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艺术之瑰宝

文心--840128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会馆艺术之瑰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 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4月中旬,按照厅史志办工作安排,我们一行5人由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出发,先后赴安康、紫阳、旬阳、汉阴等地,收集公路和水运史志资料。</p><p> 那日一大早赴紫阳。同行的一位老者叫刘学农,他曾任陕西省港航监督处和陕西省船舶检验处领导,对陕西航运情况烂熟于心。他说,陕西航运90%在安康,安康航运90%在紫阳。进入紫阳,县城临汉江而建,依山傍水,山峦绵延起伏,江面碧水如玉。</p><p> 来到紫阳县交通局,交通局副局文长、航运局局长唐明峰紧张地安排好手头工作后,欣然与我们一同探访水运文化瑰宝——紫阳北五省会馆。</p><p> 从紫阳县城跨过汉江大桥,沿任河溯流而上山道崎岖8公里,来到江边小镇瓦房店。汉江最大的支流任河和渚河出其左右,阴阳清浊,峰回路转,层峦叠嶂,山明水秀。瓦房店明清时期在汉江流域名气很大,以其独有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成为整个陕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有西北“小汉口”之誉,商贸活动极为繁荣。自清中叶开始,全国南北客商纷纷在瓦房店修建会馆。会馆作为天涯旅人心灵之栖,客居他乡商贾休憩之所,是研究川陕地区移民史、商贸史重要依据,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博物馆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明末清初,紫阳境内共有商号76家,客商结为陕、淮、黄、川、湘五帮,涉及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福建10个省,会馆分布于县城、洞河、汉王城、瓦房店、高滩、毛坝、高桥等乡镇20余处,其中瓦房店就有17家。现在遗存下来会馆仅北五省会馆、江西馆和武昌馆。</p><p> 我们穿过古老的街巷,沿着石板小路拾级而下,来到北五省会馆侧门。推门而入,里面三重天井呈阶梯状,分为山门、正殿、厢房、戏楼、看楼、碑亭、春秋阁、钟鼓楼、夹楼等建筑。建筑样式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均用青砖泥瓦建成。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与殿之间飞檐饰物栩栩如生,堪称清代江南建筑艺术的瑰宝。</p><p> </p> <p>  由下而上逐级观赏,最靠近江面是戏楼,建于石台之上,整体砖木结构,四角微翘,木雕砖雕石雕上,各种飞离走兽花</p><p>鸟虫鱼,栩栩如生,错落有致。集精巧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身。将历史沉淀的民风习俗、宗教信仰与商客祈福寄托于</p><p>神仙、瑞兽等吉祥物。</p><p> 大门左右有镇馆石狮,形象逼真,憨态可掬。狮周围4根石栏杆,刻有龙、虎、象、麒麟等吉祥物造型。屋顶檐角飞翘,龙凤顶脊,凌空翘立。门楼两侧石柱上楹联为:两道蚕眉锁定汉家社稷,一双凤眼勘破曹氏奸雄。乐楼前两棵桂花树遮盖楼前场院。馆内一位亢老先生说,你们来的不是季节,如到秋季,花开满树至落英缤纷,始终花香弥漫,令人流连陶醉。</p> <p><br></p><p> 据介绍,北五省会馆是如今唯一完整保存的会馆,也是目前陕南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其石刻、木雕蕴涵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特别是300平方米清代建筑壁画,为道光至向治年间作品。壁画有三国故事、二十四孝图和山水等内容,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触摸有凸凹感。其面积之大、工艺之精在全国罕见。对研究商贸会馆史建筑史、美术绘画史、民俗文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 据说这会馆和壁画之所以能够保护下来,得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把整个建筑划拨给粮站作为仓库,才躲过文革浩劫。文物工作者雨季巡查时发现正殿漏雨,撬开墙壁木板才发现保存完整的壁画。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其现状保护迫在眉睫。2003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其为第4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防止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遭受损坏,陕西省文物局2011年启动中德合作会馆壁画保护项目。在侧墙上,一幅已基本完成的“整旧如旧”壁画,其精妙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仅此一幅修复时间长达半年,工程之艰巨可见一斑。</p><p> 走出会馆,心仍然停留在那桂花飘香的意境中,古老的水运文化深藏在这碧水环绕的小镇中,我们的探访仅仅是惊鸿一瞥,但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应却长久难平,我会再来,在桂花飘香的时候。</p><p> (作者供职于厅史志办)</p><p>本文发表于《陕西交通报》2012.5.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