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府文化(四):东莞可园-岭南四大园林

蓝海

<p>  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东莞可园合称广东四大名园。其中,只有可园是张敬修独自所创,其余几园则都是一个当官的家族累代所建成的私家园林,而可园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私家园林那么简单,因为它孕育了著名的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的策源地。 但从堪舆学(风水学)的角度来看,门前逼窄、左窄右宽、后面(北)依湖,可园有点可惜。</p><p> </p> <p>  张敬修是一名武将,他在宦海中三起三落,可园的修建贯穿其中。张敬修捐官从戎,一生为立功奔波。在清道光时期,他按清朝惯例,用钱捐了个同知,然后开始他从戎涯;1861年,他做到署江西布政使(从二品),后因病回到东莞。关于可园的建筑布局,张敬修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他在《可楼记》中说:“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吾营此园,自喜幽致。”</p> <p>  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占地面积约220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4平方米。所有建筑均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置,“连房广厦”围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大庭园空间。全园共有1楼、6阁、5亭、6台、5池、3桥、19厅、15房,左回右折,互相沟通,通过130余道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设计精巧,布局新奇。所有建筑均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置,“连房广厦”围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大庭园空间,集居住、休闲、游玩于一体,住宅与园林有机结合。</p><p> 现在,政府已把可园景区已扩大到30亩(20000平方米)。</p> <p> 可园建筑分3个组群:东南门厅建筑组群、西部楼阁组群和北部厅堂组群。建筑群中间围有两个花园:西南园区和东北园区。环绕庭院布置有半边廊与环碧廊,将三大建筑组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p> <p>可园大门:"可羡人间福地 园夸天上仙宫"</p> <p>前院</p> <p>  ⬇️【荷花池】</p><p> 洁荷绽夏彩,名园清雅在</p> <p>园门前有一片莲塘,塘边有侍人石和当年系马停轿的处所。在可园的正门口,门额上有张敬修的亲笔书法“可园”两个大字,每字都是一笔写成,写得苍劲有力,足见他的艺术功底之深厚。</p> <p>  东南门厅建筑组群,为入口所在,是接待客人和人流出入的枢纽。以门厅为中心还建有草草草堂、擘红小榭、葡萄林堂、听秋居等建筑。</p> <p>  ⬇️ 草草草堂</p><p> 草草草堂为园主人张敬修作画和休息之所,并非一间草堂,亦非草草了事所建,是张敬修为纪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命名的,同时告诫自己:一个人的品行和办事,不能草草轻率。他回忆在广西等地打仗时说:“偶尔饥,草草具膳;偶尔倦,草草成寝;晨而起,草草盥洗,草草就道行之。” 大概意思是说,饿了随便吃点东西,困了就睡,早上一起来简单梳洗一下就出发了。但他认为:“人之不可草草,草草者,苟且粗略之谓,人宜戒焉。”所以“余戒之而榜之以名堂。” </p> <p>  ⬇️【擘红小榭】擘红小榭是介于亭、屋、台之间的奇特建筑。这里是主人邀客人在此小憩的地方。 </p><p> 秀亭疑水榭,雅称谓擘红。</p><p> 曾栽荔树前,聚友啖果鲜。</p> <p>西部楼阁组群,为款宴、眺望和消暑的场所,有桂花厅,就是可轩、双清室、厨房和侍人室。</p> <p>  ⬇️ 【可楼(邀山阁)】当年主人休闲娱乐赏风景的地,高约17.5米,共四层。邀山阁虽体量大,底层被遮挡了,但前有双清室烘托,侧有曲廊和平台陪衬,故感高而不威,挺而不孤,与园林的轻松气氛显得协调。 </p><p> 可楼拔地时,莞筑新高竖。</p><p> 山河邀入目,心怀自远之。</p> <p>可轩:</p><p> 可轩是邀山阁的最下层,是张敬修接待宾客之地。此房不仅门罩透雕成桂花形,地面也是桂花图案,因此又称“桂花厅”。该厅地板加工十分精细,用人工磨成的。其侧有石梯级,盘曲可上绿绮楼,复又能通可楼第二、三层。第四层是邀山阁,登阁可俯览园中景色。