持重建后的古桥风貌。山塘街通贵桥段明清时期曾是苏州繁华的商业区,桥旁有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显赫的府第。通贵桥旁安置有“通贵狸”,是山塘七狸之一。</p> <p>山塘河新民桥</p><p>位于苏州阊门外广济路。横跨山塘街和山塘河。1927年建造,1966年重修。三孔水泥桥,桥面为广济桥。桥下中孔跨度8米,山塘河穿过。两侧旱孔跨度各为3.5米,山塘街和下塘分别从旱孔通行。这是我市最早的立交桥之一</p> <p>山塘街白姆桥</p><p>白姆桥,平石板桥,贯通山塘街。现在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横跨在山塘河的一条支流上。</p> <p>山塘河星桥</p><p>始建于宋代,宋《吴郡志》著录,名星桥。明成化二十年(1484)重修。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1]</p><p>一说始于唐代白居易筑白堤时建造。桥栏刻清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资重建,桥堍有“山塘七狸”之一的“文星狸”。为单孔圆弧石级桥,桥长26米,宽1.8米,跨度8米,南、北堍各有23个踏步。栏板中间书“星桥”两字。</p><p>星桥为苏州地区典型的清代花岗岩拱桥,与山塘街周围景色相得益彰,现古桥保存完好,桥身狭逸平敞,具有一定历史和文物价值。</p> <p>山塘街桐桥</p><p>桐桥古名胜安桥 又名洞桥 为山塘著名的古桥之一 跨山塘支流十字洋桐桥圩 称桐溪</p><p>北宋治平年(1034年) 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 明时几度重建 它是一座单孔石拱高桥 昔端阳竞渡 龙舟聚集于此 现在的桥是近年来重新建造的</p> <p>山塘街彩云桥</p><p>原系木板桥。始建于宋天禧四年(1020),《半塘小志》载:“桥在半塘寺右,横跨山塘河。天禧四年在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政和元年重建为石板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南堍毁坏,康熙三年僧试宝重修。1955年改建成石板木栏桥。1975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装铁栏杆。桥与铁路桥平行,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跨径7.4米,宽3米,长7.9米。又称半塘桥。</p> <p>山塘街鸭脚浜桥</p><p>鸭脚浜是山塘河的一条支流,鸭脚浜桥贯通山塘街。</p> <p>山塘河普济桥</p><p>普济桥位于苏州阊门外山塘街,跨山塘河。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为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为山塘佳景之一。游人拾级登桥,西眺虎丘拥翠,东望碧水蜿蜒,两岸民居粉墙素瓦临水而筑,水城风光,荡漾眼底。</p><p>2019年3月,普济桥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下塘小普济桥</p><p>小普济桥又名同善桥,在老山塘人眼里,这一大一小、纵横相连的两座桥是父子桥。有意思的是,在以古桥之多而出名的山塘街,除这两座父子桥外,还有夫妻桥、姐妹桥和兄弟桥,其中夫妻桥是白姆桥、白公桥,姐妹桥是青山桥、绿水桥,兄弟桥是引善桥、同善桥。小普济桥除同善桥一名外,附近村民又俗称之为“庄前浜桥”,过去这里多卖鱼妇,聚族而居。小普济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为三跨石板平桥,长34.3米,宽2.7米,中孔跨度5.6米,边孔跨度各为5米,是江南典型的水乡板桥。《芥子园画谱》在推介这种桥式时,特地注明“平板桥”宜“杏花杨柳”,而普济桥周边多的就是婀娜垂水的柳树,每年春天到来还是非常值得走一走的</p> <p>山塘街青山桥</p><p>青山桥位于苏州山塘街普济桥西,跨山塘河支流。古时半塘寺以西一带称“云霭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钟声,与茅屋炊烟相映带”,桥当其处,山清水秀,故名。又名白云桥。陈基有《青山桥即事》诗云:“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宋代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石板桥,跨度2.35米,宽3.10米,长3.50米。</p> <p>山塘街绿水桥</p><p>绿水桥位于苏州山塘街。又名普福桥。明万历二年(1574)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和同治五年(1866)重修,1985年又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系青山桥之姐妹桥,统称青山绿水桥,极富诗情画意。诗人任兆麟《过绿水桥》诗云:“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春风不管离水恨,依旧青青到柳条。</p><p>绿水桥畔普福寺,又称葫芦庙。《红楼梦》中还记载着:“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于是,葫芦庙、甄士隐、贾雨村相继登场。一部红楼从十里街开始,展开波澜起伏,荡气回肠的长卷,这条十里街,就是山塘街。,</p> <p>山塘河虎阜大桥</p><p>虎阜大桥位于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p><p>1976年建造,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上通虎阜公路,横跨山塘街和山塘河。</p><p><br></p> <p>下塘新造桥(末命名)</p> <p>山塘河新造桥(末命名〉</p> <p>山塘河望山桥</p><p>望山桥又名便山桥,是苏州山塘街西起点,位于虎丘正门前,相传唐白居易站在此桥观望虎丘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1977年改为钢筋水泥桥,花岗石栏杆。</p> <p>山塘河西山庙桥和万点桥</p><p>由虎丘山正山门一路往西,行不过百米,便可到西山庙桥和万点桥了。两桥位于山塘河西段末梢,西山庙桥横跨山塘河上,万点桥静卧山塘河支流环山河上,这两桥和周庄双桥一样,桥洞也是一方一圆,动静咸宜。</p><p>西山庙桥因桥北有西山庙而得名,位于山塘街席场弄西侧,又名元庆桥,为单孔石拱桥。清康熙九年(1670年)邑人王廷台等捐建,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跨径6.7米,宽2.75米,长20.8米。桥东有楷书楹联:跨水虹梁新结构,合流虎阜抱潆洄。既道出了石拱桥一若彩虹般的姿态之美,又写出了虎丘一带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p><p>…万点桥又名范店桥,俗称饭店桥。位于虎丘西南山塘街席场弄口,跨山塘河支流环山河,原为木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改建为石板梁桥,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跨度3米,宽2.55米,长4.2米。万点桥周边景色怡人,加上附近席场弄和郁家浜居民出行去山塘虎丘乃至石路观前,此乃必径之路,久而久之,石板平整光滑,这是岁月消磨下来的痕迹</p> <p>i天堂苏州,千年传承。故苏人家,尽枕小河。街头巷尾,小桥纵横。小桥记载了故苏的繁华昌盛,留下了历史文化的印迹。</p><p>走走逛逛,取景拍摄,查阅文档。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乃趣事一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