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樨与故乡的文化习俗

邹战

<p>  在我的那个小山村,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桂树。在我们家乡叫作木樨树,就在我家不远的地方。</p><p> 这是一棵老木樨树,但仍枝繁叶茂。有的枝,根根向上,积极进取;有的枝旁逸斜出,横向拓展。寒冬腊月,万木萧索的时候,它还是青翠翠、绿灿灿,生机勃勃,格外的有活力。</p> <p>   桂花就其花色来说,有金桂、银桂与丹桂。金桂是金黄色的,银桂是银白色的,丹桂呢,是橘红色的。我山村的这棵就是丹桂。在我们闽北浦城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红木樨,是丹桂的故乡。</p> <p>  丹桂每年只开一次花。一般在农历八月,有时也在九月初。天气突然转冷了,老人们穿上夹衣,有些还得加上棉背心。这时候,人们都有经验了,会说:“啊,在冻木樨了!”</p> <p>  果然,没几天,木樨树就渐渐地红起来了,香也默默地飘起来了。这时候,屋子里是浓浓的清香,七弄八巷,还是浓浓的清香。如果你走出去,在园子里,溪埠头,田头地尾,还会有阵阵的幽香。山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更有趣了。人与人之间打招呼,不再问“吃了饭吗?”或者“哪里去啊?”而是喜滋滋的互相说上一句:“好香啊!”</p> <p>  木樨红了,往往又得忙坏整个山村的女人们。有的扛着谷折,铺在树下,年轻的姑娘们,就拿着竹竿子爬上去,将木樨轻轻地敲下来带回家。这时,老人小孩都得忙呼了。奶奶们戴着老花镜,坐在堆满木樨的桌前。那时我还小,也得帮着,细心地,一点一点的,将那些碎叶与细细的花柄杂质一一拣去。然后经过开水处理,用白糖加以制作等等,再封存起来。</p> <p>  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每天早晨推开窗子,那浓浓的清香似乎就等在窗口,才推开一点点,它就一阵风似的挤进来,将我脑子里的残梦一扫而光。我坐在窗前晨读,心旷神怡,精神特别的好。一篇课文,不用多久就能背得下来。可是,有时候读累了,也看看窗外,木樨树红红的。这种红,既不像霜后的枫叶,彤红彤红的,红的好像燃烧的火;也不像那灼灼桃花,又红得那么艳丽,那么的热烈!它是既有绿叶,又有小小的红花,花朵藏于叶间,加上那细细长长的花柄,真像纤纤的少女,似乎羞涩,却又偏要偷着露脸。红花与绿叶,相互辉映,互相糅合,红而不灼,绿而透红,整棵树似乎披上了一件楚楚动人的红轻纱。</p> <p>  在我们故乡有很多文化习俗都与这红木樨有关。快过农历年的时候,多数人家都要煎糯米糖,还要蒸很多的糯米年糕。糯米糖煎了,做成各种的糖果。其中花生糖、冻米糖、豆子糖等等,尤其是冻米糖与年糕,往往要掺进一些红木樨,既好看,又增添了过年的气氛。白白的冻米糖,掺上星星点点的红木樨,说有多美就有多美!吃起来,甜甜的,脆脆的。闻起来,香香的。</p> <p>  特别是年轻小伙子与姑娘们,那时候往往都在十冬腊月里缔结良缘。在我们故乡,这时候一定也得要蒸糕。在那又大又圆的糕点上,撒上一些红木樨,哇哈,增添了无限的喜庆!</p> <p>  除此,故乡还有独特的文化习俗。比如,从正月初一起,家里来了客人,哪怕是经常串门的邻里们,也得用那原先制作过的红木樨,再加上一些白糖,加敬的还用冰糖,泡上一杯热乎乎、香喷喷的木樨茶端给你。既表示对你的亲热、友好、尊敬,又表示新年大吉大利的意思。当然,更表现了故乡人的好客!</p><p> 泡茶的杯子、汤匙都是有讲究的啊。杯子一般选用白嫩而有花色的小瓷杯。汤匙呢,更讲究了!大多选用银子作原料,匙底打成一朵梅花形,匙柄呢?细瘦弯曲,亦有花纹装饰。既典雅,又别致!</p><p>这些都是要在姑娘们出嫁的时候,娘家作为嫁妆之一,陪嫁到夫家去的。</p> <p>  红木樨是很少的,显得特别珍贵。我家乡的那棵红木樨树已经没有了。但是这几十年来,故乡的红木樨树已经是大力发展了。木樨园小区,农村也好,城市也好,屋前屋后,到处都种植木樨树,红木樨文化更盛行。那经制作过的又红又香又甜的红木樨,以及各种红木樨产品,已经推向市场,各大超市里都有得卖。</p><p> </p> <p>  故乡得天独厚的红木樨,近几十年来非常的红火,全国各地的客户都纷纷来到故乡购取。故乡成了名副其实的“桂都”。讲到这里,顺便讲个趣事儿。2018年我在美国,我的大女儿特别喜欢种花养草的,居然也培育了两棵红木樨,已经一人多高了。正是金秋季节,朵朵花儿红着脸,在微风中娜娜舞动。我一时兴起,随即唸上两句:</p><p> 丹桂本是中华女,漂洋过海嫁洋郎!</p><p> 金秋年年有,木樨岁岁红。故乡的红木樨文化习俗,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