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攀高峰|我院心内科姜正明瓣膜团队完成超高龄超高难度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传处

心脏的主动脉瓣膜作为心脏出口的总阀门,随着年龄增长、瓣膜逐渐退化,钙化等,导致“阀门”狭窄或关闭不全,重度的狭窄或关闭不全容易导致晕厥、猝死、心力衰竭、心绞痛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是外科开胸手术,需要锯开胸骨、切开心包、心脏停跳、人工体外循环、切开主动脉,切除受损的瓣膜、缝合固定新的瓣膜,创伤大、恢复时间长。<br><br> 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是一种全新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在透视下,经股动脉送入约5mm粗的导管进入主动脉瓣口,放入一个记忆金属支撑的生物瓣膜,瓣膜到位后会恢复记忆形成人工生物瓣,替换损坏的瓣膜;这种方式不需要开胸、缝合、心脏停跳及体外循环等传统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过程,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快、耐受性好,是目前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快最热门的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70岁以下的身体条件差的老年人,特别是有胸部并发症、肾脏疾患、身体状态差、高龄等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br><br> 目前在发达国家,介入手术已成为瓣膜疾病的首选诊疗方式,介入下行瓣膜置换数量已远超开胸瓣膜手术,占比达到近70%,该项技术自2010年我国首例开展以来,现在全国多家大型医院开展,技术已非常成熟。<br><br>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正明教授心脏瓣膜团队是我国第一批开展该技术的完整团队,近年来已成功为众多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患者实施TAVI术,患者最大年龄92岁,最小53岁(合并肝硬化失代偿、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小板极低)平均年龄74岁,术后恢复良好,多数患者术后次日下床、3-5日出院,复查显示长期效果良好。 据了解,昨日姜正明教授团队为一位极度横位心、心脏内旋、成角103度88岁的超高龄患者实施TAVI手术,患者严重心衰、胸廓畸形,该例手术替代既往病例中成角最大的93度,成为我国TAVI史上横位心角度最大的成功病例。 本例患者手术难度极大,经仔细评估显示,患者为二叶式主动脉瓣,钙化极重度且非对称,这些因素不仅削弱径向支撑力,同时大大增加术中出现瓣膜移位、瓣周漏等风险,尤其是其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扩张扭曲、角度极大,瓣膜输送、释放难度都是前所未有。 在郑大一附院多学科通力合作、紧密配合下,姜正明心脏瓣膜团队结合心外科张新教授团队、3D打印中心吴艳教授团队、体外循环团队、麻醉医师、超声科、技师等,针对患者病情反复讨论,制定周密诊疗计划,并多次多学科会诊、讨论,经3D模型推演术中手术细节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在心脏极度横位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导丝塑形、如何建立瓣膜输送轨道,如何操作瓣膜在轨道上滑行,推演瓣膜在释放时力的传输和可能走向及如何矫正、制定详细方案和应急预案。手术过程中姜正明教授团队配合默契,瓣膜输送系统克服重重困难精确到位并实现成功释放,最终顺利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患者麻醉苏醒,恢复良好,一般情况良好返回普通病房。本例手术的成功,不仅展现了郑大一附院团队合作治疗的优势,更显示出心内科瓣膜团队的实力。<br> <b>姜正明教授</b> 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心脏病分会结构学组副组长,组建河南省内首个完整的心脏瓣膜病治疗团队,负责开展心脏瓣膜病的微创治疗及科研任务;独立开展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独立开展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综合诊治,如室速及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冷冻球囊手术、左心耳封堵术及CRT-D等各种心脏疾病的起搏治疗;熟练完成慢性闭塞病变等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等,是国内少有的将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结构性疾病、起搏电生理、冠状动脉疾病、大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融会贯通的人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