</p> <p>⬇️湛明桥:水是园林景象构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自然景观,水比山更有亲切感。岭南庭园可建筑面积小,水池多用规则几何形式。几何池形,是岭南造园理水的特色。 </p> <p>  ⬇️ 双清室:双清室的命名,取“人境双清”之意。此厅平面呈“亚”字状,结构奇巧,四角设门,便于设宴活动。家具、铺地和门、窗花均摹似繁体亞字形,故又称亚字厅。 </p><p><br></p><p> 岭南庭园惯用的套色玻璃画,在这里得到了普遍采用。它采用红、蓝、白、黄相间的十字形窗心,色彩缤纷,使室内外景物增加光影的变化。玻璃上还刻制有居巢的字,更显示其名贵,也说明园主人与居巢有深厚的情谊。</p><p><br></p><p> 室雅悦心境,园绿养目清</p> <p>⬇️【六角亭】</p> <p>后花园</p> <p>⬇️ 曲径通幽处,园深易迷人</p> <p>  ⬇️【环碧廊】岭南地处亚热带,阳光强,雨水多,主人修建了贯通环绕可园的长廊,叫环碧廊。 </p><p> 楼阁亭台纳园中,北南西东位不同。妙有环碧廊连接,信步雨风日当空。</p> <p>北部厅堂组群,是游览、居住、读书、琴乐、绘画、吟诗的地方。临湖设游廊,题为博溪渔隐,另有可堂、问花小院、雏月池馆、绿绮楼、息窠、诗窝、钓鱼台、可亭等建筑。</p> <p>  ⬇️ 【滋树台】滋树台是一个有砖栏而没顶的小台。滋树台,位于庭园中心,平面呈方形,青砖砌筑,上面有栏杆,东面有步级可登,是种植兰蕙的地方。 </p><p> 傲立高垒览园翠,四时灿烂滋树台</p> <p>  ⬇️ 【拜月亭】 假山涵月拜月亭,四面方亭八柱擎。稳坐亭中赏叠石,中秋亭顶沐月明。</p> <p>假山涵月:正院中的假石山,与麻石凉亭巧妙地结合起来,砌成一座狮子上楼台的美景,名为“假山涵月”。</p> <p>  ⬇️【问花小院】问花小院回廊绕院,中有花台,栽植树和摆设应时群花,气氛极为文静优雅。以前主人在这院子里摆了许多名贵花卉。其命名取自“云解有情花解语”的意思。 </p><p> 高墙不隔芬芳止,透窗隐见果攀枝。小院疑晓解人意,问花门外咫尺遥。</p> <p>  ⬇️ 【可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三开间,坐北朝南,为园主起居之处,同时也是张氏家族喜庆宴会的地方。 </p><p> 可堂是东莞可园的主体建筑,楼高15米,底层大厅称可轩。可轩的地面砖铺呈桂花状,又名桂花厅。旁边有石梯级,上面连接着绿绮楼,又与可楼的第二、三层相通。第四层邀山阁,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可远观山川之态,近听市井之声,故联云“大江前横,明月直入”。可堂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各具风格</p> <p>  ⬇️【壶中天】因为小,取名为壶中天。中国古建筑讲求好意头、四周房屋滴水到中间,是聚财的意思。这里环境清静幽雅,当年主人邀上三五个文人雅士聚座一起,聊天、品茶、下棋,又可听到楼上阵阵琴音,当凉风吹过,顿觉神清气爽。后人写了一副对联:园小无穷景,壶中别有天,就很好的概括出它的精妙之处。 </p><p> 青墙圆门显,壶中天刻现。</p><p> 岂只茶棋地,门门通新天。</p> <p>“仙宫”小仙女</p> <p>  ⬇️ 【绿绮楼】古时候岭南有四大名琴:春雷、秋波、天响、绿绮台。 1858年,张敬修购得绿绮台琴。他得到绿绮台琴后,其惊喜无以形容,作诗予以纪念,还专门在可园中辟“绿绮楼”以珍藏之。</p><p> 绿绮楼阁曲廊延,北端凌水南俯园。 观湖赏花撩兴致,琴室哼曲乐绕萦。</p> <p>↓雏月池馆:岭南粤中园林几乎都建有“船厅”。船厅立于池水之畔,似一叶舟停泊湖岸,富有岭南水乡情趣。常作为主体建筑代替厅堂,设在最佳位置,具有厅堂楼阁的功能,既作会客、宴请场所,又可作为观赏佳地。 </p><p><br></p><p> 雏月池馆靠水而筑,门朝东,形如楼船舶岸,故俗称船厅。当年,宾主常在此地下围棋,文人雅士在此雅集。 </p> <p>  ⬇️【观鱼簃】 观鱼簃临水筑修,清廊雅靠候君留。 推窗可亭映入眼,满池锦鲤自在游。</p> <p>  ⬇️ 【博溪渔隐】砂基青墙岁月痕,博溪渔隐廊长深。曾经溪船门前过,今日观湖亦赏心。</p> <p>  ⬇️ 【听涛亭】 听涛雅亭招人聚,览尽可湖四季彩</p> <p>  ⬇️【红桥】</p><p> 红桥向水伸,三曲接可亭。</p><p> 闲来倚栏靠,观鱼听波声。</p> <p>  ⬇️【花隐园】</p><p> 长藏深绿半掩脸,茂木修竹花隐园</p> <p>  ⬇️ 【钓鱼台】</p><p> 方台四向水,枝叶如伞盖。</p><p> 对景问君想,独享钓鱼台。</p> <p>  ⬇️【可亭】 不与楼台竞争宠,可亭孤伫碧水中。 独亨清风邀日月,倩影百年羡慕同。</p> <p>  ⬇️【可湖】 一汪碧水波光浮,楼阁亭台傍水秀。正是园湖相辉映,可园可湖并留名。</p> <p>可园新博物馆:可园博物馆新馆就在可园后花园的可湖边,是以介绍岭南建筑风格和岭南画派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共有大小六个展厅。</p>