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记得小时候,九十年代初,母亲经常带着我去赶张集大集。在我们王三村西北2公里处就是张集。</p><p> 顺着王三的土路向北出村1公里,是禹王路脚下的陈中村,通往张集街的小公路,路两旁的大树,额外的茂密与粗壮。在陈张小公路往西走大约两公里处就是张集。</p><p> 张集大集位于原张集乡公社门前,自东向西的街道上。这里由于修庄村与张集村相连,所以当地人又称修庄集。</p><p><br></p><p><br></p> <p>图片:王三村北边的土路,2019.10.01已修上水泥路</p> <p> 这里每月三和八是大集,集市分布为三部分。东半部分为菜市,中间为布匹与服装鞋类。西段为五金、土产、电子类,例如五金有农田里用的锄头耙子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土产包括土鸡蛋市场、电子类包括手电筒,石英钟等电子类。</p><p> 集市街道长约800米左右,左右两旁林立着一排排整齐的平房门头,在那个年代看上去,也算是挺繁华的街道了。毕竟乡政府也在那条街上办公。</p><p> 记得有一天我与母亲来到集市。前面有查自行车的这位爷爷叫张道生,张集村人,在乡公社上班。当时骑自行车要办自行车证,挂自行车牌。</p><p> 进入集市叫卖声不绝于耳,你卖的芹菜多钱1斤?西红柿多少钱?卖包子刚出笼的热包子,好吃不贵。那时候赶集总要买点包子可香了。母亲领着我边买边问价。来到卖衣服的摊位,买了件卡通图片的半袖和一双凉鞋。那时候的凉鞋生料的多磨脚,还容易断裂,如果断了父亲用铁烙铁,烫上再穿。</p> <p> 集市人海中有头戴白毛巾的老爷爷,也有带粗布花围巾的老奶奶与大娘。婶婶姐姐们围着细沙围巾,头戴发卡,美丽极了。有时候集市上也会唱大戏,围观的人不少,非常的热闹。大人抱着小孩儿往里挤,调皮的小孩儿,爬上了墙头去看戏。卖瓜子香烟的也摆上了小摊位,卖冰糖葫芦的不停的叫卖。奶奶爷爷辈儿的看戏看的入迷,不停的鼓掌与叫好。</p><p> 集市两旁的门市房,东边理发店居多。有小范儿理发店等。叔叔哥哥们都去理分头,分头在那个年代很流行。中间店铺有服装店,照相馆,录像馆。去光临的人也不少。西段店铺路南有"老彭土产大全","一分利副食店",还有我小爷爷开的"王记字画玻璃店",“小广粮油副食",“老贾电视维修店","农村信用社"。路北有"张集综合批发部","饭店"、"五金批发店","化肥种子店","张集乡棉站"“修老二肉食"“小高电器维修"等。</p><p><br></p> <p> 去张集赶集,经常碰上亲戚是经常的事。大多前后两村儿的见面总要寒暄一下。记得奶奶和巷子里的几位奶奶一到大集挎着篮子去卖笨鸡蛋,换零花钱,贴补家用。鸡蛋市场在张集大集中间偏西路北,很多奶奶爷爷在那里摆摊儿卖鸡蛋,鸭蛋鹅蛋。那个年代的蛋类都是纯绿色食品,不喂饲料。鸡鸭鹅在院子里吃小沙粒儿和小虫子长大,有时也拌些玉米面喂。</p><p><br></p> <p> 有时赶上周日大集,我们小朋友就三五成群的去赶张集大集。去买鱼钩,泥模、水枪、小画本儿等好玩儿的东西。鱼钩五分钱一个,大黑鱼钩一毛钱一个。泥模一毛钱,水枪五毛钱或一元钱,小画本两元钱一本。在集上玩到11点,我们就嗑着瓜子儿回家啦。一路上我们蹦蹦跳跳有说有笑,现在想起来那一刻的童年多么快乐!</p><p> 腊月二十三小学放假了,赶集是必不可少的。春节将至,村里安上了路灯。突显出了节日的氛围。小朋友结伴去赶年集,那天是腊月二十八,张集大集,人山人海。大人们操办年货,像青菜肉食等。 我们来到集市的东头路南鞭炮市场。大大小小的车辆上摆满了白皮书本儿包装的长鞭炮,也有大红纸包的两响。这边摊位点燃一挂,那摊位也放一挂,好热闹。</p><p> 浓浓的年味儿伴着鞭炮声在张集大集的上空,响彻云霄。</p><p> 九十年代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集修庄大集和那个年代朴实的人们,在我心里留下了童年的美好记忆。</p> <p>(图片:原张集乡公社)</p> <p>作者简介:王永波、禹城辛店镇王三人,热爱生活、喜欢文学,利用空闲时间喜欢写写文章、特别是整理家乡事与童年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