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去来处 动静等观 ,西山大觉寺

李娜

<p><b>  第一次去大觉寺,是被好友约去喝茶聊天,说那里的茶和水如何如何,的确,茶不错,环境优雅也很有情调。但当时更吸引我的是大觉寺那古老的寺院,寺院里的那些近千百年来的参天古树,整个寺院充满了超然脱俗的禅意,给人一种静谧、平和、舒缓、慢节奏的感觉。后来随朋友、同学去过几次是为了拍寺院外景黄叶,没有对寺院认真观赏。这次在苏家坨办完事正好顺路,又来到了大觉寺,看后颇有新感。</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寺庙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四进院落组成。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寺中一珍贵文物《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为建寺之年始立。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一股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绕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00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寺院的珍贵文物有“五宝”:一宝“乾隆题匾”;二宝“明代造像”;三宝“蟠龙藻井”;四宝“松柏白塔”;五宝“辽代石碑”。</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大觉寺的风景以大觉寺八绝为主,分别是: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06年05月25日,大觉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b></p> <p><b>山门</b></p><p><b> 为一三间歇山式建筑,下面是砖石结构,开拱门一,上有匾额“敕建大觉禅寺”,上面是木结构的斗拱和屋顶。</b></p> <p><b>  走出山门,看到古树参天,钟楼,鼓楼、碑亭在古树的依偎下显得那么安然。</b></p> <p><b>秋天树叶黄了</b></p> <p><b>放生池</b></p> <p><b>天王殿</b></p><p><b> 因内有弥勒佛,所以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正中是弥勒佛雕像,殿两侧是四大天王雕像。</b></p> <p><b>大雄宝殿</b></p><p><b> 全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建在高台之上,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覆盖屋面,绿琉璃剪边,出檐下饰以斗拱,门窗雕楼精致。由于年深日久,一切油饰彩画早已剥蚀殆尽。它和无量寿佛殿都是至今没有重修过的殿堂,在北京已不多见。虽然缺少华彩,却透着浑厚古朴的神韵。檐下不是通常的“大雄宝殿”而是一块“无去来处”横匾,为乾隆御笔。</b></p><p><b> 大觉寺珍贵文物有“五宝”,大雄宝殿就占了三宝:</b></p><p><b> 一宝“乾隆题匾”。大雄宝殿前高悬的巨匾“无去来处”,是佛家用语,大意是:“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佛祖是无处不在的。”劝诫世人不要留念过去,也不要奢望将来,只需牢牢把握当下。</b></p><p><b> 二宝“明代造像”。大雄宝殿内正面佛坛上供奉着高大的三世佛,木质金漆,雕刻细腻生动,保存完好,现在的三世佛像是1972年从智化寺移来的。释迦牟尼居中,药师佛居左,阿弥陀佛居右,端坐在高高的神坛之上。后壁为三面火焰屏风依次映衬着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佛祖造像。北、南、西三墙佛龛内为二十诸天像和十八罗汉像。</b></p><p><b> 三宝“蟠龙藻井”。大雄宝殿内厅正中顶端,一环巨大的木雕藻井,网格祥云交织,层层向心聚收,外层四方,顶层浑圆,显出“天圆地方”的理念,圆心内一尊巨大的蟠龙,腾云驾雾,气势恢弘。</b></p><p><b> 大雄宝殿内悬挂有三块匾额,“妙悟三乘”,“法镜长圆”,“妙莲世界”,出于慈禧之手。</b></p> <p><b>无量寿佛殿</b></p><p><b> 无量寿佛殿灰简瓦歇山顶,殿堂古旧,严整宏伟。檐下“动静等观”四大金字的雕龙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内正中供奉着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坐像,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无量寿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 泥塑沥金,宝相庄严。背面供奉着南海观音,又称海岛观音。</b></p><p><b> 无量寿殿前左右各有一块碑,南面一块是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所建,刻有《御制重修大觉寺碑》。 北面一块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为明孝宗所建,刻有《大明敕谕》,记载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奉周太后之命重修大觉寺的历史,又称为大明敕谕碑。 </b></p><p><b> 无量寿佛殿前高悬的巨匾“动静等观”,意思是: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相对的,动即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观察事物,对它的动与静,应等量齐观。