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街头少年》《库斯科邮车》《木瓜恰恰恰》

音乐老师

<p>  今天的音乐课有三个内容:</p><p> 1.聆听《街头少年》</p><p> 2.学唱《木瓜恰恰恰》</p><p> 3.聆听《库斯科邮车》</p> 第一部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聆听《街头少年》</b></p><p><br></p> <p>曲目介绍:</p><p> 《街头少年》(又名《跟着士兵来换岗》),是歌剧《卡门》第一幕开场不久出现的一首合唱歌曲。</p><p> 1820年前后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广场。一天清晨,广场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远处传来号声和笛声,这是上岗的士兵列队回来了。队伍后面跟着一群天真的儿童,他们正模仿着士兵的样子行进,十分认真,显得非常的可爱,但又有些滑稽。《街头少年》就是这群孩子跟在士兵后面进行进时唱的歌。</p><p> 歌曲有两个主题:</p> <p>主题A:</p> <p>  这个主题虽然短小,但是由于调性上的变化频繁而使色彩丰富。</p><p> 另一主题是模仿号声的旋律,显得活泼而有生气,很富有儿童情趣。</p><p>主题B:</p> <p>  上面两个主题多次交替出现,因而形成双主题回旋曲性质的结构。最后儿童们跟着士兵队伍走到哨所前散去,合唱结束。</p> <p>街头少年</p> <p>作者介绍:</p> <p>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又名比捷(1838-1875),法国作曲家。出生于巴黎,四岁开始随母学钢琴,九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857年十九岁的比才以钢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并获得罗马基金去意大利进修三年。1863年比才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以后主要从事歌剧写作,作品有《卡门序曲》、《阿莱城姑娘》等。</p><p> 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主义得到深化,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p> <p>  《街头少年》的音乐富于色彩,情绪活跃、雄壮,具有进行曲风格,又不乏天真活泼的童趣,。由于歌曲的艺术性较高,已成为世界各国少年合唱团经常演唱的曲目之一。</p> 第二部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学唱《木瓜恰恰恰》</b></p> <p>歌曲简介:</p><p>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流传广泛的叫卖歌曲。F大调,四四拍,再现单三部结构。歌曲由于加入了恰恰舞音乐风格,所以“恰恰恰”节奏与“连续的切分音”节奏相交出现,显得非常热情欢快,情绪活泼。歌词中的各种瓜果反映了热带岛国的特点,并通过欢快活波的旋律唱出了印尼人民的生活情趣与喜悦心情。</p> <p>  我们先来听一遍歌曲吧。</p> <p>  下面我们就跟着视频一起认真细致的学习这首歌。</p> <p>学会的同学跟着伴奏唱一唱吧!</p> 第三部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聆听《库斯科邮车》</b></p> <p>曲目介绍:</p><p> 管弦乐《库斯克邮车》</p><p> 这首作品是G大调,2/4拍,快板,三部曲式。</p><p> 乐曲开始有四小节引子,像是描写远方传来的喇叭声。引子之后,A段主题出现,它的第一句模仿了轻快的马蹄声,表现人们欢迎邮递马车的热情。中间部分是用一系列八分音符组成的曲调,最后,引子和第一部分A段主题再现,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全曲。</p> <p>管弦乐《库斯科邮车》</p> <p>拓展欣赏:合唱《库斯科邮车》</p> <p>  孩子们,今天的内容很丰富,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某个环节停留或略过。临近期末,我们也不用在晓黑板中继续反馈音乐内容,只愿音乐课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p>

邮车

歌曲

少年

主题

街头

库斯科

木瓜

聆听

恰恰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