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家风家训】以己无能而望他人用,以己无善而望他人爱——让孩子知道“心中有他人”的道理

智慧管家

以己无能而望他人用,以己无善而望他人爱——让孩子知道“心中有他人”的道理<br><br>柳玭在家训中指出了可致使家道败落的五大过失:其一,只贪图自身享乐,不注重静心自持。倘若于自身有利,则完全不管他人的非议。其二,不能精通儒家的学术精要,不懂得古人提倡的道德义理,对经书一无所知而又恬不知耻,谈论时政时观点幼稚,为人所笑。自身所知无几,又嫉妒别人的学识丰富。其三,厌恶比自己优秀的人,喜欢对自己阿谀逢迎的人。听到谁家传来了好事便心生不快,听到别人的坏事则大肆宣扬。其四,性格懒散,游荡终日,无所事事,过分贪杯嗜酒。以终日豪饮为雅事,以辛勤劳作为鄙俗。其五,急于做官,巴结权贵。柳玭认为这五毒的危害性比患上痤疽更厉害,患了痤疽可以用砭石医好,但是犯了上述过失就算是巫术医师也无可奈何。并且最终会因此而身败名裂,同时辱没了祖先,也败坏了家族的名声。柳玭认为,做人一要修身,即“修己不得不恳”,二要顾人,学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如若发现有自私自利的情绪滋生,要即刻予以制止,并立刻更正。针对这种情况,柳玭在告诫子孙的家训中写道:自身没有一技之长而希望能够获得重用,心中不存善念而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爱护,这是从来没有的事!<br><br>柳玭在家训中对自己子弟的苦心劝告,同样适合于现在的孩子们。家长要懂得,孩子在今后的社会中想要立足并发展,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有一个好人缘是必不可少的,而想要获得别人的好感,就要先为别人付出,心中不能只顾自己,要想着别人,只有这样,别人才觉得在你心中有分量,也会更加相信你。<br><br>名门家训析要:“心中有他人”、“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修养和境界的体现,也是应当大力倡导的良好道德习惯。不过当今社会浮躁,受利益驱使,很多人都持自私自利的态度,他们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信条,平时“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本来对别人的困难可以助一臂之力,却往往视而不见、漠然以对。假如世界上人人都是如此,我们的情感岂不成了荒漠,我们岂不是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了吗?因此,家长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教育孩子,让孩子心存他人,只有让孩子懂得照顾他人,才能使他们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和慰藉,才能让孩子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br><br>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自私自利的根源在于没有培养起应有的道德观念,儿童的自私是很可怕的。这种自私往往是从父母对孩子在小事上迁就开始的。”<br><br>如今的孩子,大部分是在万般宠爱下长大的,在家里面说一不二,家长经常围着孩子团团转,渐渐地,孩子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从来不懂得关心他人,只知道自我享受,假如家长发现孩子具有这种想法,一定要及时让孩子改正,不能再任由孩子胡来,现在惯着他,将来迟早要害了他。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心存他人的。<br><br>战国时齐楚交战。楚宣王以子发为大将军,子发领兵迎敌,中途不料被敌方切断了粮草供应,子发心急火燎,派出使者向楚宣王求救。使者拜见完楚宣王,顺便绕道到子发家中去探望他的老母。<br><br>子发的老母看到使者赶来,甚为高兴,亲切地问道:<br><br>“兵士们都很好吗?”<br><br>“很好。”<br><br>“供给怎样?”<br><br>“军队里只余下一些豆子,大家只好一粒一粒分着吃。”<br><br>“你们将军身体好吗?”<br><br>使者说:“将军用餐,每顿都有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之后忧虑重重,心里很不是滋味。<br><br>不久,子发披坚执锐,经过艰苦的浴血奋战,终于大败秦军。<br><br>当他回来拜见老母时,却见大门紧闭,怎样叫喊都无人开门。后经人劝说,母亲才将大门开了一条缝。她生气地对着门外的儿子说:<br><br>“你听过越王勾践伐吴的事吗?有人献给越王一坛酒,越王就命人将酒从江的上游倒下去,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都没有尝到美酒的味道,但是心中振奋,战斗力得到了提升。过了几天,又有人将一口袋干粮献给越王,越王又把它分给士兵们吃。虽然大家只不过聊以果腹,但战斗力却因此又得到了很大提升。你身为将军,和秦军交战,粮草短缺,人困马乏,你整日能够吃到肉食米饭,士兵们却只能分一点豆粒吃,这是什么道理?你对士兵的情况不闻不问,自己只知道在上面享乐。像这种将军,就算得以凯旋,也是出于偶然,并非你的功劳。你这样做,哪里配做我的儿子?我们家没有你这种人,从此以后你不要再踏进我的家门了。”说完,咣的一声又把门关上了。<br><br>子发听了母亲这一番言辞恳切的训诲,心里顿时醒悟。他一再表示:“孩儿知罪,决心改过。”这样,母亲才答应让他回到家中。<br><br>子发的母亲无疑是一个知情达理的好母亲,因为她知道一个道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心中想到了他人,为他人而甘愿付出,他人自会铭记于心,往往在你陷入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人数倍的报偿。<br><br>家长要让孩子的意识逐渐从“我”转向“你”和“他”。为孩子的心灵播下一颗心存他人、助人为乐的种子,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付出的快乐以及爱的温暖。 成长链接:让孩子懂得同舟共济的道理<br><br>萧伯纳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不能让他感到快乐。”许多孩子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头脑中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譬如家里上上下下都要听孩子的,什么事都依着他,什么东西都让给他,孩子必然会形成“心中无他人”的自私心理,像这样的孩子是无心去关心别人的,而要改变孩子的这一心理,家长就要做到以下几点。<br><br>●一视同仁,不给孩子特权。家长对孩子不要众星捧月般地伺候,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他和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权。每个人都没有权力去命令别人做什么,因此,自己的事要学会自己动手;另外,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所以,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学会和别人分享,不能独占。家长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孩子的行为,假如孩子出现不顾他人只顾自己的行为,家长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帮助孩子纠正。比如孩子和同伴玩玩具的时候,看到好的玩具就自己抢先霸占过来,不让别的孩子玩。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对孩子不能放任,而是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br><br>●让孩子学会分享。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有好东西不能一个人霸占,而要和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乐趣。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不要抢先动筷子,而是让大人先吃;当有小伙伴来玩时,要拿出自己的玩具和他们一起分享,伙伴们自然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孩子。另外,当孩子做出分享行为时,家长应当给予鼓励,让孩子明白他这种行为是正确而受欢迎的行为。<br><br>●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的特长就是模仿,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特别是爱模仿大人的行为习惯。家长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平时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乐于分享,这些积极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吃饭时多给父母夹菜,长辈行动不便时多搀扶他们外出散步,当邻居有事情需要帮忙时义不容辞地去帮忙,这一切都会让孩子暗暗地记在心里,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br><br>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早期教育取决于家长,教育的成败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因此,家长如果想要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情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以及耐心。经过长时间的情感熏陶,孩子一定会有良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