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军的“西行漫记”(中)

大杰爷爷

<p>  天气真好,气温适合,高大军老两口从成都坐火车,开始了他们的“西行旅程”。</p><p><br></p><p> 上集说了,他们从垅上,到西安,又游了青海湖、盐湖、日月山,见识了想当年文成公主别离长安,哭出“倒淌河”之情之景——令我感叹! 这中集则来到了“世界文明”之脊的地方——敦煌莫高窟。</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背景音乐】西海情歌。(竹笛)</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图片/小视频: 大军。(部分来自网络)</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继续西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郭沫若题写的匾额。</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西 行 漫 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高大军~</b></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之十:敦煌莫高窟</i></p><p><br></p><p> 敦煌,又名瓜州,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她曾经因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文保标识。</span></p> <p>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即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可见,在专家、学者的眼里,敦煌的历史文化地位有多么重要。</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景区入门。</span></p> <p>  来到敦煌,人们首先是奔莫高窟来的,因为她的名气实在是太大,她的艺术魅力实在是迷人,她的故事实在是太多。</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新立。</span></p> <p>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她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先后经历过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朝等历代修建,逐步形成如今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九六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她与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2020.6.26</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标志性景观。</span></p> <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网上资料】</b></p><p><br></p><p>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p><p><br></p><p> 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p><p><br></p><p> 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牌坊。</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建设沿革</b></p><p>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文字说明的石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宕泉西岸。创建于前秦二年(三六六)。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一千多年,多种类型洞窟七百多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多身,木构窟檐五座。一九零零年于藏经洞发现两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古代文书四万余件,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其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科技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敦煌研究院 一九九四年八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以上是大杰爷爷据碑录入)</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景色。</span></p> <p>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外观。</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历史悠久的莫高窟</b></p><p>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p><p><br></p><p>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外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景色。</span></p> <p>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p><p><br></p><p>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p><p><br></p><p> 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窟檐。</span></p> <p>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彩塑。</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结 构</b></p><p> 如果把敦煌壁画连接成1米高的画廊,可以延绵50公里。</p><p><br></p><p>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远眺。</span></p> <p>  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彩塑。</span></p> <p>  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p><br></p><p>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卧像。</span></p> <p>  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艺 术</b></p><p><b> 建筑艺术</b></p><p>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头部。</span></p> <p>  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p><p><br></p><p> 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彩塑。</span></p> <p><b>  彩塑艺术</b></p><p>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p><p><br></p><p> 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彩塑。</span></p> <p><b>  壁画艺术</b></p><p>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p><p><br></p><p>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外景。</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贮存藏品</b></p><p>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鹘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p><p><br></p><p> 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主景区小视频。</span></p> <p>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槃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p><p><br></p><p>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壁画。