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

飘忽轶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门外谈格律诗</b></h1><h3><b><br></b></h3> <h5>不可思议的事情多得很,我最近思考的就是我们现代人为什么没有古人开明?由此发生很多联想:社会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人类进化了还是退化了、现代人会思维还是古代人会思维、现代人开明还是古代人开明……<br></h5><h5> 先说作诗吧,古代上至帝王下到庶民布衣的农民、小贩、幼童……都能写诗,谁也没说别人的不是诗、不合格律、没用平水诗韵……现在可倒好,自己的诗还不怎么样呢就先说别人的不是诗,就像拜伦讽刺的那样“想做那盘馅饼里独一无二的画眉”,那是大家的园地,自己想要独占怎么能行,有功夫多写几首好诗比什么都强,何苦先抢地盘。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想写诗的人更多了,地盘是用好诗占领来的,不是抢来的、圈来的。诗本来是很大众的东西,可是有些人硬是把他变成圣物了,师父动得小沙弥们动不得,在破除迷信的今天谁还相信圣物的鬼话,那本来就是大家的东西。我已经说过100遍了,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各层次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诗歌和诗人,这道理不是高深的学问,稍具社会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诗,比认为这也不是诗,那也不是诗,不知要开明多少倍,看看人家古人!</h5><h5> 再说诗韵的事吧,据说最早的一部韵书《切韵》产生于隋朝,193个韵部。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件事就是:关于诗韵的书不是给写诗的人规定写诗押韵规矩的书,而是总结写诗的人押韵的规律的书。不要把事情弄反了,不要以为关于诗韵的书是规定写诗的人写诗时押韵的天条!语音不断在变迁,写诗的人押韵的规律也就不断在变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因此,关于诗韵的书也不断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修订,《切韵》之后有《唐韵》、《广韵》、《集韵》、《平水诗韵》(106个韵部)、《佩文韵府》、《中州音韵》(19个韵部)、《中原音韵》以及晚近的《中原音韵13辙》(13个韵部),韵书的不断修订,说明诗人写诗用韵的规律不断在变化,没因为有了韵书而使诗韵千年不变。如果一个人有正常思维的话,你说,现在写诗应该押什么韵?假如押《平水诗韵》的上平声“四支”韵,韵书上除有:支、枝、移、奇、宜、仪……等韵母为-I的字之外,还有:为、垂、吹、碑、规……等几十个韵母为EI的字,这诗写出来该给谁读?上哪找活的唐人和宋人去?其他韵部也有类似情况,如上平声“七虞”韵,韵书上除有:虞、愚、娱、 隅、于、盂、瑜……等韵母为V的字之外,还有:无、芜、巫、儒、株、殊……等几十个韵母为u的字……现代有一些人写诗旁边还得摆放一大堆韵书和词谱之类的书籍,你说,找这罪遭干啥?写出来还没有几个人会读,如果按现在普通话读,既不合平仄也不押韵,这是何苦?看看人家古人!</h5><h5> 再说新格律诗的事吧,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好像有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传统诗歌从一开始就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所以很讲究韵律、声调,就是以后所说的格律,有人说,古人唱诗与现在的朗诵差不多,我想,那差得很多,与其说跟朗诵差不多不如说跟唱歌差不多,可惜,唱法皆已失传。古人讲和谐,歌词的用字要与曲谱和谐,因此产生了对诗歌平仄的要求,平仄的格律相当于半个曲谱,唱法既已失传,因此那平仄格律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我们退一万步说,传统诗词再好我们也不能总把着不放,我们的诗歌还要向前发展,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不能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现代新格律?我们利用五七言、宋词、元曲的一些格式,写我们自己的诗。可是,我们写的不是唐诗、宋词、元曲(那时古人的事)……我们是利用现有的诗歌资源,写的是新诗,我们是有意让自己的诗歌不符唐格宋律的。</h5><h5> 我想,如果古人也把住既有格律不放,哪会有近体诗、宋词、元曲……吗?看看人家古人! </h5><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