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杂记》之做客斋桑——戈壁

戈壁

<p>国门留影</p> <p>参观斋桑技工学校,我身后是苏军翻译别兰大尉,乌克兰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p> <p>中方国门</p> <p>哈方国门</p> <p>  斋桑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哈洲所属的一座县城,一九九零年时,它尚为前苏联的辖地。那年五月,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五周年,我所在的边防部队机关收到苏军斋桑地区边防代表的致函,邀请中方边防代表及相关人员赴斋桑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那时中苏两国经过三十年的紧张对峙,关系刚刚迈入正常化轨道,苏军此次诚邀我军代表过境参加节庆活动,被中方视为重修旧好的友谊之举,中方边防代表欣然接受了邀请。本来这事跟我没多大关系,但政治部专司此职的联络干事回内地探亲,首长命我替之,于是便有了我的第一次出国之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天早上,我们从吉木乃边境会谈会唔站出发,步行五分钟便出了国门。从国门再往前四、五十米就到了界河边。界河叫乌勒昆乌拉斯图河,河面上横架的一道木质小桥将中苏两国领土连在一起。桥面正中有一道之字形的拼接缝隙便是两国界线。迈上界桥,但见对面早有一群苏联军人在等候。双方代表是唇枪舌剑多年的"老朋友",隔着老远就朗声打着招呼,用汉语和俄语互致问候。有趣的是,中方代表是用俄语讲你好,而苏方代表说你好时用的却是汉语。双方的发音都有点怪怪的,但彼此都能听得懂。我那时虽然也在边防服役了十几年,却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外国军人,心里充满了好奇。只到握住对方伸过来的双手,我都还在想,这些人就是"亡我之心不死"的那些家伙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寒暄过后,宾主移步来到苏方的迈哈布奇盖哨所,在会谈室双方又正式互致问候,共同回顾了二战历史,并重呼"同志"称谓,气氛十分热烈友好。掌声笑声中,几位身着茄克训练服,头戴帆船帽的苏军士兵鱼贯而入。手里的托盘盛着面包、盐、香槟、红肠和鱼籽酱,坐在我身旁的苏军大尉通过苏方翻译告诉我说,面包和盐表示对朋友的真诚友谊和最热烈的欢迎,还说红肠和鱼籽酱都是亚美尼亚的特产,今后怕是吃不到了。那时,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刚刚脱离苏联,他说这句话时留露的惆怅神情我至今都还记得,但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象征性的早餐后,宾主起身驱车斋桑。我和董参谋同乘一辆车,陪我俩的仍是那位大尉先生。七十公里转瞬即到,下车后我们参观了一所中专学校,一个拖拉机修理厂的职工食堂。学校师生穿着漂亮大方,待人彬彬有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与莫斯科同步的电化教学方式更是让人感叹。当然现在看来,那种黑白显示器的电教设备已微不足道,但在三十年前,的确还是有让人羡艳的地方。在整洁的职工食堂里,我们遇到了一位汉语十分了得的大师傅,不光口语非常利流,还是正宗的新疆普通话,说起新疆北疆片的县市地名也是如数家珍。见我们诧异,他神秘的细声告诉我们,他是一九六二年伊塔事件时逃往苏联的中国俄罗斯族,当年在沙湾县上的汉族中学。见话题涉及敏感,陪同的主人急忙打住,招呼我们赶紧上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活动的高潮是在用过午餐后。我们进到士兵俱乐部,骤起的音乐竟是欢快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们不禁随曲歌唱起来。随后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观赏到了一场正综的俄罗斯歌舞。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演员全是业余的,男演员是边防总队的士兵,女演员则全是军官家属。据介绍,这些家属均是大学文化,结婚随军后便成为全职太太,一心相夫教子。当时苏军军官待遇好收入高,加上太太们有专门的随军津贴,大可不必再去找工作挣钱养家。中苏两军情况千差万别,许多方面均不可苟同,唯这件事大家觉得我军也应这样,既解决军人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也能保证边防干部队伍稳定,可谓一举数得。后来,我们在工作报告中将其列为建议。再后来,我军的随军家属们也都享受到了随军津贴,是不是我们的建议起到了作用,便不得而知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晚餐地点在一个叫苏共二十六大集休农庄的果园里,那时节梨花正开得如烟如霞,为晚餐凭添许多浪漫。整只的肥羊抬上来,说是自助烧烤,但多是主人代劳,客人只管享用。席间董参谋递给我一盘黄黄的食物说:鱼籽酱,味道不错!我忙舀起一勺夹在面包里,谁知一嘴下去,眼泪如喷泉似喷出,芥茉!望着董参谋满脸坏笑,想这家伙肯定是先着了道才嫁祸于人,痛苦之深,永生难忘。若干年后我俩调到同一个单位任军政主官时还常拿此事打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接下来便是合影留念,互赠礼品。对方礼品是一个俄罗斯套娃,而我们则有压力暖水瓶、小圆镜、香烟、奶糖、各种文具等。那时节,苏联轻工产品极度馈乏,当我们打开纸箱,苏军军官们便一拥而上,毫无半点矜持。见一直陪我的大尉只抢到了香烟、奶糖和一些文具,我便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小镜子送给他,大尉满脸高兴地说:夫人一个,女儿一个,太好了!&nbsp;苏联人这点挺好,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苏联人这点也挺不好,占有欲太强,小至个人对物品,大到国家对领土。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看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聚终有散,踏着夕阳我们返程回国。一年后,苏联解体,边境那边成了哈萨克斯坦&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