</span></p> <p>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p><p><br></p><p>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 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著名的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彩塑</b></p><p> 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p><p> 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的9层造型。</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价 值</b></p><p><b> 历史价值</b></p><p>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span></p> <p>  本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p><p><br></p><p> 法华经变、涅槃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p><p><br></p><p>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p><p><br></p><p>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仿敦煌莫高窟壁画(二飞天)。</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艺术价值</b></p><p>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史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p><p><br></p><p>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莫高窟彩塑。</span></p> <p>  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p><p><br></p><p> 敦煌石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彩塑。</span></p> <p>  敦煌石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莹等等,这些建筑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有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等。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展示了一部中国建筑史。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九层楼大佛。</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科技价值</b></p><p>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他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类型各异,牛车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棚牛车,马车有驷车、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特别是保存了中国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独有贡献的独轮车、马套挽具(胸带挽具和肩套挽具)、马蹬、马蹄钉掌等珍贵的图像数据。</p><p><br></p><p> 隋至西夏的尊像画、药师经变中的佛、菩萨、弟子手中及供桌上绘画了玻璃器皿,有碗、杯、钵、瓶、盘等器型,它们呈透明、浅蓝、浅绿、浅棕色,器型、颜色与纹饰表现出西亚萨珊风格或罗马风格,说明了这些玻璃器皿是从西亚进口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艺的特点,还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贸易。</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片祥和。</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主要景物</b></p><p><b> 九层楼</b></p><p> 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p><p><br></p><p>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内部。</span></p> <p>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内部。</span></p> <p><b>  三层楼</b></p><p> 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彩塑(似修复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好像是“三层楼”小视频。</span></p> <p>  其中,第十七窟(晚唐,848~906)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去声,上"巩"下"言")的影窟。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p><p><br></p><p>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秘室被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飞天图。</span></p> <p>  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讲解员。</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藏经洞</b></p><p>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p><p><br></p><p>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p><p><br></p><p>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老两口在莫高窟标致性建筑前留个影。</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藏经洞陈列馆</b></p><p> 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莫高窟的画师</b></p><p> 创造了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p><p> 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了,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昔日莫高窟前的流沙河已经干涸。</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破坏情况、掠夺历史、故意损坏等略去。</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保护现状</b></p><p><b> 国外合作</b></p><p> 1992年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位于售票处对面,为半地下式博物馆,持莫高窟门票免费参观。主要展览包括莫高窟的考古发现、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历史、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介绍等,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厅,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丝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物。</p><p><br></p><p> 石窟复制展区以1:1比例复制的八座有代表性的洞窟,包括北凉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展示了敦煌石窟营建一千年间的艺术精品。</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景区的植被有了大的改观。</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国保护</b></p><p>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标志着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正式开始。