明告世人一动一静皆是宇宙常法,不可倚轻倚重从而有违自然之理,又暗喻寺院一静一动两件要物,静者——各个殿堂里或坐或立的佛祖、诸天造像,他们宁静致远、不动如山,动者——寺院两侧滚滚流淌的清冽山泉,他们奔流不息、逝者如斯。</b></p> <p><b>千年银杏</b></p><p><b> 无量寿殿前北面有一株雄性银杏树,相传它是辽代所种植,距今已近千年,故称千年银杏、辽代“银杏王”。银杏树高25米左右,胸径7.5米,枝繁叶茂。在深秋季节满树金黄,无论是否有阳光照射,它都彰显出饱经沧桑后的雍容豁达。乾隆曾写诗赞誉:“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b></p> <p><b>秋天的千年银杏树</b></p> <p><b>大悲堂。</b></p><p><b> 又称大悲坛,位于中路建筑北端,为一座二层建筑,檐下悬有大匾“最上法门”,原是乾隆皇帝御笔,后改为醇亲王的手笔。原是寺院藏经之所。</b></p> <p><b>灵泉池、龙王堂</b></p><p><b> 后院龙王堂位于全寺最高处,是一座两层建筑,在龙王堂前有一水池,称为灵泉池。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从龙王堂前的龙首中涌出,清澈见底,四时不竭。涓涓清泉分作南北两路,顺着西高东低山势流下,流经整座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b></p> <p><b>迦陵舍利塔</b></p><p><b> 迦陵舍利塔又称迦陵和尚塔、大觉寺塔,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圆寂的大觉寺方丈迦陵法师的灵塔。迦陵法师在雍正皇帝为亲王时,曾过从甚密。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全寺的最高点,高12米,是覆钵式塔,与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形制相仿。迦陵舍利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在八个面中心和四周都镶嵌有砖雕,转角处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纹样,其上的圆形须弥座上刻有仰莲和伏莲,束腰处有花草图案。须弥座之上是三层叠涩金刚圈,在上是塔肚,塔肚正面开有壶门,壶门下方有一个由连珠纹装饰的座,壶门周围装饰有火焰纹样,假门上还有石刻的窗棂。 塔肚上是十三层相轮,没有基座,相轮上是由伞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伞盖上刻有流云纹和佛字,并挂有铜铎。刹顶的宝珠上有蕉叶纹装饰。</b></p><p><b> 迦陵舍利塔为松柏环绕,南面一棵松树,北面一棵柏树,松树和柏树的枝条向白塔生长,似乎是要伸手将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是大觉寺“五宝”之一。</b></p> <p><b>辽代古碑</b></p><p><b> 在大悲堂的西北侧有一辽代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写的《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据碑上文字记载是奉辽朝道宗皇帝及萧太后之旨意于戊申年(1068年)三月所立。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石碑顶部雕刻的蟠龙依然清晰,这是寺院年代最为久远的文物,也是大觉寺“五宝”之一,堪称“镇寺之宝”。</b></p> <p><b>  古朴、清净的西山大觉寺是一片人间净土,一个世外桃源。漫步古刹,清风拂面,静心不语,看着寺院里那一棵棵古树参天,一片片寺院、房舍,聆听着山间小溪流水潺潺和蝉鸣,让人烦操的情绪一下子静了下来。</b></p><p><b> 这次来大觉寺有感于寺中的两块牌匾:“无去来处”和“动静等观”,禅意深远,让人回味。</b></p><p><b> 无去来处,去处代表着去向和将来,来处代表着已经和过往。无去来处的寓意是,既没有将来,也没有过去。换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在当下。劝诫世人不要留念过去,也不要奢望将来,只需牢牢把握当下。</b></p><p><b>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来来往往谁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与去、动与静、输与赢、快乐与烦恼一切都无法预知,一切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动静等观,就是顺应当下的时代变迁,要学会转换思维,敢于面对并应对变化。</b></p><p><b> “无去来处”和“动静等观”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前者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后者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活在当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具有了这些大智慧,而这些智慧在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两块牌匾,启发着有心的人们。如此想来,这种方式也应该算作一种智慧的传承了。</b></p><p><b> 无去来处,动静等观,是一种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分别于2011年11月6日和2020年6月14日拍摄于北京西山大觉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