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12]——百山祖下香菇源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菇神庙</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各行各有道数,行行都出状元。在浙江第二高峰百山祖的山脚下,有一个百山祖乡龙岩村,离村不远的松源溪畔,有一座始建于宋咸淳元年(1265)的“西洋殿”,也叫“松源殿”、“吴判府殿”,这是周边庆元、龙泉、景宁三县古代菇民集资创建的纪念性建筑,为的是纪念香菇鼻祖,世界上最早发明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一位农民——吴三公。</p><p><br></p> 龙岩村海拔一千多米以上,周边群峰突兀,山多田少,土瘦水冷,不利农业耕作,但却因山高水长,林木葱郁,整日云蒸雾腾,当地农民因地制宜,世代以采蕈、烧炭、狩猎为业。<div><br></div> 据《槎东云川吴氏宗谱》记载,吴三公为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约生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兄弟六人,均按数字序列为名,三公排行第三,就以三为名,后人尊称他为吴三公。<div><br></div> 吴三与乡亲们常年行走在龙庆古道的茶木圩一带讨生活,他在烧炭和采集野生菌蕈的过程中,发现被砍倒的树木上会长出同样的菌蕈,而且多是从斧头砍过的坎中长出,坎多处蕈多如鳞,坎少处蕈就稀少,这使他明白一个原理,山上的阔叶树木被砍倒之后,经过人工“砍坎”(俗称“砍花”)后,是可以种出香蕈来的。<div><br></div>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吴三初步总结了砍花、遮衣,惊蕈,以及选场、择树、剁花、管理、烘焙等一整套人工栽培香菇的特殊技艺,将野生真菌演化为人工培植,使食用菌成为一种农产品,并延伸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为一方百姓开辟了一条谋生致富之道。<div><br></div> 茶木圩这一带因此留下了许多菇寮遗址。其中一个寮址规模最大,乡亲们最早看到出菇,高兴地叫“倡花了,倡花了”。因而得名倡花寮,此寮址至今还在,连石臼都在。后人就把这一带称之为“香菇湾”,被载入了《庆元县地名志》,流传至今已800多年。<div><br></div> 十二世纪下半期,吴三携母亲妻儿沿龙庆古道到西洋、盖竹(今竹山)一带制菇并传播菇术。菇术首先在吴三公后裔中传播,他们大多分布龙庆景三县各地,庆元东部居多,主要在沿龙岩去福建斜滩的道路附近,并逐步向福建省和江南各省拓展。清乾隆年间,三县菇民达15万人,9万以上是庆元人。<div><br></div> 吴三母亲刘氏和妻子刘香蕈诚实善良,热情待人。婆媳两人在西洋村古道旁搭棚设茶摊,还煎菇足汤为乡亲治病。吴三公在母亲去世后就把她安葬在附近山脚下。乡亲们为感恩她们婆媳两人,就在茶摊旧址建了二夫人庙。此庙至今尚存。庙前有一幅对联:“圣出西洋香菇母,爱国护民保安康”。反映了数百年来菇民对香菇母的虔诚崇拜和无限信仰。<div><br></div> 十三世纪初,步入老年的吴三公,由于子小七在盖竹制菇时从树上跌下不幸身亡,吴三悲痛欲绝,卧床不起,后被抬回龙岩村,于宋嘉定戊辰年(1208)8月13日离世。据明万历宗谱载:“公葬乌龙墓,与父隔壁,吴处兰花形。”吴处五叶兰花的墓地至今尚存。除清明扫墓外,每年农历3月17日(生日)和8月13(祭日)龙岩村民都要到吴三公祠隆重祭拜,数百年来成为固定习俗。<div><br></div> 宋淳熙元年(1265),吴三公去世五十多年后,盖竹村(今竹山)菇民为追忆吴三公父子功德,就在村口建灵显庙,开始举行菇神庙会。到了明初,国师刘伯温向朱元章讨封,龙、庆、景三县取得独放香菇专利,明前期使当地菇业有了长足发展。由于当时道教盛行,吴三公于“明神宗万历三年,敕封为判府相公”。<div><br></div> <p>清乾隆年间,当地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祀奉吴三公的菇民不断增多,由于庙小拥挤,三县菇民集资扩建时,决定将庙迁建至溪边古道旁,在西洋村“吴判府庙”旧址下面重新建造一座规模宏伟的吴三公庙,这就是至今尚存的“松源殿”(又名西洋殿)的菇神庙。</p><p><br></p> 1209年,何谵编修《龙泉县志》时,用185字记叙、总结了香菇的栽培技术。明朝年间制菇术传到了东瀛,因龙庆景属处州府,日本称香菇为“处蕈”,认为处州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国际热带菇类学会称这里是“香菇之源”和“香菇之祖”。<div><br></div> 西洋殿建筑风格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分正殿、中亭、戏台三节,纵深近四十米的正殿雕梁塑薨,飞檐翘角,建筑奇巧,气象庄严。神龛内塑有十二尊神像,中立者为吴三公,两旁依次分列吴三公兄弟及吴三公的儿子和侄儿。亭内浮雕栩栩如生,壁画楚楚动人,柱上对联书法苍劲,大门石刻龙腾凤舞,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依然闪耀着精湛技艺的光辉。<div><br></div> 当地历代菇民把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吴三公生日)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定为龙、庆、景三县菇民朝拜祀奉“菇神”的进香期。每到此时,诸方山货、食品云集于此,百货摊位林立,成为远近物流中心,此外还举行戏剧会演,宣扬菇乡文化。<div><br></div> <p>近年来随着香菇文化的发展,各方人士慕名前来朝拜,现今的西洋殿已是“香菇之源”的象征,在庆元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独放异彩。(谢谢浏览)</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