</p><p><br></p><p> 1950年,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正式参与敦煌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p><p><br></p><p> 1951年,文化部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古建、考古专家,勘察莫高窟保护现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此后的10年间,抢修了5座唐宋木结构建筑,维修加固了3处崩塌崖面和数百个洞窟。</p><p><br></p><p> 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1963年~1966年,先后三期完成了敦煌莫高窟576米崖面和354个洞窟的维修加固。</p><p>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p><p> 1984年,将扩建后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改名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院长,同年完成莫高窟南区南段26个洞窟和172米崖面的加固工程。</p><p><br></p><p>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日本人青山庆示向敦煌研究院捐赠8件敦煌文物,这是流失海外的藏经洞文物首次归还中国。</p><p> 1988年,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保护所签订保护敦煌莫高窟国际合作项目,同年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也签订合作保护项目。</p><p> 1993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p><p> 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作,申请并通过了中国第一个敦煌学博士学位授予点。</p><p><br></p><p> 1999年~2002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p><p> 2000年,“藏经洞文物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纪念活动在敦煌举行。</p><p> 2001年,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地质系联合创办中国第一个文物保护研究中心。</p><p> 2002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被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p><p><br></p><p> 2008年12月29日,总投资2.61亿元的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获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立项开工,这是莫高窟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该工程包括保护利用设施、崖体加固及栈道、风沙防护、安防等,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多元,其余的资金由甘肃省来筹措。整个工程于2011年完工。</p><p><br></p><p>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来自百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等待更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西 行 漫 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高大军~</b></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之十一:敦煌莫高窟</i></p><p><br></p><p> 莫高窟,我这是第二次前来观瞻,上一次还是在一九九七年。相隔二十余年之后,这里有了极大的变化。</p><p><br></p><p> 首先,景区的规模有了大的扩建。现在专门修建了停车场,距离洞窟有15公里之远。景区有专门的大巴车接送游客到达洞窟参观,一色的清洁能源车。私家车、公务车不准直接进入景观区。据工作人员讲,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级文化魁宝。</p><p><br></p> <p>  原来在洞窟景区前有一条较宽的流沙河,水面虽然不深,但流速还是蛮快。这次来到,发现河床已经干涸。工作人员在讲解时专门提及这一点,是为了降低洞窟内的湿度而将此河改道。</p> <p>  再则,进入洞内参观时,我发现每个窟内都设置了测温、测湿的仪器。另外,在所有的洞壁外侧都安装了铝合金边框玻璃护窗,以防游人用手去触摸壁画。</p><p><br></p><p> 数千年有着血脉的敦煌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因自然损害其生命色彩逐渐暗淡是不可避免,但人为损坏是可以防犯。现在的防护措施较之九七年那时确实要严格的多。</p><p><br></p><p> 同样是在进入洞窟前,讲解员都要反复强调,游客们入洞后禁止拍照、录像。但我记得九七年那回,时不时地会在洞内闪出光亮,或者听到咔嚓咔嚓的声响。但这一次,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现哪一位游客用手机或像机偷偷拍照的事例。这说明,我们游人的文化保护意识也有了很大增强。</p> <p>  敦煌艺术宝库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她不仅灿烂于昨天,还应灿烂于今天、明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珍惜、保护她!</p><p> 2020.6.28.</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莫高窟部分洞穴介绍</b></p><p><br></p> <p>  329窟的飞天莲花藻井是初唐藻井的代表作。藻井中心画莲花,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边饰卷草、方格、连珠纹样及垂角幔帷,以深、浅红色为主,配以白,赭石、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藻井中的飞天更具有代表性。飞天飘浮在空中,或手持供物,或持各种乐器。其造型生动,线条飘逸、流畅。第329窟初唐329窟的飞天莲花藻井是初唐藻井的代表作。藻井中心画莲花,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边饰卷草、方格、连珠纹样及垂角幔帷,以深、浅红色为主,配以白,赭石、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藻井中的飞天更具有代表性。飞天飘浮在空中,或手持供物,或持各种乐器。其造型生动,线条飘逸、流畅。</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329窟,初唐。</span></p> <p>  被称为“法华窟”的莫高窟初唐23窟,以经变画的形式将法华经的经典重现人间。《法华经*药草喻品》以小中大三种药草,比喻为人天、声闻与缘觉二乘,以大小两种树,比喻中跟与上跟之菩萨;而佛陀平等施与慈悲,如同一雨普润大地。经文中的寓意表现在壁画上,则以雨中耕作的景象呈现。画面上一农夫使牛犁地耕作,另一农夫冒雨弹肩挑物;期间穿插农妇送饭的场面,农妇看着父子俩捧饭而食,描绘亲切而生动。而画面上方大片乌云密布,并落下斗大的雨滴,正呼应经文中内容,将抽象譬喻的佛理,成功地以图像的方式来表达。此图藉由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实地阐明《法华经》的思想,由此可见画者的智慧。</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23窟。</span></p> <p>  初唐57窟南壁说法图左侧的胁侍菩萨绘制的最优美,有人甚至称之为“美人菩萨”;也因为这身优美的菩萨像,57窟得名“美人窟”。胁侍菩萨头戴化佛冠,上身半裸,肩披长巾,身饰璎珞,一手上举轻扶飘带,一手托贡品,体态优美,身体略呈S形,目光下视,若有所思,肌肤细腻,体现出雍容高贵的美。菩萨的头冠和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略施晕染。显示出由隋代“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画风向盛唐富丽灿烂的风格过渡。</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57窟。</span></p> <p>  莫高窟第201窟: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在唐代建筑实物缺失的今天,莫高窟经变画中的唐代建筑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史料。其中,初唐201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唐代建筑就是一个代表作。</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201窟。</span></p> <p>  莫高窟初唐71窟北壁阿弥陀经变中的这幅思维菩萨像,肩披卷曲的长发,高鼻深目的外观,西域式的服装,是唐代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人物的真实写照。人物形象刻画以墨线为主,用笔生动。