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读《古兰经》的少年</p><p> 文/杨柳</p><p> 清晨,被一阵奇怪的朗读声惊醒,是一个略显稚嫩的男声,其间,还夹杂着一个女声,似在伴读,又似在领读。</p><p> 打开门走了出去,向楼下观望,果然,一个戴着黑色民族特色头巾的回族妇女正在向右歪着头看着什么,似乎在做着什么指导,而隐匿于妇女身边的一个银白色的柜子后面的男孩我并未看到,只闻其声,妇女的面前摆着两盆清洗物,她挽着衣袖,两只手湿漉漉的,可见正在洗着盆中的物件。</p><p> 我想,自己应该猜得不错,肯定是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在晨读,而坐在旁边指导他的是他中年的母亲。</p><p> 租住的院子临街的一间房屋,是一家回民开的洗澡房,他们的后门处,是我们租住的院子,他们在一楼,我住二楼。平时外出,难免会打个照面,也常常看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少年,也许见惯了人间百态,我总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p><p> 上三楼去散心或者偶尔去跳跳舞,总会看到许多晾晒风中的毛巾,一排排寂寞地在风中摇摆,不能确定它们的用途。</p><p> 一日,下楼时正好看到那位戴着头巾的回族妇女在清洗一叠毛巾,和楼上晾晒的毛巾属同一类型,不觉好奇,忍不住上前去询问:“你好,大家洗澡一般都会带自己的澡巾,你洗的这些毛巾做何种用途呢?”洗毛巾的妇女微笑着,这样回答我:“我不是有个残疾的儿子吗?他的肌肉烂了,这是用来垫在他身下的……”原来如此,怪不得要常常清洗、晾晒。</p><p> 我的心里沉甸甸的,不知是什么滋味。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比你更加不幸,他们只是默默地坚强地活着罢了。</p><p> 突然明白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少年,为什么总是默默的静坐院中,有时是过道、门边,有时是水龙头前,当我匆匆而过的时候,总是默默地看着我。</p><p> 就在昨天下午,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在夏日的院子里理了一次发。他的母亲用一把电推剪推掉了他多余的头发,他的父亲用一把电吹风吹去他脖子上残留的碎发。那个留着大胡子的父亲,像一位彪悍 的蒙古族勇士,那个时刻却异常温柔,秒回人间慈父的状态。站在楼上的我久久地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眼里泛起了一层雾,想起了杜甫的那首《清平乐.村居》………</p><p> 今晨,听着这夏日里特有的温暖的诵经声,不由心生感慨:他们是平凡而又坚强的,他们用一种信仰,一种方式藐视苦难,将原本惨淡的日子丰润起来。</p><p> 突然想起去年元旦,那个万人皆欢的新年之夜,那半夜楼下传来的拍球声竟然那样地铿锵有力,带着新年的祝福,朝日的勃发,那个拍球的少年,一定是他!</p><p> 还有,那些清晨和傍晚的诵读声,我一直认为是谁家少年在背英文,原来,是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少年在虔诚地诵经。</p><p> 那个坐在他身边的反复指导他发声的中年妇女,是少年只能坚强的母亲,像沐在晨光里的圣母,无比美丽,无比高大。</p><p> 这样的清晨,呆立楼上的我,只能祝福,只有祝福。坐在轮椅上的少年,每一声诵经都是一个飘荡在空中的不屈的音符,我的耳边,流淌起贝多芬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柳,女,网名蝶语,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