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凤阳县东北部的生产建设兵团——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

美友86893154

明代的凤阳最终没能成为正式的帝国首都,国家耗费了钱粮民力,中都城基本建设完工,然而皇帝改变主意了。因有皇陵在,明朝在凤阳设置了中都留守司。屯军八卫一所,分别是:凤阳右卫、凤阳中卫、皇陵卫、凤阳卫、留守左卫、留守中卫、长淮卫、怀远卫以及洪塘千户所。留守司、凤阳卫、长淮卫、皇陵卫、怀远卫等今天都找得到;但是洪塘千户所在哪里呢?(附南京附近卫所位置图示。) 明代和本朝一样把全国划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大“战区”,称五军都督府。中都留守司隶属于中军都督府(中部战区),级别和各省军区一样,类似上海警备司令部。中都留守司下辖八卫一所,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八个师外加一个直属团。一个所(类似于团)1120人,长官称正千户,正五品,级别高于当时的滁州市委书记(滁州直隶州长官为从五品)。一个卫(类似于师)5600人,卫的长官称指挥使,正三品,级别高于一般的知府大人(正四品)。由此可见,明代军人的地位比今天高,那时候不存在“县团级”的说法,一个团长的级别比知州还要高,更别提七品知县了。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直接受命于留守司,是凤阳警备司令部的直属团。<br> 明初凤阳地广人稀,皇帝为发展家乡,从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等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移民到凤阳,发给田地耕牛,免收三年粮税,鼓励开荒种地。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就是那个时候凤阳县东北部的生产建设兵团。千户所正规军1120人,每个军人都有家庭(称军户),军户每家除了要出一个参加正规军训练外,另外还要安排一人参加农业生产(称军余)。因此如果按户均5口计算有5千众。<div> 首任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的管军正千户(世袭)石良是安庆府宿松县人。石良的后人——该县的一名中学老师认为今天的凤阳县花园湖就是明代的洪塘湖。</div><div> 洪塘湖千户所在哪?<br> 一、《明史》记载:(凤阳县)东北有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一年置。今天凤阳县东北部的花园湖一带明代属临淮县闻贤乡。《明史》临淮县条目下并没有提及洪塘湖。<br> 二、《清史稿》记载:(合并临淮县以后的凤阳县)东:月明湖,北流入淮。东北:花园湖,东北,洪塘湖。此记录显示洪塘湖的确存在,而且是可以和凤阳县最大的湖泊花园湖以及最浪漫的湖泊月明湖相提并论的。<br> 三、明代凤阳县东北方向的土地在淮河北岸,这些地方今天属于五河县。从宿松石氏整理的资料中,我在五河县地图上找到了皇墩庙、赤龙涧两处地名。另有朱家庄、柳沟地名在凤阳县东北以及五河县都有、还有一些地名找不到。<br> 四、明代卫所其驻军训练的地方和屯田的地方一般并不在一个地方。洪塘湖所是明代唯一的屯田守御所,除防卫中都皇陵外还兼有开荒移民的任务,因此它的屯田不是太远。资料显示该所军屯土地涉及明代的凤阳、五河、临淮三县。而其它的一些卫所,其军屯土地甚至可能会跨省设立。</div> 这张地图包括了明代的凤阳县东北部、五河县西部、临淮县东北部,中都城、三县县城均在地图范围内。 <div> 官方资料直接承认“洪塘湖千户所地址不详”。同样,在整个三县之地,我们只能找到花园湖、月明湖,而找不到洪塘湖。作为一个明清史书均有记录有名的湖泊,今天找不到了,在“县东北二十里”的方位上消失了。</div><div> 苍海桑田。军民开荒种地、拦坝通渠,大自然早就改变了模样。千户所成立之初在本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兴修,组织和鼓励移民(称编民)发展农业生产。本地农村把去田地里干活称为“下湖”,哪怕是旱地、岗地,也一样的讲法,明显与水有关。明朝灭亡后,洪塘千户所被清政府废除,所隶百姓编入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与普通的居民点相比,卫所居民有一个特点,就是军户都是杂姓。本地周边人口规模较大的姓氏不多,这当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洪塘千户所军户的后代。</div><div> 明代卫所多数依城而设,沿海边远的军事重地会有单独设立卫所,此类所城通常也会建设城墙以及护城河。从现有的信息来看,除临淮城、凤阳城之外,凤阳地区的八卫一所并没有单独建立自己的城池。洪塘湖千户所沿淮而设,旗下军队沿河两岸分散驻扎保护运输通道,当年的军事基地也许就藏在我们岗湾涧溪的田间地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