此图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民族学史料价值。</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71窟。</span></p> <p>  盛唐45窟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窟中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原作彩塑以及壁画作品。其中位于洞窟西壁佛龛中的唐代彩塑群像是莫高窟彩塑中人物形象最丰富,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组。生动的彩塑作品展示了唐代工匠精湛的塑像技艺,和真人等高的彩塑也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感。</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45窟。</span></p> <p>  盛唐45窟南壁的观音经变,取材于《法华经*观音普门品》。其中“胡商遇盗图”表现观音救怨贼难的内容,画面上商人们驱赶着毛驴,满载货物,正从山间艰难地跋涉,从山后突然出来几个持刀的强盗,进行抢劫。商人们面露恐惧,又好像在瑟瑟发抖,毛驴所驮的货物撒了一地。画面描绘生动、惊心动魄,皆为现实社会之真实反映,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资料。</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45窟南壁。</span></p> <p>  盛唐103窟的经变画不仅生动展现了佛经的内容,又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吸引着无数观者。此窟东壁的维摩诘经变是莫高窟的代表作。这幅经变画上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线描造型的功能,主要用墨线来勾勒人物,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以线造型,以型写神的绘画手法,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画显示出同时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落笔雄劲,敷彩简淡”的风格,尤其是维摩诘的形象,更是“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风格的真实再现。盛唐画坛不但创作热情十分旺盛,而且竞争意识异常激烈,致使技法表现比前代更丰富。此窟的维摩诘经变即显示了盛唐艺术为了力争“脱落于凡俗”,把吴道子“焦墨微染”一派画风,也传道给了敦煌的情景。</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103窟。</span></p> <p>  盛唐130窟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高达2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的室内石胎泥塑大佛。大佛为善跏坐弥勒像,雄伟的佛身倚崖而坐,双腿下垂,两脚着地,左手扶膝,轻柔自然,右腿上置经书,右手为施无畏引,肘倚在经书上,佛头微俯,双眼微合下视,略含笑意,神情庄重慈祥。古代匠师在塑造这身大佛时,突出了佛头的体积,像高27米,仅佛头就高达7米。虽然这身大佛超出了人体的正常比例,但解决了由下仰视所造成的头小体大的视角差,使观者在仰视距20余米的情况下,仍然能清晰地看到佛面部的表情。这一艺术处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匠师的聪明才智。</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130窟。</span></p> <p>  盛唐138窟的供养人像画保存完好。此图中的妇人怀抱幼儿,在妇人的前方有一对牵手的儿童画像。人物形象生动,生活化气息浓郁。妇人身着襦裙,肩批披帛。襦裙是隋唐妇女的主要服饰,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制成,长度一般为2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缠绕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供养人真实形象的再现了唐代人物服饰特点,是珍贵的图像研究资料。</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138窟。</span></p> <p>  此为中唐231窟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图。美丽的舞者,举起琵琶反背在身后,屈伸向右,提右腿,和着激动人心的乐曲声,跳着欢快的舞蹈。她手中琵琶在背后拨弹,连弹带舞,有极大的难度。两旁的伎乐,分别弹奏琵琶、阮咸、箜篌、鸡娄鼓、横笛、拍板等,通过舞乐表现了西方净土世界的欢乐气氛,是研究唐代舞乐史的珍贵资料。</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231窟。</span></p> <p>  中唐12窟是当时的世家大族修建的最具代表性的洞窟。精美生动的经变画是洞窟的重要看点。特别是洞窟南壁的弥勒经变保存最完好,生动写实的画面完美的演绎了经文的内容。敦煌弥勒经变中的许多图像都来自于现实。此窟弥勒经变下部的屏风画中有一幅婚嫁图,画面表现的即时“女子五百岁出嫁”这一情节。这幅婚嫁图让我们形象的看到了中唐时代人们的婚俗礼仪。</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12窟。</span></p> <p>  中唐158窟是涅槃窟,洞窟中心佛床上的涅槃像是洞窟的重要看点。古代艺术家在塑造这尊涅槃像时,根据佛经上的描述,塑造成一个睡态安详、恬适沉静的形象,表现一代哲人的陨灭,烘托出涅槃时的从容。在造型上由于头部的巨大而又横向构图,势必给雕塑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结果确是在极其饱满和写实、对称和协调之中取得了高度传神的效果。圆润的肢体透过质薄的袈裟,显得体态闲适舒展,造型和传神技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158窟。</span></p> <p>  这是晚唐384窟南壁中的不空绢索观音像。不空绢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身之一,即见解脱观音像。观音像三面六臂,头冠上有阿弥陀佛,左胸上斜披鹿皮披肩,五衣五饰庄严。左下手持净瓶、左中手持莲枝、左上手持宝瓶。右下手持绳索、右中手持念珠、右上手持金刚杵,是莫高窟密宗观音像中的杰出代表。</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莫高窟第384窟。</span></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特别提示】</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本《美篇》中所有图片,均可“点击放大观看”。</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彩塑。</span></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九层楼。</b></p><p> 九层楼,一般介绍莫高窟有四个大佛,两个立佛,两个卧佛,讲解员会选择参观其中大立佛窟卧佛窟各一次,最大的立佛是莫高窟的标志,叫北大像,另一个叫南大像。莫高窟的大佛与云冈大佛和龙门大佛不同,不是外露的石像,而是躲在室内的石胎泥塑像,彩塑怕风吹日晒,所以要有石窟门面,北大像外立面就是著名的九层楼,第96窟,莫高窟的最大明星木构建筑,北像佛有34.6米高,弥勒佛坐像,唐代(659年);而南大像,第130窟,佛像高26米,唐代(721年);第158窟,涅槃卧佛,身长17.6米,肩宽3.5米,晚唐;第148窟,卧佛身长14.4米,肩宽3米,中唐作品,毁坏严重,后世重绘,无唐代彩塑风采。我参观的是96窟和158窟,因为所有组队都要参观,人满为患,尽管石窟内山洞巨大,也无法体现大佛的雄伟,更无法看清大佛的细节,匆匆掠过。相比较云冈大佛、龙门大佛因石窟塌落而外露,其光辉形象被参观者拍照传播的闻名程度,北大像表示很憋屈。</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九层楼。</span></p><p><br></p> <p>  大牌楼,外立面三层木结构,俗称三层楼,第一层是第16窟,非常著名,我们最后参观这个石窟,这个窟与敦煌学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著名的藏经洞(17窟)也在16窟内,窟中套窟。王道士有两张在门楼合影老照片,在莫高窟墓塔群中也有王道士的墓塔,他在莫高窟历史上留下痕迹。而藏经洞的文物,开创了敦煌学,有纪念意义的石窟。</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层楼。</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请看续集】</i></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敦煌市。</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谢谢欣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7, 181, 74);">2020.6.29</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